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兩岸商匯 」去關注
可以看到很多的好文章
建議大家點擊右上角將【兩岸商匯】設為星標
(安卓用戶可設置為[置頂])
臺灣位處彈丸之地,地狹人少,不過臺灣在世界咖啡史上卻佔有特別一頁。
雖然臺灣人飲用咖啡僅百年歷史,但咖啡文化卻以飛速之姿高度且多元的發展。
探究咖啡進入臺灣的始作俑者,殖民歲月的日人是第一波拓荒者。
最早期的臺灣咖啡店,便以日式咖啡館為主軸,呈現出一種文藝沙龍背景,渲染著些曖昧氛圍,混雜了咖啡香、酒香與女人香的「女給」景觀。
圖: 二十世紀初女給進駐日本咖啡館
咖啡館的女給之風濫觴,最早可追溯自日本明治時期,1911年於東京京橋日吉町(現今的銀座八丁目位置)開業的日本第一間咖啡廳カフェー・ブランタン ( café printemps)。
Café Printemps這個名字是由當時的戲劇家小山內燻命名,中文的意義是「春天咖啡」。
春天咖啡館的店內飲料,只提供咖啡與酒,咖啡廳裝潢採法式,餐點選擇則偏輕食,有三明治、德式香腸、義大利麵等。
圖: 法式裝潢異國料理的日本早期咖啡店
這些異國料理,對剛接觸歐洲文明的日本人是稀奇的。咖啡廳吸引了藝術家、小說家、文人、歌舞伎表演工作者與政治家等當時日本社會的知識分子菁英前來。
春天咖啡館一開始就採用會員收費方式招募食客,它瞬間在藝文界爆紅,知識分子精英,以這間咖啡館作為個人社會地位的認同,
人人分別以擁有這間餐廳的會員身分為榮,春天咖啡廳成為東京的藝文創意匯聚之處。
圖: CaféPrintemps以巴黎沙龍咖啡館形像開張,是文學藝術家和藝術家聚集的商店
春天咖啡廳以藝文中心為主打的定位,其實是十八十九世紀,英法等國咖啡館發展的軌跡。
在18世紀的英國社會,咖啡館是個人社會地位的認同處,不同社會背景的人,會選擇加入不同的咖啡廳。
法人的咖啡館則以沙龍為號召,沙龍在法國的定位,是一種藝文講座,每期會有知名的文學與藝術前輩或大師主講特定的主題。
春天咖啡廳的創辦者是留法的藝術家,所以春天開業就師法法國的藝術沙龍形式。
在服務上春天也參考了法人沙龍做法,僱用服務員,但法國咖啡廳服務員是穿著制服的男性,而春天咖啡館,則投日人社會文化偏好,僱用了年輕貌美的女侍。
圖: 穿制服的女服務員是攬客秘技
這些穿著制服的咖啡館女侍者,大受會員歡迎。同時期後來也在東京開業的幾間日本咖啡館,都僱用了女侍攬客,
這個女侍的特色,也隨著日人統治臺灣的腳步,帶入了臺灣在日治時期的咖啡館中,成就了臺灣特有的"女給"文化。
臺灣在1895年甲午戰後割讓日本,東京春天等咖啡館這股西洋飲食搭配文藝沙龍的風氣,也隨著日本官員與商人來臺,而將此消費娛樂習慣,從日本移植到臺灣來。
1912年,日商筱冢初太郎在臺北總督府附近設立臺灣第一間咖啡店: 公園獅(カフェ•ライオンCafé Lion)。
圖: 1912年歐洲風格的西餐咖啡廳-公園獅
公園獅的外觀是一個二層樓高的時髦西洋建築,建坪約215平方米,內部有鋪著榮毛毯的螺旋梯引客登樓,
一樓迎客廳約佔13平方米,迎客廳旁是60平方米的酒吧,另隔有數間大小不一的會議廳,供包廂聚會使用。
公園獅所在位置,是臺北車站附近的臺北新公園(後更名為228紀念公園),鄰近日本總督府(也就是今日的臺北總統府)。
圖: 臺北新公園
公園獅的開幕在臺北城十分熱鬧,當天不僅放煙火,還找來上百名藝妓擔任服務員,創造時尚話題。
咖啡店供應咖啡、酒和西餐,早晨六時半便開門,二樓有景觀特佳的客廳,可舉辦繪畫、攝影等藝文展覽,並作為小型劇團演出之所。
公園獅一開幕就獲得政商與藝文界青睞,第一次來臺任教的畫家石川欽一郎,就選在公園獅,舉辦每月一回的「臺北番茶會」。
圖: 公園獅二樓藝文聚會,有"女給"隨侍在側(注2)
臺灣在日治時期,供應咖啡的有兩種店鋪,一種是公園獅這種叫做「珈琲店カフヱー (Cafe的日語)」,另一種則稱為吃茶店。
公園獅所屬的「カフヱー (Café) 」型態,類似於西方社會在英法等國流行的咖啡館,它不單是飲料店,
更扮演了城市裡市民社會意識形態交流的公共領域,換言之,咖啡店兼具的是一個社交場合,而非僅是一個餐飲場所。
圖:公園獅是政商名流與藝文精英的聚會場地
如同東京銀座的春天咖啡館,公園獅吸引知識精英的,不單是它做為藝文活動策展的場所,在咖啡館內穿著制服的女侍,更是讓文青流連忘返的焦點。
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當時許多到咖啡館用餐的客人,他們心中最美的風景,不是洋食,不是咖啡香,而是女人香。
圖: 臺灣日治咖啡店內的女給合照,臺中圖書館藏
或許是因為清朝時期在臺灣社會留存有納妾的風俗,儘管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納妾是被禁止的,但無損於臺灣男性喜歡結交紅粉知己,在酒廳應酬作樂,金屋藏嬌的習慣。
隨著咖啡店在臺灣的興盛,這些「蠻腰巧折、燕瘦環肥」的年輕女給們,常是走在時代尖端的時髦女性工作者,她們成為男性追捧的寵兒。
當時流連在咖啡店的文青,甚至會針對不同咖啡店女給而結黨結派的擁護,因而有「咖啡店黨」的封號。
圖: 日治時期文青追捧女給典範
而現在咖啡文化依然在臺灣蓬勃發展,穿梭在大街小巷,幾乎隨意停下腳步都能找到一處歇腳的空間。
如果除了品嘗咖啡與餐點以外,你還想沉浸在歷史的氛圍、或是來場與眾不同的咖啡體驗,小編精選全臺11家特色咖啡廳或許會是你下次拜訪的好選擇!
座落於臺北師大商圈的「hi, 日楞 Ryou Café」,象是繁忙嘈雜的城市中難得的清新歇腳處。
源自於蒙古文「海日楞」的店名,標榜的正是「去愛」的精神,店家堅持採用臺灣當地種植的健康農產品製作餐點,並配合季節推出各種有機食品,
在這裡你不僅能吃到安心與美味,還能在咖啡廳購買食材回家烹煮。因為忙碌生活而感到疲憊的你,不妨到這裡享受自然的鄉村氛圍為自己充電吧!
每次拿衣服到洗衣店時,等待的時間除了玩手機,不然就是東張西望或發呆,不過在臺北就有這麼一家將空乏的洗衣時間變成寧靜悠閒的獨處時光的咖啡廳。
源自丹麥的創意結合,走進粗曠工業風的「穿越九千公裡交給你」,你可以在按下洗衣機的啟動鈕後緩緩走到櫃檯點上一杯咖啡和精緻可口的甜點,靜靜的坐在沙發看書、享受難得的悠閒。
位於北投的「拾米屋」過去曾是大臺北地區的四大米倉之一,隨著時代變遷,這裡已不再像過去擔負人民溫飽的重責大任,然而其精神至今依舊被完整保留。
原空間改建成的咖啡廳仍保持當初水泥建築的質樸樣貌,店家堅持使用友善農產品、提供顧客最自然的味道。下次到北投泡完溫泉,不妨散步到這座鼓倉品嘗純粹的好滋味吧!
自日據時代保留下來改建而成的「二條通•綠島小夜曲」曾是日本老攝影師佐佐木先生留下的故宅,經歷歲月的淬鍊後更顯其風華。
在車水馬龍的臺北車站附近,你難得能尋得這樣一處僻靜的所在,店內濃厚的日式氣息,彷彿一腳踏入時光機器,
即使在現在的老屋改建風潮中,二條通依舊保有其獨立特色,為許多文藝青年所喜愛。
到淡水玩除了逛老街、看夕陽,你還能體驗古早氛圍!建於1871年,至今已有超過百年歷史的「石牆仔內」是一棟古色古香的三合院建築。
來到這就好像回到臺灣舊時代一般,你可以在戶外玩著小時候的跳房子遊戲,享受咖啡香的同時,也釋放心中純真的靈魂。
位於桃園中壢的「House+cafe」,是由當地百年建築「紅樓」所改建成的氣派咖啡廳,
充滿設計感的空間除了飲食,同時也是藝術氣息相當濃厚的藝廊,為這幢古蹟注入新生命。
雖然擁有古色古香的外觀,內部卻是走法式鄉村風,美味的餐點和咖啡更是這裡不容錯過的特色之一,在黃澄澄的燈光下,彷彿回到溫暖的家中。
旅行至花蓮,除了自然美景,當地的人文氣息亦是一大特色,漫步至綠蔭下的「Giocare Cafe」品嘗咖啡是午後最美好的慢活時光。
老屋改建的咖啡廳,過去曾是日據時代的警政廳辦公室,由於屋內為陶藝家的工作室,這裡僅提供戶外座位。
另外,這個小巧的空間還住了許多貓咪,不時就會跳上顧客的身上和他們撒嬌。
在阿里山的山角下,你很難忽略這處由檜木打造的日式建築。
過去曾是日治時期林務局的員工宿舍,即使沒有顯著招牌,「Morikoohii 森咖啡」溫暖的空間依舊吸引許多旅人前來拜訪。
在充滿木香的空間享受香醇的咖啡與暖心的甜點,為阿里山之旅留下美好的記憶。
來到歷史與美食之都臺南,最具特色的咖啡廳之一非「窄門」莫屬。僅有38公分寬的入口處,只要身材稍微肉一點就很有可能擠不進去!
走進通往二樓的巷弄,斑駁的牆面與復古氛圍讓這裡更增添一抹神秘的氣息。
走到「舊烘爐」,光憑外觀你很難想像這座古老的建築是咖啡廳,過去曾是一對賣油條老夫妻的家,
因兩人多年無子,便遵循習俗在屋頂上放了一座小烘爐求子,也成為店家的名稱由來。
老闆堅持「不打掉不抹平」的理念,使這裡能完整保留當初的樣貌,即使經歷兩百多年的歲月至今依然風韻猶存。
你有想過在喝咖啡的同時,還能一邊欣賞一片綠油油的稻田釋放身心嗎?
位於臺東糖廠內的「萬富商號」,就像臺東給人的感覺一樣,質樸而美好,運用當地食材製作特色餐點,讓顧客吃得安心美味。
願此文能讓你 關注一下本號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
進入特供大陸地區的商城去參觀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