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古坑鄉的華山。 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傅雙琪、李寒芳、吳濟海
高高的檳榔樹,低矮的茶壟,幢幢小樓散布其間,雲林縣古坑鄉的華山一眼望去,就是平常臺灣茶鄉景觀。但沿著山路上行,路旁一座座小院招牌上都寫著「咖啡」兩字,告訴來客這裡不平常——臺灣這座華山不論劍,只論咖啡。
北回歸線上的古坑鄉,舊稱「庵古坑」,意為「溫暖的古窩」。這裡海拔、雨量、日照均適宜咖啡樹生長,早在日據時期,日本人就發起種植咖啡,種出的咖啡豆烘焙、萃取後甘甜香濃又不苦澀,別具風味。古坑因此成為臺灣咖啡的「溫暖古窩」,但當時,古坑咖啡基本都銷往日本。
劉慶松在查看咖啡豆成熟情況。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由於種植面積狹小、勞動力成本高,島內消費市場很小,出口又競爭不過中南美洲的咖啡園,古坑咖啡種植業達不到規模經濟,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漸漸沒落。當地農民紛紛轉種茶葉、橙子、柑橘等經濟作物。
劉慶松就是其中之一。66歲的他曾中途改種了十七八年的茶葉,直到年過半百又重拾舊業,為的是「圓童年的夢想」。
「別人是喝咖啡長大的,我是『吃』咖啡長大的。」劉慶松說,「小時候家裡很窮,沒有零食。姐姐會偷摘新鮮的咖啡果給我吃,咖啡豆外面有一層果膠,特別甜。」
劉慶松在家裡泡咖啡。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消費市場的成熟,也是劉慶松重拾舊業的動因之一。他說:「臺灣已經有喝咖啡的風尚,我們這裡以前有種植傳統,為什麼不自己種看看?」
在臺北街頭,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咖啡館。在2012年一項媒體評選中,臺北名列全球十大最佳品嘗咖啡的城市。但臺北的咖啡館大多使用進口咖啡豆。
為獨闢蹊徑,劉慶鬆開闢了古坑鄉最早一處咖啡種植園,這種「庭園咖啡館」的新形態,以優質品種和烘焙手法吸引城裡人上山喝咖啡。
華山文學步道咖啡園。 圖片來自網絡
劉慶松說,古坑咖啡產量有限,成本也比進口咖啡豆高,一杯成本價要200元(新臺幣,下同),所以不能「走量」。「我們要走精緻特別的路線。你到古坑來不僅喝到好喝的咖啡,而且可以看到美麗的山景,親自到咖啡園裡體驗種植、採摘、加工全過程。」
劉慶松們的「變法」很快取得成功。現在古坑鄉共有64家庭園咖啡館,其中20多家擁有自己的種植園,咖啡產業還帶動了當地民宿、餐廳的發展。每逢周末節日,從華山山腳到山上的「咖啡公路」上,汽車排成長龍。
種咖啡的風潮也漸漸在全臺興起,目前島內咖啡種植面積已有約1000公頃。古坑雖然僅佔5.4%,但依然是臺灣咖啡迷念念不忘的「聖地」。劉慶松告訴記者,他家的咖啡館鼎盛時期一天最多有15萬元的收入。
劉慶松在家門前曬咖啡豆。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近年來,因為年事漸長,劉慶松夫婦縮減了咖啡館生意,僅在周末接待預訂的客人。除了照料1.5公頃的咖啡園,他還去農業部門組織的培訓中心,向其他農戶傳授咖啡種植和加工的經驗。每年的「古坑咖啡節」,劉慶松均擔任咖啡烘焙大賽評委,熱心於推介古坑咖啡。
他家的咖啡種植園,最近一兩年也常常接待來自大陸的訪客。「大部分是來參觀如何做農業開發和有機種植的。」劉慶松說,大陸市場很大,如果自己年輕20歲一定會去雲南種咖啡,現在有心無力,只能鼓勵臺灣年輕一代去開拓。
劉慶松在家裡泡咖啡招待客人。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我個人特別看好雲南的小粒咖啡,那裡海拔高、環境優美,咖啡果質量不錯。只要加工技術到位,好好推廣,會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他說,據他所知,現在有一些臺灣人到大陸去種植咖啡和開設咖啡加工廠。
夕陽西下,從華山俯瞰雲嘉南平原,城市的燈光漸次亮起,與天上繁星連成一片。告別劉慶松時,記者手中的那杯咖啡正好喝完,但餘香卻久久留在口中和心頭。
(編輯:劉偉)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更多來自臺灣最深處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