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
遵化市上關湖風景區
中新社華輿訊 (作者/鄧月 楊永剛 徐彭濤 陳學偉 馬超)遵化市有紀年歷史2200多年,五代後唐建縣,在這塊歷史悠久的土地上,留存有5處早期人類活動遺址、200多處文物古蹟,10多種文化脈絡在這裡交替演繹,獨特厚重的歷史文化。作為聯合國地名專家組命名的「千年古縣」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遵化是「窮棒子」和「當代愚公」精神的發源地,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豐富,境內皇家文化、長城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源遠流長、馳名中外,清東陵、萬佛園、湯泉、禪林寺、沙石峪等22處特色景區景點星羅棋布、交相輝映,賦予了遵化旅遊產業的神奇魅力。自2016年11月國家旅遊局公布遵化市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以來,該市立足自身發展實際和比較優勢,以開放合作的思路,開拓創新的方法,不斷提升全市全域旅遊的實力、活力和競爭力。全市旅遊項目加速推進,旅遊設施提檔升級,景區面貌煥然一新,旅遊環境全面優化,景城共建深度融合,闖出了一條具有遵化特色的全域旅遊發展之路,並榮獲省級優秀創建單位稱號,在今年7月份成功入選第二批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
遵化市召開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攻堅會議
一、理清發展思路,高點站位「謀」布局,構建全域旅遊發展「大格局」。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建立「黨政引領、重點攻堅」的領導工作機制,成立由市委書記任政委、市長任指揮長的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指揮部,並下設九個攻堅組,全面負責示範區創建的組織協調、督導調度、目標考核等工作,組成指揮有力、聯動高效的創建工作體系。同時,建立工作檯帳,落實定期調度機制,通過召開專題會議、現場督導等形式,促進工作高效率推進、高標準實施、高質量見效。二是強化頂層設計。該市按照「文旅引領、築巢引鳳」的思路,聘請國內高端設計團隊,高起點、大手筆編制完成《遵化市全域旅遊發展總體規劃》,確定了建設「世界知名文化旅遊勝地」的總體定位和「一城、兩軸、三帶、四區」的空間布局。同時,以全域旅遊規劃為統領,與城鄉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其他全局性規劃緊密對接,與少數民族特色片區發展規劃、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和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等局部規劃有機銜接,構建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規劃體系,共同引領遵化全域旅遊發展實現新跨越。三是制定最優政策。高效整合各領域政策、資金、人力、物力等優勢資源,最大限度發揮其指數效應。聚焦旅遊公共服務建設,打破部門局限,多頭聯動統籌支持,制定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性文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促進財政資金與社會資本合作;聚焦難題破解,堅持領導帶頭分包文旅項目,親自協調解決用地不足、資金緊張等難題;聚焦人才引進,實施「興遵英才」計劃,積極通過海內外高層次人才交流、「鳳還巢」計劃招才引智,並在遵化市職教中心專門設置旅遊管理專業培養旅遊人才,確保全域旅遊發展起步穩、步子快、前景廣。
市委書董學忠(左二)就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現場辦公
二、產業深度融合,挖掘內涵「補」供給,拓展全域旅遊發展「新空間」。一是推進「旅遊+農業」。把旅遊作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加快推進城鄉融合,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實現建設美麗鄉村向經營美麗鄉村、共享美麗鄉村轉變。目前,已整合資金1億多元,培育國家級旅遊模範村2個、省級觀光採摘園14個、唐山市級以上鄉村旅遊示範點13處、精品民宿12處、星級農家院106家,實現了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勞作變體驗,幫助農戶增收致富。二是推進「旅遊+工業」。根據全市工業企業發展模式和市場前景,培育國家級工業旅遊示範點2個,具備旅遊接待功能企業26家,打造了金銀器加工、食品加工、紅木家具製造三大特色工業旅遊產品,既為全域旅遊發展增添了新動能,也為工業轉型開闢全新發展空間。三是推進「旅遊+文化」。圍繞深入挖掘皇家文化、紅色文化、長城文化等資源,推出一批演藝項目、舉辦一批節慶活動、打造一批文創產品,實現了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民間傳說與自然景觀、遊客情感完美結合,讓廣大遊客更好地體驗感受「傳奇遵化」的魅力。四是推進「旅遊+電商」。積極推進網絡營銷戰略,通過攜程、驢媽媽等平臺實現個性化定製旅遊攻略,同時,大力扶持本土「過來玩」旅遊網站等平臺發展,相繼開通微旅遊門戶網站、微信平臺、APP,以線上平臺助力線下發展,並實現全市景區WIFI全覆蓋,為全域旅遊發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市長王鳳海(中間)陪同唐山文旅集團一行就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等工作進行考察
三、夯實發展基礎,加大投入「強」設施,提升全域旅遊發展「新形象」。一是重投入,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先後投入資金11.2億元,修建旅遊道路14條,通車裡程達到103.5公裡,為全域旅遊發展提供暢通便捷、四通八達的路網支撐,截至目前,金鳳湖環湖路、沙石峪村環村路、清東陵景區環陵路已相繼建成通車。同時,採取地方企業建設基礎設施、合作方投資開發運營、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的方式,建設完成旅遊集散中心;與社會資本合作建設智慧旅遊平臺項目;整合財政和社會兩方面資金2000餘萬元,新建和改建A級以上旅遊廁所120餘座,為遊客提供完善的配套設施和貼心的服務。二是建機制,提升旅遊服務質量。堅持「主客共享」的旅遊理念,提升景區服務質量,持續完善提升旅遊交通指示牌、景區景點內部標識牌、生態停車場等服務設施,切實做到景區笑迎遊客、導遊細緻講解、群眾熱情推介。同時,健全「1+3+N」旅遊綜合監管機制,先後成立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局、旅遊市場監督管理辦公室、旅遊維權合議庭等機構,完善旅遊、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參與的聯合執法機制,通過景區及周邊環境治理等專項活動,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旅遊管理體系。三是轉模式,營造良好旅遊環境。加快推進景點景區內部的民團式治安管理、社會管理向全域旅遊依法治理轉變,努力構建符合遵化現狀的旅遊管理體制,進一步整合治旅力量,加大即時處置力度,營造法制和諧有序的全域旅遊環境。同時,構建旅遊投訴舉報快速處理工作機制,發揮12315、12331投訴舉報電話作用,在旅遊景區顯著位置懸掛消費者維權熱線,公布投訴舉報電話,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對遊客訴求做到100%處理、100%回復。
副市長王洪軍(中間)就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進行督導檢查
四、注重宣傳推介,合作對接「提」名氣,突出全域旅遊發展「特色牌」。一是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同頻共振。該市堅持登大臺、上大報,通過央視、新華社、學習強國等權威媒體,抖音、快手等知名平臺以及葵花朵朵、陽光頻道等自媒體,全方位、多角度宣傳遵化文旅資源和品牌,通過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優勢互補、同頻共振,全面提升遵化旅遊知名度和美譽度。相繼登陸央視《朝聞天下》《大美中國》等欄目,旅遊宣傳片在河北公共頻道播出,《光明日報》《農民日報》都對遵化進行了整版宣傳,《千年古縣河北遵化》、《遵化長城:一步千年萬裡無雙》等視頻短片在「學習強國」APP上推送。二是「請進來」與「走出去」共同發力。堅持「請進來」「走出去」,持續加強與平谷、薊州、興隆、三河等京津地區旅遊城市的溝通協作,實現平臺共用、資源共享,品牌互推、遊客互送,有效增強遵化旅遊「輻射效應」和「同城效應」,全面提升文旅融合產業發展層次。同時,深挖文化內涵,定期舉辦臥龍山二月二文化廟會、娘娘莊鄉三花谷賞花節、清東陵「用腳步丈量歷史」徒步大會、沙石峪葡萄文化節、農民豐收節、輕奢旅遊文化節等活動,全力打造特色節慶營銷品牌。三是幹群參與凝聚合力。廣泛利用廣播、電子屏、條幅、宣傳欄、展板等載體,開展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全域旅遊創建宣傳活動,持續打響「志願遵化、仁愛永駐」品牌,調動社會各界參與全域旅遊創建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全域旅遊、全局聯動、全市參與、全民共建」的濃厚氛圍,為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凝聚強大合力。
「千年古縣」「畿東第一城」——遵化
五、營造高效環境,創新舉措「優」服務,亮出全域旅遊發展「金招牌」。一是主動前移服務,提高企業獲得感。實行提前介入、跟蹤服務,積極深入各企業,了解困難和需求,就審批流程等相關問題進行現場答疑,實現政務服務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切實為企業提供高效便捷服務,以最快時限辦理有關手續,以最短時間助力旅遊項目落地開工,持續擦亮「金牌保姆」服務品牌。今年以來,為企業群眾提供上門服務47次,預約服務51次。二是延時服務+預約辦理,服務群眾「不打烊」。開展「全域旅遊+行政審批服務工作」,為推進全域旅遊,培育經濟增長點,該市積極探索優化審批工作流程,推行延時辦理、預約辦理、周末辦理等模式,為農家樂飯莊、民族工藝品店等開設「綠色審批通道」,最大限度的簡化審批程序,壓縮審批時間,減少審批環節,以最快的速度,用最短的時間,為申請人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服務,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助推全域旅遊發展。三是推進商事制度改革,激發市場投資活力。為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該市積極探索利企便民服務新舉措,為企業提供優質高效服務,助力全域旅遊發展。企業設立「一日辦」,充分利用企業開辦「一窗通」網上服務系統,企業設立登記審批時限一日辦結。企業登記電子化,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逐步完善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實現各類型市場主體的設立、變更、註銷等各個業務環節均可通過網上預約、辦理。「審批無需進大廳,審批全程不見面」,進一步激發企業活力。2020年以來,共有724家企業通過全程通辦,不見面審批拿到了營業執照。
安卓用戶,可在各應用商店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