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在海馬山體公園玩耍。(資料圖片)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一座幸福之城,須有鮮明的民生底色。
「十三五」以來,貴陽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辦好「十件實事」為抓手,大力實施就業、醫療、教育、住房等惠民工程,一幅寫滿百姓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民生畫卷徐徐展開——
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提升。2019年,貴陽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240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75元,分別較2016年增加8738元、4308元;每百戶居民擁有家用汽車46.8輛,較2016年增加15.32輛。
公共服務體系持續完善。2019年,全市擁有衛生機構3370個,較2016年增加205個;學前教育公辦率達到38.76%,義務教育九年鞏固率為88.88%,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94.53%,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為66.25%。
社會保障能力穩步提升。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持續增加,2019年,全市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40.01萬人,較2016年增加70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52.22萬人,較2016年增加20.18萬人。
這份提神振氣、溫暖人心的「成績單」,見證了貴陽「十三五」期間各項民生事業不斷繁榮發展,各項民生指標不斷改善的堅實足跡。回眸「十三五」,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於貴陽闊步前進的每一個瞬間。展望「十四五」,貴陽將書寫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幸福美好的時代答卷。
完善公共服務 提升幸福指數
午後,在南明區中華南路街道的小區廣場,失獨老人張麗梅和幾位老年伴友圍坐在一起邊曬太陽邊聊天,有說有笑。「中秋節的時候,轄區還為我們送來了大米、月餅等,讓我覺得很溫暖。」張麗梅說,「日子越過越好,晚年生活有保障,社會在進步,我們在享福。」
釋放發展紅利,全力為民生謀福祉,始終是貴陽的不變追求。民生,不只是衣食住行和安全的基本滿足,還要全面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等問題,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實在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
教育資源更加優質均衡。全市通過強化新建改建居住區配套教育資源、實施「百校攻堅」行動等,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西南教育高地。截至2019年底,全市(不含省屬中職、高校)各級各類學校共有1936所(民辦學校987所),在校學生95.54萬人,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已高於公務員。
醫養文體設施更加健全完善。基層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截至2019年,全市有鄉鎮衛生院7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0個、村衛生室134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70個,實現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全覆蓋。著力推動養老事業發展,截至2019年,全市年末養老服務機構94個、床位數9730張,在院人數3933人。
就業保障更加精準有力。貴陽不斷推進就業制度改革,逐步形成與市場相適應的就業政策體系,就業總量持續增長,就業結構不斷優化,就業形式趨於多樣化,就業局勢保持總體穩定。2019年,充分就業社區(村)創建率達到90%,城鎮登記失業率僅為2.96%。
智慧出行更加方便快捷。貴陽加快城市公共運輸建設,乘公交車可以使用銀行卡、手機二維碼支付;運用5G技術推出全省首輛5G公交體驗車,公交「刷臉乘車」變為現實;進入軌道交通時代,群眾出行更便捷。
社會保障更加堅實可靠。2019年,貴陽做到提標擴面、應保盡保,建成40個日間照料中心、44個農村互助幸福院,農村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達到50%。取消公立醫療機構醫用耗材加成,動態調整醫療服務價格517項,按病種付費種類達到100個,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報銷比例提高到60%。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民心所向,政之所行。「十三五」以來,貴陽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健全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如今,呈現出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良好局面,人民群眾的生活不斷改善,幸福感越來越強。
打造「三感社區」 共建幸福家園
10月下旬,走進雲巖區宅吉小區百臘井院落,映入眼帘的,是乾淨整潔的柏油路面、智能高端的健康小屋、寬敞明亮的閱讀書吧、修葺一新的文化公園,以及居民群眾寫滿幸福感的笑臉。
「親眼見證了百臘井院落的巨變,感動在心裡。現在大家得到了真實惠,老房子也住出了新滋味!」小區居民許樹俊說。
讓居者有其屋,更要讓居者優其屋。宅吉小區的變化,只是貴陽深入推進「三感社區」建設的一個縮影。「十三五」以來,以「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著力點,貴陽通過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三感社區」試點建設等工程,不斷夯實民生基礎,解鎖美好生活「幸福密碼」。
今年5月,《貴陽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加強基層社會治理,深化城市基層管理體制改革,紮實做好全國市域治理現代化試點創建工作,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積極探索創建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三感社區」。
通過實施就業創業、醫療健康、教育提質、交通便民、平安建設、安居惠民、垃圾分類、商業配套、數智服務、文明社區等「十大工程」,貴陽積極讓「三感社區」創建工作落地、落實。
探索建設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三感社區」,是貴陽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舉措。眼下,貴陽各城市基層街道、社區,正圍繞民計民生、民憂民盼,探索實踐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好事實事。
雲巖區漁安新城創建全市首家城市「社區車間」,村民集中在社區車間或居家加工,以計件方式獲取勞動報酬,實現穩就業、促增收、保穩定;南明區新華路街道辦聯合相關企業,打造4個智能充電站,為轄區用戶提供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電動車充電方式;白雲區改造升級白沙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集臨床、婦幼保健、慢性病管理、中醫康復等功能於一體,讓轄區老百姓能在家門口看病……
堅持不懈推進「三感社區」建設,讓貴陽成為充滿幸福感的城市,讓百姓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詮釋。
解決民生痛點 增進市民福祉
「十三五」以來,貴陽高度重視民生工作,全市各部門不斷聚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民生難點問題,解決群眾的煩心事、揪心事、操心事。
聚焦群眾「買菜難」——
市委、市政府把「買菜難買菜貴」問題作為「民生十困」之一來重點化解,制定政策,採取措施,著力保供給、穩價格。從2015年起,採取政府與市場共同發力、公益性與市場化結合的方式,在零售環節,以公私合作模式試點建設帶有公益性的惠民生鮮超市,按保本微利原則經營。截至2019年,全市建成103個惠民生鮮超市,覆蓋65個社區,社區覆蓋率為67%,惠及近300萬市民。
聚焦群眾「停車難」——
為促進全市停車行業高質量發展,提升停車行業管理水平,緩解全市「停車難、停車亂」等問題,由貴陽市交通委員會牽頭,貴陽智慧停車產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具體建設運營的貴陽智慧停車APP上線。
近日,家住白雲區的張馨準備驅車前往貴陽高新區政務服務大廳辦事。出發前,張馨用手機打開了貴陽智慧停車APP,查看目的地附近停車場的停車情況。「畢節路雙側四段的停車位變成了紅色,顯示車位已滿,六段的停車位是紫色的,顯示還有3個車位,旁邊的貴陽市科技大廈停車場是藍色的,顯示還有22個車位,一會可以去那裡停車。」張馨說。
聚焦群眾「辦事難」——
貴陽市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平臺上線運行,構建起政務服務「一張網、一朵雲、一個號、一扇門、一支筆、一次成」的「六個一」新模式,89個政務服務高頻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企業和群眾在家門口甚至足不出戶就能辦理審批事項。
「辦事不用出門,動動手指就可以在網上輕鬆辦理各種審批事項,非常方便。」近日,在貴陽市政務大廳,一家文化傳媒公司的法人代表王傑領到剛辦理的營業執照時感慨道。
……
一項項飽含溫度的舉措,積極回應著民生關切;一件件民生實事的落地,化作生動圖景,體現在百姓心坎裡、口碑中。
傾聽群眾呼聲 寫好民生答卷
公交車還有幾分鐘到站?這時去醫院還能掛上號嗎?今天的豬肉價格如何?如今,市民只需點開手機裡的「築民生」APP,這些問題都能找到答案。
家住小石城的吳陽陽是「築民生」APP的忠實用戶。「最開始使用『築民生』是為了查詢公積金,後來才發現這個APP功能很強大,教育、醫療、消費各項服務應有盡有。」吳陽陽說,現在,通過「築民生」APP,許多業務都能「掌上」辦理,「一攬子」服務便捷又高效。
「築民生」是貴陽創新運用大數據技術改善民生服務的積極實踐。
「傾聽群眾呼聲,並通過數據將之進行轉化、解決,這是建設『築民生』平臺的初心。」神州控股智慧城市集團西南大區總裁、「築民生」總經理周武說。如今,「築民生」這個聚合民生服務的綜合平臺,打包接入214項民生服務,生活繳費、公積金查詢、個人社保查詢等事項,皆可「一站式」搞定。
技術服務生活、惠及民生,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十三五」以來,以加快大數據與服務民生深度融合為契機,貴陽不斷探索推出系列創新之舉,推動更多領域善用大數據,激活城市智慧細胞,讓百姓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便捷,不斷提升幸福感和獲得感——
開發貴陽人口健康信息雲平臺。建設人口健康數據服務系統、醫療業務監管系統等六方面的39個業務子系統,打破各家醫療機構之間的「數據壁壘」,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上級大醫院、大專家的診療服務。
打造「智遊貴陽」一站式服務平臺。整合貴陽全行業系統數據,為遊客打造食、住、行、遊、購、娛等旅遊公共服務平臺,各種服務一應俱全。
開發智慧用電安全隱患監管服務系統。借力大數據技術提升城市智慧化管理水平,守護群眾的人身財產安全。
聚焦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依託大數據技術打造集管理、服務、民生互動為一體的「數智社區」,助力群眾樂享「數智」生活。
……
民生改善沒有終點,貴陽將繼續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堅定不移地為民辦實事,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寫好民生答卷。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彭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