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量仿製藥將上市 加劇市場競爭

2020-12-24 健康一線視頻網

在一致性評價和藥品註冊法規變化的影響下,目前我國藥企普遍面臨研發立項方向應如何選擇的問題。我國藥品臨床批件從2015年起批量獲批,因此在充分評估後,優質項目會啟動臨床試驗。

2016年,糖尿病相關藥品臨床試驗申報數下滑:2013年臨床登記號有82個,2014年42個,2015年54個,而2016年(截至2016年10月17日)登記號為28個。

其中,主要目標註冊適應症為2型糖尿病。2016年我國糖尿病藥品臨床登記的適應症82%是2型糖尿病,2015年此數據為71%,2014年為74%,皆在70%以上。但是,糖尿病神經病變和糖尿病腎病適應症登記的較少。

2016年,臨床申報為2型糖尿病試驗的藥品中,83%為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DDP-4抑制劑)。DDP-4抑制劑可選擇性抑制DDP-4水解腸促胰島激素GLP-1(胰島高血糖素樣多肽-1)和GIP(促胰島素分泌多肽),增加活性腸促胰島激素的血漿濃度從而降低血糖。目前獲批的DDP-4抑制劑由於每日僅需服用一次,病人的依從性較好,是我國糖尿病藥品的研發熱點。

已上市品種外企壟斷

國內自主研發的2個品種上市還需較長時日

目前我國已上市的DDP-4抑制劑的生產廠家仍然僅有外企原研廠家。這與2015年7月22日CFDA發起臨床自查核查有一定相關性。

江蘇恆瑞的1.1類新藥磷酸瑞格列汀片本是最有可能打破外企在DDP-4抑制劑壟斷局面的藥品,但最終還是在2016年撤回了其生產申報,並且重啟Ⅰ期臨床試驗。恆瑞瑞格列汀片2009年獲批臨床,2015年申報生產。這意味著恆瑞的磷酸瑞格列汀片要在國內成功上市,至少還要5年以上的時間。

此外,成都苑東藥業2015年7月獲批臨床的1.1類新藥優格列汀片2016年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啟動Ⅰ期臨床試驗。2014年獲批臨床的山東綠葉的酒石酸艾格列汀片暫未查到其啟動Ⅰ期臨床試驗的信息。深圳信立泰從重慶復創技術轉讓的苯甲酸復格列汀膠囊2015年仍處於Ⅰ期臨床階段。

最熱的仿製申報品種

苯甲酸阿格列汀、琥珀酸曲格列汀

仿製藥申報方面,苯甲酸阿格列汀片和琥珀酸曲格列汀片是我國目前申報最熱的DDP-4抑制劑,其次是磷酸西格列汀片。

苯甲酸阿格列汀片在2010年4月首次獲得日本上市批准,而我國仿製藥臨床申報最早可追溯到2011年,由此可見我國研發企業搶仿申報的熱情。阿格列汀在中國申請的原始化合物專利曾遭駁回,讓國內企業感覺搶仿是有希望提前獲批的,於是研發企業更加積極申報。然而原研廠家專利被駁回後又在我國申請了數個權利要求簡化的分案專利,各分案專利均有單獨覆蓋到苯甲酸阿格列汀的權利要求,預計2024年專利才到期。

2016年,亞寶藥業啟動苯甲酸阿格列汀片生物等效性試驗,是目前唯一一家,生物等效性試驗在吉林大學第一醫院開展。若國內未來藥品註冊審批嚴格考慮專利到期時間,則苯甲酸阿格列汀片的最早上市時間還需要7年。

由武田研發的琥珀酸曲格列汀片是全球首個獲準上市的長效DPP-4抑制劑,上市時間為2015年3月。琥珀酸曲格列汀片原研廠家武田目前未在我國上市並且未開展臨床試驗。琥珀酸曲格列汀片同樣面臨化合物專利被我國駁回、分案專利在審的狀態,預計專利最早也要2024年才到期。

目前琥珀酸曲格列汀片國內申報臨床的生產廠家已有28家,包括北京康立生、北京深藍海、北京萬生、成都倍特、成都苑東、東莞市長安東陽光、廣州艾格、廣州白雲山光華、貴州恆順、杭州華東醫藥、合肥拓銳、吉林四環、北京澳合、江蘇豪森、江蘇柯菲平、南京萬川、南京正大天晴、齊魯製藥、瑞陽製藥、石家莊四藥、石藥集團中奇、四川科倫、四川新斯頓、天津市漢康、通化東寶、香港九華華源、浙江海正、正大天晴和重慶醫工院,可謂競爭激烈。最早申報時間為2015年11月。

面臨專利懸崖的品種

維格列汀、沙格列汀、西格列汀、利格列汀

我國已上市的DDP-4抑制劑個別產品面臨專利懸崖,維格列汀2019年專利到期,沙格列汀2021年專利到期,西格列汀2022年專利到期,利格列汀2023年專利到期。

維格列汀2016年有2家生產廠家已啟動維格列汀片人體生物等效性試驗,分別為北京泰德製藥和江蘇豪森藥業,目標試驗人數都是48人,前者在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啟動項目,後者在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和上海藥物代謝研究中心啟動項目。

沙格列汀片目前僅江蘇奧賽康藥業在2016年開展了沙格列汀片在中國健康受試者中的生物等效性臨床試驗,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負責試驗。此外,四川科倫藥物研究院有限公司也啟動了沙格列汀膠囊人體生物等效性試驗,該試驗同樣是在吉林大學第一醫院開展。

2012年專利到期的替格列汀仍未在我國上市。2016年田邊三菱製藥株式會社啟動Ⅲ期臨床,主要研究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四川科倫藥業在2016年於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開展磷酸西格列汀片生物等效性研究,申報規格為100mg/片。

利格列汀暫無國內企業開展臨床。

原標題:DDP-4仿製戰還打不起來:大量仿製藥上市要到2023年

相關焦點

  • 仿製藥審批太難:等上市要用六七年甚至八九年
    近日,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一個仿製藥的臨床審評時間平均3—4年,上市審批也差不多需要這麼長時間。這意味著,一個仿製藥從遞交臨床申請到拿到上市批件,要用六七年甚至八九年。  「既要重視創新藥,也不能忽略仿製藥。」專家們指出,仿製藥審評時間過長引發的問題同樣不容小覷。
  • 輔仁藥業朱文臣:中國藥企加速步入國際競爭環境 仿製藥仍是未來...
    「雖然是仿製藥,但在生產之前也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力量把技術工藝達標,走完所有臨床程序等才可以最終申報上市。與熙德隆集團的合作,可以使企業免於在技術工藝上的摸索,儘快將先進高端仿製藥引入國內市場。」2019年,預計將有十餘個抗腫瘤藥品上市銷售。這其中,包括此前從未實現國產或進口的產品。  開放促醫藥界加速競合  2018年5月1日起,我國以暫定稅率方式,將包括抗癌藥在內的所有普通藥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鹼類藥品及有實際進口的中成藥進口關稅降為零。
  • JAK抑制劑賽道火熱,國內外藥企競爭日漸加劇
    據全球暢銷藥數據統計, 2018年,全球JAK抑制劑整體市場銷售額高達43.41億美元,其中Incyte/諾華蘆可替尼銷售額為23.64億美元,輝瑞公司託法替尼銷售額為17.74億美元,禮來公司巴瑞替尼銷售額為2.03億美元,其中憑藉銷售趨勢來看,蘆可替尼、託法替尼二款產品已佔據JAK抑制劑主要市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隨著JAK抑制劑陸續進場,該類藥物將競爭正逐漸加劇。
  • 2018年,這10個重磅仿製藥有望被CFDA批准上市
    其實除了一致性評價對存量藥品市場洗牌可能帶來的市場格局變動外,我們更要關注增量藥品對市場的衝擊。一方面,按照新化藥4類報產的仿製藥,獲批後即可視為通過一致性評價,正大天晴的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片已經讓這隻靴子落地。另一方面,那麼多的海外ANDA品種期望藉機殺回國內,批准便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也會攪動國內的藥品市場格局,無論如何,這隻靴子會在2018年落地。
  • 外資壟斷抗抑鬱藥物市場 仿製藥成長空間巨大
    排名前5位的藥物是帕羅西汀(葛蘭素史克公司)、艾司西酞普蘭(靈北製藥)、舍曲林(輝瑞製藥)、文拉法辛(惠氏製藥)和度洛西汀(禮來製藥)。而國內抗抑鬱藥物企業則以仿製藥為主或者說基本都是仿製藥,這與長期以來因為人們對抑鬱症的不重視、對抑鬱症治療的牴觸而導致這個細分領域受關注度少、經濟價值被低估有關。因而很少有企業會在這一領域大量投入去研發新產品,而是選擇直接走仿製這條較為便捷的道路。
  • IMS:這些年,FDA批准的中國仿製藥Top5
    艾美達上周統計了國內企業在美國獲得ANDA文號的品種與企業,根據CFDA規定,若這些品種在中國境內用同一條生產線生產上市,一致性評價辦公室對其原境內外上市申請資料、生產現場檢查結果審核批准後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如果沒有在國內上市並採用與美國上市申請相同的生產線,可按照《關於發布化學藥品註冊分類改革工作方案的公告》(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公告2016年第51號)的有關要求申報仿製藥註冊申請
  • 諾華filgrastim仿製藥療效媲美安進Neupogen
    核心提示:諾華開發的filgrastim生物仿製藥用於正接受骨髓抑制性新輔助化療的乳腺癌患者預防嚴重中性粒細胞減少症(neutropenia)時療效媲美安進品牌藥優保津(Neupogen)。   2014年第56屆美國血液學會年會(ASH)於12月6日-9日在美國舊金山舉行。
  • 長江健康:奧美拉唑腸溶膠囊通過仿製藥一致性評價
    來源:證券時報長江健康(002435)3月9日公告,公司二級子公司海南海靈化學製藥有限公司於近日收到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籤發的奧美拉唑腸溶膠囊的《藥品補充申請批件》,該藥品通過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
  • 全球第三大仿製藥商阿特維斯退出中國
    當輝瑞等製藥巨頭越來越重視新興市場尤其是中國市場時,有人反其道而行之,全球第三大仿製藥商阿特維斯(Actavis)執行長保羅·比薩羅本周四宣布,公司將徹底退出中國市場。
  • 印度仿製藥巨頭入華,狼真的來了?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印度仿製藥巨頭入華,一系列藥監和集採新政改革也在為進口仿製藥進入中國市場吹著陣陣「東風」。行業「狼來了」?還是狼,真的來了?  2018年7月,印度第二大製藥公司安若維他投資1億美元設立安若維他藥業泰州有限公司;2018年12月,印度阿拉賓度製藥與羅欣藥業達成合作,共同在中國設立合資公司,聯合投資研發和生產體系以引進呼吸領域產品;2019年2月,印度藥企瑞迪博士的硫酸氫氯吡格雷片申請了生物等效性試驗,為進入中國市場作準備。此外,阿拉賓度、瑞迪、太陽製藥等印度大型藥企均陸續在進行中國的藥品申報。
  • 國外巨頭殺入奧司他韋戰場 東陽光藥大舉採購仿製藥牽出關聯交易
    張中能旗下公司大量關聯交易,幾經騰挪,上市公司上億元流到表外。  奧司他韋競爭日益激烈  5月27日,印度仿製藥巨頭Natco Pharma(以下簡稱「Natco」)向中國藥監局提交了進口仿製藥上市申請,藥品名為磷酸奧司他韋膠囊。  奧司他韋最早由羅氏研發,藥物原理為抑制體內的神經氨酸酶,進而阻止病毒複製,及入侵鄰近細胞。
  • 仿製藥大量生產,中國卻不行?
    與專利藥相比,仿製藥在藥材質量上沒有問題,但價格僅為專利藥的20%-40%。根據trendforce報告,到2017年全球仿製藥市場將達到3410億美元,2019年將達到4099億美元,2015年至2019年複合增長率為8.7%。 印度之所以有仿製藥,是因為專利藥太貴了。仿製藥不僅在療效上可以和專利一樣好,而且價格也大不相同。
  • 創新藥難解近渴 廣生堂募投加碼仿製藥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廣生堂自2015年就強調要從仿製藥向創新藥轉型,但在此次募資項目中資金佔比最多的項目仍為仿製藥相關產品。為何公司在堅定向創新藥轉型的過程中,反而對仿製藥項目加大了投入力度?事實上,仿製藥已陷入紅海市場。以枸櫞酸西地那非為例。據米內網數據預測,中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實體藥店藥品的市場規模約佔中國整個零售市場藥品的60%,照此推算,ED市場的總體規模接近50億。目前,ED市場規模最大的產品是枸櫞酸西地那非,市場份額超過70%,且銷售佔比逐年攀升。在ED市場中,不乏廣藥白雲山、常山藥業、樂普醫療、海王生物、齊魯製藥等知名藥企。
  • 醫保組合拳:第二批帶量採購名單流出,仿製藥「殺價」或
    會議首要強調,擴大集中採購和使用藥品品種範圍,優先將原研藥與仿製藥價差較大的品種,及通過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基本藥物等納入集中採購,以帶量採購促進藥價實質性降低。如市場前期預期,阿卡波糖出現在此次名單中。這一品種在口服降糖藥市場一直佔據較大份額,主要廠家除了原研藥企拜耳之外,目前只有華東醫藥(000963.SZ)和綠葉製藥兩家國產仿製藥企。其中,華東醫藥的阿卡波糖銷售收入從2017年起就超過了20億元,一直是其當家產品。
  • 奶酪基金解讀擴面集採:仿製藥殺估值 藥企面臨大考
    仿製藥承壓,創新藥受益奶酪基金長期看好並跟蹤醫藥行業,總經理莊宏東在接受採訪時分析指出,對比兩次帶量採購的中標結果和中標價格,顯示市場競爭非常激烈,競爭格局決定降價幅度,也決定利潤空間。從本次集採中可以看到,同類藥品參與競標的企業數量越多,降價幅度越明顯。
  • 中國生物製藥:事件點評:天晴速暢獲批上市,高壁壘仿製藥再下一城
    光大證券2月27日發布對中國生物製藥的研報,摘要如下:公司附屬公司正大天晴開發的治療支氣管哮喘藥物「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商品名稱:天晴速暢),已獲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藥品註冊批件。該產品是國內首仿獲批,視同通過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
  • 《我不是藥神》:原研藥的「血」,仿製藥的「淚」
    仿製藥,印度因「強仿」政策成全球大佬經濟困難之下,仿製藥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顧名思義,就是與市場上的著名藥品在質量、效力和適應症上基本相同的仿製品,好比「山寨」品。但仿製藥比起專利藥最大的優勢就是價格,因為不需要花費巨額費用做前期研發,所以仿製藥的平均價格只有專利藥價格的10-15%,這對那些癌症家庭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而論仿製藥,印度便是一個神奇的過國。其仿製藥廠可直接繞過研發階段,在原研藥新藥上市3個月內就能製成仿製品,生產成本大大降低。
  • 利伐沙班片首仿即將獲批 正大天晴在抗凝血市場拔得頭籌
    這是該公司繼5月22日阿哌沙班片獲批上市後第二款重磅抗凝血藥物。有業內人士分析稱,正大天晴兩大重磅產品首仿獲批,其在抗凝血市場的競爭力將遙遙領先。這一藥品的原研在隨後的十年裡一直獨佔國內市場,直到近期才傳出正大天晴首仿即將獲批的消息。阿哌沙班算是利伐沙班的最有力的競爭產品,但阿哌沙班上市較晚,2013年在國內獲批上市,2017年才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而這兩大藥品的首仿資格卻均落入正大天晴囊中。
  • 孫飄揚家族醫藥版圖的「B面」 翰森製藥價值「揭秘」
    @餘則成同志:相比「擁擠」的抗腫瘤賽道,精神疾病治療領域不失為一個好賽道,預計在未來5年仍保持15%的年化增長率。2018年國內精神疾病類藥品的市場規模達人民幣229億元,佔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藥品市場的11.6%,是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藥品中最大的子市場,預期2018年至2023年的年複合增長率為15.5%,高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市場整體增速。
  • 海外抗癌仿製藥黑市調查丨代購中的假藥風險
    新京報記者 遊天燚 攝一部《我不是藥神》,將「印度仿製藥代購」這一灰色買賣,從國內的癌症患者圈推到了普通大眾面前:一面是很多國外的抗癌特效藥未能在國內上市,另一面則是國內患者日益增長的用藥需求,從而促成了特效抗癌藥的海外代購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