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終於來啦!小夥伴們一定都是滿滿當當、充實而美好的假期行程吧!
國慶長假出去玩,除了堵車、人多,最有可能遇到的問題應該是找不到廁所,或者找到了廁所,卻發現等待如廁的隊伍長到讓人絕望。這時候,大家的秘密法寶就是:
憋字訣!
俗話說,人有三急憋不得!這「三急」就是尿急、便急、屁急。
不過,生活處處是「驚喜」。想上廁所的時候偏偏路遇堵車;正在領導開會時突然肚子疼;正在旅遊時想上廁所。實話說,這種想要排洩,但是打死都不敢拉出來的體驗,真是讓人慾生欲死。
而那些被我們強大意志力憋回去的屎、屁、尿對人體究竟有沒有傷害?今天小編就給你們來個重口味的科普~
憋屁可能讓你中毒!
這些「屁事」,你一定不知道
回憶一下,在狹小的電梯間,在安靜的會議室,在擠滿了人的公交車、地鐵上,那一絲絲不小心跑出來的氣體給你製造了多少尷尬和黑歷史。
這裡我們不禁要問,屁究竟是怎麼來的?產屁的「原料」,其實都是你自己吃進去的。屁的一部分,是喝可樂、雪碧、啤酒這種帶氣的飲料時,或者吃飯吞咽時吃進去的一些氣體,總是邊吃飯邊說話的朋友,有沒有發現你的屁會變多。
另一部分是你吃的食物,在腸道裡進行消化時分解出來的氣體。腸道裡的氣體往下走,從「菊花」裡出去,就成了屁。正常人每天都會排氣 5~15 次,平均每天要放 14 個屁,總排氣量約為 470~1500 毫升,相當於 1~3 瓶可樂。是不是比你想像的還要多?
所以,當屁悄悄釋放時,不要極力撇清關係——絕對不是我放的!
再悄悄科普一下,屁的氣味和產量與食物有很大的關係。當食物蛋白質含量較高(如肉類),屁中硫化氫含量升高,此時屁有明顯的臭味;當食物澱粉含量較高(如薯類),屁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此時屁量明顯增多。
因為二氧化碳的增加量明顯大於硫化氫,而且氣壓增大時,放屁的氣流速度也增大,放屁的聲音也就更響,但是二氧化碳沒有氣味,所以有「響屁不臭,臭屁不響」和「響屁不臭,悶屁臭」的說法。
有屁不放,憋壞五臟
有過憋屁經歷的同學,或許會有這樣的體驗:為了阻止腹部氣體噴薄而出,死守菊花一段時間後,肚子的壓力會慢慢減小,最終,屁「消失」了,不再有想放屁的感覺。
有人說,憋回去的屁,會變成嗝,從嘴裡出來!(真是天真又噁心的想法~)事實上,屁想要「逆流而上」,也得先問問大腸、小腸同不同意。
我們的腸道蠕動是向下的,存在腸道中的氣體,都會被向下擠壓推送,一團沒有「動力」的屁,想要抵抗重重壓力,穿越1.5米的大腸、5米的小腸達到胃部,幾乎不可能。
那麼被憋住的屁,真正的「旅程」是什麼樣的呢?屁被憋回去以後,這些氣體會被暫時貯存在大腸中,等待下一次的釋放。
經常礙於面子,夾著屁屁不放,大量的廢氣堆積在腸道,不僅會增加胃腸道壓力,引起腹脹,同時屁中的有害成分(如:氮、氨氣、硫化氫等)會被腸道黏膜重新吸收,可能引起頭暈目眩、消化不良、精神不振等慢性中毒的症狀。
所以,不要過度礙於面子不好意思放屁。
如果可以,請一定要找個沒人的地方認真放屁。
憋尿真的能讓人尿褲子
有關「排尿」的全過程
正常人體的膀胱容量一般是500毫升。通常人在膀胱內有150—200毫升小便時,就會有初尿感。當膀胱內小便達到350—400毫升時,會產生正常尿感,這時就需要進行排尿。
我們每天排出的尿量大約是1500毫升左右,這是正常尿量。每天尿量多於400毫升、少於3000毫升都沒有太大問題。如果少於400毫升,就叫做少尿,正常人幾乎不可能出現,一旦發生,大多為急性腎衰竭。
多於3000毫升叫做多尿,多為糖尿病或尿崩症等內分泌疾病,也可能是精神性煩渴症。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也可能出現多尿,尤其是夜間尿量增多。
特別要指出,不少人認為多喝水、多排尿就能「排毒」,這完全是個誤區。只要排尿量在正常範圍內,就足以把體內毒素排出去,沒必要刻意地多喝水。
關於排尿頻率,大概在喝水後30~45分鐘,相當於學校裡一堂課的時間。
但如果排尿頻率高於或低於這個數字,也不一定代表腎臟出了問題。水在體內停留時間長短主要受兩個因素影響,一是吃得鹹還是淡,二是吃得多還是少。此外,天氣的冷熱也會影響排尿時間。
當尿不尿,腎臟要壞
夾緊雙腿,不停扭動身體緩解尿意,同時強行轉移注意力的憋尿體驗,相信很多人都有過。
當人們憋尿的時候,向下排尿的通道被括約肌鎖死,膀胱會進一步被囤積的尿液撐大。
此時,膀胱壁中的肌肉會像氣球一樣被拉伸,但彈性再好的氣球也是有極限的,當超過了極限,大家猜猜最可能發生什麼呢?
尿失禁!通常情況下,在偶爾一次憋尿超過膀胱承受能力時,人體會無視我們的意志讓尿傾瀉而出,括約肌會像洩洪大壩一樣打開。
尿道括約肌作為排尿通路最後的一道閥門。憋尿時它長期處於高壓收縮充血的狀態,可能會逐漸變得鬆弛,進而出現如尿頻、漏尿、經常失禁等問題。而且膀胱壁中的肌肉長期總被拉伸,就像氣球經常被吹得很大可能會失去彈性。
待到下次需要排尿時,疲憊的膀胱收縮無力,尿液排不乾淨,產生尿不盡、憋尿感;隨著病情加重,殘留的尿液還可能越來越多,發生尿瀦留,甚至影響腎功能。
而且如果經常憋尿,缺少衝洗,細菌就會乘虛而入,很容易患上泌尿系統疾病。
所以,第一次有尿意的時候,就儘快找廁所解決吧~
憋著憋著,便意怎麼沒了
正常排便是怎樣完成的
一般來說,我們食物從嘴吃進去,經過我們的胃、小腸到大腸,一般要經過24-48小時才會從肛門排出。也就是說我們一天排1-2次大便是比較正常的。
但是這也有個體差異,有些人本身消化道就蠕動得比較慢,排便間隔時間就比較長,但如果說消化能力比較好,那排便間隔時間就相對比較短,屬於個例。
而且排便很講究細節!正常情況下,大便應該是黃色的,呈現香蕉形狀的,硬度和香蕉差不多的「香蕉便」,排便過程中基本不用費力。
對於一般人來說,早上最容易出現結腸運動,起床後就上廁所,或者早餐後20分鐘排便是最佳時間。排便最佳時間為3-5分鐘,且排便時不能有雜念或從事其它活動如看報、看手機等,因這樣會抑制排便中樞並分散其所需的血流量,從而大大延長排便時間。
在姿勢上,大腿保持半屈。蹲便時,肛門周圍肌肉放鬆、腹壓增大,有助於順暢排便。只能坐便時,馬桶高度要以大腿保持半屈狀態為宜,如身高不夠,可在腳下墊個矮凳。
對患有心腦血管病的人來說,用力排便可能誘發心肌梗死或腦卒中,最好選擇坐便,排完起身要緩慢。
該便不便,小心便秘
許多人如果不是拉肚子,便便的壓力,好像沒有尿尿來的大,所以很多人會經常忽視來襲的便意,總想著忙完這會兒再去上廁所。
的確,直腸並沒有我們的膀胱那麼「任性」,如果大腦說了「不」,它會讓便便先靜靜的在裡面躺著。但是你覺得它們人畜無害那就大錯特錯了。
糞便在到達直腸後,還會保留一部分的水分,如果你讓它一直在直腸裡躺著,水分就會被腸道反覆吸收,然後便便就越來越幹,越來越硬……
結果就是你拉便便的時候,無比艱難,可能還要承受菊花的撕裂感……
劃重點!經常憋著便便,會逐漸使直腸失去對糞便壓力的敏感性,等便便到了直腸,大腦都不知道,便便就會被直腸吸的又幹又硬,最後變成了習慣性的便秘。
對於長期便秘者來說,可以食用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胃腸蠕動,還能結合有害物質,增加腸道糞便的體積,加快轉運速度,促進糞便進入直腸,產生便意,改善便秘。也可以選擇補充益生菌,只有腸道中的益生菌佔主導地位,才能維持腸道環境健康。
要特別注意的是,在結腸呆久的便便,其中所含的硫化氫、糞臭素、膽固醇代謝產物等多種致癌物也會被重新吸收。輕者會出現精神委靡不振、頭暈乏力、食慾減退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引發腸道癌症。
最後,憋便便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有風險!憋便導致的便秘,會增加腹壓和交感神經興奮,可能會導致心源性暈厥,甚至猝死!
雖然憋便是個人自由,但為了革命的本錢——身體,在便意來臨時,還是要蹲點啊。
最後小編提醒,人有三急千萬別憋!
及時排洩不但自己暢快,
對保護健康也有好處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