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的分布與類型
黃土高原主要由山西高原、陝甘晉高原、隴中高原和河套平原組成,是中國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更是目前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積最大的黃土區。
它包括了中國太行山以西、烏鞘嶺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總面積達到了64萬平方公裡。
分為了山地區、丘陵區、塬區、臺塬區、河谷平原區,其中最為典型的地貌當屬黃土塬、黃土梁、黃土峁。
陝西自然區域劃分與地貌類型
從地理上來講,陝西在國內也是最具特點的一個省份。
它位於中國中部黃河中遊地區,南部兼跨長江支流漢江流域和嘉陵江上遊的秦巴山地區,其中境內秦嶺由於南北的溫度、氣候、地形均呈現差異性變化,因而成為了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
按照地勢劃分,陝西分為三大自然區域:北部是陝北高原,中部是關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區。
而如果按照地貌類型劃分,陝西分為六個地貌類型區域:風沙過渡區、黃土高原區、關中平原區、秦嶺山地區、漢江盆地區和大巴山地區。
陝西黃土高原分布
很人多人提起黃土高原,就會想到陝北。
因為陝北是中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由於陝北的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基本地貌類型是黃土塬、梁、峁、溝,在經過現代溝壑分割後留存下了面積巨大的高原面,從而形成了各種形態不一的丘陵溝壑區。
在這種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中,陝北留給人們的印象是貧瘠、缺乏植被、水土流失嚴重。
那麼黃土高原在陝西境內的分布,難道就僅限於榆林和延安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除了陝北之外,由北至南,由東到西,在陝西銅川市北部、渭南市東北部、鹹陽市西北部、寶雞市西北部都有黃土高原地貌。就連我們的省城西安市,也有黃土高原地貌。
西安的黃土高原地貌形成
很多人就納悶了,西安不是位於渭河流域中部的關中平原嗎?怎麼又冒出來黃土高原地貌?
事實上,西安市的地質構造兼跨秦嶺地槽褶皺帶和華北地臺兩大單元。不僅有巍峨峻峭、群峰競秀的秦嶺山地與坦蕩舒展、平疇沃野的關中平原,還有黃土高原地貌區。
在距今約300萬年前第三紀晚期以來,大斷裂以南秦嶺地槽褶皺帶新構造運動極為活躍,山體北仰南俯劇烈降升,造就秦嶺山脈。與此同時,大斷裂以北屬於華北地臺的渭河斷陷繼續沉降,在風積黃土覆蓋和渭河衝積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這就好像我們手握一把沙,想把沙子撒在地上,灑出一個較為均勻的平面出來,事實上,在怎麼平整均勻,也會有薄有厚。而風積黃土覆蓋和渭河衝積時並沒有那麼好的眼力見,也沒有恰到好處的把這片土地犁的平平坦坦,工工整整,所以才形成西安現有的黃土高原典型地貌——黃土塬。
西安的黃土高原地貌分布
黃土塬是我國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因流水衝刷而形成的一種地貌,又稱黃土平臺、黃土桌狀高地,塬則是中國西北地區群眾對頂面平坦寬闊、周邊為溝谷切割的黃土堆積高地的俗稱,已正式引入地貌學文獻。
作為西安市的一種特色地貌,黃土塬主要分布在西安城區以東、以南的臨潼、藍田和長安縣境內,周至縣西南秦嶺山前也有少量分布。面積達到了645平方公裡,佔全市總面積的6.46%。
因此西安大部是平地,但並不完全是平地,最顯著的就是東郊和南郊,一下東三環紡織城高速朝東走就得開始上山,一下南三環電視塔高速向南走就得爬坡。
因為這兩處都是黃土高原最典型的地貌——黃土塬。
紡織城朝東上山上的是白鹿原,電視塔朝南爬坡爬的鳳棲原。當然了,白鹿塬的黃土地貌至今還有裸露,而鳳棲原的黃土地貌早已被城市街區、高樓大廈所徹底掩蓋。
那麼,目前在西安一眼望去就能看出黃土高原地貌的黃土塬,還有哪些?首當其衝的自然是白鹿原,作為領頭羊的白鹿原一向以「身高體胖」為著稱,佔地面積達到了263平方公裡,最高海拔約780米左右。而白鹿原還有一個名稱,少有人知,因為漢文帝灞陵位於白鹿原上,所以以前人們也會稱白鹿原為「灞陵原」。
除此之外還有:海拔630米的少陵原、海拔600米的神禾原、海拔680米的八裡原、海拔700米的銅人原、海拔580米的馬額原、海拔700米的翠峰原,以及寬度僅為200-350米高出兩側平地10-20米的樂遊原。而在這些塬當中,最具人文薈萃的,又當屬神禾原。
神禾原,位於長安區南部的古樊川和御宿川之間,是長安八水之滈河和潏河的分水嶺,呈東南至西北走向。神禾原的得名,據說是唐朝貞觀元年,唐太宗李世民巡遊到了這裡,他看到一株禾苗生出雙穗,感慨之餘稱這株禾苗為「神禾」,從而由此得名。這裡有戰國秦陵園遺址,還有佛教淨土宗祖庭香積寺、張學良青龍嶺公館、柳青墓、蔣介石行宮常寧宮遺址等,而且塬上景色秀美,風光迤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