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大師:十方諸佛來勸你,聽不聽?

2020-12-21 重樓逾陀

《阿彌陀經》當機的人是誰?是舍利弗,他是佛傳法的對象。釋迦牟尼佛頻頻呼喚舍利弗,是不是只告訴他一個人?

善導大師說:

「釋迦如來告身子,即是普告苦眾生。」

「身子」是指的舍利弗。表面上看,釋迦牟尼佛是告訴舍利弗一個人,實質上是在告訴所有的「苦眾生」。

我們都是很苦的眾生,眉頭一皺,煩惱就來了。看一個人過得快不快樂,看他的眉頭就可以大概知道,世間看相的人也看得出來。一個眉頭緊鎖的人,肯定心裡鎖得很緊,煩惱很重,壓力很大。

學佛的人和不學佛的人,最大的差異就在這裡。學佛的人,眉頭是比較放鬆的,因為煩惱相對少一些,輕鬆一些,哪怕日子過得苦一些,但是他快樂、安心。世間大多數人的眉頭都是緊鎖的,都是苦難的眾生。當然,從輪迴的角度講,生死凡夫人人都是苦眾生。

《彌陀經》中說:

釋迦讚嘆極樂種種莊嚴,又勸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

釋迦牟尼佛講的極樂世界黃金為地,七寶池、八功德水,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等等,這叫種種莊嚴。種種莊嚴在《大經》裡也講到了,而且講得比較詳細,《阿彌陀經》講得簡單一點。

中國有句古話:「響鼓不用重捶」,我們是響鼓,還是石頭?我們是頑石。

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裡勸了我們三次,「汝等眾生,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如果我們是響鼓,需要勸三次嗎?很聰明、很想往生的人,哪怕稍微有一點願意往生的人,佛都不用一句話說三次,說兩遍都多餘了。佛為什麼要反覆勸我們:「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就是因為我們都是剛強難化之人。

我們從學佛到現在,有了多少經歷?每個人都可以反問自己。發起往生心不容易,有人知道極樂世界的好,還是對娑婆世界捨不得,貪戀自己的家,捨不得世俗的一切。很多人想「兩手抓」,一手抓極樂世界,一手抓娑婆世界,沒有往生之前抓娑婆世界,快死了再抓極樂世界。這就說明我們放不下娑婆世界。眾生對家庭、兒女、世間的福報,都很難放下。

善導大師說:

「決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恆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

《彌陀經》云:六方各有恆河沙等諸佛,皆舒舌遍覆三千世界,說誠實言: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如上六方等佛舒舌,定為凡夫作證,罪滅得生。

注意這裡的「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如上六方等佛舒舌,定為凡夫作證,罪滅得生」。這就證明這部經(阿彌陀經)是為一切造罪凡夫說的。十方佛早就定位了,我們都是造罪凡夫,佛特為我們造罪的凡夫說了一個最難相信的法門,就是念佛往生西方一法。

十方諸佛都來證誠、勸化我們往生西方。善導大師說:

「決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恆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

善導大師的法語越看越安心,越看越歡喜。有人說「我要自力修行,不用靠佛力,我要自己了生死,我要做大丈夫」,「佛既丈夫我亦爾」。佛是大丈夫,我也要和佛一樣。

我們在煩惱的三界火宅裡,有沒有這種大丈夫的勇氣?佛可以捨身餵虎,我們也試一試?佛可以舍王位,我們也捨得了嗎?不講王位了,就是在單位裡當個小官,讓我們放下來,可能三天三夜都睡不著覺。

善導大師的這些解釋,是從不同的層面來詳細說明經文大義,目的是告訴我們《阿彌陀經》是為凡夫所開。有人說,「既然是為凡夫所開,那就不用學了」。還有人把自己定位為聖人,「我修行好,不是惡人,我是善人,能夠自力修行」。

淨土法門為什麼要對自我進行定位,要思考自己、了解自我?當知道自己是凡夫的時候,才會對淨土法門產生信仰。因為知道自己沒有能力了生死,只有靠阿彌陀佛了。如果不認為自己是凡夫,覺得自己能行善積德,還能修行斷煩惱、出輪迴。這樣的人,很難相信這個法。淨土法門之所以成為難信之法,不是這個法難信,而是很多人不願意信,他覺得自己更可靠。

世間有一句話講,「求人不如求己」,大家都這麼認為,求別人不如求自己,那求佛還不如求我自己。但是很多人遇到困難時就會想到佛,回到家就把佛忘掉了。寺院裡到處都有燒香、磕頭、拜佛的人,表面上表示一下心意,但真正在修行當中,很多人並不靠佛。

淨土法門是一個仗佛力、靠名號得度的法門,念佛就能往生西方淨土。因為我們都是凡夫,沒有別的出路,這是唯一的一條道路。十方諸佛都來證誠、勸化我們了,如果這條路都沒有希望了,只能永遠輪迴。

相關焦點

  • 淨土法門:善導大師的《贊佛偈》為何不流行?
    我們再讀一下善導大師的《贊佛偈》,字數是一樣的: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可是,說到九品,我們到底在不在其中?好像還是另當別論。然後如何修持?怎麼登彼岸?阿彌陀佛怎麼度眾生?沒有指明。所以,差別還是挺大的。善導大師的《贊佛偈》為何不流行?傳統的《贊佛偈》,作者是北宋的擇瑛法師。有人可能問了,「按說善導大師是唐朝的,比北宋早,為什麼善導大師的《贊佛偈》沒流行開呢?
  • 印光大師: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所開示勸我們專修淨土
    印光大師: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所開示勸我們專修淨土【印光大師開示】刻實論之,大乘法門,法法圓妙。但以機有生熟,緣有淺深,故致益有難得與易得耳。善導,彌陀化身也。歷敘初、二、三、四果聖人,及住、行、向、地、等覺菩薩,末至十方諸佛,盡虛空,遍法界,現身放光,勸舍淨土,為說殊勝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發願專修淨土,不敢違其所願。善導和尚,早知後人者山看見那山高,渺無定見,故作此說,以死盡展轉企慕之狂妄偷心。誰知以善導為師者,尚不依從。則依從之人,殆不多見。豈夙世惡業所使,令於最契理契機之法,覿面錯過,而作無禪無淨土之業識茫茫、無本可據之輪迴中人乎。哀哉!
  • 十方諸佛為什麼要讚嘆阿彌陀佛?
    善導大師有一句法語講到: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十方諸佛都來讚嘆阿彌陀佛,他們是希望十方眾生專稱名號至西方,是希望我們專念佛。我們如果不專念佛,那就辜負了十方諸佛的讚嘆,不是隨順佛意、隨順佛願了。
  • 「彌陀化身」善導大師畫傳
    11.大師十多歲就深證觀佛三昧,因此被大他十七歲的道宣律師寫進《續高僧傳》裡了。 12.雖已證得三昧,但大師並未因此自滿,仍在孜孜不倦地探求淨土教義。二十九歲那年,聽人說起道綽大師在山西并州玄中寺弘宣《觀經》深義,於是善導大師欣然前往。13.道綽大師德望很高,是當時研習淨土教理最透徹的高僧,一生講解《觀經》兩百遍,廣勸弟子念佛往生極樂淨土。
  • 接地氣的佛門祖師:善導大師長安城的念佛感化
    正是開創淨土宗的唐代光明和尚善導大師!這樣一位「萬代之下,尤能感發人之信心」的祖師,每年的圓寂日,各地都會有眾多的念佛人以各種方式來紀念他,有人念佛,有人舉辦法會、講座,有人則描摹善導大師的法相。二零二零年農曆三月十四日,正值善導大師圓寂1339周年。
  • 安徽弘願寺向廣東尼眾佛學院贈送《善導大師全集》
    贈送《善導大師全集》 參觀學院 佛教在線廣東訊 2010年6月13日早7時,安徽弘願寺、廣東定光寺《善導大師全集》贈送迎請法會,於廣東汕尾陸豐市定光寺(廣東尼眾佛學院)隆重舉行。宗弘法師代表弘願寺向定光寺廣東尼眾佛學院贈送《善導大師全集》,定光寺方丈達宜法師,向弘願寺回贈由原定光寺方丈宏慧長老的墨寶及廣東尼眾佛學院創辦的《清雲法雨》雜誌。宗弘法師在法會中致辭,向達宜法師、達理法師、振輝法師、各位學僧以及各位護法居士表示至誠的感謝。定光寺監院、廣東尼眾佛學院院長達理法師,教務長振輝法師,熱情接待了宗弘法師一行。
  • 善導大師你認識嗎?他的一生都在為佛法做貢獻,讓人無比敬仰!
    我們今天稍微細緻介紹一下善導大師,這部論典的作者。首先跟大家說一下,我們看這個論題,叫《觀經四帖疏》。《觀經四帖疏》,就說明它這裡邊大的版塊有四個內容。我們下面要從玄義分講起,這是後話。那麼實際上,善導大師的全部著作,留下來的,還有一些也是遺失掉的就沒辦法再去親近、聞燻了。留下來現在俱全的,它號稱叫五部九卷,這個是一個知識,大家要了解一下。
  • 慧淨法師法語丨善導大師
    >《慧淨法師法語》——慧淨法師1、善導大師1.善導大師是淨土法門的集大成者,世稱「彌陀化身」;每念佛一聲,便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聲聲佛號,聲聲光明。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本願)有非常簡明扼要,立論堅確不移,語出警悟十方,句句顯佛悲心,字字皆放光明的解釋: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此「四十八字願成釋」可謂淨宗宗憲,放之四海皆準,俟之百代不惑。依此,百即百生,千即千生;舍此,百中難得一二,千中難得三五。
  • 安徽弘願寺、遼寧龍泉寺舉辦《善導大師全集》迎請法會
    佛教在線遼寧訊 2010年7月23日,安徽宣城弘願寺、遼寧鞍山龍泉寺在彌勒道場千山龍泉寺隆重舉辦「《善導大師全集》迎請法會」。龍泉寺方丈親海法師、該寺四眾弟子,專程趕來參加的安徽宣城弘願寺宗弘法師以及來自瀋陽的安波居士、王榮居士等參加了此次法會。《善導大師全集》迎請法會由親海法師親自主法。
  • 你知道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嗎?請聽蕅益大師開示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之27(蕅益大師著)【經文】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蕅益大師要解】此經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徵釋名號,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持,無復疑貳也。 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即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經文】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蕅益大師要解】心性寂而常照,故為光明。
  • 善導大師、慧遠大師乃至其他祖師
    淨土宗十三位祖師,善導大師如同天上的恆星,其他祖師如同衛星。我們認為他們高度都差不多,其實差得很遠。如果在衛星上就知道了,衛星和恆星的高度相差太遠了,但是人在地上看起來覺得差不多。因為我們自己不清楚,就覺得這都是祖師大德,都是大法師,都差不多。甚至現在還有人因為比較信仰當代某位法師,就認為他超過善導大師,「你看,這是某某法師講的」,不知道深淺,分不清楚。
  • 善導大師:只有放下自力,才能乘上佛力
    印光大師稱淨土宗念佛法門為特別法門,特是奇特,別是區別,淨土法門和其它法門比較,奇特在那裡?區別在那裡?就在於其它法門是自力修行之法,難修行,靠自力斷煩惱了生死。下面是善導大師《觀經疏》中講機法兩種深信之文,用來對照自己有沒這兩種深信。《觀經疏》 二種深信之文 (647頁)一者決定深信: 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 淨土宗:善導和尚專以平實事相法門,接引末世凡夫
    導祖著述《觀經四帖疏》,以「楷定古今」的氣概,對以往流行的不正確知見,毅然予以撥正。導祖深知此事關係重大,非有佛力加持難以成辦。故其跋文記載 :「餘既是生死凡夫,智慧淺短,然佛教幽微,不敢輒生異解,遂即標心結願,請求靈驗,方可造心……即於當夜,見西方空中,如上諸相境界,悉皆顯現……自此以後,每夜夢中,常有一僧而來指授。玄義科文既了,更不復見。」可見此《四帖疏》的撰述緣起不可思議。諸佛菩薩悉具夢中作佛事的神力,導祖至誠感通,得佛示現梵僧指授《觀經》玄義。誠可謂「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了。
  • 不愛聽古典音樂就先別聽
    「不!人人都可以欣賞古典音樂!」臺灣樂評人焦元溥在新書《樂之本事》如是說。《樂之本事》是焦元溥寫給普通大眾的古典音樂入門書,沒有五線譜,沒有專業術語。他以有趣的故事和自身經驗,從常見的疑惑開始聊起:一定要「學過音樂」才能欣賞古典音樂?為什麼要聽現場演出?如何挑選座位?聽不懂很可怕嗎?要容許音樂會的「錯音」嗎?
  • 淨土宗開宗祖師,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是怎麼解釋的
    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的開宗祖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是以淨土三經為根本依據,繼承龍樹,天親,曇鸞,道綽的淨土思想。並且在此基礎上建立起更加完善系統的淨土宗教理和修行的方法。道綽大師說;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意思是說;哪怕一輩子做惡的人,只要念佛,願意往生,也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這也是在解釋說明第十八願的力量能救度極惡眾生。
  • 印光大師盛讚善導大師
    印光大師盛讚善導大師(發帖人:西歸客 )善導所說,如同佛說 師當唐初,各宗盛行。提倡淨土愜群情,佛力誰與京。若肯投誠,西方定往生。世傳師是彌陀現,提倡念佛義周贍。切誡學者須撝謙,兼使極力生欣厭。想生西方,夢也夢不著了。善導大師傳中,或有文筆未能顯此妙義,故致汝認做捨身而死。汝曾見《金剛經》感應朱進士事否?彼以聽《金剛經》四句偈,生歡喜心。不久夢隨五人,坐車至一家。五人皆飲湯,彼欲飲,其領彼之人不許飲即醒。心甚異之,訪至其家,雲生六狗,有一死者,以此專持《金剛經》。至八十九歲登樹說偈,乃跳下立化。
  • 高僧傳|善導大師手把手教學,親身示範「一門深入」這樣修!
    這個故事中的善導大師是怎樣的人物呢?本期高僧傳,便來一探究竟。一門深入的善導大師善導是廬山慧遠之後的另一位淨土宗祖師,他生於隋煬帝時代,經歷了唐高祖、太宗時代,入滅於高宗時代,所處時代是中國古代經濟、文化昌隆的盛世,也是中國佛教最為繁盛的時期。
  • 看完你就懂了!
    你現在來看的話,有一些真的是,所謂的邪師說法如牛毛。你根本辨別不了,看不出來,他顯現的甚至比這個正法都,苦行多,宗教情懷濃,不要命的這樣的一種修。佛門裡面又叫顯異惑眾。縱然你這些你過去修得好,還有一個外在的塵境容易動心。為什麼?因為你只見煩惱,常不能見佛。
  • 大安法師:不思議緣起|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的由來
    不思議緣起這樣感應道交的特點在善導大師的著作裡面及實踐中比比皆是,比如我們現在討論的《觀經四帖疏》,他造這部《四帖疏》的心態,首先是一種悲心。所以善導大師是在這個背景當中,他深知這些注經家註解的不正確,所以就要把《觀經》內在的正確的法義給彰顯出來。所以他就想出《觀經》要義,楷定古今。為古往今來的淨業行人楷定它的真實義,建立淨土正確的信解,是這麼一個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