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說人類共同的情感,猶太難民與上海的故事還在世界流傳

2020-12-09 澎湃新聞

吳思敏 設計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大批歐洲猶太難民不遠萬裡,從納粹德國的魔爪下逃離,來到東方「諾亞方舟」——上海。在上海虹口區長陽路62號,一座紅磚拱門的歐式建築,曾是猶太難民的宗教活動中心——摩西會堂。2007年之後,迎著「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新名牌上的猶太教燈盞圖案,許多當年避難上海的猶太難民或他們的後代走進這裡,重溫那段艱難而又溫馨的歲月。

從2007年開館,到2020年12月8日擴建後重新開館,這座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一直在展現歷史、挖掘歷史,向世界展現人類熱愛和平、命運與共的記憶。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虹口區供圖逃亡與拯救二戰期間,上海是接受猶太難民最多的城市。

1933年至1941年,大批歐洲猶太難民經歷至少一個月的長途跋涉,抵達上海。時任中華民國駐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為約2000名猶太人發放了前往上海的籤證,因為這些「生命籤證」,許多猶太人得以逃生。

猶太救援組織安排的雪弗蘭卡車,載著難民穿過著名的外白渡橋,進入虹口難民救濟站。當時,僅在虹口就建立了八個猶太難民救濟站——猶太難民口中的「海姆」,即德語的「家」。

戰爭帶來經濟蕭條和就業壓力,來到上海的猶太難民處境艱辛。很多人找不到正式工作,幾十人甚至上百人擠在狹小的房間內,他們不得不去習慣上海的環境、氣候以及飲食習慣。

到了1943年,侵華日軍強迫猶太難民集中住到在虹口設立的「無國籍難民限定區」。不足3平方公裡的地方,已居住了約10萬名中國居民,短時間內又擠進1.4萬名猶太難民,生活環境更加擁擠。

但在隔離區內從未發生過當地人傷害猶太人的事件。一位曾避難上海的猶太人貝蒂說,中國人從沒有對她說過「醜陋的猶太人」這樣的話。「患難見真情」,這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包容和友善,也說明上海這座城市素來具有中國社會的開放胸懷。

歷史將兩個古老的民族聯接在這片土地之上,他們友好相處,同舟共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來自德、奧的猶太難民中有大批技藝精湛的藝術家,其中有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先生、衛登堡先生以及約阿希姆兄弟。衛登堡在滬期間依靠教學謀生,所教學生中,譚抒真、馬思宏、傅聰等成為了中國的音樂大師。

紀念館內部尋根與守護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戰爭結束後,猶太難民陸續離開上海,但這段經歷跨越山海與時間,成為他們共同的「上海記憶」。如今,每年依然有絡繹不絕的猶太難民或其後裔追尋至上海。倖存者名單紀念牆前,可見他們搜尋親朋好友名字的身影。

名單牆美國前財政部部長布魯門塞爾,是最知名的上海猶太難民之一。1947年他離開上海後,數次攜家屬回訪虹口舊居,足見上海的家在他心中的分量。回訪,伴隨著猶太人民對上海的感念。

紀念館對面的白馬咖啡館,是當年猶太難民的重要聚會場所。2015年,猶太難民後裔捐贈「風雨同舟」的紀念雕塑立於館前,再現了當年一位上海阿姨打著傘為猶太小女孩遮風擋雨的情景,這寓意著上海的善意和包容以及猶太人的感恩。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的一些展品,被捐贈者視為「生命的一部分」。紀念館的第一件實物藏品是一個玩具獨輪車,那是捐贈者約瑟夫於1949年離滬時購買的紀念品。他回憶,在上海時的鄰居靠黃包車賺錢養家,鄰居收工回家時,常把約瑟夫和自家孩子一起抱上車,上街兜風。對他而言,那是童年在上海的回憶,是記憶終生的快樂時光。

展廳內部2014年,紀念館意外收到了一份來自美國的禮物——5本屬於已故猶太老人露絲·卡爾曼的護照。其實在2009年,露絲在紀念館參觀時,就曾展示過自己在二戰時期的護照,但婉拒了紀念館的捐贈之請。之後她在彌留之際,囑託老友賈尼斯將它們專程送來紀念館。不顧高齡飛來上海的賈尼思說:「她把這些護照捐贈給紀念館是想告訴你們,上海一直在她心裡。」擴建完成的猶太難民紀念館,將擁有一座8000餘冊藏書的特殊圖書館。這批私家藏書涉及猶太難民的方方面面,原來的主人是年逾八旬、現居倫敦的老先生科特·威克老人說,上海對他來說是保存和收藏這些書籍最好的選擇。因為在上海猶太難民名單牆上,老先生家族在二戰時所用的姓氏「威克爾霍爾茨」,與數以萬計的姓名同在。

不僅有猶太難民來上海尋根,也有中國人尋找猶太人。

2013年,一戶林姓人家求助紀念館尋找猶太人卡爾。原來在1943年,猶太難民卡爾離開上海時,將1600多本書籍託付給鄰居林道志保管,這一管就是70餘年。戰時為避免轟炸,林道志僱人挑書回浙江鄉下,戰爭結束後又挑回上海。

後經紀念館尋找確認,卡爾夫婦已去世,也沒有留下後代。經商定,最終這批圖書被存放在館內。

儘管猶太人避難上海的歷史已經遠去,但是上海市政府和人民一直致力於對這段歷史的保護。和平飯店、河濱大樓、摩西會堂這些和猶太人有關的歷史建築,都在上海續寫著自己的故事。

上海與世界

這是一個民族幫助另一個民族的故事,其中飽含的和平、友善、包容,是全人類共通的情感。

2019年4月,「猶太人在上海」系列巡展在美國紐約舉行,有美國觀眾參觀後感慨,一座城市的人民,即使自己身處於最黑暗的時刻,卻沒有忘記光明和愛,無私地給予猶太難民以友誼與援助,上海是一座有大愛的城市。

「上海記住了猶太難民,我們以及我們的家人在內心深處也一直感念著上海!」巡展至巴西聖保羅時,86歲的前上海猶太難民漢娜洛瑞·埃斯奎納齊如此說道。多年以來,老人的結婚紀念日、生日常常選擇在中餐廳慶祝,只因為上海是她和家人重獲希望的地方。

「猶太難民與中國」的故事,被越來越多國家的人民所了解,它從少數人的集體回憶,轉化為歷史的意識和民族的記憶。

擴建後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特意開闢了「序廳」,寬敞明亮的序廳側面牆壁上,鐫刻著中英文的「共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

「諾亞方舟」的故事還在續寫。

七八十年前,處於危難之際的中國和中國人民,依然接納了猶太難民,讓他們遠離大屠殺,寫就了一段充滿愛與包容的歷史。

如今,歷史化為一張張老照片、一件件老物品,一座寫滿名字的上海猶太難民名單牆,一個個回訪與感謝,向世界詮釋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訴說「諾亞方舟」的救助故事,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亮相
    當世界各地幾乎都將猶太難民拒之門外時,中國上海向他們敞開了大門。1933年至1941年,大批猶太難民遠涉重洋,上海給予了他們溫暖的庇護。對他們來說,上海是他們的第二故鄉,是在腥風血雨中庇護猶太人的「諾亞方舟」,由此也留下了一段詮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中國故事。
  •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亮相,向全世界詮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讓猶太難民與中國人民交往的歷史得以真實還原,也讓更多人理解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祝賀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開館。此館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必將得到進一步彰顯與提升。鏡鑑與教育功能亦將得到進一步加強。」  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也為之沸騰。
  •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今起重新向公眾開放,1000件展品詮釋構建「人類...
    二戰時期,古老的猶太民族在上海這座城市,特別是在虹口地區,與同樣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相逢、相知、相依、相惜……這段詮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中猶人民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故事,如今以更豐富的史料,以場景再現和互動多媒體技術等展示手段
  •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亮相
    擴建後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用現實的場景設置和生動的音畫效果展現出那一段難忘的歷史。12月8日,擴建後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以全新面貌亮相。為紀念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接納和保護猶太難民的這段歷史,2007年,虹口區以摩西會堂舊址為核心建立了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 舟山路:猶太難民的「上海方舟」
    紅色的外牆、狹窄的拱門、高聳的屋頂、連為一體的數棟建築……這段舟山路是當年猶太難民隔離區中最繁華的街道。如今,曾經的不凡就深藏在一幢幢積滿歲月滄桑的老房子裡。當歐洲猶太難民大批進入上海後,上海一些上層人士和多國反戰人士一起成立的「救援歐洲猶太難民委員會」出面在提籃橋地區買下一些房子給難民居住,又撥出地塊,讓猶太人自行建造居室。
  •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12月8日,觀眾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廣場參觀上海猶太難民名單牆。  202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為進一步保存、銘記第二次世界大戰上海拯救猶太難民的歷史記憶,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加速擴建。
  • 360°全景看全新亮相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360°全景看全新亮相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2020-12-09 0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用心記述猶太人在上海的特殊歲月——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千件展品...
    光明日報記者 任鵬 曹繼軍  面積從1000多平方米到4000多平方米,展品從150件到近1000件……歷時近3年,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完成了改擴建工程。日前,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舉行新館開館活動,以色列、德國、波蘭、美國駐滬總領事來到活動現場,上海猶太難民史料研究中心也同時揭牌。
  • 北外灘文化會客廳|走進猶太難民的上海家園
    說起北外灘的歷史,人們可能都聽聞過上世紀戰爭年代,18000名猶太難民為躲避納粹暴行,遠渡重洋到上海求生的經歷。這片成為猶太人「避難所」的虹口提籃橋地區,也留下了民族交融的痕跡,成為了中外文明交流歷史、猶太民族歷史的見證。那麼,猶太人的上海家園究竟是怎樣的面貌?其中又藏著哪些故事?
  •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擴建完成重新開放
    12月8日,觀眾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廣場參觀上海猶太難民名單牆。202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為進一步保存、銘記第二次世界大戰上海拯救猶太難民的歷史記憶,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加速擴建。2007年上海市虹口區以二戰時期「摩西會堂」舊址為基礎,設立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此次經過擴建,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整體面積增至4000多平方米,展覽分為逃亡上海、避難生活、同舟共濟、戰後離別、特殊情誼、共享未來六部分,陳列展品增加到近1000件,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為首次亮相的文物,包含二戰上海猶太難民及後人的捐贈品。
  • 從150件展品到近1000件 參觀者以「聽故事」方式走進歷史 上海猶太...
    從1000多平方米麵積到4000多平方米,從150件展品到近1000件,歷時近3年,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完成了改擴建工程,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八方來客。昨天,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舉行新館開館活動。
  • 以色列攝影文化展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揭幕
    2020年12月13日下午, 「多彩以色列——以色列攝影文化展」揭幕儀式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舉行。本次活動也是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新館開放後的第一個攝影文化展,在紀念館多功能廳共展出84幅攝影作品。猶太難民紀念館館長陳儉、以色列駐滬總領事Edward Shapira、上海美術館協會會長朱剛、上海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毛安吉和丁和、嘉興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王輝、作家貝拉、攝影展組織者吳愛雯等出席開幕式。
  • 老房子裡匯集「高科技」,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亮相!
    老房子裡匯集「高科技」,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亮相!目前因疫情防控需要,紀念館實行預約參觀制,參觀者可通過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官網(點擊「閱讀原文」直達)預約後購票進入。「沉浸式」展廳說好中國故事經擴建,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總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除摩西會堂舊址原封保留外,紀念館展廳、廣場等部分均進行了擴容和升級,展覽面積擴大至4倍,展陳面積擴大10倍。
  • 千件文物回到虹口裡弄,再現二戰猶太難民的上海記憶
    在猶太難民當年真實居住過的房間裡,追憶他們在上海生活的點點滴滴,更能體會到歷史的真切感和厚重感。由捐贈支撐起的館藏斯龐根還有一個身份是斯龐根家族基金會的主要負責人,作為一位20世紀70年代就到中國經商的猶太企業家,上海猶太難民的故事引起了他的興趣。
  •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亮相!預約參觀方式在此
    「沉浸式」展廳說好中國故事 經擴建,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總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參觀者可以通過瀏覽影像資料,聽猶太難民親口說一說當年經歷;可以通過一件歷史文物,了解猶太難民如何從海上逃亡到上海;通過一個復原場景,知道猶太難民和上海鄰居的生活環境;更可以通過一部歷史短片,快速了解歷史背景。尤其展館序廳部分,通過多媒體影像裝置實現了類似肉眼3D的特殊效果,讓參觀者瞬間就融入凝重的歷史氛圍之中。
  •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亮相
    經擴建,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總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除摩西會堂舊址原封保留外,紀念館展廳、廣場等部分均進行了擴容和升級,展覽面積擴大至4倍,展陳面積擴大10倍。通過擴建,紀念館新展廳內部不僅設計簡約、時尚,而且展品也更為豐富。
  •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亮相 用千件展品推開時光之門
    12月8日,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舉行新館開館活動,上海猶太難民史料研究中心也同時揭牌。 「沉浸式」展廳說好中國故事 二戰時期,猶太人遭受大屠殺。當時世界各國緊閉國門,拒絕接納猶太難民。
  •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今起全新亮相!預約參觀方式在此→
    詳↓「沉浸式」展廳說好中國故事經擴建,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總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除摩西會堂舊址原封保留外,紀念館展廳、廣場等部分均進行了擴容和升級,展覽面積擴大至4倍,展陳面積擴大10倍。紀念館新展廳內部不僅設計簡約、時尚,而且展品也更為豐富。
  • 8000餘冊書籍從倫敦漂洋過海,入藏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8000餘冊書籍從倫敦漂洋過海,入藏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澎湃新聞記者 鄧玲瑋 2020-09-09 14:48 來源:
  • 上海海關特事特辦!8000餘冊書籍從倫敦漂洋過海,入藏上海猶太難民...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館長陳儉欣慰地說道,「感謝多方的支持,特別是上海海關的幫助,讓我們能如約在9月3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這天布置好這些珍貴的書籍。」圖說:上海海關特事特辦!8000餘冊書籍從倫敦漂洋過海,入藏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李明威/攝(下同)這批8000餘冊書籍來自於一名居住在英國的82歲的猶太老人,老人一家人在1939年時為逃離納粹的迫害來到上海,於1948年離開上海前往英國倫敦定居,並開始了對猶太相關書籍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