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上海接納了3萬多名猶太難民,其中近一半生活在虹口區提籃橋地區的「無國籍難民限定居住區」中。上海人寬容地接納了這些難民,與他們和諧共處。虹口區內,至今留存著大量猶太難民當年居住、生活的遺址。每年都有當年的猶太難民回到上海這座「東方家園」。4月28日,「跨時代的光影,跨國界的交流」中猶系列文化活動在虹口區中猶文化科技交流中心拉開帷幕,「上海猶太地圖」「虹口影視地圖」兩張特別繪製的文化地圖首次發布。
「上海猶太地圖」包含猶太難民紀念館、白馬咖啡館、源福裡、美猶聯合分配委員會等虹口區內的猶太相關地標,也包括虹口區外的和平飯店、中國福利會少年宮、嘉陵大樓、太平花園等地點,帶領市民走進建築背後的故事。
主辦方介紹,目前上海存世的猶太遺址和特色建築達48處,且很多都仍在使用,其中部分還成為上海的地標性建築。「上海猶太地圖」擷取了10個上海境內標誌性的猶太坐標,展現上海人民與猶太人民歷經二戰硝煙中結下的動人友誼。市民可以通過地圖尋覓遠東第一大猶太會堂遺址,找到當年的東亞第一高樓,更能感受到穿越時空的人與人之間醇厚的情誼。
「虹口影視地圖」則串起了虹口和中國電影業的歷史淵源。1895年12月28日,米埃爾兄弟在巴黎放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部電影,僅僅一年半後,1897年5月,電影就漂洋過海來到上海,走進位於虹口的中國第一家西商飯店——禮查飯店,實現了中國電影的首次放映。1908年,西班牙人安東尼奧·雷瑪斯在虹口建成了中國第一家電影院——虹口活動影戲園,中國電影影院時代由此開啟。虹口逐漸成為上海的觀影中心,地處蘇州河北的四川北路,成為上海電影放映最「熱」的區域,由中國人興建的第一家商業電影院——上海大戲院、裝飾華麗設備一流的奧迪安大戲院等相繼建成。20世紀上半葉,虹口先後建成32家電影院。形形色色、多姿多彩的影院,不僅是上海市民觀影的主要場所,也成為現代文化傳播的重要空間,見證了中國電影的發軔和海派文化的繁榮。
「虹口電影地圖」擷取了10個虹口境內標誌性的電影坐標,包括中國第一個商業影院「虹口大劇院」遺蹟,上海唯一的電影文獻資料館「上海影視文獻圖書館」,影視劇拍攝熱門地「外白渡橋」「1933老場坊」等,邀請市民開始電影之旅。
這兩份文化地圖都能在中猶文化科技交流中心發布的「拾光地圖」小程序中找到。「拾光」取「拾取光陰」之意,兩份地圖特別邀請「夢工廠」畫師繪製,希望使用者能漫步時光之旅,拾取上海歷史中的吉光片羽。小程序中內置「導航」「打卡」「拍照」三個功能,每個建築都有一段語音講解,遊客可以跟隨導航一路行去,了解這些建築的「前世今生」。
作為系列文化活動,虹口-猶太影視論壇及相關新書讀書會等活動將在5月、6月陸續舉辦,通過多樣形式讓市民重溫充滿大愛的歷史之光,觸摸上海的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紅色文化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