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未解之謎六——伏藏之謎

2020-12-18 大自然教材庫

第六章 伏藏之謎(1)

「伏藏」是指一件很珍貴的東西被埋藏,最終又被發掘出來的意思。在西藏,許多地方都有「伏藏」的存在。那麼,「伏藏」到底都有些什麼東西?為什麼西藏會有「伏藏」這一舉動?這就是伏藏之謎給人們留下的懸念。

「伏藏」一詞是從西藏的「terma」一詞翻譯而來,藏文是「爹瑪」的意思。「爹」,有「寶貴」和「值得保全」之意,是指一件很珍貴的東西被埋藏,最終再被發掘出來。一件珍貴的東西被埋藏,然後又被發掘出來,又如何能算是一個不解的謎呢?

據傳,1300多年前,蓮花生大師到西藏弘揚佛法,發覺當時藏人的知識不能接受密法,也因為當時有些法的因緣尚未成熟,故離開西藏前,將很多教法、佛像、法藥埋藏在不同的領域裡。它們有的在瀑流,有的在山巖,有的在虛空,甚至有的在聖者的甚深禪定之中。等待將來時機成熟,讓有緣、有成就者開啟傳播,故稱「伏藏」。

伏藏分為書藏、聖物藏和識藏。書藏即指經書,聖物藏指法器、高僧的遺物等。

最為神奇的就是識藏,據說當某種經典或咒文在遇到災難無法流傳下去時,就由神靈授藏在某人的意識深處,以免失傳。當有了再傳條件時,在某種神秘的啟示下,被授藏經文的人(有些是不識字的農牧民)就能將其湧出或記錄成文。

從一千多年前的蓮華生大師時期到現在,在這個漫長的藏傳佛教歷史過程當中,伏藏這一事實連續不斷地顯現在人們的面前。

第一個取得格西學位的漢族喇嘛洛桑珍珠格西的《雪域求法記》裡,記載了「識藏」的說法。在後藏拉孜附近的扎葉巴寺,西藏最著名的寺廟桑耶寺與青樸修行地,都會挖到經典。

西藏最古老的土著宗教——「苯教」,在受到藏傳佛教的衝擊下,就有過「伏藏」的歷史。歷史上,苯教一方辯論失敗,被信奉佛教的赤松德贊下令取締,苯教徒不敢公開活動,他們到處埋藏苯教的經典,這些經典形成了苯教的「伏藏」。而到了9世紀朗達瑪滅佛時期,佛教信徒也開始「伏藏」。

後來,寧瑪派就有在某地挖出經典之說。取藏者被稱為「得登巴」,相傳都是蓮花生大師和他的弟子的化身,圓滿地重整伏藏經文,並準確地解讀伏藏經文的理論和方法,最著名的如《西藏度亡經》、《大圓滿》等。

禪定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許多佛經上說,伏藏也存在於禪定之中。禪定是佛教術語。「禪」是外不著相(不執著一切境界相是禪),「定」是內不動心。

禪者「佛之心」,當下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對外境不起攀緣染著,自內照而不昏沉無記是也。

禪定,又名「三昧」,所謂「念佛三昧,三昧之王」。「禪」、「定」亦即「止」、「觀」,止是放下,觀是看破。禪定是指「心一境性」,讓混亂的思緒平靜下來,外禪內定,專注一境。禪定必須先由「入靜」開始,而到「至靜」,才

伏藏佛像

能達到「寂靜」,此時已經是忘我的境界,從「身空」、「心空」而進入到虛空法界。然而坐禪要進入禪定的境界,也必須要具備「超越的精神」,才能突破一切生理、心理及潛意識的障礙。

一般來說,禪定不一定能悟道解脫,但要悟道解脫卻離不開禪定。

對上根利智者而言,禪定並無一定之形式。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

靜體安然。」「十字街頭好參禪。」「如來於二六時中常起觀照。」只要念念覺照,當下「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時時刻刻保任,修無修修,行無行行,修一切善而不執著所修之善,斷一切惡且故不為一切惡所縛,當下這念心便是歸於中道。

第六章 伏藏之謎(2)

禪定有六法,包括:

靜:緩和身心,消除緊張;

定:專注不移,一心一意;

止:擺脫雜念,頭腦休息;

觀:一心觀想,堅強意志;

覺:感覺敏銳,思緒空明;

同:無限可能,創意無限。

蓮花生大師的傳奇人生

佛經上講,伏藏大部分是蓮花生大師埋藏的。據說蓮花生大師是釋迦牟尼佛於《涅經》所授記的,住持和弘揚金剛密乘教法的殊勝化身,於釋尊涅後八年,於達那郭夏海上之蓮花中降生,故名蓮花生。蓮花生大師是釋迦牟尼之身,觀音菩薩之口,阿彌陀佛之意所化現,是一切諸佛大悲加持之總集。

據多羅那他於1610年所著《蓮花生傳》所載,蓮花生大師約於摩揭陀國天護王時出生於烏萇國王族,系烏萇國英迪拉菩提(印度金剛乘始祖)之子。藏傳佛教寧瑪派供有他的塑像,稱其為「祖師」。

蓮花生大師初名蓮花光明,後通曉聲明及各種明處,得名蓮花金剛後跟一真言阿闍黎寂色學事、行、瑜伽三部密法,得密號為蓮花生,其後又從瑜伽師樂天及瑜伽母樂持學無上部法。他曾週遊印度廣訪密法大師,成為佛吉祥智的四個證得現法涅的弟子之一(另外三人為燃燈賢、極寂友、王種羅睺羅)。

蓮花生大師

後來,蓮花生大師又從吉禪師子學法。據智慧海王所著《蓮花生傳》載,他又從吉祥師子學大圓滿法以後曾到中國的五臺山學習天文歷數。所以蓮花生一派傳授的教法有很濃厚的漢地禪宗色彩。

吐蕃赤德祖贊即位後,蓮花生大師由寂護舉薦入藏傳法。他入藏的時間,近代學者多方考證,結論不一。據智慧海王所述年月推算,他於公元750年由印度啟行至尼泊爾,公元752年至拉薩,秋季開始建桑耶寺,公元754年建成,公元761~774年組織翻譯,約於公元804年離藏,在印度的達羅毗荼傳法建寺達12年之久。晚年不知所終。由於蓮花生大師對藏傳佛教所做的巨大貢獻,所以他受到各宗派的共同敬仰。他在吐蕃培養的人才很多,傳說其中得到密宗悉地的有贊普和臣民25人,如虛空藏、佛智、遍照、玉扎寧波、智童、柱德積等人均為當時有名的譯師。

蓮花生大師的著述收入甘珠爾及丹珠爾的有8種,寧瑪派的密部經典由他主譯的很多。後世掘藏派在山巖石窟中發現的經典多數題為他的著作,但只由本派傳授,未收入藏文大藏經。

蓮花生大師

藏傳佛教的法器有多少種

法器又稱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也屬於伏藏之物。

法器其實是實踐佛道的器物,同時也是實踐佛教禮儀與佛法生活的器具,是與修行相合為一的。因此,法器除了在佛教工具藝術上有著極高的價值之外,對於修行者而言最重要的當然是要體會法器的內在精神,而應用於佛法的修行上,以實踐圓滿的佛道。

就廣義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內,所有莊嚴佛壇以及用於祈請、修法、供養、法會等各類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攜帶的念珠,乃至錫杖等修行用的資具,都可稱之為法器。就內義而言,凡供養諸佛、莊嚴道場、修證佛法,以實踐圓成佛道的資具,即為法器。

藏傳佛教法器大多以金、銀、銅鑄造為主,兼有木雕、骨雕、象牙雕、石雕、海貝殼雕以及布、絲織、錦緞等面料製品。其質材各異,造型奇特,製作構思巧妙,數量巨大,是西藏佛教藝術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六章 伏藏之謎(3)

法器的種類繁多,而各種法器的用途、形制、大小也差異極大,因此在不同的時空因緣中,也產生了許多的變化。即使是相同名稱的法器,也因為時代、國家區域乃至宗教的不同,而在形式、材料及製作方法上,有極大的差異。而佛教在工藝美術中,也往往都是以法器為代表。

法器以用途來區分,一般可分為莊嚴具、供佛器、報時器、容置器、攜行器及密教法器等6種,但也有將其分為8種,包括:

1.莊嚴道場的佛具:這是指莊嚴佛堂、壇城、道場的器具,如佛壇、須彌壇、幡、蓋、經幢等物。

2.供養用的佛具:這是指日常以供養諸佛菩薩本尊的器具,如燈、華、香、香爐、衣(左示右戒)、閼伽器等。

3.梵唄讚誦用的法器:用於寺院日常行事或臨時集會敲鳴用的器具,及唱誦、法會及各種儀式中領眾之用,如木魚、鍾、鼓、磬、雲板等。

4.古代比丘生活用器具:此類用品為古代大乘比丘隨身所持及生活中所用的器具,如缽、三衣、澡豆、頭巾、手巾、齒木、濾水囊、念珠等。

5.禪門的法器:此類是指禪門中除了生活上的實用性之外,亦常為禪師悟入學人的器具,如拂子、如意、竹篦、蒲團等。

6.置物用的法器:此類法具指可收藏或裝置修行用的器具,如佛龕、舍利塔、經箱、戒體箱等。

7.密教的法器:此類法器指密教修法時經常使用之法器,如曼荼羅、金剛鈴、金剛杵、法螺、護摩器具等。

8.藏密特別的法器:此類法器是指西藏密教中特別的法器,如唐卡、哈達、食子、八吉祥、七寶、顱器、嘎烏等。

洛桑珍珠格西是什麼人

洛桑珍珠格西曾在《雪域求法記》裡記載了關於「識藏」的說法,是一位比較有影響的人物。

洛桑珍珠格西於1916年出生在江南水鄉的一個普通家庭,本名叫邢肅芝,少年時便接受了嚴格正規的佛學教育。他8歲皈依佛門,在漢地出家為僧時法號為碧松法師,後來因緣機合而成為藏地的一位喇嘛,又被喚作洛桑珍珠。16歲時,他進入四川重慶漢藏教理院學習西藏語文,1937年他隻身赴西藏,訪求藏傳佛教密法。經過7年的刻苦學習及辯經,洛桑珍珠格西於1945年通過考試,成為全球第一個獲得藏傳佛教最高學位的漢人。

洛桑珍珠格西曾擔任過中國近代佛學泰鬥太虛法師的私人秘書,與漢地佛界的上層過往甚密,而在雪域求法的最顯著成就則是獲得了藏傳佛教的最高學位——西藏三大寺的拉然巴格西。

掘到伏藏的扎葉巴寺

相傳扎葉巴寺始建於公元7世紀,是吐蕃贊普(藏王)松贊幹布為愛妃芒薩赤尊公主所建的修行神廟之一,後來幾經擴建,形成了現在緊緊嵌於崖縫壁間的扎葉巴寺。相傳有人曾在這裡挖掘到伏藏經典。

扎葉巴寺,亦稱「扎葉巴神殿」、「比瑪爾色神殿」、「扎葉巴瑪尼拉康殿」。殿內供有一塊「六字真言」瑪尼石,還供有松贊幹布、墀尊公主、文成公主、王妃芒薩赤尊及王子貢日貢贊雕像。

據藏文史書記載:8世紀,蓮花生大師在扎葉巴寺修行傳教,營造了「一百零八大成就者」修行洞,這裡便成為吐蕃著名的密法修行道場。9世紀末,復興佛教大師魯梅?楚臣西繞曾赴長字為十六羅漢開光,依此塑「十六羅漢」像,並迎請到扎葉巴寺建立了十六尊者佛殿。

11世紀,阿底峽在扎葉巴寺「索巴浦」(亦稱「彌勒殿」)收徒傳教長達5年,成為噶當派的重要道場。1647年,第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在扎葉巴寺建立了四層樓的格魯派僧院,同時建成供養佛殿、護法神殿、達賴寢宮等,供奉阿底峽、仲敦巴、宗喀巴等塑像,並有僧侶160人。18世紀,噶丹寺第51任法臺達溫阿旺班丹任上密宗院堪布時,在扎葉巴寺建立了格魯派密宗院。

第六章 伏藏之謎(4)

扎葉巴寺最大的特色是「以洞立寺」,這些山洞都是著名高僧修禪之處,松贊幹布、蓮花生、阿底峽,還有刺殺吐蕃末代贊普的拉隆?白季多吉等都曾在此苦修過。有些山洞外面是建了一層小佛殿,看著像寺廟,進去以後才發現裡面是個洞穴。

8世紀中葉,贊普赤松德贊倡興佛教,從印度請來蓮花生大師弘揚佛法,大師曾來此地修煉,至今密法洞猶存。

掘到伏藏經典的桑耶寺

桑耶寺素有「西藏第一座寺廟」美稱,位於山南扎囊縣雅魯藏布江北岸的扎瑪山麓,是藏傳佛教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寶俱全的寺廟,因此又被稱為「三樣寺」。相傳有人曾在這裡挖掘到伏藏經典。

桑耶寺

桑耶寺於公元762年開始興建。寺院選址於藏王赤松德贊的出生地,藏王赤德祖贊的冬宮附近。由蓮花生大師主持桑耶寺的建設,建築仍保持寂護大師的原設計,赤松德贊親自主持了奠基。

關於桑耶寺的建成,還有一段傳說。相傳赤松德贊為了修建寺院,請來了蓮華生大師為他建寺傳法,為了滿足藏王急於見到寺廟的迫切心情,蓮華生大師使出戰法術,在自己的手心變幻出了寺廟的幻影,赤松德贊見到這樣的情景,大聲驚呼「桑耶」(出乎意料的意思),於是該寺得名「桑耶寺」。

桑耶寺的整個布局,是按照佛經中「大千世界」的結構布局設計而成,依照密宗的曼陀羅建造的。烏孜大殿代表世界中心須彌山,大殿周圍的四大殿表示四鹹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太陽、月亮殿象徵宇宙中的日、月兩殿,寺廟圍牆象徵世界外圍的鐵圍山;主殿四周又建紅、白、綠、黑四塔,以鎮服一切兇神邪魔,防止天災人禍的發生。圍牆四面各設一座大門,東大門為正門。寺院建成後,蓮花生在這裡剃度第一批藏人出家為僧,號稱「七覺士」。

桑耶寺內大殿坐西朝東,高三層,式樣別致。每層殿堂的空間很高,一般5.5~6米之間。烏孜大殿的建築風格十分獨特,大殿底層採用藏式建築風格,中層採用漢式建築風格,上層採用印度建築風格。各層的壁畫和塑像也都按照各自的方式進行繪畫和雕塑。這種融藏、漢、印合璧的建築格調,在建築史上是非常罕見的。大殿內壁畫內容十分豐富,題材廣泛,題材除其他寺廟常見者外,還有「西藏史畫」、「桑耶史畫」、「蓮花生傳」、「舞蹈雜技」等,其中「西藏史畫」自遠古傳說的羅薩女與神猴成婚、繁衍西藏最早人類畫起,直至九世達賴喇嘛的業績。整個畫面長達92米,被譽為西藏史記,它在古今中外壁畫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苯教與伏藏

苯教又稱「苯波教」,因教徒頭裹黑巾,故俗稱「黑教」,它是佛祖幸繞彌沃(阿彌陀佛)傳播的具有顯宗、密宗、大圓滿等圓融無二的佛法。苯教徒曾經在各處埋藏了苯教的經典形成了苯教的「伏藏」。

苯教是西藏古代的一種原始宗教,其特點是崇奉天地、山林、水澤的神鬼精靈和自然物,尚巫術,在吐蕃王朝前期曾佔統治地位。7世紀佛教傳入後,苯教與佛教長期鬥爭。8世紀後,吐蕃王室興佛抑苯,勢力漸衰,後吸收佛教部分內容,成為類似佛教的一個教派。一般把受佛教影響較深、變化較大的稱為白苯波,把處於偏僻地區、保持原來特點較多的稱為黑苯波。

對於苯教的起源和發展,當今的多數學者認為至少是從象雄地區,即今天的阿里開始的,後沿雅魯藏布江自西向東廣泛地傳播到整個藏族地區。它的祖師叫「幸繞」,意思是最高的巫師。

第六章 伏藏之謎(5)

原始的苯教把世界分為3個部分,即天、地、地下,天上的神名字叫做「贊」,地上的神稱為「年」,地下的神稱為「魯」,即常說的龍。

苯教活動場所有7處,其中寺廟5座;每年藏曆四月十五日,林芝的家家戶戶都要轉苯日神山,轉山一圈35千米,一些老人每年要轉十多圈。此外,林芝村的千年古樹也是人們轉經的去處。另外,這裡的村村寨寨都有自己的神壇,每當宗教節日時,這些神壇便香菸繚繞。

寧瑪派與伏藏

伏藏曾在藏傳佛教中非常流行,藏傳佛教各宗派都有,但寧瑪派更為重視。相傳蓮花生等曾將佛教經典及密法埋藏於山巖石窟中,到朗達瑪禁佛時,佛教徒也將佛教典籍埋藏,後弘期中發掘出來而重新流傳於世。最重要的掘藏經是《大圓滿》。

寧瑪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寧瑪一詞的意思為「古」或「舊」,所以寧瑪派即古派或舊宗派。寧瑪派取名為古派或舊派,主要是它繼承了從「前弘期」流傳下來的密教思想以及相關儀軌,俗稱「紅教」或「紅帽派」,這是依據寧瑪派僧侶頭戴紅色僧帽而命名的俗名。寧瑪派認為,該宗派的教法儀軌等均傳承於藏傳佛教「前弘期」的蓮花生大師。因此,寧瑪派便成為藏傳佛教諸多宗派中歷史最為悠久的一支派別。

「伏藏」這一概念便是被寧瑪派無限延伸出來的,分出了「經書伏藏」、「心意伏藏」等諸多門類。13~15世紀掘藏高峰時期,所掘伏藏概分為「南藏」和「北藏」,並由此傳承出寧瑪派不同的體系。

寧瑪派的傳承主要分經典傳承和伏藏傳承兩部分。14世紀後,經典傳承不見史載,便由伏藏傳承取而代之。伏藏為前弘期時蓮花生等密教高僧埋藏的密教經典法門,後弘期時發掘出來弘傳於世。藏傳佛教各宗派都有伏藏,但以寧瑪派最為重視,有南藏、北藏之分,《大圓滿法》即為該派獨有的特殊伏藏法。

伏藏經文《西藏度亡經》

《西藏度亡經》是一部藏傳佛教密宗名著,相傳是蓮花生大師伏藏的經文。它原名《中陰得度》,中文譯者參考西方人士熟知的古代《埃及度亡經》書名而譯為《西藏度亡經》。《度亡經》是古代印度的一部經典,系8世紀蓮花生時代創作,傳入西藏後被翻譯成藏文,名《中陰聞教得度》,朗達瑪滅佛時被埋藏於地下,成為「伏藏」,後由仁增噶瑪寧巴從色丹河畔的甘布達山掘出。

《中陰聞教得度》,或作《中陰得度》,顧名思義,就是人在已離人世之後,尚未投生之前這個名為「中陰」的階段之間聽到有人呼喚他的名字,對他讀誦這部經典,即可使身在「中陰」境中的亡靈,解除種種「中陰險難」的恐怖,乃至證入不生不滅的法身境界或得報身佛果,以了生死輪迴之苦,至少亦可得到上品的化生或轉生,以免落入餓鬼、畜生、地獄等三惡道中。

由於《西藏度亡經》中所提到了許多的禪理,讓世人對它備受關注。

伏藏最重要的經文《大圓滿》

伏藏最重要的經文為《大圓滿》。大圓滿是寧瑪派的特法,主張頓悟一心,即悟此現前本體清淨,本性光明的這個心。心不只是空寂而且具有光明,明而又空。心體空是空,心性光明是有,心無體故非有,心有光明的性能和作用,是非無。這種非空非有不落於空的一邊,也不落於有的一邊,是遠離兩邊的中觀正見。

第六章 伏藏之謎(6)

另類伏藏之說

佛經裡介紹了不靠藏寶圖而發現伏藏的另類方法。

一是成佛。諸佛和菩薩都有大法力,不但能瞧見任何人的任何伏藏,還能讓伏藏從地底下跑出來。例如《釋迦降生釋種成佛緣譜》記載,佛祖降生時,五百伏藏同時湧出;《阿彌陀經通贊疏》記載,曼殊師利菩薩降生時,七處伏藏同時湧出。

二是拜佛。如果嫌成佛太難,還可以拜佛。例如《三寶感應略錄》記載,古印度有個窮人,想挖先祖留下來的伏藏,不知道具體位置,就去寺廟裡禱告,繞佛像轉了幾個圈,回去就把伏藏找到了。

三是念咒。如果嫌拜佛太麻煩,還可以念咒。《佛心經》上卷有段「十方如來同印頂咒」,只要兩手交叉,伸出中指,念「唵跋囉跋囉糝跋囉糝跋囉」,就可以透視地下,瞧見方圓五裡內所有伏藏。《大佛頂廣聚陀羅尼經》卷2也有一段咒語,說是把蓮子、龍腦、牛黃和鬱金香搗碎,用牛奶和成糊,抹在額頭上,念「唵阿牟伽末尼什嚩羅缽頭牟瑟膩沙地哩乞沙莎嚩訶」1800遍,可以瞧見全世界的伏藏。

伏藏品到底指什麼

在各種各樣的佛教典籍中,其中有一種是用特殊形式保存和開取的,這類就叫做伏藏品。伏藏品裡面除藏有各種顯密書籍及經論密碼的小篋外,一般還有佛像法器等聖物,現在社會上的很多人乃至科學家們都無法對這一神秘的現象進行解釋,甚至有些佛教徒對於伏藏這一概念也並不了解。

伏藏品的內容非常豐富,既有修法,也有佛像、甘露等,真可謂面面俱到,但最重要的是佛經。佛經裡面的一部分是灌頂內容,一部分是與灌頂有關的修法,還有一部分是修法儀軌,另外還有其他從前行到正行的一系列具體修法。

桑傑喇嘛至德慶嶺巴之間就有百餘名的伏藏大師出現,公珠仁波切將這百餘名的伏藏大師所開取出的伏藏經典總匯為一集《大寶伏藏》,現已由德格印經院和美國及英國等西歐國家的一些大書店正式出版發行,總共有六十二函。

此外,還有近代的伏藏大師列繞朗巴,他在西藏各個地方取出的伏藏也有二十多函;現在有如意寶晉美彭措法王從青海的大湖裡取出過一個寶篋裡面的伏藏,其內容是「金剛薩埵」修法儀軌。另從拉薩的桑耶也曾取出伏藏,其內容就是現在很多佛教四眾弟子正在修持的「作明佛母」儀軌。

伏藏的顯密兩說

伏藏應用於佛教中有顯密兩種說法。顯宗經典談伏藏多為譬喻,其意易明;而密宗之伏藏則實有其事,學者切不可望文生義而錯會其意,將顯密混為一談。蓋顯宗之譬喻,如貧女家中有伏藏,貧女不知之,智者教之發掘,以譬一切眾生具有佛性寶藏而流浪乞討於三界,佛為說法開示之。例如《涅經》曰:「善男子,如貧女人舍內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無有知者。」又如《無量壽?如來會》曰:「最勝丈夫修行已,於彼貧窮為伏藏。」

密宗之談伏藏,不似顯宗多為譬喻,只按字面之意理解便可,然此埋伏之寶藏,絕非僅為世間意義上的金銀,而是多指諸佛之寶、佛法寶藏,當然這其中也自然包括了世間之物品。

伏藏之事雖起源甚早,但在西藏此詞之最早應用乃是寧瑪派,因那些以蓮花生為宗祖的寧瑪派門徒熱衷於此道故。

現在有些人認為,伏藏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公元9世紀初藏王朗達瑪滅法,所以才有了伏藏,似乎在朗達瑪之前是不應有伏藏物的,如此則否定了蓮花生及其更早埋藏的可能。然而現今發掘的伏藏中不僅大部分是蓮花生時期的,而且還有比這更早即松贊幹布時的物品,如一切智克主傑(一世班禪)在其著述中說:「有一些人士曾這樣說,往昔法王松贊幹布曾在樹葉柱下埋有目錄紙卷,後來空行母向阿底峽說出此事的懸記,阿底峽取出埋葬的三個紙卷——諸大臣所著的《月光如意》、諸王妃所著《白綢明鑑》、松贊幹布自己所著《松贊幹布遺教》。」這說明伏藏的起源在西藏是很早的。

第六章 伏藏之謎(7)

伏藏是否西藏獨有

伏藏並不是西藏獨有,古印度也有此事項。如《土觀宗派源流》中所指出:「天竺古來就有伏藏,藏地其他宗派中,也是素見不鮮的。」可見伏藏並非始自朗達瑪滅法。而朗達瑪滅法的主要對象是佛教,故而支持朗達瑪這一舉動的是苯教徒眾,既雲佛教僧人因其滅法而埋以伏藏,那麼苯教徒眾的經典理應不伏藏而公開宣揚,何以苯教卻出現了伏藏呢?據記載,苯教伏藏約產生於公元8世紀藏王赤松德贊和熱巴巾中興佛滅苯時期,《苯教史》(嘉言寶藏)載:「五大秘密經文寶藏和一千七百小經文寶藏被藏匿起來了。在國王的每一個寺廟裡都藏了一部苯教經卷,同樣還有許多經文寶藏藏在深山、巖洞和塔子裡等地方。」

伏藏起源於何時

苯教的掘藏方式與藏傳佛教密宗大致相同。這說明伏藏並非起自於朗達瑪時期(因為與苯教在赤松德贊時就已有了伏藏),所以說伏藏的起源是很早的,它產生的原因也不僅僅是為了躲避滅法等因素,有的時候是為了居安思危,為了教法長久興盛而做出的安排,因為伏藏可於無教典時取出以資傳播。至於伏藏確定起於何時,沒有確切的說法,但可以肯定的是,伏藏的起源時間是非常早的。

伏藏的傳承

關於伏藏的來源是:前弘時期由蓮花生大師、無垢友、赤松德贊王、耶協措傑、魯?南喀寧布、白若咱那、魯?桑結耶協等人,先後將密乘經典法門埋藏於山巖土石之間。到後弘期時,逐漸有人將這些經典發掘出來,弘傳於人,這些經典便稱為伏藏法。《集密意續》、《密集續》、《幻變網》、《修部八教》、《如來總匯》、《文武百聖》、《閻曼德迦》、《馬頭金剛》、《金剛橛》等經典講解、教敕、灌頂以及修法的儀軌事項等,皆是伏藏法要。

至公元11世紀時,扎巴恩謝堅將所掘出之伏藏收集在一起,修建了以扎塘為首的108處道場收藏這些伏藏品。當時最重要的發現是發掘了《醫明四續論》。

至於寧瑪派最主要的密典發掘是公元12、13世紀之時,由有名的上下大掘藏師掘出的。上下掘藏大師等掘出之伏藏法是寧瑪派根本典籍,作為講解和實修的重要依據。其中,最大的發現是《寧提》四部:

《毗瑪寧提》,暗藏在桑耶秦浦,由掘藏師鄧瑪倫傑掘出;

《堪卓寧提》,系佛母措傑獨得蓮花生大師傳授,由掘藏師白瑪勒哲則掘出;

《喇嘛央提》,此為隆欽然絳巴所掘,是廣釋《毗瑪寧提》的書;

《堪卓央提》,亦是隆欽然絳巴所掘,是廣釋《堪卓寧提》的書。

繼上下掘藏大師之後,又出現了許多有名的掘藏師,掘出了不少重要密典,尤其是還掘出了重要的歷史文獻,如公元14世紀鄔堅林巴掘出的《五部遺教》等。

公元15世紀時,熱特林巴將上下兩大掘藏師等所掘出的伏藏匯集到一起,稱為南藏。公元17世紀,居美多吉在雅魯藏布江南岸建敏珠林寺,寺中講修教典以南藏為主。公元16世紀,仁增郭季定楚堅也掘出不少伏藏,並與前代所掘的匯集一起,稱為北藏。公元16世紀,北方絳地的扎西多吉在雅魯藏布江北岸建艾旺噶巴卻德道場,其子仁增阿格旺布始正式擴建為多吉扎寺,寺中講修教典則以北藏為主。

以上是伏藏傳承情況,由於後期所有掘藏大師都各建寺廟,弘傳自己所掘出的教法,遂以寺廟為單位,形成了各自的傳承系統。

伏藏在藏傳佛教史上的重要作用

伏藏在藏傳佛教史上有以下重要作用:

1.為後弘期藏傳佛教的再度復興做出了巨大貢獻。吐蕃時期留下來的大量伏藏是後弘期藏傳佛教形成的重要條件和基礎。吐蕃王朝崩潰後,雖然西藏地區在400餘年間處於分裂割據狀態,但佛教並未完全消失,許多吐蕃時期的伏藏被保存到了後弘期。後弘期以來,大量佛教梵、藏文經典被發掘出來進行弘傳,成為當時佛教復興時所依據的重要經典,省去了從外部輸入、翻譯的繁瑣過程,當時佛教復興的主要任務是整頓佛教戒律、重建僧伽、修建寺廟。佛教在藏地中斷100多年後重新得以恢復,所以伏藏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2.伏藏是人類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伏藏的內容有真有假,但是,由於伏藏中保存的部分佛教經典早已在印度失傳,凸顯出它對人類文化的巨大貢獻。此外,伏藏的內容雖然以佛法為主,但其中卻含有歷史、醫學、天文等方面的內容,如伏藏文獻《五部遺教》、《柱間史》、《蓮花生大師本生傳》、《四續》等。這些文獻中保存了較古老的關於吐蕃時代的歷史、宗教、天文歷算、醫學等方面的記載,史料價值較高,是研究吐蕃史的必不可少的資料。

相關焦點

  • 西藏不僅有無敵的美景,還有這十大未解之謎......
    有人說,西藏是西天最後一塊秘境有人說:西藏是地球上最精彩、最神秘的地方這裡不僅保存了自然界的原風景,而在人文的風景中,也蕩漾著人類童年的天真與神話般的激情,使這片高天淨土瀰漫著一片詩化的神秘....千百年來,西藏一直被一種神聖而又神秘的氛圍所籠罩,接受著全世界人們的虔誠仰望。而西藏歷史上有幾大未解之謎,至今還震驚全世界!
  • 西藏歷史|| 十大未解之謎,震驚全世界!
    千百年來,西藏一直被一種神聖而又神秘的氛圍所籠罩,接受著全世界人們的虔誠仰望。而西藏歷史上有幾大未解之謎,至今還震驚全世界!喜馬拉雅山5000米以上的冰雪表面,常點綴著血紅色的斑點,遠看如同紅雪。這些紅斑點是由雪衣藻、溪水綠球藻和雪生纖維藻等藻類組成的。在永久性冰雪中,高原藻類分布廣,耐寒性強,零下36攝氏度也不至於死亡。因其含有血色色素,故呈紅色。
  • 西藏布達拉宮未解之謎
    西藏歷史悠久,其獨特的藏族文化更有魅力。 西藏最著名的旅遊勝地布拉宮今天呈現了布拉宮的三個未解之謎。所以是個謎,還有一個奇怪的敘述方法。 曾經,從布達拉宮的東牆掉下山羊,這隻山羊就分成兩半,若是從西牆扔下去一個雞蛋,雞蛋是好好的。
  • 神秘的十大未解之謎
    千百年來,西藏一直被一種神聖而又神秘的氛圍所籠罩,接受著全世界人們的虔誠仰望。而西藏歷史上有幾大未解之謎,至今還震驚全世界!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這十大未解之謎,快搬好小板凳備好瓜子兒來圍觀吧~1、十大未解之謎之:紅雪之謎喜馬拉雅山5000米以上的冰雪表面,常點綴著血紅色的斑點,遠看如同紅雪。這些紅斑點是由雪衣藻、溪水綠球藻和雪生纖維藻等藻類組成的。在永久性冰雪中,高原藻類分布廣,耐寒性強,零下36攝氏度也不至於死亡。
  • 西藏十大未解之謎
    1、「野人」之謎西藏「野人」之謎歷來被炒得沸沸揚揚,是「世界四大謎」之一。早在1784年,我國就有西藏野人的文獻記載。5、象雄之謎象雄,意為「大鵬鳥之地」,漢史記載「單同」,是西藏高原最早的文明中心。象雄王朝鼎盛之時,曾具有極強的軍事力量,其疆域包括了西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區和青海、四川的一部分、以及西部的克什米爾和拉達克。後來,吐蕃逐漸在西藏高原崛起,到公元八世紀時,徹底徵服了象雄。從那時起,象雄王國和文化就突然消失了,其文字文獻、宮殿遺址等至今無從考證,留下了千古之疑。
  • 世界未解之謎大全 999個世界未解之謎--三
    【第225謎】自行升空的聖石:印度希沃布裡村一座廟前的2塊各重90公斤的聖石,只有人們用右手的食指放在聖石底部,異口同聲不停頓地喊著「庫馬爾-阿利-達爾維-奇-奇-奇",石頭就會像活人般從地上彈起懸升到約2米的高度.直到喊得上氣不接下氣時,才會落回到地上.這是懸而未解之謎.
  • 藏區十大未解之謎(必看)
    藏區神聖神秘,在這片令人神往的土地上,至今存留著許多未解之謎,下面就跟著小編來了解前十個吧。,其中一種說法為,伏藏是指蓮花生師為後世弟子之福運而埋藏起來的自己的秘密教義及其密典。另一種叫識藏,又稱心間伏藏, 這些教法是由伏藏師本人從自己的悟性思想中直接得到的, 而不是靠某種方式諸如根據標記符號從地下發現 , 因此稱之為「貢德兒,或心間伏藏。」最為神奇的就是識藏,據說當某種經典或咒文在遇到災難無法流傳下去時,就由神靈授藏在某人的意識深處,以免失傳。當有了再傳條件時,在某種神秘的啟示下,被授藏經文的人(有些是不識字的農牧民)就能將其誦出或記錄成文。這一現象就是伏藏之謎。
  • 埃及金字塔未解之謎
    金字塔未解之謎,金字塔處處透著神秘,金字塔未解之謎:金字塔,東方文化四大奇蹟之一,古埃及是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它建造於沙漠之中,結構精巧,外形宏偉,是埃及的象徵。金字塔古埃及法老王們死後的安眠之地。接下來就讓我們列舉金字塔的未解之謎。
  • 世界未解之謎:西藏野人之謎
    西藏「土著人」謎團曾被散播議論紛紛。尤其是近些年,在喜馬拉雅山一帶持續有些人目睹土著人在主題活動,並發覺有女士土著人奪走本地男生配婚產子之事。那麼,西藏究竟有木有土著人存有呢?迄今仍是一個世界最大的不解之謎之一。
  • 韓娛圈十大「未解之謎」——EXO與防彈少年團,Jessica退團之謎!
    韓娛圈十大「未解之謎」——EXO與防彈少年團,Jessica退團之謎!第十大「未解之謎」——李智恩IU是如何成為國民級愛豆的?在韓國,大公司能夠大勢的機率很大,但是IU就是例外的存在。第九大「未解之謎」——pledis只有星探在工作嗎?
  • 世界未解之謎樓蘭古國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即使是科學發達的今天,依然有許多的未解之謎,無法用理智的思維,死板的定義可以解釋的,今天就隨小編看看一下古老而神秘的樓蘭古國。樓蘭,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名字,同樣也是一個神秘的存在。現在發現的樓蘭遺址的巖壁畫、古墓葬群和輪臺古城等等,都是聞名世界的歷史旅遊景點,歷史證明,樓蘭不僅屬於中國的,更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項重要的歷史遺產,而樓蘭古國的發現,也讓考古學家們對這個神秘的古國,充滿了好奇關於樓蘭也有很多的未解之謎,像保存完好的女性古屍的美女之謎,樓蘭古城之謎以及消失之謎等等,都沒有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大家對此的說法也是眾說紛紜,對於樓蘭的消失
  • 西藏未解之謎九——香巴拉之謎
    第九章 香巴拉之謎(1) 「香巴拉」譯作藏語是「香格裡拉」,它是一片絕塵淨域,美麗得讓人一見傾心,神聖得讓人頂禮膜拜的地方。可是,這一片人間淨土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它到底在哪裡?有什麼神秘的風情?不同的觀點也許有著不同的解釋。
  • 西藏未解之謎之象雄之謎
    象雄之謎(1) 象雄是公元10世紀在西藏高原上崛起的王國,曾有無數的輝煌。可就是這樣一個繁榮的王朝,卻消失得無影無蹤,好像從來就不曾存在一樣。象雄王朝的具體位置到底在哪?它到底被誰統治過?象雄文明是如何消失的?象雄文明對西藏文明又有什麼影響呢?也許只有等待考古學家的進一步發現。
  • 「恐怖死亡谷」黑竹溝的六大未解之謎!
    未解之謎一:神秘失蹤之迷人畜進入黑竹溝屢屢出現失蹤和死亡事件,早有所聞,很多媒體也都披露過,人進去後是怎樣失蹤的,很多原因至今還是個謎。據當地的彝族長者介紹,1950年,國民dang胡宗南殘部30餘人,仗著武器精良,穿越黑竹溝,入溝後無一人生還,因此,這裡留下了「恐怖死亡谷」之說。未解之謎二:動植物之謎這塊土地上有很多野生動物和物。很多為世界稀有。有一種黑白相間,花紋成條狀的大熊描和另一種黑白相間呈圓狀花紋的「花熊描」更是稀有中之稀有。
  • 未解之謎:關於21世紀的,9個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未解之謎
    雖然現在的科技水平很高,曾經很多困擾人們的謎團,都已經得到了完美的答案,不過,即使這樣還是有一些未解之謎是真實存在的,例如,2014年的馬航MH370失蹤之謎,以及2013年的藍可兒離奇死亡事件,這些謎團至今依然存在,也讓人們經常討論,當然,除了之外,在21世紀還有一些不可思議的未解之謎,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下,未解之謎:關於21世紀的,9個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未解之謎
  • 安徽有一個難以破解的千古之謎,成與金字塔相提並論的未解之謎
    在世界八大奇蹟當中,最為神秘的,也是至今難以破解的千古之謎就是埃及胡夫金字塔了,它的奇異之處,早已超出了地球上人們的想像力,對於人類來說,至今仍然是一個難以破解的千古之謎。其實在安徽省境內有一處地下石窟群,從它被發現之後就成為了與金字塔相提並論的「未解之謎」。
  • 布達拉宮的3大「未解之謎」,科學無法解答,其中涉及大量財寶
    文物古蹟是我國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而這些地方往往都有很多現代科學也不能解釋的未解之謎大家都知道布達拉宮是唐朝時期西藏地區的統治者松贊幹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修建的。這幾年到西藏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去過布達拉宮,但是布達拉宮仍然有三大未解之謎讓人無法解釋,到底是啥呢?
  • 西藏未解之謎之野人事件
    西藏「野人」之謎是「世界四大謎」之一,曾被傳得沸沸揚揚。尤其是近年來,在喜馬拉雅山一帶不斷有人目擊野人在活動,並發現有女性野人搶走當地男人婚配生子之事。那麼,西藏到底有沒有野人存在呢?西藏發現的野人是不是就是棕熊?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西藏「野人」之謎是「世界四大謎」之一,歷來被各界人士所關注。
  • 神秘千年古鎮的未解之謎
    如許一個看起來很古樸的古鎮,卻藏著三大未解之謎,給這個古鎮添加了一絲奧秘氣息。未解之謎三箭板古鎮興起於何時,沒有具體的史料記載,居住在鎮上的人也不清楚自己的祖上來源未解之謎二奧秘的三宮十一廟,處處是迷。
  • 現存開鑿最早石窟 須彌山的六個未解之謎
    須彌山大佛(圖片來源:寧夏日報)寧夏的諸山之王,是賀蘭山主峰敖包疙瘩,海拔3556米。固原的諸山之王,是六盤山主峰米缸山,海拔2943米(一說2931米)。而原州區這座個頭只有2003米的小矮山,竟被稱為「須彌山」,不能不佩服當年起名者的勇氣。起名者何許人也?這是須彌山的第一個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