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爾卡斯蒂略 曾任哥倫比亞大學高級研究員
自殺式炸彈襲擊,高官遇刺,對阿富汗首都喀布爾附近恰裡卡爾等地的大肆進攻,以及持續襲擊導致的平民死傷大增都令美國與北約盟軍的撤軍行動蒙上了陰影。這些暴力行動是如此猖獗,以致塔利班研究專家艾哈邁德·拉什德都覺得只有通過與武裝分子談判加速和平進程才能找到出路。
一個和平的阿富汗在經濟學上究竟是何種狀態必須成為談判的一個關鍵部分。這種和平經濟具體要由哪些元素構成,又為何如此重要呢?
儘管北約陳兵數萬,但為塔利班及其他武裝組織提供財源的阿富汗龐大地下經濟卻依舊興旺發達,因此我們要實現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這類經濟的轉型。而將這些武裝人員整合到一個生產性經濟中則需要轉變一系列政策,包括迅速重啟農村發展計劃並鼓勵當地小企業、公共服務以及其他合法經營行為的發展。
而美國以及其他援助者和北約部隊資助者尤其應當在談判過程遵從下列「十戒」。首先,經典影片《阿拉伯的勞倫斯》主角、英國軍官T.E.勞倫斯曾說過,讓「他們」自己動手要比嘗試代替他們去「做得更好」更加明智,因此最好讓中央政府談判代表、地方領袖和社區自己決定其經濟利益和優先事項,並讓武裝人員決定推動重新整合的領域。因為只有將權力和所有權賦予這些參與者,才能使發展項目得以持續,資源不致浪費,並實現長久和平。
其二,確保將經濟因素整合———而不僅僅是並列——— 到政治與安全議程當中。這意味著重新整合項目以及其他經濟項目將成為胡蘿蔔,一方面鼓勵談判,另一方面也可用來維持長期和平與穩定。
第三,該和平進程必須與阿富汗本國的財政和技術水平相適應。為此需要對當地的稅務收入和援助金額做出合理評估,並適當引入國外相關專業知識來支持這一進程。必須避免做出那些導致空中樓閣計劃以及非理性預期的過度樂觀估計,因為剛剛擺脫內戰的當地政府將無力完成這些項目,當年在瓜地馬拉發生的一切就是一個例子。
第四,通過中央政府預算或者當地權威機構來安排援助,這樣官員就能通過提供服務和基礎設施來獲得管制合法性,同時對棉花等合法農作物提供補貼和價格支持,使之能夠取代阿富汗地區的罌粟種植。
第五,確保這類援助能迅速從短期人道主義目的——— 救助和養活放下武器的人——— 轉向旨在創造投資、提高生產力和持續就業的重建活動方面——— 只有這些才能給予人們有尊嚴的生活。而必須避免的則是從前者到後者之間的轉型失敗,正如大地震後的海地所發生的那樣。
第六,解散武裝,上繳武器和重新整合計劃必須在精心策劃下同步進行,因為這才是徹底實現從戰爭向和平轉化的先決條件。在執行的過程中要避免陷入經濟學中的所謂「模糊-特異」困境。正因為當年某些變量過於特異,同時另一些變量又過於模糊,使得聯合國在薩爾瓦多的武器換土地協議必須重新談判才得以實施。
第七,針對阿軍高級指揮官設立特殊項目,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引導、培訓、信貸和技術協助。聯合國在薩爾瓦多推行的「600計劃」就因為提供了這類協助而取得了比普通低級戰士項目更好的成果。
第八,增加對那些在農村地區創業方面,包括地毯編織、首飾設計或者其他阿富汗民眾希望發展的項目上曾經取得良好效果的非政府組織的支持力度。同時推動一系列利用信貸、培訓和技術支持新建企業和地方企業擴張的積極政策。
第九,設立經濟重建特區來啟動可持續的經濟活動,創造就業和出口收益,改善援助的有效性和公信力,避免出現吃援助的現象。這些特區將通過當地消費、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和出口農業三者結合來實現農村地區的整體發展,而美國以及其他地區應當向這些特區的產品開放市場。
最後要確保政治或者和平目標在所有時候都能堅決執行,就算影響了經濟穩定或者拖延了發展都不能耽誤。這往往意味著最優以及最有利於實踐的經濟政策都是無法實現甚至是人們不願意看到的。事實證明中央銀行的獨立性以及預算財政的「不透支」原則往往會對阿富汗地區某些關鍵和平行動帶來過度的限制。
為使阿富汗戰爭能圓滿收尾,政府和資助團體都應當避免做出曾困擾阿富汗重建多年的不實承諾。因為只有那樣,阿富汗才能衝破近十年以來的暴力、動蕩、腐敗、失業、運毒以及過度依賴援助的惡性循環。
作者格拉西亞娜·德爾卡斯蒂略,曾任哥倫比亞大學高級研究員,著有《重建戰後國家》一書。Project Syndicate供稿
(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