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新華社攝影記者,一直守候在沉船事故的救援現場,強忍著悲慟按下快門。
下面這些回憶和圖片見證了他們與「東方之星」共同經歷的日夜。
「淚水就在眼裡打轉,快門都快按不下,最見不得的就是這樣的別離。」——肖藝九
400多條生命,千噸客船,漆黑風雨夜,沉入江水之中。趕赴途中雖已做好心理準備,但一到事發地點,慘烈現場讓人痛徹肺腑。
作為新華社攝影記者,用相機第一時間將現場和救援情況告知外界,既是工作職責,也是自己參與現場救援的主要方式。
淚水就在眼裡打轉,快門都快按不下,最見不得的就是這樣的別離。但也只能強壓心中悲慟,舉起相機對準沉船現場、潛水隊員、救援現場,用一張張照片向外界傳遞事故現場的信息。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也是唯一能做的。
經過兩個多小時在泥濘江岸上蹲守,清晰拍到潛水員救上倖存老人的場景,讓不在現場的家屬也能及時看到親人出水獲救;爬上數十米高的吊機船架,拍下救援人員和船隻夜以繼日地搶險施救。只要有一絲希望,救援人員就會付出萬分努力。
給逝者以慰藉,給生者以力量。希望我們在事故現場的努力,能為逝者送上一份哀悼和緬懷。
「拍攝下船艙內的每個細節,記錄下救援的整個全程,我想這就是我表達對逝者尊敬和悼念的最好方式。」——白禹
救援的幾天裡不是下雨就是暴曬,船艙裡積水蒸發成的溼熱空氣混雜著遺體腐爛的氣味瀰漫在每個角落,搜救人員還要穿著連體的白色防化服,戴著雙層口罩和手套頭盔,穿著橡膠雨鞋,裡面的衣服幹了又溼、溼了又幹。
艙內天花板嚴重變形,地上堆滿雜物,搜救人員只能弓著身體作業,同時還要防備被木刺鐵釘扎傷。大部分搜救人員都是從船體一出水就進艙,顧不上飲食和休息,連續工作二十多個小時,搜救人員盡一切可能保證遇難者遺體不在搬運過程中發生二次損壞。
站在「東方之星」船頭,我目光所及的範圍內,海事人員在維持秩序、吊船工人在操作吊機、消防戰士在破拆鋼板、洗消部隊在運送遺體、舟橋部隊在搭建浮橋,雖然分工不同,但每個人都在自己崗位上全力以赴地工作。
對記者而言,進入突發事件核心現場採訪記錄,是職責所在。拍攝下船艙內的每個細節,記錄下救援的整個全程,我想這就是我表達對逝者尊敬和悼念的最好方式。
「牆上的旅遊線路圖還描繪著沿途美景;『禁止吸菸』的標誌依然溫馨提示;只有牆上那隻指示著離港和到港時間的鐘,指針一動也不動。」——程敏
當我登上「東方之星」那一刻,心情異常複雜,清理過後的一樓船艙大廳看上去是那麼平常,就像一艘等待遊客登船的普通遊輪,除了到處都是泥水的印跡,一些穿著白色防化服的戰士進進出出,幾個搜尋出來的包裹放在前臺上,還有一張8日從重慶到上海的火車票……看到這張車票,我愣住了。如果沒有意外,在結束這段遊輪之旅之後,乘客們會和在船上新結識的朋友們一一揮手告別,乘火車、飛機各自回家。
每一間客艙都被清空,裡面什麼都沒有了,就像一間間沒有裝修的毛坯房。客船的餐廳裡空空蕩蕩。可就在幾天前,這裡每一間房裡都是鮮活的生命,餐廳裡也會是熙熙攘攘,也許還有人在一起喝酒打牌。
空空的船艙,仿佛什麼都沒有發生;牆上的旅遊線路圖還描繪著沿途美景;「禁止吸菸」的標誌牌依然溫馨提示;只有牆上那隻指示著離港和到港時間的鐘,指針一動也不動。
「這一刻我內心是多麼希望眼前的這一切只是一場噩夢,但耳邊冰冷的快門聲提醒我,這是我職業生涯迄今為止見證的最慘重的一場災難。」——李尕
6月5日凌晨1點,我在事發水域南側大堤上打開車載收音機,關注事發核心區域沉船起吊的進程,原計劃4日晚上9點開始的起吊作業還遲遲沒有進展。大堤上由遠及近的卡車發動機轟鳴讓車玻璃震動起來,那是舟橋部隊的車隊運來了戰士和救援裝備。
大堤下泥濘的蘆葦地被記者和圍觀的群眾踩出了一條小路,一直通到江邊離沉船位置直線距離最近的地方。蘆葦叢裡圍觀的孩子們爭搶一臺望遠鏡,希望能看清楚江對岸的沉船。早上九點多,沉船被側翻過來,這時江面的霧氣逐漸散去,被風雨籠罩的江面迎來了久違的晴天。
下午六點多,「東方之星」被完全拖吊出水面,爭吵的孩子們這一刻突然安靜下來,他們被眼前的災難景象震住了。我在江邊蘆葦蕩裡用長焦鏡頭記錄下沉船出水的一刻,此時我身後的天空殘陽如血,夕陽將餘暉投向了「東方之星」。這一刻我內心是多麼希望眼前的這一切只是一場噩夢,但耳邊冰冷的快門聲提醒我,這是我職業生涯迄今為止見證的最慘重的一場災難。
「剛下高速,發現路口設置有沉船家屬接待處,監利縣城裡的車輛,許多都貼上了志願者標識,後視鏡上繫上了黃絲帶。廣場上有人開始點起蠟燭為遇難者祈福。」——郝同前
6月1日晚,「東方之星」輪翻沉,次日凌晨3點,得到消息,一路記者奔赴長江航道局,五路記者奔赴現場,我受命在後方處理跟前方文字記者及通訊員通聯來的照片,整整兩天的時間,坐在電腦前不敢稍離。
4日,前方報導組通知我前去現場支援,我與另一記者立即趕赴現場。剛下高速,發現路口有設置沉船家屬接待處,監利縣城裡的車輛,許多都貼上了志願者標識,後視鏡上繫上了黃絲帶。廣場上有人開始點起心形蠟燭為遇難者祈福。第二天一大早,我前往沉船現場,拍攝了沉船扶正及抬升出水的畫面。
遇難者「頭七」這一天,在沉船搜救現場舉行哀悼遇難者活動。我與交通部人員一起,上到搜救打撈船,拍攝哀悼畫面,以及沉船上的搜救情況。接下來,去醫院、去殯儀館……在現場,幾乎沒有停下來的時間。作為後方及支援人員,我像一顆螺絲釘,哪裡有缺哪裡補。
以上內容均由新華社記者肖藝九、白禹、程敏、李尕、郝同前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