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位處彈丸之地,地狹人少,不過臺灣在世界咖啡史上卻佔有特別一頁。
雖然臺灣人飲用咖啡僅百年歷史,但咖啡文化卻以飛速之姿高度且多元的發展。
探究咖啡進入臺灣的始作俑者,殖民歲月的日人是第一波拓荒者。
最早期的臺灣咖啡店,便以日式咖啡館為主軸,呈現出一種文藝沙龍背景,渲染著些曖昧氛圍,混雜了咖啡香、酒香與女人香的「女給」景觀。
圖: 二十世紀初女給進駐日本咖啡館
咖啡館的女給之風濫觴,最早可追溯自日本明治時期,1911年於東京京橋日吉町(現今的銀座八丁目位置)開業的日本第一間咖啡廳カフェー・ブランタン ( café printemps)。
Café Printemps這個名字是由當時的戲劇家小山內燻命名,中文的意義是「春天咖啡」。
春天咖啡館的店內飲料,只提供咖啡與酒,咖啡廳裝潢採法式,餐點選擇則偏輕食,有三明治、德式香腸、義大利麵等。
圖: 法式裝潢異國料理的日本早期咖啡店
這些異國料理,對剛接觸歐洲文明的日本人是稀奇的。咖啡廳吸引了藝術家、小說家、文人、歌舞伎表演工作者與政治家等當時日本社會的知識分子菁英前來。
春天咖啡館一開始就採用會員收費方式招募食客,它瞬間在藝文界爆紅,知識分子精英,以這間咖啡館作為個人社會地位的認同,人人分別以擁有這間餐廳的會員身分為榮,春天咖啡廳成為東京的藝文創意匯聚之處。
圖: CaféPrintemps以巴黎沙龍咖啡館形像開張,是文學藝術家和藝術家聚集的商店
春天咖啡廳以藝文中心為主打的定位,其實是十八十九世紀,英法等國咖啡館發展的軌跡。在18世紀的英國社會,咖啡館是個人社會地位的認同處,不同社會背景的人,會選擇加入不同的咖啡廳。
法人的咖啡館則以沙龍為號召,沙龍在法國的定位,是一種藝文講座,每期會有知名的文學與藝術前輩或大師主講特定的主題。春天咖啡廳的創辦者是留法的藝術家,所以春天開業就師法法國的藝術沙龍形式。
在服務上春天也參考了法人沙龍做法,僱用服務員,但法國咖啡廳服務員是穿著制服的男性,而春天咖啡館,則投日人社會文化偏好,僱用了年輕貌美的女侍。
圖: 穿制服的女服務員是攬客秘技
這些穿著制服的咖啡館女侍者,大受會員歡迎。同時期後來也在東京開業的幾間日本咖啡館,都僱用了女侍攬客,這個女侍的特色,也隨著日人統治臺灣的腳步,帶入了臺灣在日治時期的咖啡館中,成就了臺灣特有的"女給"文化。
臺灣在1895年甲午戰後割讓日本,東京春天等咖啡館這股西洋飲食搭配文藝沙龍的風氣,也隨著日本官員與商人來臺,而將此消費娛樂習慣,從日本移植到臺灣來。
1912年,日商筱冢初太郎在臺北總督府附近設立臺灣第一間咖啡店: 公園獅(カフェ•ライオンCafé Lion)。
圖: 1912年歐洲風格的西餐咖啡廳-公園獅
公園獅的外觀是一個二層樓高的時髦西洋建築,建坪約215平方米,內部有鋪著榮毛毯的螺旋梯引客登樓,一樓迎客廳約佔13平方米,迎客廳旁是60平方米的酒吧,另隔有數間大小不一的會議廳,供包廂聚會使用。
公園獅所在位置,是臺北車站附近的臺北新公園(後更名為228紀念公園),鄰近日本總督府(也就是今日的臺北總統府)。
圖: 臺北新公園
公園獅的開幕在臺北城十分熱鬧,當天不僅放煙火,還找來上百名藝妓擔任服務員,創造時尚話題。
咖啡店供應咖啡、酒和西餐,早晨六時半便開門,二樓有景觀特佳的客廳,可舉辦繪畫、攝影等藝文展覽,並作為小型劇團演出之所。
公園獅一開幕就獲得政商與藝文界青睞,第一次來臺任教的畫家石川欽一郎,就選在公園獅,舉辦每月一回的「臺北番茶會」。
圖: 公園獅二樓藝文聚會,有"女給"隨侍在側(注2)
臺灣在日治時期,供應咖啡的有兩種店鋪,一種是公園獅這種叫做「珈琲店カフヱー (Cafe的日語)」,另一種則稱為吃茶店。
公園獅所屬的「カフヱー (Café) 」型態,類似於西方社會在英法等國流行的咖啡館,它不單是飲料店,更扮演了城市裡市民社會意識形態交流的公共領域,換言之,咖啡店兼具的是一個社交場合,而非僅是一個餐飲場所。
圖:公園獅是政商名流與藝文精英的聚會場地
如同東京銀座的春天咖啡館,公園獅吸引知識精英的,不單是它做為藝文活動策展的場所,在咖啡館內穿著制服的女侍,更是讓文青流連忘返的焦點。
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當時許多到咖啡館用餐的客人,他們心中最美的風景,不是洋食,不是咖啡香,而是女人香。
圖: 日治時期臺灣咖啡廳,華聲論壇繪
臺灣日治時期的咖啡店,不僅有洋派的咖啡、酒、西式料理吸引會員,「女給」的素質優劣,更大大左右著顧客的回頭率。
這些穿著高級定製服裝,陪客飲食的服務員角色,日語叫做じょきゅう,中文全名是「女給仕」,臺灣社會則以「女給(ㄋㄩˇ ㄐㄧˇ)」」做為這種從業者的簡稱。
女給是一個由政府規範的特殊職業,她們的年齡大多是14~25歲的年輕女性,在咖啡館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從事接待、陪食、與客人社交互動,有點現代酒店公關的角色。
臺灣文學界老前輩楊雲萍的小說《加裡飯》,出版於1927年的日據時代,書中就有一段描述臺灣窮青年偷窺咖啡店的見聞:
「他偷般的瞧那兩個學生和三個公司裡的用員。他們正自在地和女招待戲謔。有的握她們的粉腕,有的抱她們的細腰。」
1933年臺南風月報紙「三六九小報」第二八二號,也載有一段針對女給的描述:
「……尋芳買醉。現已舍酒樓而趨珈琲店矣。燈紅酒綠。粉膩脂香。燕瘦環肥。左宜右有。群花招展。肉屏風也。蠻腰巧折。天魔舞也。唱片妙響。流行曲也。心身陶醉。五色酒也。時代人之官能。於是乎享樂之亂舞。盛哉珈琲店。尖端時代之寵兒也。」
圖: 臺灣日治咖啡店內的女給合照,臺中圖書館藏
或許是因為清朝時期在臺灣社會留存有納妾的風俗,儘管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納妾是被禁止的,但無損於臺灣男性喜歡結交紅粉知己,在酒廳應酬作樂,金屋藏嬌的習慣。
隨著咖啡店在臺灣的興盛,這些「蠻腰巧折、燕瘦環肥」的年輕女給們,常是走在時代尖端的時髦女性工作者,她們成為男性追捧的寵兒。
當時流連在咖啡店的文青,甚至會針對不同咖啡店女給而結黨結派的擁護,因而有「咖啡店黨」的封號。
圖: 日治時期文青追捧女給典範
常見有文青投書報章雜誌,簡介各家咖啡店內的「女給典範」,這些描述女給的專欄,往往是執筆者為了給自己偶像撐腰,而特別書寫的公開示愛文章。
這些女給,當時有著「大眾的限時情人」的美名。追捧女給的男性,享受與女給間遠觀不褻玩,小打小鬧的虛擬戀愛時光。
至於從事女給的女性,和從事花柳行業的女性不同,女給是擁有自主權的獨立女性,她們可自由工作,賣藝不賣身,隨時能轉業或跳槽到其他店家,追求自由戀愛婚姻,她們並不是娼妓。
當時許多從事女給的女性工作者,常是有著前衛觀,追求自由戀愛的女性主義份子,她們善於在外型上打扮自我的風格。
她們以自己的行動向世人宣告,她們是崇尚自由戀愛、公開社交,有著時代新穎觀念的摩登女性。這些女性不願成為伏低做小的白月光,寧可成為被藝文男性追捧心頭的硃砂痣。
女給職業,多少反映了臺灣早期社會女性的求新求變的心聲。
據統計,1935年臺灣登記有案的咖啡店有174間,女給則有1279位。
但女給咖啡店在臺灣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大約到1930年代末期,咖啡店女給風情,逐漸被吃茶店女給取代。
圖: 吃茶店是屬於普羅大眾的咖啡館
吃茶店也屬於日式的傳統餐飲店,本販賣茶飲、汽水、麵包、洋菓子。後來因飲用咖啡潮流興起,便在傳統菜單中,增加了西化的咖啡選項。
賣洋食西餐的咖啡館,消費金額高,是社會精英的聚會場所,而吃茶店則價格親民,吃茶店也有穿著制服的女給,與咖啡店相比,吃茶店更合適將咖啡推廣至普羅大眾生活。
因此在早期的臺灣日據社會,有一句俗話:「吃茶店不賣茶,只賣咖啡;咖啡店不賣咖啡,只賣酒。」
圖: 臺灣畫家林之助筆下吃茶店女給圖(注3)
咖啡店女給後期,因為管治不易,出場風氣漸增,女給工作被情色混雜,而漸漸讓咖啡店女給有了不良的社會印象與評價。
後來居上的吃茶店風潮,女給服務則相對小清新,因此吃茶店的女給形象,也成為臺灣早期社會普羅社會青年,心中偷戀的風景。
然而由於日本戰敗,日人咖啡館在臺落幕,這些女給身影也隨之消逝。
今日造訪臺灣,您或許會看到名稱近似的「女僕咖啡店」,但那是由九零後日本動漫風帶起的青少年次文化,此女僕非彼女給,女僕是把你當主人供著,女給則是你把她當女主角捧著,兩種職業角色的重量感天差地遠,千萬別弄混了啊!
臺灣咖啡的文化奠基,除了這些日人設立的第一代咖啡館與吃茶店貢獻良多,日人在臺灣推動的咖啡商業種植,也幫助咖啡文化在臺生根,關於臺灣咖啡在日治時期的種植髮展,有興趣的讀者,歡迎您閱讀文末的推薦文章。
今日的咖啡文化系列就與您聊到這,我們下期再會!
注1: 1832年公園獅迎春廣告,圖片摘自麥田城邦出版《臺灣咖啡志》;
注2: 本圖是1920年,日本短歌創作社團人形社在公園獅樓上的聚會照片,圖摘自麥田城邦出版《臺灣咖啡志》;
注3: 臺灣畫家林之助膠彩畫《小閒》,繪於1939年。這是林之助筆下的吃茶店一景,畫著忙裡偷閒的女侍,在爐邊取暖。右邊女侍圍裙上插著印有戰車的簿子,藏著戰爭的密碼;這幅畫作,不但是工作中,更是戰時難得的一小段悠閒時光。(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灣咖啡相關文章<<
一波三折的臺灣咖啡種植史(日據篇)
謝謝閱讀文章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
咖啡公社由美,加,中,德各國專家團隊攜手設立,在雲南導入CQI與SCA田間管理,咖啡加工,微批次後制處理,烘培等服務。為雲南小農戶咖啡園主提供直通歐美澳的精品咖啡公平貿易渠道。
我們在上海建立雲南精品咖啡展售中心,歡迎來訪。
在線咖啡學校定期推出與咖啡相關的文化,歷史,藝術,科普,加工,風味,產地,品種,衝煮,店鋪經營等最新趨勢報導,歡迎掃碼關注。
人類浸泡在咖啡因裡,已有千年之久。咖啡不單是種美食,更是一種形塑文化的工具。
文明在咖啡杯內啟發,歷史在咖啡杯內轉折攪起風暴。咖啡作為一種開智飲料,啟發先聖先賢,推動各種進步。
精品咖啡的橫軸,是關於咖啡品種和風味的演繹。但是它的縱軸,則深深切入歷史脈絡,記錄各時代人們理性與感性的交織創作。
【咖啡文化探索】系列,邀您探索咖啡如何介入人類文明,影響歷史、帶動文化、創造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