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瀋陽人,說到瀋陽本土老字號你都知道哪些?對它們又了解多少?今天小編特意為大家準備了「瀋陽十大老字號飯店」背後的故事,收拾好你的心情,跟小編一起去探索它們的前世今生…
遼寧賓館始建於1927年,原名為奉天大和旅館,是由日本侵華機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建設經營。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軍隊進駐瀋陽,該旅館先改名為鐵路賓館,後改為文化賓館。1948年11月瀋陽解放後,這座賓館才回到人民手中,1954年改名為遼寧賓館。
上世紀五十年代,毛澤東主席曾經兩次下榻遼寧賓館並在此會見客人。
(上圖為20世紀30年代初期奉天大和旅館貴賓客房內景)
關東軍曾在這裡策劃建立偽滿洲國,曾作為接待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行政委員會、東北軍區主要領導的地方。
1997年,遼寧賓館因其特定的歷史地位,被國家旅遊局、建設部評為「標誌性建築」和「歷史文化賓館」,成為瀋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經典菜:酒店餐飲很傳統,以遼寧、山東風味為主,適合北方人的口味。比如回鍋鱸魚。
明湖春菜社原來是位於遼寧瀋陽中街的一家飯館,有近200年歷史,是正白旗那吉有先生所創,後來在清末京畿的戰亂中展轉分為兩派,一派去了成都,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成都總府街的「明湖春菜社」是當時成都最高檔的餐廳,上海的「明湖春菜社」也很有名氣。
光緒末年,一位叫吉謙皆的蒙族人來沈定居。他博覽群書、工詩擅書,而且家境富貴,特嗜美食,於1919年在城內鐘樓南皮行胡同開設了「明湖春」。飯店有兩棟二層樓,使用面積近二千餘米。規模之大,在瀋陽首屈一指。「明湖」之意取自山東濟南的大明湖,這也表示它既不經營京菜,也不經營奉菜,而是專門烹製魯菜。其菜「菜品精細、味道鮮美,造型別致,別具一格」,當時在瀋陽聲名大噪。
作為沈城「年齡」最大、資歷最老的餐飲名店,明湖春不僅在菜品上包羅萬象、獨具一格,在文化底蘊上更藏有深厚的根基,這一百年老字號當之無愧。
經典菜:金龍臥雪、貴妃金瓜翅、官府一品翅、幹撈燕窩、仙人笑、佛跳牆。
20世紀初,兩代帝京——「盛京」是東北的政治文化中心,餐飲業得以長足發展,清末翰林之子吉謙建「明湖春」、「洞庭春」飯莊,與後建的「鹿鳴春」飯店被並稱為奉天三春,不僅有美味佳餚,且富文氣,為文人、政要常聚之所,執遼瀋飲食文化之牛耳,後因世事滄桑,「三春」變遷。2004年8月22日,著名遼菜烹飪大師李春祥再建「洞庭春」,標誌著遼菜「三春」已全部復出。 同時,「三春」宣布結成聯盟,共同致力于振興遼菜。
復出後的「洞庭春」位於南八馬路的「金輝食府」。招牌菜都是燕鮑之類,價格適宜,其它菜餚都在中檔價位,色香味道俱佳。每日食客不算多,適合於喜歡清靜的食客進餐。吉謙皆見生意火爆,後又在懷遠門裡路北開設了「洞庭春」飯店。(後於1926年遷到「附屬地」的大和區千代田通11番地,即今勺園飯店)。
鹿鳴春是瀋陽久負盛名的百年老店,1929年成立,取名於《詩經》《小雅鹿鳴》篇「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佳賓,鼓瑟吹笙」。「當時的瀋陽有三春、六樓、七十二飯店,鹿鳴春是三春之首」。鹿鳴春是抗戰中的地下黨秘密聯絡點。
它正式開張的第一宴,座上賓為當時東北身份尊貴無人能及的少帥張學良和其夫人于鳳至。鹿鳴春飯店開張後,生意紅火,成了奉天的社會政要、名流、商界人士匯聚之地。此後的86年間許多彪炳中國歷史的著名人物或長或短在這裡出現過。「鹿鳴春飯店特別是1號包房是成了中共地下黨組織謀劃、運籌抗日鬥爭的重要場所。之所以選擇這裡作為秘密活動站,是考慮到這裡作為上流社會的活動場所,開展黨的地下活動比較安全。一號包房緊鄰著南市場大街,推開窗子就能看見市井喧囂,便於觀察各類人員走動。為掩人耳目,就選擇這間包房作為秘密活動場所。
勺園飯店始建於一九五一年沈城太原街,聚集了當時名廚專門烹製魯菜。「勺園」本是明代富豪米萬鍾先生在北京建造的一座園林名稱,後由光緒年末大學士之子吉格先生題為店名,取其之小巧玲瓏,古樸典雅之意。
「明湖春」當年絕對高大上,瀋陽達官貴人無不鹹來,不來者就會覺得不顯身份。督軍府、翰林府的「打發席」,張作霖的「堂會宴」都均邀其主持打理。
解放後取消私營業,三家企業均關張停業。「洞庭春」重新開業之際,有人提出叫「三春合」,但大家感到店名太俗,王星垣就提了一個建議:「鹿鳴春開業時,吉順絲房老闆曾送刻有『茅舍、勺園』的兩塊匾,意即店風古樸,廚藝精湛,我看勺園二字為店名為好。我們這個不大不小的店,就是要做出最好的廚藝精品。」這就是現在勺園飯店的來歷。
老邊餃子館歷史悠久,從創製到現在,已有160多年歷史。相傳清朝道光年間,河北任丘縣一帶多年災荒,官府卻加緊收租收捐,老百姓忍無可忍只好背井離鄉,四散逃亡。這其中有個邊家莊的邊福老漢,原來就是開餃子館的,此時也呆不下去了,只好一家人逃向東北。一天晚上,他們投宿在一戶人家中,恰巧這家在為老太太祝壽,於是這家人給邊福老漢一家每人一碗壽餃充飢。邊福老漢覺得這水餃清香可口,其餡肥嫩香軟而不膩人,於是就虛心向這家人求教。主人看邊福老漢誠實厚道,便告訴了他其中的秘密,原來這家人為了讓老太太吃起來舒服,在做餃子時就把和好的餡用鍋煸一下再包,如此做出來的餃子便又香又軟,而且不那麼油膩了。
邊福將此記在心中,後來輾轉到瀋陽市小東門外小津橋護城河岸邊住了下來,打了個馬架子小房,邊家餃子因為肉餡是煸過的,所以叫煸餡餃子,但由於主人姓邊,所以人們都習慣稱之為老邊家餃子。開起了「老邊餃子館」。
老邊餃子是馳名中外的瀋陽特殊風味。我國著名的藝術大師侯寶林親臨為其題字:邊家餃子,天下第一。
清光緒20年(1895年),河北灤縣柳莊人李廣忠(乳名連貴)在四平梨樹首創,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當年李連貴逃荒到梨樹後,開了「興盛厚」生肉鋪,主要經營生豬肉、醬肉、大餅和酒類。據傳說老中醫高品之把祖傳的用中草藥燻肉的秘方告訴了李連貴,並在老人家的指導下,李連貴對配藥、選肉、切肉、養湯、和面、火候等工序進行了潛心研究。由於李家的醬肉乾淨、爛乎、濃香,大餅柔軟、層清、酥香,吃的人都稱道:"大餅卷燻肉,吃起來沒夠",因此在梨樹鎮常是座上客滿,門庭若市,深受群眾歡迎。
1924年,李連貴病逝,其養子李堯(李連貴的侄子,因李連貴無子過繼給李)繼承父業,帶著老湯從梨樹遷入四平,辦起四平李連貴燻肉大餅鋪。後在四平道東北市場增設一分店。
1950年,李堯之子李春生繼承祖業,背著一壇老湯,把李連貴燻肉大餅遷到瀋陽,在繁華的中街西頭營業。十年動亂時,此店一度被砸,改賣大米飯、大鍋菜。
馬家燒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那時,回民馬春每天推車到瀋陽城內小西門裡糧食市等熱鬧場所,隨車攜帶原料炊具,邊包邊賣。由於他做的燒麥配方獨特,選料精細,吸引了不少的顧客,並小有名氣。這在瀋陽當時來說是獨此一家,也是瀋陽燒麥之始。
道光八年(公元1882年),馬春的兒子馬廣元在小西城門攔馬牆外開設了兩間門市的作坊,正式掛起「馬燒麥」的牌匾,燒麥作為一種新的美食開始在沈城流傳開來。同治七年(公元1869年)由於「馬燒麥」精工細做,不斷研究改進,終於形成了具有獨特風味,別具一格的燒麥美食。「馬燒麥」的大名不脛而走,傳遍了沈城內外,成為社會各階層深受歡迎的美味佳餚。各界名人雅士爭相品嘗,顧客絡繹不絕,生意興隆大振。
相傳,著名回族愛國將領左寶貴十分喜歡吃燒麥,他經常光顧「馬燒麥」,左大人的親臨自然令小店棚壁生輝。據說,左大人還幫了「馬燒麥」不少忙哩!原來,光緒年間左寶貴奉命維修小西城門樓,位於城門下的「馬燒麥」需要動遷,如果遷到別處那就會大大的影響「馬燒麥」的生意,經過「馬燒麥」老闆的再三懇求,左大人十分開通的同意「馬燒麥」在小西城門附近另蓋了兩間房子繼續營業。所以「馬燒麥」能始終在瀋陽老城營業還多虧了左大人。
解放後,國家為發揚民間風味特色,在1961年將幾經變遷的馬燒麥館遷到了現址也就是小北門裡路西,由機械壓麵皮改為用手捶的傳統工藝,使得馬家燒麥的風味越發鮮美。
「寶發園名菜館」創辦於宣統元年(1909年),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當年,河北省寧河縣北塘村有一家農戶姓國,老國家有國鈞璋和國鈞瑞哥倆兒,因家鄉兵荒馬亂,連年鬧災,民不聊生,便「闖關東」,來到盛京城外落腳謀生。兄弟倆在瀋陽小東門外開了一家小飯鋪,起名叫寶發園,其意為聚寶發財。
民國年間,一位年輕人來到此菜館,點了四個菜,即「熘腰花」、「熘肝尖」、「熘黃菜」(即現在的炒雞蛋)、「煎丸子」,此人品嘗後,連聲稱絕,並來到掌柜面前,把10塊兒銀元放到桌子上,起身面去。過後得知此人是少帥張學良將軍。從那以後,寶發園「四絕菜」便聞名遐爾。
「四絕菜」是極普通的東北菜,也可稱為遼菜,為什麼這四道菜經久不衰呢?秘密就在於製作工藝上,烹飪火候上恰到好處。所以稱得上「絕」。「四絕菜」在寶發園均有大盤和小盤之分,人數多可以點「大四絕」,人數少可以點「小四絕」。
楊家吊爐餅是由河南人楊玉田於1908年在吉林省洮南縣創製,至今已有90多年的歷史,當時立號為楊餅。由於楊家大餅店生意興隆,經營不斷擴大,於解放後1950年,楊玉田之子楊善修將餅鋪遷到瀋陽並掛出「楊家吊爐餅」的牌號。
為了改進單一的經營品種又增添了帶雞絲花帽的雞蛋糕。從此楊家吊爐餅、雞蛋糕楊名於東北各地。該店榮獲眾多稱號,被評為首屆瀋陽市地方「風味名店」、吊爐餅榮獲「風味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