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遠洋航運的地位中,馬六甲海峽堪稱是咽喉要道,每年通過這裡的船隻超過8萬艘,這些巨輪大部分都需要在馬六甲海峽進行補給和轉運,這給沿岸國家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尤其是新加坡,現在是東南亞首屈一指的發達國家。
然而我們觀察到,從印度洋到太平洋並非只有一條路,泰國的克拉地峽,就是一個修建運河的好地方。實際上泰國曾對開通克拉地峽運河進行過多次研究,也得到了許多國際建築公司的參與,但是迄今為止,克拉地峽運河還是只停留在紙面上,沒有付諸現實。
面對這麼一個價值超萬億的項目,究竟是什麼讓泰國如此猶豫不決呢?
泰國是東南亞的一個代表性國家,位於中南半島中部,北部國土看起來比較方正,而南部國土則一直往南延伸到馬來半島上,地形十分狹長。泰國雖然近年來經濟發展較快,但還沒有到不想分馬六甲海峽一杯羹的程度。
克拉海峽的東西寬度最窄的地方只有56千米,地形一馬平川,而且沿海的海岸都是基巖,海水也不太深,開鑿運河的條件得天獨厚。如果泰國真的選擇開通克拉運河,那肯定是影響全球航運的大事,因為從克拉運河通過的話,相比馬六甲海峽可以縮短1200公裡的路程。這對於遠洋航行的船舶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誘惑,從馬六甲海峽搶過一多半的航運資源應該是沒有問題的,經濟效益自然不可限量。
泰國之所以遲遲不開通克拉運河,還是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投資,泰國畢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手中的資金有限,而開通克拉運河的投入可能需要幾百億美元,這是泰國目前難以承受的負擔。泰國雖然可以引入外資,但是這明顯不在泰國的考慮範圍之內,可能是泰國希望自己掌握克拉運河的主導權。但是資金不足的現狀,只能讓泰國接著等待下去。
第二個就是克拉運河本身的價值問題。有人質疑克拉運河開通後的價值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高,因為馬六甲海峽附近的港口服務設施已經非常完善,就算克拉運河開通,服務不到位也得不到航運業的青睞。一般而言,人工開鑿的運河通過能力都很有限,不如馬六甲海峽。
第三個自然就是新加坡的反對了。如果泰國要修克拉運河,第一個跳起來反對的肯定是新加坡,美國估計也會插兩槓子。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