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最東端,陸地宛如犀牛角一般深入印度洋,與阿拉伯半島隔海相望,被稱為非洲之角。在這片土地上的國家中,索馬利亞和吉布地扼守地中海與印度洋海上交通的必經之路-亞丁灣,因而戰略地位顯得格外重要。
▲非洲之角(紅框處)附近海域是世界重要的貿易航線
據統計,全球約有11%的海上石油運輸經過亞丁灣,而歐洲進口石油取道亞丁灣的更是佔到了約30%。扼守如此關鍵的戰略通道,索馬利亞和吉布地似乎可以憑藉海上貿易賺的盆滿缽滿。然而,兩國卻均屬聯合國公布的最不發達國家,索馬利亞更是以海盜揚名世界。不僅如此,索馬利亞還是一個處於分裂中的國家,雖然在世界版圖上只有一個索馬利亞,但它的北部地區早在1991年就已經宣布獨立。
▲受索馬利亞海盜影響,船隻遠離索馬利亞海岸航行
其實,這與索馬利亞和吉布地的歷史密不可分。這片土地曾聚居著同一個族群-索馬利亞人,直到今天,索馬利亞人仍佔吉布地人口的近60%。此外,他們還有共同的信仰-伊斯蘭教。但是,索馬利亞人沒有建立過統一的國家,到了十九世紀,歐洲殖民者把他們割裂到了不同的區域。等到獨立時,不僅吉布地成了外國,就連新生的索馬利亞,也在戰亂中分成了兩個部分-索馬利蘭和索馬利亞聯邦共和國。
同樣的索馬利亞人,同樣的宗教和文化,可現實卻是獨立的吉布地和分裂的索馬利亞。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索馬利亞被一分為三的呢?
▲被一分為三的索馬利亞:吉布地,索馬利蘭和索馬利亞聯邦共和國
一、索馬利亞人的早期歷史
非洲之角的沿海地區,氣候炎熱乾燥,大部分土地被熱帶沙漠覆蓋,僅南部的赤道附近有少量的熱帶草原,給農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大不便。起源於亞丁灣沿岸的索馬利亞人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世代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部落生活。
▲非洲之角的衛星地圖,沿海大部地區被荒漠覆蓋
公元七世紀,阿拉伯半島上興起的阿拉伯帝國控制了紅海沿岸貿易,並在非洲之角沿海建立起商業據點和城市。阿拉伯人帶來了商隊,也在這裡傳播了伊斯蘭文明,索馬利亞人就在這個時候皈依了伊斯蘭教。
伴隨著人口增加對草場的需求,自公元十世紀起,索馬利亞人不斷向內陸和南部沿海遷移,佔據了北起亞丁灣,南至朱巴河流域的廣闊土地,並在遷徙中形成了不同的氏族。
隨著伊斯蘭文明的廣泛傳播,分散在非洲之角的索馬利亞人建立起一系列國家,其中以伊法特蘇丹國尤為強盛。然而,這些國家在沿海的擴張比較順利,在內陸高原卻遇到了強大的阻力-信仰基督教的衣索比亞帝國。
非洲少有的氣候溫和,河流交織的衣索比亞高原,為衣索比亞帝國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他們同樣致力於對外擴張。自公元十三世紀起,兩大勢力就發生了激烈的碰撞。
起初,實力更強的衣索比亞帝國摧毀了伊法特蘇丹國,自衣索比亞高原向更靠近沿海的荒漠草原擴張。然而,習慣了高原地帶的衣索比亞部族難以適應荒漠氣候,不得不在洗劫一番後撤退,這給了伊法特蘇丹國殘部喘息的機會,在1415年建立起新的國家-阿達爾蘇丹國。
十六世紀初,奧斯曼帝國佔領北非,大有南下之勢。同樣信仰伊斯蘭教的他們給了阿達爾蘇丹國巨大支持,不僅有僱傭兵,更支援了先進的火器裝備。阿達爾蘇丹國憑此進攻衣索比亞帝國,並在1529年和1531年連續取勝,幾乎使對手瀕臨滅亡。然而,衣索比亞帝國在倉皇之中也請來了自己的外援-葡萄牙,戰爭形勢再次發生逆轉。
大航海時代的先發國家葡萄牙早就想在非洲擴張勢力,共同的基督教信仰也促使他們伸出援助之手。葡萄牙一方面用戰艦打擊沿海的伊斯蘭勢力,一方面派出遠徵隊,與衣索比亞帝國並肩作戰。
1543年,葡萄牙-衣索比亞聯軍取得勝利,阿達爾蘇丹國遭到毀滅性打擊,衣索比亞帝國重新佔領非洲之角的內陸高原,伊斯蘭勢力則退守沿海地區。同時,葡萄牙也在戰爭中死傷慘重,他們無力在這裡維持存在,被迫退出了非洲之角。
▲航海家達伽馬的兒子-葡萄牙遠徵隊首領,在與阿達爾蘇丹國作戰中戰死
在這場以宗教為背景的戰爭中,索馬利亞人的各個氏族團結到伊斯蘭旗幟下,初步產生了民族認同。就這樣,有著民族認同,卻沒有統一國家的索馬利亞人,與他們世代居住的非洲之角一起,逐步走向了近代-殖民時代。
二、英法意三國的入侵
十九世紀上半葉,英法等歐洲列強完成了工業革命,刺激了對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的需求,在全世界範圍內開展了深入的殖民活動。當時,英國看中了亞丁灣的戰略位置,在北岸的亞丁建起軍事基地。由於殖民隊伍的龐大,物資供應成了難題。於是,與亞丁隔海相望的非洲之角進入了他們的視野。
1838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與亞丁灣沿岸的索馬利亞人部落籤訂協議,為英國人供應牛肉,他們的勢力趁機在這裡發展。與英國競爭殖民地的法國也不甘落後,於1859年在英國勢力的北部建立殖民據點。這時,非洲之角還是片不毛之地,它真正引起各方激烈爭奪,還要等到1869年,也就是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後。
隨著蘇伊士運河的開通,非洲的紅海-曼德海峽-亞丁灣沿岸成了殖民者競相爭奪的焦點。1882年,法國與曼德海峽沿岸的索馬利亞人部落達成協議,取得了居留權,並佔領了附近一塊無人居住的土地,稱之為吉布地。
1887年,法國又把佔領的土地合併為一個殖民地,稱為法屬索馬利亞。同一年,英國也對亞丁灣沿岸採取行動,將其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建立英屬索馬利蘭保護國。
為了制衡法國,英國一邊在亞丁灣沿岸活動,一邊引入第三個勢力進入非洲之角-剛完成統一不久的義大利。作為列強中較弱的一環,義大利對英國構不成威脅,但又十分有野心爭奪殖民地。
因此,他們在英國的默許下,出兵佔領非洲之角的印度洋沿岸,稱為意屬索馬利亞。不過,義大利人的胃口並不止於此,他們盯上了非洲本土部族唯一的獨立國家-衣索比亞。
1895年,義大利進攻衣索比亞,可戰爭的結果令所有人感到驚奇,作為列強的義大利吃了敗仗。第二年,衣索比亞在阿杜瓦戰役中取得決定性勝利,義大利被迫籤署《阿迪斯阿貝巴條約》,承認衣索比亞的主權,並付出了大量賠款,連英國人也對衣索比亞刮目相看。
當時,他們正忙於鎮壓反抗英國統治的蘇丹馬赫迪起義,於是拿出索馬利蘭內陸的歐加登地區給衣索比亞,換取其不支持非洲兄弟的抗爭,索馬利蘭的剩餘土地也隨之稱為英屬索馬利亞。
▲英法意對索馬利亞人聚居地的分割,紅框處是歐加登地區
這樣一來,短短不到一個世紀內,索馬利亞人世代居住的土地就被無情地分割成三塊殖民地,接受了不同宗主國的統治。同時,更有一大批索馬利亞人連同歐加登地區被歸入衣索比亞治下,為日後的埃索衝突埋下了伏筆。
三、殖民終結,吉布地成為外國
英法意三國瓜分索馬利亞後,各自採取了不同的統治措施。對投入和產出精打細算的英國與當地部族首領合作,維持了間接統治體系。此外,出於擴張的需要,英國僱傭了大量索馬利亞人,在非洲開展探險和貿易,並服務於戰爭。
尤其是在靠近非洲之角的肯亞東北部,許多索馬利亞人在僱傭結束後留了下來,他們與先期遊牧到這裡的索馬利亞人一起,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
與英國相比,習慣於直接統治殖民地的法國投入更多,在法屬索馬利亞興建了港口-吉布地市。1917年,法國主持修建的衣索比亞首都至吉布地市的鐵路通車,大大促進了吉布地市貿易的發展。此外,缺乏海外殖民地的義大利對索馬利亞也很重視,他們佔領的面積在三國中最大,並希望繼續擴張,尤其是要洗刷對衣索比亞戰敗的恥辱。
▲意屬索馬利亞首府摩加迪沙,也是如今索馬利亞首都
一戰爆發後,原本與德國和奧匈帝國結盟的義大利見風使舵,在英國承諾其對地中海和巴爾幹領土要求的驅使下,倒向協約國參戰。然而,在戰後的巴黎和會上,義大利完全沒有得到酬勞。
直到1925年,英國才拿出肯亞索馬利亞人聚居地的北部,作為義大利加入協約國的回報,但其南部仍然屬於肯亞。義大利人再次大失所望,他們不再指望英國,轉而投向了自己的老朋友-德國。
▲1925年,義大利從英國獲得的一戰補償(綠色)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正是綏靖政策泛濫的時期,統治義大利的墨索裡尼在納粹德國的支持下,變得有恃無恐。1935年,歐加登地區併入意屬索馬利亞,第二年,義大利又吞併了衣索比亞。
二戰爆發後,英屬索馬利亞也落入義大利人的口袋,一心恢復羅馬帝國榮光的墨索裡尼大喜過望。可是,他的東非帝國到了1941年就被英國打的灰飛煙滅,義大利不僅被趕出衣索比亞,也失去了意屬索馬利亞。
這時,除了法屬索馬利亞之外,所有索馬利亞人聚居的土地都到了英國人手中,但在戰爭中遭到重創的英國已經無力維持殖民統治。在索馬利亞人希望統一的訴求下,英國試圖把原英屬索馬利亞,意屬索馬利亞和歐加登地區整合到一起,這迎合了索馬利亞人建立「大索馬利亞國家」的希望,但遭到衣索比亞的堅決反對。
同時,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也反對英國在非洲之角指手畫腳,英國不得不承認衣索比亞對歐加登地區的主權,並把原意屬索馬利亞拋給了義大利託管。
大索馬利亞國家轉瞬間化為泡影,索馬利亞人對英國殖民統治變得愈發不滿,他們打起泛索馬利亞主義的旗幟,建立起各種政治團體。1960年,義大利託管期結束,索馬利亞人政黨決定先行統一英屬索馬利亞和意屬索馬利亞,獨立為索馬利亞共和國。
當時,索馬利亞共和國南北兩地在義大利和英國統治期間,語言、交通和管理體制都產生了很大差異。但索馬利亞政府在內部尚未整合的情況下,就貿然決定爭取其他索馬利亞人聚居地,這勢必引起相反的結果。
▲獨立後的索馬利亞國旗,五角星代表五個索馬利亞人聚居地
事實恰恰如此,索馬利亞政府支持境外索馬利亞人反政府武裝,不僅引起周邊國家的警惕,甚至連境外的索馬利亞人也對索馬利亞政府產生反感。
1967年,法屬索馬利亞舉行全民公投,當地的索馬利亞人拒絕加入索馬利亞共和國,並在十年後獨立為當今的吉布地。這樣,吉布地成為了外國,但索馬利亞政府仍不吸取教訓,又盯上了衣索比亞的歐加登地區。
▲1967年,法屬索馬利亞全民公投反對加入索馬利亞共和國
四、戰亂中分裂的索馬利亞
由於自身力量有限,1974年,索馬利亞與蘇聯籤署協議,獲取軍事援助。在兩極對抗的背景下,美國不希望蘇聯獨霸非洲之角,於是支持衣索比亞和肯亞來制約索馬利亞。這樣,非洲之角的地區衝突演變為美蘇爭霸的戰場。
1977年,索馬利亞發兵衣索比亞,兩國爆發了歐加登戰爭。此時,腳踩兩隻船的蘇聯已經倒向衣索比亞,而美國則當了旁觀者。索馬利亞政府盛怒之下與蘇聯決裂,但他們僅能止於此,無力改變局勢。第二年,在蘇聯軍援支持下的衣索比亞發動反攻,把索馬利亞軍隊趕出了國境。美國不失時機地發表聲明,促成了歐加登戰爭的結束,並趁機獲得了索馬利亞軍事基地的使用權。
▲蘇聯通過運輸機向衣索比亞轉運物資,幫助其取得勝利
歐加登戰爭失敗後,索馬利亞人意識到建立大索馬利亞國家已經無望,政府不再力推泛索馬利亞主義,轉而加緊了對內控制。但是,出身南部的時任總統專注本氏族的利益,對其他氏族採取分而治之的態度,使得索馬利亞人的團結被破壞。
尤其是北部氏族,他們在南部主導的政府中受到忽視,財政上得到的投入還不到南部的十分之一,教育和就業問題日益嚴重,最終在1981年爆發了索馬利亞民族運動,向政府公開宣戰。
▲出身南部的時任總統巴雷,任內偏向本氏族利益
隨著政府鎮壓的損兵折將,無功而返,索馬利亞南部也出現了反對派,政府對北部的影響更加難以為繼。到了1991年,索馬利亞民族運動已經基本控制了北部地區,他們宣布獨立,並以原英治時期的名字命名為索馬利蘭共和國。雖然這個國家未得到國際認可,但事實上它已經與索馬利亞南部分立。
▲在索馬利蘭(紅色)設有領事館或代表處的國家(藍色)僅有個位數
就在索馬利蘭獨立的同一年,索馬利亞政府在混亂中倒臺。但與獨立後平靜的北部不同,南部反對派組織之間的爭權奪利引發了新一輪內戰,這種無政府狀態一直保持了21年,最終在國際社會的多方面協調下,才在2012年成立了索馬利亞聯邦共和國政府。
但是,長年的戰亂已經給這個新政府帶來難以修復的創傷,饑荒,瘟疫,海盜,就此成了索馬利亞給世人留下的印象。而此時的吉布地,正在用它的港口與基地,為國際社會打擊索馬利亞海盜貢獻著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