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人的吊牌生意還能長久嗎?
電商平臺的GMV還在逆勢"增長",但靠IP品牌授權(吊牌生意)的"南極人"似乎不太行了。高管減持、財務負責人離職的消息在前,最近財務造假的傳聞又被大量媒體轉發,致使"南極人"的股票連續7個交易日下跌,截至1月12日收盤,共跌去10個百分點,市值為226億元。僅半年時間,"南極人"便從高點的24.41元/股,跌至如今的9.23元/股,市值蒸發超370億元。
輿論沸沸揚揚,急得"南極人"趕忙發布澄清公告,尤其針對近期的公司體外循環造假的質疑,進行了八點回應,這才稍微止住了繼續下跌的勢頭。甚至今天看來,股票還有上漲的趨勢。
然而,此時的"南極人"看似安全了,但外界看衰的聲音卻始終如影隨形。南極人"IP品牌授權"的生意,也普遍被很多人不看好。
如果說,以前的"南極人"憑藉在保暖內衣方面的苦心經營,確實建立起了強大了品牌勢能;那麼在取消自營,並且賣掉工廠設備,轉為輕資產運營,只做"吊牌"生意之後,很難再說"南極人"還有什麼競爭壁壘了。
首先,"南極人"對經銷商的品控和運營管理沒有那麼強,很多時候往往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電商平臺上層次不齊的店鋪,一方面讓消費者眼花繚亂,一方面也真假難辨,增加了挑選的成本。此外,大部分消費者對"南極人"的質量問題也有諸多抱怨和不滿,掛牌"南極人"的產品也時常被監管部門認定為不合格。
其次,在品類上,"南極人"也跨度很大,如今更是包含生活家居的方方面面。
諸如家紡、布藝、男裝、女裝、鞋品、嬰兒用品、戶外等等,"南極人"幾乎無所不包。如果說,以前的"南極人"代表內衣品類,那麼如今的"南極人"代表什麼呢?樣樣都佔,卻很可能到頭來一無是處。而這也促使"南極人"的品牌價值正在被快速消耗掉。
第三,"南極人"如今也不再做品牌運營相關的事情了,一心做起了"甩手掌柜"。
沒有了品牌深耕和持續經營,無異於斷了品牌的營養。只趴在過去的品牌資產上吃老本,這樣即便不被別人玩死,自己也會慢慢餓死。
"南極人"在公告中解釋稱:"公司以南極人、卡帝樂鱷魚(CARTELO)、精典泰迪等品牌開展授權業務,2020年總GMV銷售額已突破400億元,因此公司的IP品牌授權具備明顯的競爭壁壘。"
然而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種說法多少有些自欺欺人。
卡帝樂鱷魚和精典泰迪都是南極人收購的品牌,如果說被收購之前,還專注於生產自己的產品且有了一定的市場知名度的話,那麼收購之後,則又成了"吊牌"生意的代名詞,淪落到和"南極人"同樣的命運。長期看,這種做法只會重蹈"南極人"越做越爛的覆轍。
至於"南極人"認為自己的海外競爭對手有神奇寶貝、HelloKitty、漫威宇宙等,則多少有點高看自己了。實際上,兩者根本沒法相提並論:一個是深挖IP,不斷拓展和加固IP,以致形成了一種文化現象;一個卻只有一個牌子,除此之外,幾乎什麼都沒有。
看看網友對恆源祥、北極絨、俞兆林等同樣做吊牌生意"雜貨鋪"的產品的評價,或許"南極人"才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
然而"知易行難",習慣了"吊牌授權"這種輕資產運營模式,每年80%-90%的高毛利拿著,誰還願意冒著虧本和倒閉的風險,苦哈哈地做自營生意呢?
企業的惰性一旦養成,往往很難改觀,除非換帥和搞改革。可在公司創始人及高管都瘋狂減持套現的前提下(南極人創始人張玉祥的套現行為被官方解讀為融資用途),真正在乎南極人未來生死的,還有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