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為港珠澳大橋題詞,引無數民間詩人賦詩大比拼,才華橫溢

2020-12-15 山水遊記

萬眾矚目的港珠澳大橋於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正式通車,一時間引起了海內外人們的高度關注,在很多國家的報紙上都登上了頭版頭條。

港澳珠大橋也創造了很多世界紀錄:

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

世界最大規模的鋼橋面鋪裝工程;

世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

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

工程規模最龐大的橋梁;

這座橋通車後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到底有多轟動,相關的報導很多,這裡就不再贅述,今天百家號《山水遊記》帶給大家的是港珠澳大橋的另一個趣事。

2017年12月17日,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參加金磚國家文學論壇的閒暇時間登上港珠澳大橋進行參觀。

在參觀即將結束時被眾人要求能為大橋寫首詩,但莫言非常的謙遜,說他一不是詩人,二不是書法家,他只是一個文學家,對於這麼重要的大橋,寫的不好會讓大家不高興。

再大家的再三要求下,莫言為港珠澳大橋題詞:「一橋飛架東西,三地連成一體,」表達對這個超級工程的震撼之情。

在2018年10月24日大橋開通的這個特殊的時間了,無數的中國人紛紛在大橋的相關報導文章下踴躍留言,恭祝大橋的勝利通車。

在留言中有人引述了莫言對大橋的題詞,沒想到局勢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一時間引來無數民間詩人賦詩大比拼,真是才華橫溢大放異彩。

下面摘抄一些比較好的詩句供大家欣賞:

長勺一笑生:騰空躍起一巨龍,三地從此無西東。根根橋柱琴音奏,伶仃洋裡蕩歡聲。

響塘村翁:伶仃洋上大橋橫,飛過海濱三座城。百裡藍圖繪前景,八年風雨為民生。

揭開秘密世間譽,研發新高天下名。洞釋難題看今日,明珠一串宇環驚。

魏玉亭1988一條巨龍起東方,三地穿梭雲海間。環宇壯舉中國現,世界矚目皆嘆驚。

若屈:跨境飛橋連港澳,伶仃洋上不伶仃。嬌姿如畫通天塹,沉睡雄獅今已醒。

大橋青銅鼎:海底繡花、築島奇蹟、蛟龍出海、圓夢伶仃。

夢山煙火:山搖地不動,竹擺影亦搖。一橋連三地,天下第一橋。

還有很多民間牛人的詩作非常優美,但鑑於篇幅有限,只展示這些,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大家有自己寫的或者看到的可以在評論處留言,看一看能為港珠澳大橋留下多少美妙的詩句。

不要因為寫的詩太好而不捨得,不要因為寫的打油詩不好意思拿出手,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或許您的小詩會一鳴驚人。

【註:本文由百家號《山水遊記》作者獨家原創作品,禁止抄襲,謝絕任何轉載,侵權必究!感謝您的觀看,點擊關注不迷路】

相關焦點

  • 「港珠澳大橋」通車,莫言留下一題詞,其題字卻備受爭議
    港珠澳大橋更是橋中難以超越的高山,它連接了三地的繁榮,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筆者認為去了珠海,應該要去瞧瞧這座偉大的建築。當備受關注的橋遇上備受關注的人,也必然會引發備受關注的事件,故莫言在此留下的一題詞也飽受爭議。
  • 莫言辦書法展被噴,看他為港珠澳大橋題詞後,網友:有眼不識泰山
    莫言辦書法展被噴,看他為港珠澳大橋題詞後,網友:有眼不識泰山我國的文學獲獎者並不是很多,莫言就是其中的一個,他的作品受到很多朋友的青睞,對莫言了解的人就知道,他其實並沒有很高的學歷,但是他的作品卻能獲得獎項,而且還是諾貝爾文學獎,這一點非常的神奇
  • 港珠澳大橋在修建初期,遭到李嘉誠反對?而他的做法感動無數國人
    因此港珠澳大橋建設也被世界稱為是「現代世界的七大奇蹟之一」,它不僅代表著我們中國最先進的橋梁技術,更是我們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可以說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大大拉近了兩岸三地之間的經濟交流和貨物運輸,可以說港珠澳大橋是一個利國利民的工程,有非常長遠的戰略意義。
  • 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一圖看懂港珠澳大橋
    vid=543077   港珠澳大橋,集橋、島、隧於一體,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從2004年3月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成立,到2009年12月15日正式開工建設,港珠澳大橋從設計建設到通車前後歷時十幾年的時間跨度,無數的技術創新,一個又一個的世界之最,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創造了奇蹟。
  • 港珠澳大橋:海天之間託起人類奇蹟
    港珠澳大橋所在的這片海域是伶仃洋,珠江最大的喇叭形河口灣。公元1278年,南宋著名詩人文天祥在目睹崖門海戰,十萬南宋水兵全軍覆沒後,回望故土,已是國破家亡,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道盡了國破家亡的悲憤和崇高的民族氣節,自此,伶仃洋便成為無數仁人志士心目中一個神聖的地方。
  • 港珠澳大橋意義大
    全國政協委員、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15日上午在「委員通道」接受採訪時說,港珠澳大橋的建成表明,中國在超大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技術、裝備、科技創新能力以及跨境工程組織管理和決策協調機制等多個領域取得全面突破。
  • 網友:他竟然給港珠澳大橋提過詞呢!
    網友:他竟然給港珠澳大橋提過詞呢!莫言的書法墨跡展已經落下帷幕。無論怎麼,也算順利如期舉行。莫言之前懸著的心也總算落地。辦這個展,莫言肯定覺得不是很完美。辦展之前,網上罵聲一片。看到網友如此的不理解,莫言真想說,今天上午剛剛通車的港珠澳大橋我都提過詞。莫言忍住了,他怕網友說他借港珠澳炒作。港珠澳題詞一事莫言沒提,但是細心的網友卻發現了這個事實。
  • 「現代世界七大奇蹟」 港珠澳大橋開通 引全球關注
    圖:22日晚,夜幕下的港珠澳大橋炫彩奪目 美聯社   作為當今世界裡程最長、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大橋,被稱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港珠澳大橋
  • 「現代世界七大奇蹟」港珠澳大橋開通 引全球關注
    「現代世界七大奇蹟」引關注圖:22日晚,夜幕下的港珠澳大橋炫彩奪目 美聯社作為當今世界裡程最長、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大橋,被稱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港珠澳大橋23日的開通儀式吸引了眾多外媒關注。全球各大新聞網站都在顯眼位置報導這一消息,突出介紹這一世界級工程,將香港和澳門從交通上、經濟上和精神上與祖國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全長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長度是美國加州金門大橋的20倍,這座六車道、蜿蜒在珠江上的大橋,將連接粵港澳大灣區,灣區城市群有6618萬人口,1.34萬億美元的GDP總量,這近乎舊金山大灣區的兩倍,更是大過澳洲,西班牙或墨西哥的全國經濟總量。
  •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 為港珠澳大橋「痴狂」15年
    孟凡超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從2004年介入港珠澳大橋可行性研究至今,長達15年的耕耘與澆築,是參與到港珠澳大橋時間最長的設計者之一。
  • 港珠澳大橋
    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工建設;大橋於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正式通車。港珠澳大橋造價超過720億元人民幣,由中央以及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出資興建,計劃收費50年。 加林山隧道港珠澳大橋加林山隧道是珠海連接線的重點控制性工程之一,單洞全長3641米,全隧道段採用雙洞上下行分離式設計,每洞為單向三車道高速公路,設計速度80千米/小時。該隧道近距離三次穿越對澳輸水管道、兩次穿越水庫和斷層破碎帶,地質條件複雜,施工難度大。
  • 港珠澳大橋奇蹟背後的高校力量
    中國人類的建造奇蹟再次震驚全世界,港珠澳大橋是世界建築史上裡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海底公路最深的跨海大橋。它被英國衛報評為「新世界的七大奇蹟」之一。當然在大橋的建設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離不開科學家和工程師們不畏艱難險阻的努力,創造了400多項新專,7項世界之最,填補了世界多個領域裡的空白。  如此高難度的大橋建設,凝聚了無數科技工作者的心血。
  • 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通關指南
    港珠澳大橋什麼時候通車?通車時間通車儀式港珠澳大橋,集橋、島、隧於一體,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從2004年3月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成立,到2009年12月15日正式開工建設,港珠澳大橋從設計建設到通車前後歷時十幾年的時間跨度,無數的港珠澳大橋有什麼意義?真正作用有哪些?
  • 奔騰珠海:從拱北口岸到港珠澳大橋
    平靜的伶仃洋海面上,港珠澳大橋猶如一條彩色的巨龍橫臥其間。   從拱北口岸向東眺望,雄偉的港珠澳大橋飛跨伶仃洋。這座「世紀大橋」把港珠澳連為一體,三地人流、車流、資金流、信息流將愈發暢通。隨著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加上大灣區、自貿區、自創區建設等國家政策優勢交匯疊加,珠海歷史性地站在了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連接點,吹響了「二次創業」的號角。   改革開放的浪潮,奔騰不息。
  • 訴說港珠澳大橋背後的故事
    壯乎哉,港珠澳大橋!這座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創造了建橋史上的諸多奇蹟。但你可知道,在這奇蹟背後曾有過多少驚心動魂的時刻?一群建設者又是怎樣默默承受了無數的艱辛?讓我們一起走近這座宏偉大橋和它的建設者們。  【推薦理由】這是一部關於港珠澳大橋的長篇紀實文學。
  • 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技術牛在哪?
    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  港珠澳大橋,集橋、島、隧於一體,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從2004年3月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成立,到2009年12月15日正式開工建設,港珠澳大橋從設計建設到通車前後歷時十幾年的時間跨度,無數的技術創新,一個又一個的世界之最,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創造了奇蹟。
  • 東南亞主流網媒採訪團參觀港珠澳大橋,說了這些心裡話……
    「東南亞主流網媒灣區行」在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合影留念。圖/羊城派記者 王丹陽「復興橋嘆盛世偉」早上9點,從珠澳口岸人工島出發,感受ETC自動收費的先進技術,途經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橋青州航道橋「中國結」、九洲航道橋「風帆塔」,江海直達船航道橋「海豚塔」處,採訪團到達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
  • 第77集 港珠澳大橋背後的前期規劃
    此前,他曾參與了國內眾多橋梁的設計工作,包括杭州灣大橋等跨海大橋,50多次獲得國際和國內大獎,並獲得了「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的稱號。港珠澳大橋這樣的大工程在世界建橋史上還沒有過先例,所以,孟凡超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壓力非常大,在大橋的設計剛剛開始,就經歷了一個艱難的過程。
  • 港珠澳大橋背後的科技支撐
    他表示,「世界之最」的背後,是港珠澳大橋在建設管理、工程技術、施工安全和環境保護等領域填補諸多「中國空白」乃至「世界空白」,進而形成一系列「中國標準」的艱苦努力。  港珠澳大橋打破了國內通常的「百年慣例」,制定了120年的設計標準。
  • 港珠澳大橋口岸珠澳貨運通道啟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