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大藤峽水利樞紐。 儲瑋瑋 攝
中新網梧州11月24日電 題:3000噸級船舶暢行粵桂 西江成「黃金水道」
作者 儲瑋瑋 陸小婷
清晨5點,在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左岸的引航道上,一艘艘滿載砂石的貨船正有序地排列等候。它們將穿過世界上最高的船閘閘門——大藤峽船閘下閘首人字門,順流而下,為下遊地區輸送工程建設原料。
「這裡的貨物基本都是運往珠三角地區,下遊對於沙石的需求量很大。」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開發有限公司船閘中心主任王小林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圖為大藤峽水利樞紐航道。 儲瑋瑋 攝
今年3月31日,大藤峽工程順利實現船閘通航。目前,船閘開閘時間從交通部門批准的10小時延長至13小時,通過閘次從最初的每日4閘次提高並穩定保持8閘次。截至11月17日,大藤峽船閘累計過閘11127艘次,累計通貨量919.37萬噸。按目前通貨量計算,年運輸貨物可達2010萬噸。
乘船兩個半小時從上遊廣西武宣庫區前往大藤峽工程碼頭,只見千噸級船舶平穩行駛在青山綠水間。廣西桂平海事處工作人員黃運祿告訴記者,以前黔江航道險灘多、水流急、事故多發,通航條件極其惡劣。今年3月10日大藤峽工程下閘蓄水後,通航等級由以前的300噸級提高到內河航運的最高標準3000噸級。
圖為長洲水利樞紐三、四線船閘。 儲瑋瑋 攝
「通航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現在船舶可以更加平穩安全的行駛了。3000噸級船舶直抵廣西來賓。」黃運祿說。
大藤峽水利樞紐控制西江流域面積的65%、西江水資源的56%,大藤峽工程建成後形成的水運新通道,可極大提升西江流域的通航能力,為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提供強力支撐。
從大藤峽工程庫區順流而下,到了廣西梧州,便是連接中國大西南、北部灣與華南、珠三角地區航運的主要通行閘口—梧州長洲水利樞紐船閘。過去這裡長期存在船隻滯航問題,為提高通航能力,廣西加大建設,在原有一、二線船閘基礎上擴建三、四線船閘。3000噸船舶可暢行西江,直達珠三角和粵港澳地區。
據長洲水利樞紐提供的資料顯示,截至11月19日,長洲水利樞紐2020年船舶過閘數量達12.309萬艘,累計運輸貨物總量達1.3億噸,同比增長0.54%,為「西江億噸黃金水道」注入強勁動力。
走進長洲水利樞紐右岸的廣西西江船閘運行調度中心,工作人員正認真、細緻地安排船閘過閘,作為國內首家將北鬥衛星定位技術應用到內河船閘過閘的調度中心,已達到船舶「一次報閘,全線通過」,配合西江「E支付」功能,實現「不停船不靠岸繳費過閘」,極大促進了西江流域通航能力。
西江船閘運行調度中心工作人員鍾筱怡介紹,目前西江流域安裝這套系統的船舶數量超過4000艘,佔經常過閘船舶的80%以上。「如果一艘船從貴港到廣東,運輸成本可以節省300到400元,待閘時間節省4小時以上。」
西江是珠江幹流,西接雲貴、貫穿廣西,東連粵港澳。2019年,珠江水系內河貨運量突破10億噸,僅次於長江,位居世界第二。廣西內河運量的90%經過西江流入珠江,2010年4月27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發布《廣西西江黃金水道建設規劃》、2014年7月《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獲批,廣西在珠江—西江黃金水道的國內區域性綜合交通運輸樞紐作用進一步凸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