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民居的簡單介紹

2021-01-20 春水朝暮暮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春水朝暮暮,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婺源民居的介紹。

婺源民居

婺源縣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故裡,歷史上屬徽州府管轄,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婺源風光旖旎,環境幽雅,空氣清新,民風純樸,明清古建築古色古香且保存完好。佔樸典雅的徽派特色建築古祠堂、官邸、民居、書齋、戲臺、廊橋、亭閣、寶塔等遍布於城鄉,白牆黑瓦的老房子掩映在綠野的叢林之中,點綴於古木幽之間,特別是延村、李坑、理坑、思溪、桃溪等明清民居群,被建築學家稱為「古建築博物館」。婺源明清時期曾經出過多商人和大官,由於封建宗族思想與鄉土觀念的影響,無論是仕途得意者,還是經商致富者,都要把大量的積蓄攜歸故裡大興土木,擴祠宇建宅第,以敬宗睦族;因葉落歸根告老還鄉,建園林拓廣廈,以雅度晚年。

其形式和規模郡表現出小鄉土村落少見的富貴文雅之氣,體現出濃鬱的官商文化的風格。婺源民居雖樸素簡潔,化裝飾用的「三雕」(磚雕石雕、木雕),則比比皆是。凡梁枋、鬥棋背吻、簷椽、雀替、駝峰、鴟尾、窗欞、門楣等處,無不採浮雕,圓雕、透雕的手法,雕飾龍鳳麒麟、松鶴柏鹿、水榭樓臺、人物戲文、飛禽走獸、蘭草花卉等圖案。延村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年),現存有明代私塾和清代「餘慶堂」、「聰聽堂」、「篤經堂」等民居56幢。民居鱗次櫛比,多為明清時徽商晚年歸隱所建。村落平面呈「火」字形布局,5條街道在村中間匯聚。村子的核心處有一口水井,既在形式上對火災有預防作用,又調節了陰陽二氣的相生相剋。

百餘戶人家通過過街樓連成一體。從外貌看,民居相對簡潔,牆內廳堂院落布置井然,以古樸的裝修自成一派。房屋形式多為一至三層穿鬥式木構架,四周用白粉刷面的封火山牆圍起,且呈階梯式高出青瓦坡頂的屋面,俗稱「馬頭牆」。大門為石庫門坊,水磨青磚門面,門罩翹角飛簷,門枋磚雕別致。宅居平面為三進三開間,內分前廳、後堂、廚房等,前後均有淺天井。堂屋內三間兩廂、方柱石礎、榍扇門窗、青石板鋪地。屋內梁枋、雀替、門窗等處的雕刻豐富,不僅顯示出精湛的工藝,而且蘊藏古文化的神韻,令人讚嘆不已。民居四面高牆圍護,人們雖居住在封閉的建築之中,但建築內庭布置有小花園,疊石築山、魚池流泉、石桌石凳、花卉果木,從狹小、緊湊的建築空間裡求得疏朗與廣闊延村的商賈民居,在建材與格局上與官宦府第區別不大。

但由於封建社會等級觀念的影響,商人住宅不如官宦府第那樣雄偉威嚴,一般院子較小,院門偏向邊。建築的屋角與人相臨之處都砌成弧形,以示無稜無角,和睦相處。偏門和圓角體現了商人謙卑與和氣生財的處世觀念。商人住宅的門面和天井設計,也體現了商人的職業特點,如石庫大門的門面和門罩似一個「商」字;天井為一長方形,雨水從四面屋簷流入下水道。寓意「四水歸堂」、「招財進寶」天井地面的青石板鋪成銅鎖下水道,寓意「鎖住財源」「肥水不外流」。商人住宅的最大特色是精雕細刻,工藝精湛。商人住宅不能建得像官第那樣高)大雄偉,於是他們便另闢蹊徑,在雕刻裝飾上互相攀比,以炫耀富有。商人住宅的木雕、磚雕、石雕,從上到下,從外到內,無處不在。

技法有浮雕、透雕、陰刻、陽刻。內容有惟妙惟肖的人物、栩栩如生的鳥獸、婀娜多姿的花木、蔚為壯觀的山水。每個部件拆下來都是一件工藝作品,整幢住宅合起來便是一座藝術殿堂。這些圖案或隱含寓意,或借用諧音,表達著吉祥如意的心願,如龍風象徵喜祥,喜鵲象徵喜慶,,蓮花鯉魚諧音「年年有餘」,蝙蝠和壽桃諧音「福壽雙全」等等。置身於商人住宅中,猶如置身於民俗博物館,透出一股濃鬱的文化底蘊。「坑」在贛中就是溪的意思,婺源所有的村莊都建在碧波蕩漾、縱橫多姿的溪流邊上。秋口鎮李坑村坐落在一條狹長的山塢之中。一條涓涓小溪穿村而過,數十幢民居夾溪而築,門戶相對。李坑建村於北宋年間,是一個以李姓聚居為主的古村落,在南宋乾道三年出了個武狀元李知誠。李坑自古文風鼎盛、人才輩出,自宋至清,仕官富賈達百人,村裡的文人留下傳世著作達29部。

村落群山環抱,山清水秀。村內260多戶大都沿河而居,每戶門前都有一座青石板橋,出門即上橋,真是名副其實的「小橋流水人家」。村內有一古宅,前院的株古桂花,樹冠半徑達7米:後院的一株古紫薇,樹齡也逾千年。令人稱奇的是古紫薇僅存的半邊樹幹,寬只有一尺,厚不足二寸,彎彎曲曲伸向一口方塘。滿樹紅花與塘中的荷花紅鯉魚相映成趣。跨過後院,一泓山泉掩隱在樹叢芭蕉葉下,泉邊一塊石碑,上刻「蕉泉」二字。李坑村民居屬於徽派建築,除了具有徽派建築的典型粉牆、飛簷、翹角外,「木、石、磚」三雕也堪稱三絕。村內明清民居粉牆黛瓦、參差錯落,村內街巷溪水貫通、九曲十彎,青石板道縱橫交錯,石、木、磚各種溪橋數十座溝通兩岸,更有「兩澗清流」、「柳碣飛瓊」「雙橋疊鎖」、「蕉泉浸月」、「道院鐘鳴」、「仙橋毓秀」等景點在其中,構築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畫卷,是婺源古村落中的一顆燦爛明珠。

理坑原名理源,建村於北宋末年,村人好讀成風,崇尚「讀朱子之節,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禮」,被文人學者贊為「理學淵源」。幾百年來這偏僻山i村,秉承勤學苦讀之風,人才輩出,先後出過尚書餘懋衡,大理寺正卿餘啟元,司馬餘維樞,知府餘自怡等七品以上官宦36人,進士16人,文人學士92人;著作達333部582卷之多,其中5部78卷被列入《四庫全書》,可見理坑昔日的輝煌。理坑官宅府第與延村的商家宅第不同,更講究內外布局正統規範,顯示官宅的氣派特點。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建築有明代崇禎年間廣州知府餘自恰的「官」明代天啟年間吏部尚書餘懋衡的「天官上卿」,明代萬曆年間戶部右侍郎、工部尚書餘懋學的「尚書第」,清代順治年間司馬餘維樞的「司馬第」,清代道光年間茶商餘顯輝的「詒裕堂」,還有花園式的「雲溪別墅」,園林式建築「花廳」,頗具傳奇色彩的「金家井」,作為我國古代民間建築藝術珍品的「經義堂」。

府第建築門面造型氣勢雄偉,雍容大方。理坑因完整的明清古官宅群和深厚的人文底蘊,成為婺源古村落中的一個典型代表,已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全國百個民俗文化村之一。

相關焦點

  • 婺源民居雕刻的自然題材及人文根源考析
    「三雕」在婺源古民居建築裝飾藝術中獨具匠心,審美作用和實用價值得到充分的發揮,給婺源民居建築增添了誘人的藝術魅力。地漏由於題材與材料本身的限制,與木雕、磚雕相比,顯得更為簡單,常用博古紋樣、動植物圖案、人物故事、書法與山水畫進行提煉加工,石雕比較常見的是宅居的院牆漏窗、門罩和石牌坊,反映了自然題材和傳統歷史人文對婺源石雕的影響極深。
  • 到此一遊|層疊梯田與徽派民居,讓婺源油菜花美如畫
    地點:婺源亮點:油菜花早春三月,正值婺源萬畝油菜花競相盛開的時節。其實,國內不乏廣袤的油菜花田,但婺源油菜花之所以更受歡迎,是因為獨特的地勢和悠久的文化,層層疊疊的梯田與雅致的徽派民居交相輝映,是最為難得的春天符號。婺源位於江西省上饒市,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毗鄰景德鎮、黃山、歙縣等旅遊目的地。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傳統的徽派建築,據說婺源是國內古建築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到處都是古民居、古樹、古橋、古祠堂等。
  • 烏鎮民居的簡單介紹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結巾帶長相思,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烏鎮民居的簡單介紹。烏鎮民居烏鎮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為浙江省北部嘉興所屬的縣級桐鄉市所轄,位於兩省(浙江、江蘇)、三府(嘉興、湖州、蘇州)、七縣(嘉興、嘉善、吳興、吳江、吳縣、湖州、桐鄉)交匯處。春秋時,曾為吳疆越界,戰事頻繁,吳國駐兵於此以防禦越國,故得名烏戍。
  • 宏村民居的簡單介紹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相思錦官城,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宏村民居的簡單介紹。宏村民居黟縣,位於「中國第一奇山」——黃山的西南麓,北臨九華山,南靠齊雲山,是黃山市下屬的一個縣,也是一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 周莊民居的簡單介紹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結巾帶長相思,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周莊民居的簡單介紹。周莊民居周莊,春秋戰國時期境內為吳王少子搖的封地,稱「搖城」,後又稱貞豐裡。此後這裡一直是農業、漁業區。北宋元佑年,在此設莊經農的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將莊田13公頃捐給全福寺作為廟產,百姓感其恩德,改名周莊。宋高宗南渡後,人煙漸密。
  • 婺源篁嶺民居,如何點石成金變特色民宿?
    江西婺源的篁嶺,以前是一個破敗的小山村。這個擁有500多年歷史的徽州村落,曾因交通不便、嚴重缺水,導致人們的生活十分艱苦,一度出現村莊空心化等問題。除了環境優美之外,篁嶺沒有別的優點,所以當地很多年輕人都外出謀生去了,村裡一度只剩下老人和小孩。
  • 陽春三月去江西婺源看油菜花,白牆黛瓦徽派民居、小橋流水人家
    提到春天看油菜花的目的地,江西婺源總是會被人們提起,這裡是我國十大最美油菜花觀賞地之一。婺源雖屬於江西省上饒市管轄,卻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是典型的徽州文化名縣,白牆黛瓦的徽派民居建築遍布縣境內,是江西徽派文化的傑出代表。
  • 婺源思溪延村三雕:徽派民居優雅的「土豪金」
    0102思溪延村三雕:徽派民居優雅的「土豪金」文/圖冰城馨子進入三月,婺源、徽州又成了眾多酷愛旅遊攝影的人們追逐的對象。兩個村子間有片很大的油菜花田,白牆青瓦的徽派民居隱在其間,形成了天然的水墨畫風景,此時,你就成了畫中人。延村原名「延川」,處於山水懷抱之間,背倚「火把山」,思溪河流經村前,整個延村猶如一竹排依偎在思溪河畔,就像一幅水墨畫掛在那裡。延村現在僅剩56多棟賈商民居,這些民居多建於清乾隆、嘉慶年間,大多粉牆黛瓦,黑白相間。
  • 2018婺源旅遊景點介紹
    作為一個以縣名命名的旅行目的地,婺源自然有處處是風景的信心。在縣博物館對婺源的看點做了全面了解後,你便可以放心地計劃行程。不要排除偏僻的小村,也不要繞開始名景區走。無論是商業化程度超高的紫陽鎮和李坑,還是少人駐足的古樸幽深的虹關和察關,所有的地方都是真實的婺源。
  • 婺源旅遊景點介紹 (東線、北線、西線) 門票價格
    一、婺源旅遊簡介婺源不是一個單獨的古鎮,它是一個縣,可供遊玩的景點比較多而且分散在各個村落,習慣性地把婺源的遊玩路線分為 東線、北線、西線及婺源城區。推薦自駕遊或者到婺源包車遊玩。( 婺源旅遊包車電話 17687932030 餘師傅)二、婺源縣城城區景點婺源縣城景點:熹園、夢裡老家、婺源博物館三、婺源東線景點東線通票景點:李坑、汪口、江灣、曉起、江嶺東線非通票景點:篁嶺、水墨上河東線免費觀景攝影點:月亮灣、汪口觀景臺
  • 齊雲山、婺源、歙縣三日行,賞名山、民居和古城
    齊雲山腳下齊雲山腳下的徽派民居香茗酒店內長廊10.22 周四,晴走進江西婺源篁嶺曬秋9點半出發去江西婺源,婺源離黃山只有一個多小時車程,這裡的建築也是徽派,因為婺源過去屬於古徽州。胡適曾提出婺源歸皖運動,後來又劃歸江西。關於婺源兩次歸贛,被認為割斷了徽州歷史文化,是被詬病的。婺源油菜花全國知名,這個時節油菜花已經沒有了。那麼我們通常在照片上看到的婺源油菜花分布在哪裡呢?是在江嶺村。春天來婺源江嶺村看油菜花,秋天來婺源篁嶺村看曬秋,已成為婺源的旅遊招牌。
  • 中國最美鄉村婺源裡的李坑村,保存中國最美廊橋和婺源最古老拱橋
    因為婺源沒有直達的飛機場,高鐵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簡單又直接,直達婺源高鐵站。當然大家還可以選擇飛機到景德鎮或黃山再轉車。因為突然決定要出行,基本沒看攻略,帶著些許茫然和喜悅上路。到達婺源的時間已是晚上,原計劃婺源的縣城裡住一晚。卻在網上預訂房間時,了解到離縣城很近的李坑村有一間客棧可提供免費到高鐵站接人,於是臨時改變行程:不到縣城,直接入住婺源的李坑村。
  • 江西婺源原是徽州地區的,一脈相承,婺源還能回歸安徽嗎?
    婺源,最美鄉村婺源是劃給江西而秀美的,打造出一張最美鄉村的名片而出名,如果沒有劃到江西,我估計早就成了一個荒郊野嶺了, 徽派建築就是照搬了蘇南的白牆黑瓦和贛派民居的山牆, 江西的民居叫贛派建築,現在有部分人分不清主次,贛派建築是老子,徽派建築是贛派和蘇居的兒子
  • 2014五一小長假婺源旅遊攻略 帶你玩轉新婺源
    月亮灣是半路上的一處小景點,因恰如月亮的形態、隔岸徽派民居的典雅、周邊秀美的景色相融合。偶有三五農婦臨湖漿洗,時常引得路人紛紛駐足,深得遊客喜愛,拍攝此時美景。以至成為攝影愛好者們最佳拍攝地之一。(遊覽時間約半個小時)  9:50到李坑景區李坑  是以李坑聚居為主的古村落,一條小河穿村而過,前有大片油菜花田,後是徽派民居建築。兩下結合,十分有畫派意境。
  • 婺源古鎮
    位於贛東北,徽州文化發祥地之一的婺源婺源是我國古建築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間處處掩映著飛簷翹角的民居,黑瓦白牆在周圍山清水秀的映襯下透出一絲寧靜。徒步在婺源旅行,不經意路過的一棵古樹、一株老藤、一段斷壁、一眼深井可能都蘊含著一個美麗的傳說。
  • 婺源,夢開始的地方,十大古鎮之婺源
    婺源婺源經過一上午的車程,我們中午趕到了 婺源 的核心---江灣景區。江灣被稱之為偉人故裡,這裡鍾靈毓秀,文風熾盛,自宋清以來養育了狀元,進士與仕宦38人;而曾經的國家領導人江澤民又增添了這裡的知名度。
  • 攝影雜談:三月婺源油菜花開,怎麼拍出有婺源特色的油菜花作品?
    陽春三月,又到了去婺源拍油菜花的最佳季節了。說起油菜花,全國很多地方都有,可以說是各地的油菜花是各有特色,比如羅平油菜花、花田與丘陵相伴,又比如青海油菜花,漫山遍野黃綠相間、一望無際。那麼,到婺源採風的時候,怎麼樣拍出婺源油菜花的特色呢?
  • 江西婺源自由行遊記:最美鄉村,煙雨婺源
    婺源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北部,是古徽州六縣之一,素有「書鄉」、「茶鄉」之稱。一直以來,婺源以其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田、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築、詩境畫意的山水風情被外界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陽春三月油菜花盛開的季節,利用周末兩天背上背包到婺源來一次踏青賞花自由行攝之旅。
  • 婺源篁嶺遊記
    2019年9月恰巧有個機會我們黃山的地接旅行社的朋友邀請要到黃山去商討來年的合作事宜,我趁機提出了要去婺源篁嶺的要求,地接社朋友也很爽快的答應了。9月22日乘高鐵赴黃山,其實如果單純的去婺源可以直接乘坐到婺源的高鐵的,下面是我在準備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截取了婺源高鐵站的部分車次僅供喜歡旅行的朋友參考。
  • 走入古風古韻的婺源李坑,感受小橋流水人家
    李坑是一個以李姓聚居為主的古村落,距江西婺源縣城12公裡,屬秋口鎮。從婺源縣城向曉起,江灣、篁嶺方向,驅車行駛20分鐘,按著道路右側指示向右拐,約1公裡,李坑便豁然在眼前。據介紹:李坑建村與北宋年間,是南唐皇族後裔,村裡出過18位進士,文風極盛。後在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6年)出了個武狀元李知誠。宋末抗元名將李芾也是村中士人。明清時期,村民的主流還要在南京、蘇州、上海、廣州等處經營。在大量財富的基礎上,李坑成為著建築蔚為壯觀,一時號稱「婺東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