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介石228日記曝光 曾三度批評陳儀無能(組圖)
228檔案秘辛:陳儀執行槍決前 臺灣《中國時報》圖 中新網7月21日電 從1946年到1955年的蔣介石日記原件,18日起在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檔案館對外公開。記者根據日記所載、其它相關史料、以及學者見解,寫成報導,這是蔣介石日記關於二二八事件內容,首次在媒體披露。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文中對於蔣介石如何看待二二八事件、如何處理應變,均有第一手的數據呈現。同時,本文也就蔣介石當時的處境以及所犯的決策疏誤,提供深入的解析,希望有助於理清蔣介石在二二八事件的角色。 1947年2月28日在臺灣發生二二八事件。
-
李敖:陳儀是臺灣的恩人
網站上的朋友希望我談談二二八事件,我在前兩集的節目裡面跟大家簡單地談了一下,大概的結論就是說,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八號這個臺灣的民亂,一場民亂,一開始時,臺灣人殺外省人,殺了十天,外省人大概死了八百多人。
-
美國史丹福大學公布蔣介石「228事件」時期日記
圖為胡佛展出之收藏之蔣介石日記原本(圖上)及公開之微卷和影印本(圖下)。 (臺灣《聯合晚報》圖片) 中國臺灣網7月19日消息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導,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18日公布蔣介石1946到1955年之間日記,包括當時蔣介石面對的國共內戰,「制憲」,「228事件」,撤退到臺灣,國民黨改革,尼克森訪臺等重大事件。
-
民國悲劇,臺灣228事件
民國悲劇,臺灣228事件1945年10月25日,日本在今天的中山堂籤下降書,臺灣正式由國民政府接收,由於當時參加接收的官員都打過中日戰爭
-
臺史學家批:民進黨拿"228事件"編造故事、製造仇恨
華夏經緯網2月27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民進黨當局上任後,強調追究「228事件」的責任歸屬。著作多本「228事件」相關書籍的臺灣文史研究者武之璋23日受訪時表示,現在的主流論述90%都是謊言,包含官逼民反、民不聊生、外省人(指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赴臺的大陸人)壟斷權位等說法都是謊言,社會大眾對「228事件」的認知,是民進黨撒1000個謊言的結果。 武之璋指出,官逼民反是百分之百的胡說八道。
-
李登輝到陳水扁 228事件如何被變成「臺獨」牌?
228事件在「兩蔣」統治時期,原本是一件歷史禁忌,在蔣經國統治末期,他解除戒嚴,讓臺灣的許多歷史禁忌,逐漸被媒體掀開它們的神秘面紗。從1987年起,每逢228事件發生的前幾日,臺灣媒體就開始連篇累牘的加以深入報導,試圖找出事件發生的真相。
-
一個臺灣70後的自述:我目睹228起義如何被扭曲
1947年2月28日上午,前往臺灣省專賣局臺北分局的抗議群眾(資料圖) 然而時間回到現在,我們再次回顧這一歷史事件,卻發現這一事件已經受到人為極大地扭曲當然,到了臺灣社會更後面的政治發展,李登輝所謂「本土化」政策的推行,就把228起義,不斷的從一場人民起義爭取民主自由的事件,大肆扭曲為一場國民黨就是殺臺灣人的血腥事件,而且還利用扭曲歷史事件的「政治正確」, 把當局內部外省精英人才,一個個趕走,並且還塑造一個「外省人有228起義原罪」的偽歷史觀,以完成李登輝希望「臺灣人當家做主」的惡劣政治觀念,並也導致臺灣社會內部也開始出現嚴重「外省人與本省人」的對立
-
臺灣光復前後,陳儀是如何在臺灣推行去皇民化運動的
臺灣光復之路日本自明治維新後,「不甘處島國之境」,形成以戰爭手段侵略和吞併中國、朝鮮等周邊大陸國家以圖擴張的大陸政策。抗日戰爭爆發後,在殘酷的事實面前,陳儀對日本民族與文化有了新的認識,摒棄了「日本第一」的陋見。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回到祖國懷抱。臺灣情況特殊,行政機構有別於大陸各省,陳儀反對遽然改制,以免臺灣社會混亂。受降之後,陳儀將原有的臺灣總督府改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其它基本上沿襲舊有的行政制度,以保證接收與重建工作的順利展開。
-
陳儀一直未得應該有的評價
臺北近郊有個碧潭,一九五零年六月十八日,陳儀在此被槍決。時六十八歲,是國民政府有史以來處決者中,軍階最高的一位。陳死前凜然說:「我人死精神不死,我的血是替京滬杭一千八百萬軍民同胞流的。」後來這裡是空軍公墓,臺灣空軍陣亡者的骨灰和衣冠冢放在這裡。
-
228曝光最新檔案 臺「中研院」:蔣介石派兵電報
臺灣「國史館」昨天舉辦228檔案出版記者會,而228事件後,陳儀請蔣介石派兵電報也曝光。 「國史館」這次共出版8冊歷史資料,分別為《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第19-24冊,以及曾典藏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全宗、臺灣鹽業公司檔案全宗,找出228事件相關資料,出版成陳惠芳主編《館藏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 臺灣鹽業、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共2冊。
-
戚嘉林:不容228主權分離論述災難重演
香港3月1日發表《祖國文摘》社長戚嘉林的評論文章說,臺灣歷史上曾發生許多遠較228更重大的事件,但只有228事件成為今天島內唯一被大肆紀念的臺灣重大歷史事件。因為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是日本殖民統治結束與臺灣光復開始的歷史轉折之際,其因素複雜。60年來,不同政治力量,在不同歷史階段,有各種不同詮釋。
-
臺灣紀念228事件 馬英九:永不再發生228悲劇
228事件62周年紀念活動在臺北228公園紀念碑前舉行追思紀念會。馬英九(中)、郝龍斌與228家屬代表一同解開象徵心結的繩結,但因斷繩而未能結開。(臺灣中國時報圖) 中新網3月1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二二八事件」62周年紀念儀式28日在高雄舉行。馬英九在致詞時表示「了解鄉親情緒,會將心比心」,強調「臺灣永遠不再發生這種悲劇」,並承諾當局會編預算讓二二八基金會維持運作。
-
臺灣播音員開特展 省思「二二八事件」
臺北二二八紀念館展出「從播音員到228—曾仲影特展」。圖為當年擔任閩南語播音員的曾仲影。(臺灣「中央社」攝) 中新網2月26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今年是臺灣「二二八事件」68周年,臺北二二八紀念館展出「從播音員到228—曾仲影特展」,盼世人省思「二二八事件」的歷史意義。
-
臺灣播音員開特展省思「二二八事件」
臺北二二八紀念館展出「從播音員到228—曾仲影特展」。圖為當年擔任閩南語播音員的曾仲影。(臺灣「中央社」攝)中新網2月26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今年是臺灣「二二八事件」68周年,臺北二二八紀念館展出「從播音員到228—曾仲影特展」,盼世人省思「二二八事件」的歷史意義。
-
利用228事件撕裂臺灣 可以休矣
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28日發表點評文章說 ,島內各種「臺獨」團體利用228事件撕裂臺灣、謀取政治利益的行徑,數十年如一日。民進黨兩度執政的助力來源,即包括了藉該事件鼓動社會對立,以達到仇恨及拉下國民黨的目的。今天又逢蔡英文上任、民進黨二次執政的第一個228,且為該事件的70周年。
-
和平從驚險中穿行,解密1945年陳儀收復臺灣的風暴
從浩大的喜樂場面可以洞見臺灣人對殖民文化的牴觸,然而不久之後悲劇發生了。 要看明白這個悲劇的2.28事件,我們就要先看看1945年光復的臺灣真實情況:很多人一廂情願地以為所有臺灣人都是被日本軍國主義奴役的,都是等著歡呼解放臺灣等著大陸收復臺灣的,可是仔細分析日本在臺灣五十年的殖民後果,我們可能發現彼時臺灣如同一個站在戒毒所門前吸毒者,表面嚮往美好生活骨子裡卻藏著軍國主義毒癮。
-
70年後對臺灣「228 事件」再認識
作者 王建民 今年是臺灣「228事件」70周年,海峽兩岸各界以不同的方式紀念或討論這一對當代臺灣政治社會發展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 總體上,「228事件」是臺灣接收與重建過程中各種社會矛盾、階級矛盾、官民矛盾、政治矛盾(權力分享)與經濟矛盾(利益)的總爆發。 需要強調的是,觀察「228事件」的發生背景與過程,還需要深入了解當時臺灣特殊的歷史背景、社會結構與政治社會環境。其中,在海峽兩岸學界爭議的焦點之一是,「228事件」是階級矛盾、階級衝突還是省籍矛盾或省籍衝突。
-
高雄愛河畔的228公園,講述半個多世紀前的臺灣往事
2006年終於在中正四路愛河西畔的228和平公園內,以現代化地景式建立新紀念碑,碑體以適合人體工學的角度和高度,具體刻載事件的始末,168名可考的受難者姓名紀念牆以青翠矮樹襯託,引導人們進入紀念活動廣場,整體高雅莊嚴、深具人文及歷史內涵。
-
228事件在臺灣有不同的認識和解讀
作者 王正方 1947年在臺灣發生不幸的228 事件,七十年過去了,臺灣的民眾,對它的爭議依然熾熱,無法平息下來。 當年在臺灣的國民政府,為了平息動亂,出兵鎮壓,造成傷亡,有無辜民眾受害。
-
王建民:70年後對臺灣「228 事件」性質與影響的再認識
作者 王建民 今年是臺灣「228事件」70周年,海峽兩岸各界以不同的方式紀念或討論這一對當代臺灣政治社會發展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然而,由於這一事件本身的特殊性、複雜性與兩岸不同史觀與政治立場,各界各方對「228事件」爆發的原因、性質、意義與影響有著完全不同的認識與解讀,形成「一個228,各自解讀」的局面,無法有一致、共同的結論與認知。儘管如此,我們仍需要站在的歷史高度,以更宏大的視野,更加務實、理性的態度認識與分析這一事件,儘可能做到客觀、準確評判,不偏不倚,以正本清源,還原歷史真相,以史為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