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臉臉,今天我們來聊聊那些名菜!
粵菜「東江鹽焗雞」
「東江鹽焗雞」是廣東的一道名菜,它以鮮、嫩、滑、香、軟著稱,歷來被客家人所讚賞。據悉近年來它已成為國宴上的名菜。據傳「東江鹽焗雞」源於明末,創於民初。它的前身是「東江鹹雞」。惠州最早在東江酒店出現,興盛於東興酒家,為廚師梁一梅所創造。
筆者早年認識東江酒店的學徒李林勝先生,故對其做法略知一二。「東江鹽焗雞」用料嚴格,製作講究。選用的雞是本地出產的「三黃雞」(即鬍子黃、皮黃和腿黃),這種雞大小適中,肥瘦相宜,且肉質厚滑,一隻雞,一般重2.5市斤。製作時,先將雞宰殺,掏空內臟,洗淨,將光雞吊起幹水。然後,在熱鍋裡將2.5斤左右粗粒的海鹽來回翻炒,當聽到灼鹽發出嗶剝聲,鹽的顏色由白變焦黃色時,即將灼鹽鏟起擱置盆中。再將幹水的光雞用土(紗)紙裹實,放在鍋中,將雞用焦鹽埋實,蓋上鍋蓋,用中火去焗,約焗至20~25分鐘左右方取出。
用這種方法焗出來的雞,鹹淡適中,雞皮臘黃髮亮,肉質嫩滑,皮骨香脆,老少鹹宜,色、香、味俱全。裝盤時,將雞的皮、肉、骨分開成塊狀,按骨、肉、皮先後的順序排裝成整雞。再在小碗碟裡盛滿用花生油、沙姜粉、芝麻油和精鹽混成的作料,以便顧客蘸食之用。食時顧客感到香味撲鼻,胃口大開,比食其他雞味道更勝一籌。特別是雞皮和雞骨香脆,越嚼越有味道,令人百食不膩,回味無窮,且有補腎健胃之功能。依筆者之體會,區別是否正宗的「東江鹽焗雞」,主要是入嘴時是否有股煙燻的味道。
不久前,筆者旅次惠州,當年的李林勝而今已是東興酒家的經理。幾十年來,一直堅持用傳統方法來製作鹽焗雞,因此,買賣興隆。據說,每月銷售可達三千多隻。不少海外華僑和港、澳、臺同胞回內地旅遊時,都紛紛到東興酒家,專門點這道菜。
「貼餑餑熬魚」香又美
「貼餑餑熬魚」是天津人的土產小吃,也是一種家常飯。
這種吃法的發明者乃是漁船上的漁民。後來陸地上一般居民也群起仿效,因味道奇鮮,所以遠近馳名。其實「貼餑餑熬魚」是船家的家常便飯,製作方法也頗簡單。北方人把煮菜叫熬菜,所熬之魚並非一斤以上的鯉魚,也不是半斤以上的鯽魚,而是從海中打上的小條雜魚。製作時,把魚洗淨後放入大鍋內,不烹不炸,鍋內放少量食油,以防粘鍋,然後加蔥、蒜、花椒、大料、鹽、醋、面醬和腐乳等作料和少許清水。有時作料不全,只加食鹽和面醬也可。
要知道,熬魚之美,全在魚鮮,作料雖少,更能保持魚的鮮味。熬煮約半小時,魚湯耗盡,即可出鍋。所謂貼餑餑熬魚,是為了節省時間,在熬魚的鍋邊上端周圍,貼上一圈棒子麵(玉米面)餑餑餅子,一鍋熟,掀鍋後,把餑餑取出,魚盛在碟裡,漁民們一手端著魚碟子,一手拿塊餑餑,坐在船頭艙尾,大吃大嚼,不但魚味奇鮮,餑餑裡吸收魚湯,也帶有鮮味,真是美食。岸上居民仿效後,稍加改良,多是選用較大的雜魚,或單熬鯉魚或鯽魚。製作方法略同,但因多加作料,豈知反而有損鮮味了。
後來,市內也有一些專賣「貼餑餑熬魚」小館攤檔,其中以南市「楊奶奶熬魚」最佳,名氣不亞於北京宣外穆家寨的炒疙瘩。
天津還有一種外地少見的吃法:烙餅卷螞蚱。所謂螞蚱即蝗蟲也。天津南鄭衛南窪,澇時一片汪洋,盛產魚蝦;旱年則遍地荒草,螞蚱成群。當地農民澇時捕魚,旱年捕螞蚱。市內居民或小攤買了新捕到的螞蚱,去掉雙翅,投入沸油鍋內,片刻撈出,已成深紅色,放入醬油加蔥花的盆內浸透,用以下酒,或用新烙薄餅卷著吃,脆香可口。螞蚱卵如魚子,不僅富有營養,咀嚼起來尤有異香,比空腹螞蚱尤惹人愛。
油炸螞蚱不但下層市民愛吃,而且在大飯莊的席面上,也是一道好菜。當年天津頭等的回民飯莊會芳樓,八個壓席酒菜碟中,往往有一碟油炸幹螞蚱(晾乾的螞蚱)。記得北京東安市場北門內東來順西側的醬肉攤上,也賣過油炸幹螞蚱,可見這道美味也曾從天津傳到北京。何時能再以炸螞蚱下酒,飽餐「貼餑餑熬魚」啊!
石頭門檻大素包
多年客居海外,吃遍中西餐點和南北菜餚,憶及家鄉風味,在久享盛名的大餐館,諸如「狗不理」的包子,東來順的涮羊肉,全聚德的烤鴨,聚合成的銀魚紫蟹火鍋,豐澤園的燕翅全席之外,卻不時想起天津的素食來。
天津的素食餐館,在當年很有幾家頗為出名,所備素食菜饌,品種繁多,各有特色。例如河北大胡同真素樓的素什錦,勸業場小食堂的燒二冬,南市六味齋的幹燒冬筍,羅漢齋的整桌素席,宮南石頭門檻的素包,以及在街頭巷尾設攤現炸現賣的油炸素卷圈。其中享名久遠,且深受大眾歡迎的,當屬石頭門檻素包。
素食餐館特定的主顧多半是佛教信徒,在不殺生的戒律下,要吃素食。再就是達官富賈在經常吃葷吃得腦滿腸肥之後,要換換口味吃些清淡的菜餚。還有一些文人墨客講求養生之道的,以為吃素可以增進健康,所以常去照顧素餐館。於是這些素餐館便生意興隆了。素餐館專用香油,所以其價碼並不低於葷菜。又為吸引顧客,整桌素席同樣有「雞」、「鴨」上桌,只不過都是油和面的仿製品,形象逼真,澆汁之後,端上桌來,照樣引人垂涎。如趕上燒香還願,送到寺廟裡去給佛上供的全桌素菜,看那「雞」、「鴨」、「魚」、「肉」的四大扒,真可以亂真。其實那都是仿做的假魚假肉。因為多了一套麵食塑造、塗色、油烹的手工技藝,難怪素菜要比葷菜貴得多了。
素包價廉物美,是大眾食品。它是以白面做皮,以綠豆芽菜、芫荽、粉皮、麵筋、香乾(豆腐乾)切碎做餡,用芝麻醬、腐乳、香油調料,包入麵皮內,捏成有皺褶的素包,上蒸屜蒸熟。蒸熟後一掀蒸屜,只見雪白晶亮,柔軟細膩的素包,散發著清素的香味,引人垂涎。
每當早晚,天津各街巷之間常有清脆的叫賣聲:「石頭門檻的大素包!」「大素包,石頭門檻的!」出門看時,可見小販挎著黑漆提盒,緩緩走來,打開盒蓋,見到那冒著熱氣的素包,誰能不買上幾個品嘗一番?
石頭門檻在天津東門外天后宮南的一條街上,有兩家具有百年歷史的素餐館,都做素菜,但更以素包最能招攬主顧。因為素包出了名,天津各處賣素包的都吆喝「石頭門檻大素包」,人們吃起來味美可口,也就不問其真假了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想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