《阿彌陀經》當機的人是誰?是舍利弗,他是佛傳法的對象。釋迦牟尼佛頻頻呼喚舍利弗,是不是只告訴他一個人?
善導大師說:
「釋迦如來告身子,即是普告苦眾生。」
「身子」是指的舍利弗。表面上看,釋迦牟尼佛是告訴舍利弗一個人,實質上是在告訴所有的「苦眾生」。
我們都是很苦的眾生,眉頭一皺,煩惱就來了。看一個人過得快不快樂,看他的眉頭就可以大概知道,世間看相的人也看得出來。一個眉頭緊鎖的人,肯定心裡鎖得很緊,煩惱很重,壓力很大。
學佛的人和不學佛的人,最大的差異就在這裡。學佛的人,眉頭是比較放鬆的,因為煩惱相對少一些,輕鬆一些,哪怕日子過得苦一些,但是他快樂、安心。世間大多數人的眉頭都是緊鎖的,都是苦難的眾生。當然,從輪迴的角度講,生死凡夫人人都是苦眾生。
《彌陀經》中說:
釋迦讚嘆極樂種種莊嚴,又勸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
釋迦牟尼佛講的極樂世界黃金為地,七寶池、八功德水,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等等,這叫種種莊嚴。種種莊嚴在《大經》裡也講到了,而且講得比較詳細,《阿彌陀經》講得簡單一點。
中國有句古話:「響鼓不用重捶」,我們是響鼓,還是石頭?我們是頑石。
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裡勸了我們三次,「汝等眾生,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如果我們是響鼓,需要勸三次嗎?很聰明、很想往生的人,哪怕稍微有一點願意往生的人,佛都不用一句話說三次,說兩遍都多餘了。佛為什麼要反覆勸我們:「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就是因為我們都是剛強難化之人。
我們從學佛到現在,有了多少經歷?每個人都可以反問自己。發起往生心不容易,有人知道極樂世界的好,還是對娑婆世界捨不得,貪戀自己的家,捨不得世俗的一切。很多人想「兩手抓」,一手抓極樂世界,一手抓娑婆世界,沒有往生之前抓娑婆世界,快死了再抓極樂世界。這就說明我們放不下娑婆世界。眾生對家庭、兒女、世間的福報,都很難放下。
善導大師說:
「決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恆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
《彌陀經》云:六方各有恆河沙等諸佛,皆舒舌遍覆三千世界,說誠實言: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如上六方等佛舒舌,定為凡夫作證,罪滅得生。
注意這裡的「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如上六方等佛舒舌,定為凡夫作證,罪滅得生」。這就證明這部經(阿彌陀經)是為一切造罪凡夫說的。十方佛早就定位了,我們都是造罪凡夫,佛特為我們造罪的凡夫說了一個最難相信的法門,就是念佛往生西方一法。
十方諸佛都來證誠、勸化我們往生西方。善導大師說:
「決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恆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
善導大師的法語越看越安心,越看越歡喜。有人說「我要自力修行,不用靠佛力,我要自己了生死,我要做大丈夫」,「佛既丈夫我亦爾」。佛是大丈夫,我也要和佛一樣。
我們在煩惱的三界火宅裡,有沒有這種大丈夫的勇氣?佛可以捨身餵虎,我們也試一試?佛可以舍王位,我們也捨得了嗎?不講王位了,就是在單位裡當個小官,讓我們放下來,可能三天三夜都睡不著覺。
善導大師的這些解釋,是從不同的層面來詳細說明經文大義,目的是告訴我們《阿彌陀經》是為凡夫所開。有人說,「既然是為凡夫所開,那就不用學了」。還有人把自己定位為聖人,「我修行好,不是惡人,我是善人,能夠自力修行」。
淨土法門為什麼要對自我進行定位,要思考自己、了解自我?當知道自己是凡夫的時候,才會對淨土法門產生信仰。因為知道自己沒有能力了生死,只有靠阿彌陀佛了。如果不認為自己是凡夫,覺得自己能行善積德,還能修行斷煩惱、出輪迴。這樣的人,很難相信這個法。淨土法門之所以成為難信之法,不是這個法難信,而是很多人不願意信,他覺得自己更可靠。
世間有一句話講,「求人不如求己」,大家都這麼認為,求別人不如求自己,那求佛還不如求我自己。但是很多人遇到困難時就會想到佛,回到家就把佛忘掉了。寺院裡到處都有燒香、磕頭、拜佛的人,表面上表示一下心意,但真正在修行當中,很多人並不靠佛。
淨土法門是一個仗佛力、靠名號得度的法門,念佛就能往生西方淨土。因為我們都是凡夫,沒有別的出路,這是唯一的一條道路。十方諸佛都來證誠、勸化我們了,如果這條路都沒有希望了,只能永遠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