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博物館復工後亟須轉型

2020-12-14 騰訊網

本報駐比利時特派記者 牛瑞飛

控制參觀者數量、參觀者必須戴口罩、館內實行單向行進、現場購票改為網上預約……隨著歐洲疫情整體好轉,不少博物館紛紛開門營業。上周,法國總理菲利普公布法國博物館回歸計劃,奧賽博物館將於6月23日開放,蓬皮杜中心7月1日開放,羅浮宮7月6日回歸。

在比利時,博物館成為文化藝術行業最早復工的代表:5月19日,比利時國王和王后成為比利時皇家美術館開館後的第一批客人。比利時皇家美術館是比利時最受歡迎的博物館,這裡藏有超過20幅魯本斯的油畫,由雅克-路易·大衛創作的著名油畫《馬拉之死》更是這裡的館藏之寶。在疫情閉館期間,館長米歇爾·德拉古每天都會在博物館裡轉上幾圈:「我在這裡工作了20多年,第一次感覺到這裡是這麼冷清。」

往年的5月是歐洲遊客最多之時,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國立博物館每天會接待超過1.2萬名參觀者。由於疫情人數限制,如今這裡每天最多允許2000人參觀。博物館館長塔克·蒂比斯認為,以前的參觀者中外國遊客佔大部分,如今外國遊客幾乎沒有,荷蘭人不妨趁此機會更用心體會藝術之美。此外,荷蘭梵谷博物館和倫勃朗故居博物館也在6月1日重新開放。6月2日,荷蘭王后馬克西瑪騎著自行車來到海牙美術館參觀,她表示要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所有荷蘭人博物館已重新開放。

距波蘭首都華沙300多公裡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博物館是波蘭最為知名的博物館,以往每年有超過200萬人來參觀。它的社交網絡帳號尤其活躍,臉書關注者高達33.1萬人,推特粉絲更是超過100萬人。3日,該博物館發出呼籲,希望政府和商界為其提供財政援助。儘管波蘭文化部和奧斯威辛-比克瑙國際基金會已提供一些資金支持,但該博物館負責人表示,2020年預算已完全不夠用。如今波蘭各方都在想辦法讓博物館儘早開門。

近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博物館理事會發布對新冠病毒危機的初步評估:全球90%的博物館,即超過8.5萬家博物館,在危機期間不得不關門;全球13%的博物館可能永遠不會重新開放;歐洲一些知名博物館每月虧損超過200萬歐元。歐洲多國經濟受到重大打擊後,人們將更多精力放在如何填飽肚子上,不得不降低對文化藝術領域的關注。在此情況下,重新開放的博物館要想在後疫情時代長久生存下去,必須做出改變——不僅要改變以往高高在上、不接地氣的形象,還要改變傳統的經營模式,把最精彩的內容從線下轉變為線上線下同時發展。比利時皇家美術館館長米歇爾·德拉古認為,必須要讓博物館充滿新鮮感,要不斷有新作品,在展覽形式上也要創新。比如,中國很多博物館引入手機掃描二維碼介紹作品就是很好的嘗試。羅浮宮主管讓·盧克·馬丁內斯認為,作為博物館管理者,不僅要精通藝術,更要多學習經營之道,向商超經營者取經。還有不少博物館負責人提出,除了做好自己的展覽以外,也應該走出去讓更多人欣賞到好作品,讓更多人熱愛藝術。▲(圖為丹麥奧胡斯藝術博物館重啟後,工作人員與觀眾「隔屏」交流)

相關焦點

  • 後疫情時代藝術博物館如何轉型
    196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面向全民的博物館建議,全球性的親近博物館文化,促成了博物館向所有社會階層敞開。自此該領域呈現兩種現象:一是在20世紀70年代由「新博物館學」理論帶來的博物館的價值觀轉變;二是20世紀80、90年代博物館營銷思維導致的博物館形象轉型。
  • 外媒:歐洲多國分階段復工 「正常化氣息」在歐洲各地飄蕩
    來源:參考消息原標題:外媒:歐洲多國試點分階段復工 「正常化氣息」在歐洲各地飄蕩參考消息網6月3日報導 外媒稱,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措施取得成效的情況下,歐洲多個國家開始試點分階段復工。據法新社6月1日報導,羅馬鬥獸場重開、伊斯坦堡的大巴扎商鋪開門和倫敦卡姆登市場開放等事件顯示,在當地時間周一,正常化的氣息正在歐洲各地飄蕩。報導稱,儘管旅行方面的嚴格限制措施阻止了大規模人流出現,歐洲大陸各地的知名旅遊景點已經開始重新歡迎公眾參觀。
  • 上海博物館東館全面復工
    上午10點,位於浦東新區楊高南路、世紀大道一隅的上海博物館東館建築工地1號門,戴著口罩的工人們通過面部識別、紅外測溫後步行進入工地,身著全套防護設備的工作人員對進入的供貨商和訪客逐一查驗、登記信息,測量體溫——這個上海又一處重要文化地標,已於3月7日經過浦東新區防疫工作小組檢查,達到復工條件
  • 工業遺址轉型改造——博物館
    隨著社會演進、產業轉型,有越來越多的工廠建築遭到廢棄。其中不少建築陪伴著城市成長,見證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也保存了大量的珍貴文化資產。若能將這些閒置的空間改造為博物館或其他展覽空間,除了能為當地注入新活力,部分工業主題博物館若能透過舊工廠改造方式呈現,也會比冷冰冰的博物館模型、告示牌來的更有溫度,亦可透過既有設施讓遊客了解生產過程、機具操作等。
  • 上海博物館東館和上海圖書館東館相繼復工
    經過將近兩個月的沉寂,浦東新區花木地區的兩塊大工地又傳出了機器轟鳴,隨著湖北以外區域確診人數連日下降,上海博物館東館和上海圖書館東館在悉心籌備後從本周起相繼復工。昨天,上海圖書館東館完成復工檢查,今天正式復工,上海博物館則提早兩天於3月9日起復工,全力推進新一年的工程建設。
  • 汾陽市深化轉型項目建設年31個重點轉型項目集中開復工
    現場圖片由汾陽新聞辦 朱敏提供近日,汾陽市舉行深化轉型項目建設年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儀式。這既是汾陽市大力度招商、上大項目、上好項目、深化轉型、促進發展取得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該市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大討論,對標一流加快推進發展步伐的一項重大舉措,更是提升城市發展水平、改善民生環境的一件喜事、大事。
  • 東歐國家如何轉型到「新歐洲」?
    [摘要]當前「東歐」各國奔向歐洲成為「新歐洲」的大勢已不可阻擋。不同轉型國家之間有巨大的落差,誰融入「歐洲一體化」進程更徹底,誰就轉型更順利;誰割斷前體制臍帶更徹底,誰就轉型更順利。而當二十年後的今天,前蘇東動向卻幾乎從媒體上消失殆盡。正因為如此,秦暉、金雁夫婦最近推出的新著《從「東歐」到「新歐洲」:20年轉軌再回首》,就顯得特別稀缺和珍貴了。這本書,是他們夫婦七年前聯手推出的《十年滄桑———東歐諸國的經濟社會轉軌與思想變遷》的續篇。寫作《十年滄桑》時,前蘇東轉型還餘痛未消,前景並不十分明朗。
  • 歐洲的博物館為何這麼好偷?
    此次梵谷畫作被盜,其實和歐洲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導致安保能力下降並不能直接扯上因果關係。縱觀作為藝術品犯罪和藝術地下市場交易高發地的歐洲,博物館被偷盜的新聞對於普通群眾來說早已習以為常,就像看一場肥皂劇,劇情的高潮就是看哪個盜賊又用毫無高科技的方式粗暴叩開了博物館的大門,並且一次比一次刷新作案時間的紀錄。
  • 外媒:歐洲博物館開闢在線服務新出路
    參考消息網10月21日報導 西班牙《國家報》網站10月20日刊發題為《受疫情影響的博物館尋求從在線展覽等渠道盈利》的報導,作者系記者佩奧·H·裡亞尼奧,文章指出,歐洲的博物館正面臨困境,有必要「通過數位化展覽來盈利」。全文編譯如下:每天載著成千上萬遊客前往博物館的旅遊巴士消失不見了,這可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恢復。
  • 圖說| 復工防疫怎麼抓?貴州省博物館文物「表情包」上線!
    圖說 | 復工防疫怎麼抓?貴州省博物館文物「表情包」上線!貴州省博物館《復工防護指南》 戴著馬兒頭套,笑容可掬的拿著溫度計;穿著漢服,戴著口罩、專心洗手的馬兒小哥哥;身穿漢服的馬兒小姐姐,提醒大家「春光無限好,防護不能少」……在貴州省博物館的《復工防護指南》系列漫畫中,「馬兒」文物化身萌萌噠「表情包」,提示大家復工的同時,莫忘防疫。
  • 文博單位陸續復工 33家博物館線下打卡指南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文物、博物館單位也陸續開放復工,作為城市文化百花園的博物館界向公眾伸出了橄欖枝。近日,國家文物局印發《關於加強文物安全有序推動文博單位開放復工的通知》,要求各級文物行政部門和各文博單位,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決策部署,落實國務院安委會關於安全生產工作有關要求,全面加強文物安全工作,有序推動文博單位開放復工。
  • 評:「網際網路+」是博物館轉型的必經之路
    原標題:「網際網路+」是博物館轉型的必經之路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自1905年張謇自費創建中國第一座現代博物館以來,我國博物館已經走過了百餘年的發展歷程,其地位也從早先的「開民智」之場所,淪落到如今的城市「擺設」。依託網際網路時代的技術與平臺,博物館將如何重煥生機?
  • 圖說|復工防疫怎麼抓?貴州省博物館文物「表情包」上線!
    復工復產時,防疫是頭等大事,在貴州省博物館,《駿馳驥驤——中國傳統馬文化展》正在展出,萌萌的「馬兒」文物化身「表情包」,提醒大家在復工復產時,防疫不可鬆懈。貴州省博物館《復工防護指南》戴著馬兒頭套,笑容可掬的拿著溫度計;穿著漢服,戴著口罩、專心洗手的馬兒小哥哥;身穿漢服的馬兒小姐姐,提醒大家「春光無限好,防護不能少」……在貴州省博物館的《復工防護指南》系列漫畫中,「馬兒」文物化身萌萌噠「表情包」,提示大家復工的同時,莫忘防疫。
  • 劉宗彪到荊州博物館、萬壽園調研旅遊場所恢復開放及項目復工情況
    劉宗彪到荊州博物館、萬壽園調研旅遊場所恢復開放及項目復工情況 2020-03-25 21: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後疫情時代 歐洲參觀博物館有何不一樣?
    中新網5月18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18日報導,歐洲多國因新冠疫情趨緩,近期相繼解除封城措施,包括不少博物館及美術館的限制。然而在病毒威脅並未散去,防疫措施成為日常生活新常態的情況下,未來訪客在博物館內的體驗將不再一樣。
  • 博物館3D導航系統:傳統博物館的智能化轉型
    但於博物館室內空間較為複雜,展品較多,人流量也較為密集,往往面臨著諸多問題。比如在研究半天的平面地圖之後,仍然沒有找到想要去往的某展品或展區;比如參觀者想要了解展品文化,但又不希望跟著講解員的大部隊後面而限制了自由;比如館方傳統的遊客數據統計方法效率低、數據誤差大,如何改變這一現狀, 提高數據分析能力仍是難點。
  • 2015 歐洲年度最佳博物館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
    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 是荷蘭規模最大的博物館,館藏豐富,包含林布蘭《夜巡》、維梅爾《倒牛奶的女僕》等名畫。 今年,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更從歐洲40 間博物館中脫穎而出,榮獲歐洲年度最佳博物館獎。
  • 全國工商聯:超一半餐飲企業復工 向線上平臺創新轉型
    但由於疫情,堂食不能推行的情況下餐飲企業也在轉型做線上銷售。一些餐飲業的平臺也和全國各地的餐飲企業建立一些聯繫,減免佣金,提供補貼,包括金融服務也在助推復業。林澤炎稱,目前全國排在前十的餐飲業復工較好的,如青海、寧夏,主要是政府支持和線上平臺創新有關。另外,與疫情控制也有很大關係。
  • 奧地利率先在歐洲復工,但華商們還是不敢開門
    採寫 | 王磬 羅美涵與新冠病毒鏖戰近兩個月後,歐洲終於迎來疫情拐點。經濟停擺的重壓之下,部分國家開始探索解封的可能。首先邁出這一步的是中歐國家奧地利,其後是捷克、丹麥、西班牙。「我不敢復工,開了也沒有顧客,不如繼續停業。華人大部分是這樣的。」維也納一家商店店主孫女士告訴界面新聞。一邊是隨時可能捲土重來的兇猛疫情,一邊是繼續停擺造成的重大經濟損失,這不僅是奧地利的政府和商界需要面臨的選擇,也是擺在整個歐洲面前的兩難。奧地利:為何最早啟動解封?
  • 歐洲的文藝青年,用一間博物館救了一座城
    全球連鎖的私人博物館收起姿態,轉向歐洲二三線城市,在日漸衰落的西班牙港口城市畢爾巴鄂建立分館,靠畢卡索、康定斯基的畫作吸引遊客,帶動產業,拉動內需,刺激經濟,惠及三產,復興城市……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對赫爾辛基隔空喊話:喂,博物館能「救市」呢。在城市復興的誘惑面前,赫爾辛基願意接受古根海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