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菜東江鹽焗雞;天津貼餑餑熬魚香又美;石頭門坎大素包

2020-12-24 愛運動的臉臉

大家好,我是臉臉,今天我們來聊聊那些名菜!

粵菜「東江鹽焗雞」

「東江鹽焗雞」是廣東的一道名菜,它以鮮、嫩、滑、香、軟著稱,歷來被客家人所讚賞。據悉近年來它已成為國宴上的名菜。據傳「東江鹽焗雞」源於明末,創於民初。它的前身是「東江鹹雞」。惠州最早在東江酒店出現,興盛於東興酒家,為廚師梁一梅所創造。

筆者早年認識東江酒店的學徒李林勝先生,故對其做法略知一二。「東江鹽焗雞」用料嚴格,製作講究。選用的雞是本地出產的「三黃雞」(即鬍子黃、皮黃和腿黃),這種雞大小適中,肥瘦相宜,且肉質厚滑,一隻雞,一般重2.5市斤。製作時,先將雞宰殺,掏空內臟,洗淨,將光雞吊起幹水。然後,在熱鍋裡將2.5斤左右粗粒的海鹽來回翻炒,當聽到灼鹽發出嗶剝聲,鹽的顏色由白變焦黃色時,即將灼鹽鏟起擱置盆中。再將幹水的光雞用土(紗)紙裹實,放在鍋中,將雞用焦鹽埋實,蓋上鍋蓋,用中火去焗,約焗至20~25分鐘左右方取出。

用這種方法焗出來的雞,鹹淡適中,雞皮臘黃髮亮,肉質嫩滑,皮骨香脆,老少鹹宜,色、香、味俱全。裝盤時,將雞的皮、肉、骨分開成塊狀,按骨、肉、皮先後的順序排裝成整雞。再在小碗碟裡盛滿用花生油、沙姜粉、芝麻油和精鹽混成的作料,以便顧客蘸食之用。食時顧客感到香味撲鼻,胃口大開,比食其他雞味道更勝一籌。特別是雞皮和雞骨香脆,越嚼越有味道,令人百食不膩,回味無窮,且有補腎健胃之功能。依筆者之體會,區別是否正宗的「東江鹽焗雞」,主要是入嘴時是否有股煙燻的味道。

不久前,筆者旅次惠州,當年的李林勝而今已是東興酒家的經理。幾十年來,一直堅持用傳統方法來製作鹽焗雞,因此,買賣興隆。據說,每月銷售可達三千多隻。不少海外華僑和港、澳、臺同胞回內地旅遊時,都紛紛到東興酒家,專門點這道菜。

「貼餑餑熬魚」香又美

「貼餑餑熬魚」是天津人的土產小吃,也是一種家常飯。

這種吃法的發明者乃是漁船上的漁民。後來陸地上一般居民也群起仿效,因味道奇鮮,所以遠近馳名。其實「貼餑餑熬魚」是船家的家常便飯,製作方法也頗簡單。北方人把煮菜叫熬菜,所熬之魚並非一斤以上的鯉魚,也不是半斤以上的鯽魚,而是從海中打上的小條雜魚。製作時,把魚洗淨後放入大鍋內,不烹不炸,鍋內放少量食油,以防粘鍋,然後加蔥、蒜、花椒、大料、鹽、醋、面醬和腐乳等作料和少許清水。有時作料不全,只加食鹽和面醬也可。

要知道,熬魚之美,全在魚鮮,作料雖少,更能保持魚的鮮味。熬煮約半小時,魚湯耗盡,即可出鍋。所謂貼餑餑熬魚,是為了節省時間,在熬魚的鍋邊上端周圍,貼上一圈棒子麵(玉米面)餑餑餅子,一鍋熟,掀鍋後,把餑餑取出,魚盛在碟裡,漁民們一手端著魚碟子,一手拿塊餑餑,坐在船頭艙尾,大吃大嚼,不但魚味奇鮮,餑餑裡吸收魚湯,也帶有鮮味,真是美食。岸上居民仿效後,稍加改良,多是選用較大的雜魚,或單熬鯉魚或鯽魚。製作方法略同,但因多加作料,豈知反而有損鮮味了。

後來,市內也有一些專賣「貼餑餑熬魚」小館攤檔,其中以南市「楊奶奶熬魚」最佳,名氣不亞於北京宣外穆家寨的炒疙瘩。

天津還有一種外地少見的吃法:烙餅卷螞蚱。所謂螞蚱即蝗蟲也。天津南鄭衛南窪,澇時一片汪洋,盛產魚蝦;旱年則遍地荒草,螞蚱成群。當地農民澇時捕魚,旱年捕螞蚱。市內居民或小攤買了新捕到的螞蚱,去掉雙翅,投入沸油鍋內,片刻撈出,已成深紅色,放入醬油加蔥花的盆內浸透,用以下酒,或用新烙薄餅卷著吃,脆香可口。螞蚱卵如魚子,不僅富有營養,咀嚼起來尤有異香,比空腹螞蚱尤惹人愛。

油炸螞蚱不但下層市民愛吃,而且在大飯莊的席面上,也是一道好菜。當年天津頭等的回民飯莊會芳樓,八個壓席酒菜碟中,往往有一碟油炸幹螞蚱(晾乾的螞蚱)。記得北京東安市場北門內東來順西側的醬肉攤上,也賣過油炸幹螞蚱,可見這道美味也曾從天津傳到北京。何時能再以炸螞蚱下酒,飽餐「貼餑餑熬魚」啊!

石頭門檻大素包

多年客居海外,吃遍中西餐點和南北菜餚,憶及家鄉風味,在久享盛名的大餐館,諸如「狗不理」的包子,東來順的涮羊肉,全聚德的烤鴨,聚合成的銀魚紫蟹火鍋,豐澤園的燕翅全席之外,卻不時想起天津的素食來。

天津的素食餐館,在當年很有幾家頗為出名,所備素食菜饌,品種繁多,各有特色。例如河北大胡同真素樓的素什錦,勸業場小食堂的燒二冬,南市六味齋的幹燒冬筍,羅漢齋的整桌素席,宮南石頭門檻的素包,以及在街頭巷尾設攤現炸現賣的油炸素卷圈。其中享名久遠,且深受大眾歡迎的,當屬石頭門檻素包。

素食餐館特定的主顧多半是佛教信徒,在不殺生的戒律下,要吃素食。再就是達官富賈在經常吃葷吃得腦滿腸肥之後,要換換口味吃些清淡的菜餚。還有一些文人墨客講求養生之道的,以為吃素可以增進健康,所以常去照顧素餐館。於是這些素餐館便生意興隆了。素餐館專用香油,所以其價碼並不低於葷菜。又為吸引顧客,整桌素席同樣有「雞」、「鴨」上桌,只不過都是油和面的仿製品,形象逼真,澆汁之後,端上桌來,照樣引人垂涎。如趕上燒香還願,送到寺廟裡去給佛上供的全桌素菜,看那「雞」、「鴨」、「魚」、「肉」的四大扒,真可以亂真。其實那都是仿做的假魚假肉。因為多了一套麵食塑造、塗色、油烹的手工技藝,難怪素菜要比葷菜貴得多了。

素包價廉物美,是大眾食品。它是以白面做皮,以綠豆芽菜、芫荽、粉皮、麵筋、香乾(豆腐乾)切碎做餡,用芝麻醬、腐乳、香油調料,包入麵皮內,捏成有皺褶的素包,上蒸屜蒸熟。蒸熟後一掀蒸屜,只見雪白晶亮,柔軟細膩的素包,散發著清素的香味,引人垂涎。

每當早晚,天津各街巷之間常有清脆的叫賣聲:「石頭門檻的大素包!」「大素包,石頭門檻的!」出門看時,可見小販挎著黑漆提盒,緩緩走來,打開盒蓋,見到那冒著熱氣的素包,誰能不買上幾個品嘗一番?

石頭門檻在天津東門外天后宮南的一條街上,有兩家具有百年歷史的素餐館,都做素菜,但更以素包最能招攬主顧。因為素包出了名,天津各處賣素包的都吆喝「石頭門檻大素包」,人們吃起來味美可口,也就不問其真假了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想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就關注我吧!

相關焦點

  • 貼餑餑熬小魚的傳說
    晚清詩人崔旭的《津門百詠》有詩讚云:「烹調最說天津好」,天津的美味佳餚美多達一千餘種。然而在天津人的食譜裡,有一道最為普通、最為簡樸、也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大眾美食——貼餑餑熬小魚。天津方言中有一句歇後語:「貼餑餑熬小魚——一鍋收(熟)」,道出了這道美食最大的特點就是飯菜同燒,一起出鍋。貼餑餑熬小魚所需食材極為普通,方法也不複雜,但做法卻有獨到之處。製作這道美食必須用柴灶、鐵鍋,關鍵在於掌握火候。
  • 天津煎餅果子的一切!天津哪幾家煎餅果子倍兒好吃?【流放也要吃天津煎餅果子】
    尤其是煎餅果子,咱津城人可是「耐死」他了,不過您要是以為天津只有「煎餅果子」,那您了就大錯特錯了!  曹記驢肉、冠生園八珍羊腿、芝蘭齋糕乾、大福來鍋巴菜、石頭門坎素包、杜稱奇火燒、怪味果仁、羅漢肚、熟梨糕、皮糖張、黃河道羊湯、天津慄子、天津螃蟹等等,還有傳統的「八大碗」、「四大扒」、「冬令四珍」……這數下來小編都(¯﹃¯)口水狂流了~大夥一起來感受一下吧!
  • 天津平民美味貼餑餑熬小魚
    咬一口餑餑,又香又脆。吃一口小魚,鮮香無比。這就是海河的味道,天津的味道。 餑餑就是玉米面餅子。
  • 到了天津,別忘了一定要吃貼餑餑熬小魚
    天津是退海之地,魚蝦頗豐,所謂「噹噹吃海貨,不算不會過」,又或者「借錢吃海貨」,為吃個海味兒,當了家當,到處借錢也都還算不得敗家,這份熱忱大概也是別無分號了
  • 你以為天津美食只有煎餅果子?!「冬令四珍」你知道幾珍?
    尤其是煎餅果子,咱津城人可是「耐死」他了,不過您要是以為天津只有「煎餅果子」,那您了就大錯特錯了!  曹記驢肉、冠生園八珍羊腿、芝蘭齋糕乾、大福來鍋巴菜、石頭門坎素包、杜稱奇火燒、怪味果仁、羅漢肚、熟梨糕、皮糖張、黃河道羊湯、天津慄子、天津螃蟹等等,還有傳統的「八大碗」、「四大扒」、「冬令四珍」……這數下來小編都(¯﹃¯)口水狂流了~大夥一起來感受一下吧!
  • 你以為天津美食只有煎餅果子?「冬令四珍」你知道幾珍?
    尤其是煎餅果子,咱津城人可是「耐死」他了,不過您要是以為天津只有「煎餅果子」,那您了就大錯特錯了!  曹記驢肉、冠生園八珍羊腿、芝蘭齋糕乾、大福來鍋巴菜、石頭門坎素包、杜稱奇火燒、怪味果仁、羅漢肚、熟梨糕、皮糖張、黃河道羊湯、天津慄子、天津螃蟹等等,還有傳統的「八大碗」、「四大扒」、「冬令四珍」……這數下來小編都(¯﹃¯)口水狂流了~大夥一起來感受一下吧!
  • 輕鬆周末┃寶坻人你還記得貼餑餑熬小魚的味道嗎?
    如「貼餑餑熬小魚」,就是一種傳統名小吃。這種風味小吃,不僅在當時寶坻個人經營的飯店裡相當常見,而且在普通居民家中也很流行。這種名吃的由來,與寶坻地理環境有直接關係。寶坻地處九河下梢,歷史上低洼易澇、水源豐足,利於魚蝦滋生,加上寶坻又是京東通衢重地,過往投宿商販較多,在城區經營餐飲的店鋪,為了照顧其中的低消費群體,便就地取材,營售「貼餑餑熬小魚」。
  • 天津這家百年老店的素包子,你耐吃嘛餡的?
    除了姥姥包的天津素餃子,我還耐吃的就是石頭門坎的豆芽菜餡的素包子。石頭門坎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原來在宮南大街(現在的古文化街),叫真素園。因其地勢低洼,為防雨水進入,便在門口壘了一道高高的門坎。相傳慈禧有一年來津,品嘗到真素園的素包子後覺得味道很棒很愛吃,回京後便賜名「石頭門坎」。
  • 天津旅遊攻略天津本地人整理的
    八大碗用料廣泛、技法全面,有素有葷,多採用炒、溜、燉、煮、燴、炸、燒、靠、篤、氽等技法操作,大汁大芡,大碗盛放。(本地人建議:天津人好像都沒吃過)7)篤麵筋麵筋各地都有,天津的也獨具特色。這種麵筋做菜可謂是可葷可素,現在到天津的餐館吃飯,很多外地的朋友還都會點蝦仁篤麵筋。其實這種麵筋是家常的原材料,在菜市場也買得到,喜歡吃的可以買點兒回家自己做。
  • 正宗東江鹽焗雞怎麼做?跟著這篇一學就會!
    鹽焗雞一般被歸類為粵菜或客家菜,這兩種分法並不衝突。客家人在中國大陸主要分布在廣東、江西、福建三省交會的地區,其中人口最多的區域在廣東的東半部。所以鹽焗雞要說是粵菜或客家菜都說得通(粵菜中也把廣東客家菜當做一個分支)。
  • 天津美食排行榜,排第一的竟然是......
    大梨糕是天津的一道經典特色糕點,來源於天津西北角熬糖馬家,後經改良,後逐漸馳名開來,成就一方的名小吃。五香驢肉本位豫東食品,以色佳味美、外觀油潤、內外紫紅、肉質細膩、營養豐富、入口香爛、餘味深長而聞名。其中屬曹記五香驢肉最負盛名,已有200多年歷史。
  • 惠州美食:東江鹽焗雞
    一道菜之所以成為名菜,最大的特點就是好吃,東江鹽焗雞也不例外:皮脆、肉滑、骨香。香是它最大的特點,鹽焗雞的香味還能在口腔裡停留,形成回香現象,即文字表述的齒頰留香,品嘗過的人無不留下深刻印象。東江鹽焗雞名揚天下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獨特的製作工藝:需要炒熱大粒海鹽,利用海鹽炒熱後的鹽氣將雞慢慢焗熟。完全有別於我們所熟知的烹調方式,所以常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鹽焗雞起源於惠州。
  • 我想起了東江鹽焗雞
    寧昌飯店由客家人經營,亦以客家菜為主,東江鹽焗雞、梅菜扣肉、東江爽口牛肉丸、八寶窩全鴨、七彩雜錦煲、東江扁米酥、東江釀豆腐等東江名菜,都是寧昌的招牌菜式。鹽焗雞是傳統東江名菜,相傳清朝的鹽商經常大排筵席宴客,筵席或祭祀過後剩餘的雞,難以保存,廚師們就想出一個辦法,把熟雞埋入鹽中密封醃鹹的方法,吃時再用水衝去表面鹽分。沒想到這樣更受歡迎,於是鹽焗雞便應運而生了。
  • 「最具特色」的素包店,非常有名氣,是天津的名吃特色了!
    素包子餡確實挺有特色的,包子十塊錢4個,可以買半份,我點了一品,野菜還有豆菜,包子是大包子,量很足比較划算,但是味道還是不錯的!百年歷史 津門風味,原清乾隆末年宮南大街真素園。夏季防雨,壘了一道石頭門坎,久而久之,便成了別名,石頭門坎素包,天津最受歡迎的素食小吃。做工講究,薄皮大餡,麵皮筋道,香味濃鬱!石頭門坎素包,由清末天后宮旁宮南大街的真素園餐館發明。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以木耳、花菜、豆皮、口蘑、香乾、麵筋、豆菜、腐乳、麻醬、香油等作為餡料。
  • 津津有味丨「素」居然也如此好吃?天津的這些素食滿足你的味蕾
    石頭門坎若來到天津你只知狗不理包子,那麼你便錯過了天津的另一番美味,這便是已有百年歷史的津門素食老字號石頭門坎的素包。石頭門坎始於清代,由清末天后宮旁宮南大街的真素園餐館發明,以餡料講究,作工精細,餡大皮薄,香味濃鬱的特點而馳名,甚至如此美味已經撼動了慈禧太后的舌頭,當年慈禧太后來天津天后宮進香,曾御駕親鄰「真素園」御口品嘗了美味的素包,老佛爺食後喜形於色,連連稱讚「這家的素包味道真好,比御膳房的菜還順口」,據說慈禧太后回京後也時常回味起天津的石頭門坎素包的美味,時常差人來天津買「真素園
  • 開了100多年的素包店,慈禧最愛吃…
    御賜的店名,百年的招牌讓石頭門坎「自帶光環」皮兒軟餡兒香的素包每一個都很有料石頭門坎的包子講究皮薄餡大,十分注重內餡搭配。憑藉19種餡料、21褶素包,深得老天津人的喜愛。在石頭門坎大門口的另一側,還設立了專賣各種天津特色小吃的窗口,煎餅果子、鍋巴菜,方便遊客一站吃遍天津美味。
  • 帶您吃喝玩樂天津衛—「古文化街」(下)
    來津旅遊的朋友們如果對年畫感興趣一定要到「古文化街」來參觀年畫館,楊柳青年畫畢竟是天津老字號,可以買幾張送親朋好友或貼/掛在自己房中,價格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個人建議沒有必要買價格太高的,幾十元的即可,除非您對年畫有很深的摯愛)。
  • 北方的西雙版納天津熱帶植物園+冰雕大世界+企鵝館+激情天津歡樂谷 暢遊海洋之星+南市食品街+古文化趕廟會純玩親子二日遊
    ※ 這裡有特色美味的風味小吃:天津三絕「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桂發祥麻花」、張記果仁、曹記驢肉、石頭       門坎素包子、芝蘭糕乾、煎餅果子、鍋巴菜以及貼餑餑熬小魚等,天津風味菜餚——八大碗、四大扒、冬令四珍,讓您意猶未盡.
  • 盛極一時的東江飯店,喜食不厭的東江鹽焗雞去哪裡了?
    【國雞文化】作為一道客家名菜,也是廣東名菜,鹽焗雞現已成為享譽國內外的經典菜式。而說到鹽焗雞,就不得不說說客家菜分支中東江菜系的「東江鹽焗雞」。東江鹽焗雞是「廣州十大名雞」之一,曾以鹽焗代替傳統的醃食法,如今鹽焗又已被「水浸」所取代。
  • 周汝昌稱讚家鄉美食:最愛熬魚貼餑餑,家鄉風味勝珍饈
    銀魚、紫蟹是天津海下特產,海下銀魚身長七寸上下、圓柱形、無鱗,因它不食雜物只吸收水中營養,故全身潔白如玉,內僅一條軟骨刺亦能食,腹內純淨不見臟腑,無魚腥味。 漫畫/馬成西吳在大廳的迎門處,用大玻璃魚缸,放進從北塘拉來的海水,在裡邊養著十餘條鮮活的銀魚,整個大廳便充滿了黃瓜般的清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