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船海市場低迷 中國船企卻屢獲大單?秘訣揭秘→

2021-01-21 金羊網

全球船海市場低迷 中國船企卻屢獲大單?秘訣揭秘→

央視新聞客戶端  作者:  2021-01-17

1月1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新船接單量超過韓國,時隔兩年重新奪回接單量全球第一的寶座。...

  1月1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新船接單量超過韓國,時隔兩年重新奪回接單量全球第一的寶座。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不確定性的雙重影響下,各國造船企業手持訂單都出現大幅下降,中國船企如何實現逆勢上揚?

  產品結構向中高端轉型

  2020年,中國造船企業不斷向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拓展,產業結構得到了持續優化,尤其是中高端產品的比重在不斷增強。

  在上海外高橋碼頭,我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的搭建現場,從去年11月進塢,到目前已經完成了8個總段的塢內搭載工作。大型郵輪被稱為船舶製造業「皇冠上的明珠」,整船的零部件達到2500多萬個。

  中國船舶外高橋大型郵輪總設計師 郭勇:在大型郵輪建造合同落地之前,外高橋造船就組織技術人員對設計建造中的核心關鍵技術進行攻關,到目前為止,項目總計投入設計人員超過500人,圖紙超過6萬份。

  與運輸船舶相比,海工裝備更像一座浮動的海上工廠,包括各類鑽井、鋪設管道的作業裝備等等,海工裝備多為少量定製,其技術難度要求更高。

  這是中國船舶江南造船成功交付的28000立方米LNG浮式再氣化單元,也就是從海上運來的液化天然氣,通過這艘船再還原成氣體,整個轉化過程都在海上進行,被譽為海上液化氣工廠,目前只有中國可以建造這樣的船舶,而其中最關鍵的技術就是海上固定系統。

  中國船舶江南造船LNG浮式再氣化單元總工藝師 夏嶸:與常規船舶採用纜繩系泊不同,我們採用了樁柱—抱箍式系泊系統。該套系統能夠滿足FRU在部署地營運期間永久性碼頭系泊的需要。

  從設計之初就和市場同步,2020年,我國造船業在新產品的研發中,適應了船舶海工產品更安全、更綠色、更經濟的發展趨勢,滿足了船東對未來產品和服務的需求。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秘書長李彥慶:現在我們已經掌握了三大主流船型的自主設計技術,在大型LNG船、大型郵輪方面實現了批量建造,我國船舶工業當前已經具備建造世界上幾乎所有船舶產品的能力。

  逆境中緣何屢接大訂單

  2020年全球船海市場成交量相比2019年下降了15%,全球全行業的低迷,唯有中國船廠在疫情期間屢獲大單,這來之不易的成績背後究竟靠的是什麼?

  2020年籤署的新接訂單中,LNG船是涉及金額最大一筆訂單。作為在零下163攝氏度的低溫下運輸液化氣的專用船舶,在上海,滬東中華船廠的技術專家宋煒告訴記者,經過二十多年的潛心鑽研,我國已經完全掌握了LNG船的核心技術,和韓國、日本等世界造船業最先進國家同處一個陣列。

  中國船舶滬東中華LNG船首席技術專家 宋煒:產品同處在一個陣列裡,在競爭中要有亮點,我們在安全方面的考量就更加嚴苛,即便是十萬分之一概率的極端情況出現,我們的產品也能安全應對。

  嚴苛的考量,讓世界上最難建造的超級貨船更安全,這讓滬東中華船廠在競爭中脫穎而出。而在中國船舶廣船國際,為每個船東量身定製的「精準定製化服務」成為贏得訂單的秘訣。

  為了讓量身定製更精準,包括船東運營的航線,每條航線加氣站的距離,甚至運輸貨物的重量,船廠都做了細緻入微的考慮,設計方案更環保更節能,管理成本和運營成本也大幅下降。

  中國船舶廣船國際海洋科技技術中心研發室主任 黃雋:船東他會提一些要求,我們會根據我們這麼多年的設計和建造經驗,我們對市場的了解,跟他們建議一些可能是他們沒有想到的理念。

  黃雋說,從90年代5萬噸到目前的11萬噸,船型越做越大,但建造方案越做越精細。正是由於他們的用心做,才贏得了更多的回頭客。

  中國船舶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包張靜:船東下的訂單以及船廠承接的訂單來看,我們的研發更加綠色、智能、安全,契合了海洋發展的主流方向。

  自主創新 供應鏈自主可控率超80%

  2020年在疫情背景下,供應鏈嚴重受阻,而船舶工業被譽為「綜合工業之冠」,涉及門類多,鏈條又長。採訪中,記者發現,中國船舶企業在物流不暢的情況下,靠自主創新,加快核心關鍵技術的攻關,到目前,三大主流船型供應鏈配套產品的自主可控率已經超過80%。

  這是中船動力集團自主研製成功的400毫米缸徑船用低速雙燃料發動機,該型機完全滿足當今世界上最嚴苛的排放法規要求,打破了低速機關鍵設備長期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

  中國船舶集團所屬中船動力研究院技術專家 劉博:這臺CX40DF將匹配自主研製的增壓器、電控系統、油霧探測器,自主配套率將由過去的60%提升至80%。

  這是去年「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10909米處成功坐底的畫面,由中國船舶集團研製的「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是我國首臺具備全球海域載人進入能力的重要裝備。據測算,「奮鬥者」號的國產化率超過了96.5%。同樣在民用船舶方面,整船的國產化率也有明顯提升。這是由中國船舶廣船國際完成的阿爾及利亞客滾船,具有完全的自主智慧財產權。

  中國船舶廣船國際副總經理 周旭輝:在和船東談判的時候,說服他採用中國配套的一個好處,阿爾及利亞的項目之後,我們實現了整個客滾船行業的全海區覆蓋。

  據介紹,新冠疫情爆發期間,中國造船企業充分運用國內供應鏈的能力優勢,採用國內配套替代國外產品實現了船舶的順利交船。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秘書長李彥慶:目前我國已具備滿足三大主流船型需要的80%以上的配套設備裝船需求的能力。取得這樣的成績,源於我國已有的門類齊全、自主的現代船舶工業體系正在日益發揮作用,特別強調的是這個體系在全球只此一家,這是我國船舶工業的巨大優勢。

  多元開發 服務國家環保建設

  目前各大船企手持訂單也降至30年來的最低水平,開工不足已成為船企當前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如何在市場需求嚴重下滑的背景下擺脫困境,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近年來,中國船舶不斷發展多元產業,將船舶與海洋領域的環保技術,服務於國家和地方的生態環境保護建設。

  在江西鷹潭餘江縣,作為生豬養殖大縣,年出欄生豬近百萬頭,以往畜禽廢棄物的排放一直是村民最頭疼的事情,但是現在一個電話,有專業人員上門收集糞汙,畜禽糞汙交給專業的設備來處置。

  借鑑船舶艦艇有機固廢處置的技術,在中船餘江有機廢棄物資源化處置項目的現場,記者看到回收的畜禽糞汙通過30—70天的厭氧消化單元,實現沼氣、沼液的循環利用。

  江西餘江縣中船環境再生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 黃飈:沼氣提純得到天然氣,實現資源化,產生的沼渣跟沼液,我們加工製備有機肥用於作物生長。

  在南京,他們則把船舶固廢處置技術應用到土壤修復,通過異位熱脫附技術清除土壤裡的汙染物。

  江蘇南京中船綠洲環保有限公司 牛腱:通過對土壤直接或間接的加熱,其中有機汙染物氣化揮發分離。

  除此之外,水質環境監測船、移動式醫療垃圾焚燒方艙、廚餘垃圾資源化處理設備以及活躍的海上風電業務目前都已成為許多船企新的經濟增長點。據統計,「十三五」期間,中國船舶集團發揮綜合優勢,僅節能環保產業鏈就實現產值累計約150億元,申請各類專利近400項,形成了一批國際領先的技術、裝備和綜合解決方案。

編輯:空明

相關焦點

  • 中國船企接單接到手軟,拿下全球46%造船市場
    今年由於受新冠肺炎疫情、經貿戰等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市場有很多不確定性。造船業在全球都處於低迷的狀態,但是中國造船企業卻異軍突起。中國造船佔據半壁江山中國成績卻很亮眼,隨著中國進入後疫情時代,中國的造船企業開始突飛猛進,屢獲大單。
  • 超越日韓,中國船企接單接到手軟,拿下全球46%造船市場
    今年以來,受市場不確定性和疫情的雙重影響,全球造船業整體處於低迷狀態,近日丹麥船東協會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全球新船手持訂單已經降至30年來的最低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全行業低迷情況下,中國船企依舊取得不菲成績。接單接到手軟!
  • 中國船企拿下全球46%的市場
    原標題:中國船企拿下全球46%的市場   今年前11個月,中國造船新接訂單量共計667萬補償總噸(CGT),約佔世界
  • 全球最大造船集團船海業務成績單出爐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團,發展動向牽動市場神經。作為央企戰略性重組的重大舉措,2019年由原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聯合重組成立中國船舶集團。近日,針對各方關注的中國船舶集團船海業務發展的有關問題,中國船舶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雷凡培接受了記者的採訪。記者:在我國造船業加快由大到強轉變的背景下,中國船舶集團應運而生。這是我國船舶工業改革發展進程中具有歷史性標誌的事件。外界很是關注,過去一年,由兩船合併而來的中國船舶集團在船海業務方面幹得怎麼樣?
  • 超越日韓,中國又一領域全球第一!獨攬46%市場份額
    今年以來,受市場不確定性和疫情的雙重影響,全球造船業整體處於低迷狀態,近日丹麥船東協會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全球新船手持訂單已經降至30年來的最低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全行業低迷情況下,中國船企依舊取得不菲成績。接單接到手軟!
  • 不好意思,這次中國又是第一!接單接到手軟,拿下全球46%市場
    據界面新聞報導,中國造船業,在世界造船產業低迷的情況下拿下全球46%的市場。不僅如此,中國接單也是接到手軟,接單總量更是遠超日韓兩國,真正意義上做到了市場、訂單雙第一。 中國船企蓬勃發展 由於新冠疫情的衝擊,對各產業都造成了動蕩。
  • 比亞迪北歐井噴式爆發瑞典市場屢獲大單
    比亞迪北歐井噴式爆發瑞典市場屢獲大單 2018-09-20 13:02 來源: 比亞迪汽車 9月19日,在德國漢諾瓦商用車展IAA拉開序幕之際,比亞迪瑞典再次傳來好消息。
  • 17年來上海首獲國家科技獎特等獎:三代船海人接續「撐大船」!
    在三代船海人接續奮鬥中,七八十年一流學科積澱下,他們成功研製出60餘項疏浚裝備,形成海上大型絞吸挖泥船完整自主產業鏈,推動我國疏浚能力躍居世界第一,實現從「整裝備進口」到「主導出口管制」的歷史性跨越。挖泥船形成譜系創出之最在河海工程建設領域,大型絞吸挖泥船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定海神針角色。但是,在2000年以前,中國大型挖泥船需要花費「天價」從國外進口,如1966年購買的「津航浚102」輪,在當時可折合4噸黃金。在國產大型疏浚船一片空白中,上海交通大學走上了大型絞吸挖泥船設計技術研究和專用裝備開發的道路。
  • 新加坡船東破產 中國承建價值10億的海工船或被棄
    其在印度尼西亞的巴淡島經營一家造船廠,並在全球主要石油和天然氣市場部署了一批近海支持船。與離岸海洋領域的許多其他參與者一樣,2014年,原油價格暴跌導致近海船隻和造船業的需求下降,奧託海事公司遭受重創。據了解,奧託海事成立於1979年,於2008年在新加坡上市。截至2016年6月,奧託海事累計虧損增加至2.03億美元。
  • 南北船整合進入倒計時 中船集團旗下上市平臺加速重組
    調整重組預案據調整後的重組方案顯示,中國船舶作為中船集團船海業務整合平臺的定位並未改變,公司擬作價366億元收購中船集團核心軍民船資產。據了解,重組後,原有中國船舶與中船防務在超大型油船(VLCC)等船型的同業競爭將得以消除。據上述人士介紹稱:「通過重組,將中船集團旗下核心的軍民船業務整合進公司,將會強化公司作為船海業務上市平臺的定位,發揮船海業務的協同效應。」有分析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此次重組方案的調整,能為兩船合併後的資本運作奠定可期基礎。
  • 連續5個月超過中國!韓國船企接單量領跑全球
    韓國船企11月接獲全球60%以上的新船訂單,單月接單量已經連續5個月超過中國領跑全球。在下半年的新造船市場中佔據壓倒性優勢的韓國造船業正在加速縮小與中國的差距。根據克拉克森的最新數據,今年11月全球新船訂單量共計164萬CGT,其中韓國船企接單量為24艘99萬CGT,佔全球市場份額約60.4%,位居世界第一。其次是中國船企,接單量為24艘60萬CGT,佔比36.6%。越南船企排名第三,接單量為8艘5萬CGT,佔比約3%。
  • 廣州船海產業「乘東風」,掘金海洋經濟
    11月26日,原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俗稱「南北船」)合體落定,合併重組後形成的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團。「中國神船」要來了!廣州是全國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南北船」的合體將給廣州造船業帶來什麼影響?
  • 韓國三大船企三天拿下近三百億人民幣大單; 12月23日,現代重工集團...
    韓國三大船企三天拿下近三百億人民幣大單;12月23日,現代重工集團、三星重工業和大宇造船海洋三家韓國造船巨頭近三天拿下大批液化天然氣船(LNG)和貨櫃船大單,總規模達5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94.5億元)。報導稱,三家船企自21日起共承攬30艘船舶,訂單總額超過5.1萬億韓元。
  • 日韓船企「瓜分」長榮海運17億美元訂單
    轉自中國船舶報近日,韓國三星重工和日本今治造船分別獲得了臺灣長榮海運股份有限公司6艘和5艘2.3萬TEU超大型貨櫃船訂單,11艘新船總價值17.59億美元,計劃2022年交付。至此,三星重工今年已經累計獲得45艘新船訂單,合計約55億美元,完成年度接單目標的70.5%。今年6月,長榮海運發出租期合同招標書,將投資17.59億美元訂造並租賃安裝脫硫設備的9+2艘2.3萬TEU超大型貨櫃船訂單,為船隊更新換代做準備。
  • 投入7000萬日元,日本擬建造2艘醫院船!中國拿下全球6成新船訂單
    但這一醫院船建造的背後,卻是日本造船業的式微,而中國船企近日獲得了一個超200億元人民幣的超級大單。據《日經亞洲評論》報導,日本計劃投入7000萬日元(合65.5萬美元)進行建造醫院船的可行性研究。該計劃將部署兩艘醫院船,分別停留在日本的北部和南部,目的是在本財年完成船舶的設計,並於2021或2022財年開始建造。
  • 中企在歐洲公共採購市場屢接大單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新協議或加大開放中歐公共採購市場!」德國《經濟周刊》21日報導,中國和歐盟談判人員本周將繼續就《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進行最後的談判,該協議將有助於中國和歐盟公司獲得對方市場更多的公共採購合同。美國《華爾街日報》近日報導稱,過去一年,中國企業在歐洲豐富的公共採購市場上的影響力顯著增加。
  • 「回家之旅」籤2340.49億元大單
    原標題:「回家之旅」籤2340.49億元大單 江西與央企合作邁向更高峰 更深層次的合作、更高層面的對話,在創新驅動下展開。據介紹,113個籤約成果項目中,較大的項目有:大唐集團在新餘投資71億元的大唐新餘二期2×100萬千瓦發電項目;中船工業集團在九江開發區投資60億元的中船消防產業園項目等,單個項目平均投資額20.12億元。
  • 中國船舶配套融資成功收官 將推動船海產業做強做優
    中國船舶相關負責人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歷時近三年的中國船舶市場化債轉股暨重大資產重組及募集配套資金項目圓滿收官。作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造修船企業,中國船舶的資金實力和資本結構都得到改善,往後會充分利用資源,推動船海產業做強做優。
  • 穩穩的冠軍,中國前11月新船訂單全球第一,一半船舶中國製造
    乘風破浪的「中國神船」,依然馳騁在漫無邊際的星辰大海上。數據顯示,2020年前11月,全球新船訂單的一半市場都花落中國,中國船企繼續保持世界領先,位居全球第一。英國權威分析數據顯示,今年的前11個月,中國船企的新接訂單總量,達到667萬補償總噸,佔據了全球市場份額的46%,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冠軍」。而緊隨其後排在亞軍和季軍位置的,是傳統的造船強國韓國和日本。數據顯示,韓國船企同期間的累積新接訂單為137艘,合計502萬補償總噸,約佔世界市場份額的35%。
  • 恆富船業破產背後:船企「略虧算贏」(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徐傑 發自浙江  寧波北侖區東南一隅的小鎮白峰,曾因出現產值10億元的恆富船舶集團而聲名鵲起,如今同樣因這家船企的破產而成為焦點。日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浙江四大造船基地舟山、寧波、台州、溫州之後了解到,2008年金融危機略有復甦後,眾多船企今年面臨著更嚴峻的考驗。  浙江省船舶行業協會稱,目前中小船企普遍遭遇「訂單荒」。部分船企感嘆,如今不能想著利潤的事,能持平或略虧經營就不錯了。記者發現,造船業的蕭條,除外部因素外,主要是產能過剩。幾年前的「牛市」中,中小船廠瘋狂擴張,如今卻變得難以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