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丨臺灣咖啡館骨灰級景觀「女給」

2021-02-10 CafeCulture啡言食語

臺灣位處彈丸之地,地狹人少,不過臺灣在世界咖啡史上卻佔有特別一頁。

雖然臺灣人飲用咖啡僅百年歷史,但咖啡文化卻以飛速之姿高度且多元的發展。

探究咖啡進入臺灣的始作俑者,殖民歲月的日人是第一波拓荒者。

最早期的臺灣咖啡店,便以日式咖啡館為主軸,呈現出一種文藝沙龍背景,渲染著些曖昧氛圍,混雜了咖啡香、酒香與女人香的「女給」景觀。

圖: 二十世紀初女給進駐日本咖啡館

咖啡館的女給之風濫觴,最早可追溯自日本明治時期,1911年於東京京橋日吉町(現今的銀座八丁目位置)開業的日本第一間咖啡廳カフェー・ブランタン ( café printemps)。

Café Printemps這個名字是由當時的戲劇家小山內燻命名,中文的意義是「春天咖啡」。

春天咖啡館的店內飲料,只提供咖啡與酒,咖啡廳裝潢採法式,餐點選擇則偏輕食,有三明治、德式香腸、義大利麵等。

圖: 法式裝潢異國料理的日本早期咖啡店

這些異國料理,對剛接觸歐洲文明的日本人是稀奇的。咖啡廳吸引了藝術家、小說家、文人、歌舞伎表演工作者與政治家等當時日本社會的知識分子菁英前來。

春天咖啡館一開始就採用會員收費方式招募食客,它瞬間在藝文界爆紅,知識分子精英,以這間咖啡館作為個人社會地位的認同,人人分別以擁有這間餐廳的會員身分為榮,春天咖啡廳成為東京的藝文創意匯聚之處。

圖: CaféPrintemps以巴黎沙龍咖啡館形像開張,是文學藝術家和藝術家聚集的商店

春天咖啡廳以藝文中心為主打的定位,其實是十八十九世紀,英法等國咖啡館發展的軌跡。在18世紀的英國社會,咖啡館是個人社會地位的認同處,不同社會背景的人,會選擇加入不同的咖啡廳。

法人的咖啡館則以沙龍為號召,沙龍在法國的定位,是一種藝文講座,每期會有知名的文學與藝術前輩或大師主講特定的主題。春天咖啡廳的創辦者是留法的藝術家,所以春天開業就師法法國的藝術沙龍形式。

在服務上春天也參考了法人沙龍做法,僱用服務員,但法國咖啡廳服務員是穿著制服的男性,而春天咖啡館,則投日人社會文化偏好,僱用了年輕貌美的女侍。

圖: 穿制服的女服務員是攬客秘技

這些穿著制服的咖啡館女侍者,大受會員歡迎。同時期後來也在東京開業的幾間日本咖啡館,都僱用了女侍攬客,這個女侍的特色,也隨著日人統治臺灣的腳步,帶入了臺灣在日治時期的咖啡館中,成就了臺灣特有的"女給"文化。

臺灣在1895年甲午戰後割讓日本,東京春天等咖啡館這股西洋飲食搭配文藝沙龍的風氣,也隨著日本官員與商人來臺,而將此消費娛樂習慣,從日本移植到臺灣來。

1912年,日商筱冢初太郎在臺北總督府附近設立臺灣第一間咖啡店: 公園獅(カフェ•ライオンCafé Lion)。

圖: 1912年歐洲風格的西餐咖啡廳-公園獅

公園獅的外觀是一個二層樓高的時髦西洋建築,建坪約215平方米,內部有鋪著榮毛毯的螺旋梯引客登樓,一樓迎客廳約佔13平方米,迎客廳旁是60平方米的酒吧,另隔有數間大小不一的會議廳,供包廂聚會使用。

公園獅所在位置,是臺北車站附近的臺北新公園(後更名為228紀念公園),鄰近日本總督府(也就是今日的臺北總統府)。

圖: 臺北新公園

公園獅的開幕在臺北城十分熱鬧,當天不僅放煙火,還找來上百名藝妓擔任服務員,創造時尚話題。

咖啡店供應咖啡、酒和西餐,早晨六時半便開門,二樓有景觀特佳的客廳,可舉辦繪畫、攝影等藝文展覽,並作為小型劇團演出之所。


公園獅一開幕就獲得政商與藝文界青睞,第一次來臺任教的畫家石川欽一郎,就選在公園獅,舉辦每月一回的「臺北番茶會」。

圖: 公園獅二樓藝文聚會,有"女給"隨侍在側(注2)

臺灣在日治時期,供應咖啡的有兩種店鋪,一種是公園獅這種叫做「珈琲店カフヱー (Cafe的日語)」,另一種則稱為吃茶店。

公園獅所屬的「カフヱー (Café) 」型態,類似於西方社會在英法等國流行的咖啡館,它不單是飲料店,更扮演了城市裡市民社會意識形態交流的公共領域,換言之,咖啡店兼具的是一個社交場合,而非僅是一個餐飲場所。

圖:公園獅是政商名流與藝文精英的聚會場地

如同東京銀座的春天咖啡館,公園獅吸引知識精英的,不單是它做為藝文活動策展的場所,在咖啡館內穿著制服的女侍,更是讓文青流連忘返的焦點。

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當時許多到咖啡館用餐的客人,他們心中最美的風景,不是洋食,不是咖啡香,而是女人香。

圖: 日治時期臺灣咖啡廳,華聲論壇繪

臺灣日治時期的咖啡店,不僅有洋派的咖啡、酒、西式料理吸引會員,「女給」的素質優劣,更大大左右著顧客的回頭率。

這些穿著高級定製服裝,陪客飲食的服務員角色,日語叫做じょきゅう,中文全名是「女給仕」,臺灣社會則以「女給(ㄋㄩˇ ㄐㄧˇ)」」做為這種從業者的簡稱。

女給是一個由政府規範的特殊職業,她們的年齡大多是14~25歲的年輕女性,在咖啡館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從事接待、陪食、與客人社交互動,有點現代酒店公關的角色。

臺灣文學界老前輩楊雲萍的小說《加裡飯》,出版於1927年的日據時代,書中就有一段描述臺灣窮青年偷窺咖啡店的見聞:

「他偷般的瞧那兩個學生和三個公司裡的用員。他們正自在地和女招待戲謔。有的握她們的粉腕,有的抱她們的細腰。」

1933年臺南風月報紙「三六九小報」第二八二號,也載有一段針對女給的描述:

「……尋芳買醉。現已舍酒樓而趨珈琲店矣。燈紅酒綠。粉膩脂香。燕瘦環肥。左宜右有。群花招展。肉屏風也。蠻腰巧折。天魔舞也。唱片妙響。流行曲也。心身陶醉。五色酒也。時代人之官能。於是乎享樂之亂舞。盛哉珈琲店。尖端時代之寵兒也。」

圖: 臺灣日治咖啡店內的女給合照,臺中圖書館藏

或許是因為清朝時期在臺灣社會留存有納妾的風俗,儘管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納妾是被禁止的,但無損於臺灣男性喜歡結交紅粉知己,在酒廳應酬作樂,金屋藏嬌的習慣。

隨著咖啡店在臺灣的興盛,這些「蠻腰巧折、燕瘦環肥」的年輕女給們,常是走在時代尖端的時髦女性工作者,她們成為男性追捧的寵兒。

當時流連在咖啡店的文青,甚至會針對不同咖啡店女給而結黨結派的擁護,因而有「咖啡店黨」的封號。

圖: 日治時期文青追捧女給典範

常見有文青投書報章雜誌,簡介各家咖啡店內的「女給典範」,這些描述女給的專欄,往往是執筆者為了給自己偶像撐腰,而特別書寫的公開示愛文章。

這些女給,當時有著「大眾的限時情人」的美名。追捧女給的男性,享受與女給間遠觀不褻玩,小打小鬧的虛擬戀愛時光。

至於從事女給的女性,和從事花柳行業的女性不同,女給是擁有自主權的獨立女性,她們可自由工作,賣藝不賣身,隨時能轉業或跳槽到其他店家,追求自由戀愛婚姻,她們並不是娼妓。

當時許多從事女給的女性工作者,常是有著前衛觀,追求自由戀愛的女性主義份子,她們善於在外型上打扮自我的風格。

她們以自己的行動向世人宣告,她們是崇尚自由戀愛、公開社交,有著時代新穎觀念的摩登女性。這些女性不願成為伏低做小的白月光,寧可成為被藝文男性追捧心頭的硃砂痣。

女給職業,多少反映了臺灣早期社會女性的求新求變的心聲。

據統計,1935年臺灣登記有案的咖啡店有174間,女給則有1279位。

但女給咖啡店在臺灣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大約到1930年代末期,咖啡店女給風情,逐漸被吃茶店女給取代。

圖: 吃茶店是屬於普羅大眾的咖啡館

吃茶店也屬於日式的傳統餐飲店,本販賣茶飲、汽水、麵包、洋菓子。後來因飲用咖啡潮流興起,便在傳統菜單中,增加了西化的咖啡選項。

賣洋食西餐的咖啡館,消費金額高,是社會精英的聚會場所,而吃茶店則價格親民,吃茶店也有穿著制服的女給,與咖啡店相比,吃茶店更合適將咖啡推廣至普羅大眾生活。

因此在早期的臺灣日據社會,有一句俗話:「吃茶店不賣茶,只賣咖啡;咖啡店不賣咖啡,只賣酒。」

圖: 臺灣畫家林之助筆下吃茶店女給圖(注3)

咖啡店女給後期,因為管治不易,出場風氣漸增,女給工作被情色混雜,而漸漸讓咖啡店女給有了不良的社會印象與評價。

後來居上的吃茶店風潮,女給服務則相對小清新,因此吃茶店的女給形象,也成為臺灣早期社會普羅社會青年,心中偷戀的風景。


然而由於日本戰敗,日人咖啡館在臺落幕,這些女給身影也隨之消逝。

今日造訪臺灣,您或許會看到名稱近似的「女僕咖啡店」,但那是由九零後日本動漫風帶起的青少年次文化,此女僕非彼女給,女僕是把你當主人供著,女給則是你把她當女主角捧著,兩種職業角色的重量感天差地遠,千萬別弄混了啊!

臺灣咖啡的文化奠基,除了這些日人設立的第一代咖啡館與吃茶店貢獻良多,日人在臺灣推動的咖啡商業種植,也幫助咖啡文化在臺生根,關於臺灣咖啡在日治時期的種植髮展,有興趣的讀者,歡迎您閱讀文末的推薦文章。

今日的咖啡文化系列就與您聊到這,我們下期再會!

注1: 1832年公園獅迎春廣告,圖片摘自麥田城邦出版《臺灣咖啡志》;

注2: 本圖是1920年,日本短歌創作社團人形社在公園獅樓上的聚會照片,圖摘自麥田城邦出版《臺灣咖啡志》;

注3: 臺灣畫家林之助膠彩畫《小閒》,繪於1939年。這是林之助筆下的吃茶店一景,畫著忙裡偷閒的女侍,在爐邊取暖。右邊女侍圍裙上插著印有戰車的簿子,藏著戰爭的密碼;這幅畫作,不但是工作中,更是戰時難得的一小段悠閒時光。(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灣咖啡相關文章<<
一波三折的臺灣咖啡種植史(日據篇)

謝謝閱讀文章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

咖啡公社由美,加,中,德各國專家團隊攜手設立,在雲南導入CQI與SCA田間管理,咖啡加工,微批次後制處理,烘培等服務。為雲南小農戶咖啡園主提供直通歐美澳的精品咖啡公平貿易渠道。

我們在上海建立雲南精品咖啡展售中心,歡迎來訪。

在線咖啡學校定期推出與咖啡相關的文化,歷史,藝術,科普,加工,風味,產地,品種,衝煮,店鋪經營等最新趨勢報導,歡迎掃碼關注。

人類浸泡在咖啡因裡,已有千年之久。咖啡不單是種美食,更是一種形塑文化的工具。

文明在咖啡杯內啟發,歷史在咖啡杯內轉折攪起風暴。咖啡作為一種開智飲料,啟發先聖先賢,推動各種進步。

精品咖啡的橫軸,是關於咖啡品種和風味的演繹。但是它的縱軸,則深深切入歷史脈絡,記錄各時代人們理性與感性的交織創作。

【咖啡文化探索】系列,邀您探索咖啡如何介入人類文明,影響歷史、帶動文化、創造藝術。

相關焦點

  • 美軍對臺灣咖啡文化的影響
    上期咖啡公社臺灣系列,提到了日據時代的」女給咖啡館」,那是一種穿著高級訂製制服的咖啡廳女服務員,不僅從事飲料的派送與點單,還會坐下陪你喝咖啡聊是非。(中華日報1962.1.24:版7)在1970年代臺灣社會思想趨向開放的背景中,色情咖啡館更成為青少年情慾探索私密空間,咖啡館搖身變為當代情慾文化地標。
  • 臺灣風土人情—在宜蘭的景觀咖啡館喝杯咖啡
    ,這裡有綿延的山巒、廣闊的田園及一望無際的大海景觀,一年四季都是旅遊的好去處,更被網友稱為小歐洲。以下整理宜蘭的景觀咖啡館,每間都有不同的壯觀美景。橘子咖啡 (圖/橘子咖啡 gama cafe』 shop)橘子咖啡同樣位在員山鄉的橘子咖啡,最大特色就是坐擁俯瞰蘭陽平原的景觀,入夜後燈光閃爍宛如繽紛百萬夜景,天氣好時還能遠眺龜山島
  • 虐哭單身狗 丨 臺灣最浪漫10大海景咖啡館
    藍白希臘風、峇里島南洋風、日本衝繩風的咖啡館都能在臺灣各個角落遇見,再加上一望無際、美不勝收的海景,就算只是在旅行中短暫地歇腳,也能留下深刻回憶。分享全臺灣10大海景咖啡館,三毛帶大家好好享受輕鬆愜意甜蜜的小旅行。
  • 臺灣傳奇紅色女特工,犧牲32年後骨灰回到大陸,至今葬在八寶山
    蕭明華一位潛伏在敵人內部的地下工作者,那時的她風華正茂,卻因為身份暴露而慷慨赴死,幾十年後他的骨灰才得以回到大陸,因為她對革命的貢獻,她被葬在了八寶山革命公墓。 1948年在臺灣大學擔任國文系系主任的恩師,臺靜農先生邀請蕭明華去臺灣任教。蕭明華認為這是去臺灣開闢新戰場的好機會,在得到組織的同意後蕭明華依然遠赴了臺灣,去到了那塊陌生的土地。
  • 大陸將把臺灣老兵背戰友骨灰返鄉的故事搬上銀幕
    大陸將把臺灣老兵背戰友骨灰返鄉的故事搬上銀幕 2013年03月23日 20:53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228事件「主角」陳儀墓碑骨灰不翼而飛(圖)
    臺灣228事件「主角」陳儀墓碑骨灰不翼而飛(圖)     五股區成州裡長陳林益昨天表示資料照片   中新網2月27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228事件「主角」陳儀63年前遭槍決後,疑被悄悄葬於五股區龍形山區;住在墓旁的成州裡長陳林益26日表示,陳儀的墓曝光後,常有人來噴字洩憤,最近更發現墓碑和墓前石案不翼而飛,墓內骨灰也似被移走。
  • [分享]藤本壯介臺灣咖啡館資料下載
    藤本壯介臺灣咖啡館專題為您提供藤本壯介臺灣咖啡館的相關資料與視頻課程,您可以下載藤本壯介臺灣咖啡館資料進行參考,觀看相關視頻課程提升技能。:原晨室內設計   利用透光頂棚打造採光極佳的戶外座位區,水泥粉光地坪與牆面搭配植栽,巧妙以木板墊高用餐區域,與走道形成區別。
  • 世界邦旅行咖啡館落戶臺灣誠品書店
    據悉,世界邦petite旅行咖啡是由世界邦旅行網、臺灣著名品牌精品咖啡Petite以及臺灣文創標杆誠品書店共同打造的旅遊跨界咖啡館和複合型文化空間,旨在為旅行者搭建一個線下互動空間,服務世界各地的自由旅行者。
  • 緩慢民宿,如何從景觀咖啡館開始,做到了五億的傳奇?
    2001年,原本在臺北花旗銀行任職的詹慧君,與在高雄當鋼琴家教的林庭妃,一個懷抱擁有一畝香草田,一個夢想開間咖啡館,兩個女生在臺中縣新社鄉的山上相遇、圓夢,一起創辦了一家種植一小片燻衣草的景觀咖啡館。一家小咖啡館,已經躍升為臺灣休閒產業裡的要角。「本來只是想開一家可以種香草、過簡單生活的山中咖啡館,」林庭妃形容,「像是順著大風而起,一下子就飛得好遠。」除了機運,兩個女生在御風前行時,對夢想起點的堅持是燻衣草森林版圖不斷壯大的關鍵。
  • 臺灣咖啡文化僅百年歷史 , 但在世界上卻佔有特別的地位..
    臺灣位處彈丸之地,地狹人少,不過臺灣在世界咖啡史上卻佔有特別一頁。雖然臺灣人飲用咖啡僅百年歷史,但咖啡文化卻以飛速之姿高度且多元的發展。探究咖啡進入臺灣的始作俑者,殖民歲月的日人是第一波拓荒者。最早期的臺灣咖啡店,便以日式咖啡館為主軸,呈現出一種文藝沙龍背景,渲染著些曖昧氛圍,混雜了咖啡香、酒香與女人香的「女給」景觀。
  • 犧牲在臺灣的中共女黨員,60年後骨灰終回大陸,場面感動無數人
    此時大陸方面決定 派遣依然前往臺灣,她就是朱楓。1905年出生於浙江一個大戶人家,抗戰爆發後,她直接投身加入了抗戰中。為此她把自己多年珍藏的畫卷和藝術品全部拍賣掉,把獲得的錢款全部捐給了國家。1945年時,她加入我黨,之後便開展了地下工作,負責管理地下黨情報的日常經費。在1949年11月,解放軍進攻舟山群島,因為情報經常發生失誤現象。
  • 臺灣「老文青」的繁體字咖啡館
    這家一周只營業4天的咖啡館叫做繁體字咖啡館。老闆娘李雪莉,50餘歲,臺中人,畢業於臺灣文化大學,曾是一名小有名氣的廣告策劃人。  「來到大陸,算是機緣湊巧吧。」李雪莉說。  「那時候,我在臺灣公司其實做得很開心。可是我覺得世界這麼大,自己不甘心在一個地方就這樣終此一生,我想出來看看。」她說。  由於相同的文化和語言,李雪莉當年便來到北京,這一呆就是十幾年。
  • 抱「老兵」骨灰魂歸大陸的臺灣裡長
    「這些從大陸來臺灣的『老兵』,一輩子獨身,他們視我為兒子,我也把他們當作父親。」做裡長十多年,劉德文親力親為照顧眷村老人,更因為老人的託付,一次次抱著逝者的骨灰,跨越海峽,帶他們回返魂牽夢繞的大陸老家,完成落葉歸根的夙願。
  • 一張圖對比上海、臺灣連鎖咖啡館與獨立咖啡館分布
    因為天然環境適宜咖啡樹生長,臺灣在日據時期就已開始種植咖啡。受到日本咖啡文化的影響,臺灣人很早就對咖啡有基本認知。1998年,星巴克進駐臺灣,掀起一波商業連鎖咖啡店的潮流,臺北的咖啡店也就越開越多。剛剛結束兩年臺北生活的新一醬回到上海後發現,上海的咖啡館突然「爆發」了,更有趣的是,越來越多的臺灣人在上海開起了咖啡館。
  • 臺灣高雄殯儀館擺烏龍 辜姓族人請錯骨灰內愧先輩
    臺灣高雄殯儀館擺烏龍 辜姓族人請錯骨灰內愧先輩 2010年04月08日 10:53:00  來源:   中國臺灣網4月8日消息 臺灣高雄一家族人在為死者安放骨灰時
  • 臺灣殯葬業搶商機 寵物骨灰可做成鑽石珍藏
    臺灣不少殯葬業者看好寵物市場,走精緻客制化路線,推出犬型、貓型骨灰罈。
  • 無敵夜景盡收眼底 秘境景觀咖啡館打卡必拍
    位在新竹的夏季三角景觀咖啡廳,是近期新竹的熱門打卡景點,咖啡館佔地約
  • 臺灣空軍殉職飛行員王同義骨灰回新竹 同袍迎接
    華夏經緯網10月12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在法國墜機身亡的臺灣空軍中校王同義骨灰,今天由家屬搭機帶回臺灣地區。臺空軍新竹基地官兵排成兩列,迎接同袍骨灰回到基地。在迎靈儀式後,護送王同義的家屬將骨灰送到新竹空軍基地。 吳啟明說,王同義的骨灰迎回新竹基地後,將於15日公祭。王同義的家屬經長途飛行都很疲累,除向關心的媒體表達謝意外,婉拒接受採訪。
  • 咖啡館,臺灣人的心靈避風港
    臺北文化氣息濃厚,文藝活動眾多,各式特色咖啡館以不同的風格和個性,吸引來不同族群前往舉辦活動,特色咖啡館成了特定族群的交流會所。「水瓶子」去美國旅行時,星巴克是他上網貼旅行日誌的地方,在臺北他卻不去星巴克,而是喜歡到特色咖啡館和朋友聊天,或一人看書上網,或參加周末、假日的各類主題活動。
  • 臺灣著名作家柏楊的骨灰今天撒入綠島附近海域
    中國臺灣網5月17日消息 臺灣著名作家柏楊日前病逝,家屬遵照其生前遺願,今天將他的骨灰撒入臺灣綠島附近海域,希望後世將繼續推動他的理念。 據臺「中廣新聞網」報導,柏楊的妻子張香華及子女等30多位親友,帶著柏楊的骨灰搭船出海,雖然心中不舍,但是依然遵照其遺願,把他的骨灰撒在綠島附近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