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5000米藏區 廣東醫生邊吸氧邊做手術

2021-01-20 南方新聞網

手術間隙,梁安靖靠在氧氣出口處吸氧。受訪者供圖

南方網訊 8月12日,網上熱傳的一張照片,讓很多人淚目。照片中,一位醫生穿著手術服,疲憊地吸著氧氣。手術醫生雙手必須無菌,因此他無法扶著氧氣管,只能靠在制氧機邊,一點點地吸氧。

記者通過尋訪得知,這位醫生是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援藏醫療隊隊員、骨科梁安靖副教授。在他的帶領下,醫療隊員為西藏仲巴縣46歲的骨折患者巴桑,進行了長達4小時的骨折復位並鋼板內固定術。

這例骨折內固定術不簡單

時間回到8月4日10時許,巴桑騎摩託車外出時發生側翻,被緊急送到醫院。經檢查及X光報告顯示,巴桑的左腿股骨下段存在螺旋型粉碎性骨折,須立即手術。

醫療隊隊員們立刻分頭準備術前工作。由於仲巴縣沒有輸血條件,為減少術中出血的機率,梁安靖與隊員鄭眉光醫生、袁宇紅醫生經過討論,決定首次在術中使用驅血帶和氣壓止血帶,保障手術順利進行。

13時,手術正式開始。骨折內固定術的關鍵,是鋼板固定前,要為患者進行骨折復位。巴桑是一名身高一米八的壯漢,對復位操作中醫生的體能要求也更高。且5000米高原之上,氧含量僅有廣州的一半,稍微運動就會頭疼欲裂。醫生護士們還穿著不透氣的手術衣,戴著口罩,更是加劇了手術的難度。

手術臺上,當地醫院醫生邊加託著患者大腿、羅傑維持傷口暴露,援藏隊員鄭眉光和黃圖城則負責維持牽引。梁安靖一邊探查骨折形態,一邊向當地醫師仔細講授復位的步驟和技巧。

由於缺氧,梁安靖每講一句話都要停下來喘幾口氣。其間,他更是兩次出現心悸和冒冷汗等虛脫症狀。梁安靖只能做一會手術後暫停一下,坐下來對著出氧口吸幾口,稍稍好轉後又繼續手術。

手術室裡的醫生拍下了梁安靖吸氧的這一幕。術後上傳到網上,感動了許多人。

援藏,從未後悔

「高原手術不易,開展這類內固定術更是需要體力和耐力的雙重保障。」回想起手術臺上幾度缺氧的這一幕,梁安靖仍心有餘悸。但對於援藏,他從未後悔。

高原之上,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援藏醫療隊實現多項零突破,通過開展「師帶徒」人才培養模式,引領「傳幫帶」共成長。

此前,仲巴縣的急症患者只能轉運到日喀則市的上級醫院進行治療,長途路程不僅會加劇患者的痛苦,更需要患者家庭承擔高昂的治療費用。如今,在醫療隊的幫扶下,仲巴縣人民醫院急症處理水平日益提升,更多當地患者實現了「看病不出縣」。

南方日報記者 朱曉楓 通訊員 劉昕晨 黃睿 袁宇紅

相關焦點

  • 5000米高原,廣東醫生邊吸氧邊做手術
    照片中,一位醫生穿著手術服,疲憊地吸著氧氣。手術醫生雙手必須無菌,因此他無法扶著氧氣管,只能靠在制氧機邊,一點點吸氧。他是誰?為什麼邊吸氧邊手術?他就是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援藏醫療隊隊員、骨科梁安靖副教授。在他的帶領下,醫療隊員為西藏仲巴縣46歲的骨折患者巴桑,進行了長達4小時的骨折復位並鋼板內固定術。
  • 5000米高原上救治受傷藏民,廣州醫生邊吸氧邊手術
    今天(8月12日),一張醫生靠在病房供氧口吸氧的圖片在網上熱傳,從他穿著的手術服和手套上的血跡來看,他正處在緊張的手術過程中。那麼問題來了,這名醫生是誰?為何做手術過程中要不停吸氧?通過尋訪,記者終於解開困惑:這名醫生是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援藏醫療隊的骨科副教授梁安靖。
  • 5000米高原上救骨折藏民,廣州醫生邊吸氧邊手術
    8月12日,一張「醫生吸氧堅持完成手術」的感人照片在朋友圈刷屏。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獲悉,這張照片拍攝於海拔五千米的西藏仲巴縣人民醫院手術室。主人公是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2020年援藏醫療隊的隊員、骨科醫生梁安靖。
  • 高原手術實在不易! 援藏醫生邊吸氧邊手術
    援藏醫生邊吸氧邊手術金羊網  作者:張華、劉昕晨、黃睿、袁宇紅  2020-08-13 梁安靖副教授直言:「高原手術實在不易,開展骨科內固定術更是對體力和耐力的雙重考驗。」
  • 邊吸氧邊手術,廣州醫生在西藏救死扶傷,這例骨折內固定術不簡單
    在急診閱片會診及醫療隊內部討論後,梁安靖副教授決定立刻為病人開展手術治療。(巴桑左腿股骨下段粉碎性骨折嚴重)有了上周首例骨折手術的合作經驗,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的援藏隊員們立刻分頭準備術前工作。李麗嬌護長和梁安靖教授一起挑選術中適用的器材並滅菌,仲巴縣人民醫院的邊加醫生安排病人做術前的抽血檢查。
  • 一邊吸氧一邊堅持工作——柯橋醫生援藏故事
    畫面上正在開展包蟲病篩查的B超醫生是紹興市中心醫院超聲科的白奇峰醫師,來自江南水鄉柯橋平原地區的他正克服高原反應,邊吸氧邊開展工作。7月27日,白奇峰醫生和紹興市其他醫生一起啟程趕赴西藏,開始為期2個月的包蟲病篩查工作。        「拉薩海拔有3600多米,對我們平原地區的人來說,高原反應比較明顯,白天憋悶一點,尚可應付;但晚上睡覺則腦袋像戴了緊箍咒,要被憋醒好多次,必須鼻吸氧才能入睡。」白醫師說,儘管我也不同程度地出現了高原反應,但還是咬咬牙堅持了下來。
  • 冰城醫生克服頭暈胸悶等高原反應 海拔4300米做闌尾炎手術一下臺就...
    6月5日,哈醫大一院第六批援藏專家麻醉科王華民、普外科吳艦宇、口腔外科尹曉東、心內科于洋、超聲科陳闖五名專家,義無反顧地來到了海拔4300米的西藏康馬縣,進行為期6個月的援藏工作。呼吸困難剛下飛機就有高原反應「第一天到達拉薩,剛下飛機的那一刻,高原反應就出現了,稍微走得快一點就感到呼吸困難。」
  • 廣東援藏醫生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西藏日喀則市仲巴縣進行醫療幫扶
    劉付寧是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麻醉科的一名醫生,今年6月,他與其他5名醫生組成了援藏醫療隊,來到了中國與尼泊爾交界的西藏日喀則市仲巴縣進行醫療幫扶。  仲巴縣平均海拔高達5000米,空氣稀薄,氧含量僅有廣州的一半。雖然當地行醫條件艱難,但每當看到藏族同胞臉上純粹的笑容,廣東援藏醫生的心裡總是暖洋洋。
  • 千裡心相連 藏區先心病患兒來牡丹江接受心臟手術治療
    近日,來自西藏日喀則地區的20名先心病兒童和1名成年患者來到黑龍江省牡丹江心血管病醫院,接受心臟手術治療,這是牡丹江心血管醫院第二次給藏區先心病患兒免費手術治療。▲中間患兒為雷瑩今年9月24號,牡丹江心血管病醫院聯合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攜手開展「天使之旅—走進西藏日喀則貧困先心病篩查行動」,專家們在日喀則地區的康馬縣、定日縣、仁布縣、謝通門縣篩查3860人,其中陽性患者44人,符合手術指徵38人,第一批接受手術治療21人,其中20人為18歲以下兒童,最大的12歲,最小的2歲半。
  • 這兩條藏區旅行路線的海拔極易引發高反,心臟不好的慎選
    事實上,高原反應是初入高原的人都會產生的正常現象,是不可避免的,沒有一種藥物能完全徹底的預防和治療高反症狀,同樣,人們的身材和高反症狀的輕重程度也沒有太大關聯,最直接的治療方法就是吸氧!雖說吸氧可以很快緩解高反症狀,但攻略君建議,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儘量避免直接吸氧,減少對氧氣罐的依賴性,依靠自身適應力緩解高原壓力,這樣才能更好的適應高海拔環境和後期的行程。
  • 稻城亞丁機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民用機場,空姐邊吸氧邊工作
    假如說到國內海拔最高的機場,首先你會想到的是哪個機場呢?這裡也不賣關子了,目前國內海拔最高的民用機場,就是稻城亞丁機場了。
  • 安徽省立醫院病人邊背唐詩邊接受手術 成功切除腦膠質瘤
    看過港劇《妙手仁心》的人,或許對其中一個情節印象深刻:吳啟華扮演的腦外科醫生在開顱手術過程中將病人喚醒,根據需要,讓他分別動動手指,抬抬腿,說句話,做個腦筋急轉彎,確定無礙再下刀。  記者從安徽省立醫院南區得知,該院於日前進行了一場「高精尖」開顱手術。
  • 海拔5000米之上,這場「團圓」看哭了……
    在海拔5000米以上喀喇崑崙邊防一線從神仙灣到河尾灘從空喀山口到勝利山這裡沒有網絡信號不能書信往來許多邊防官兵半年甚至更久在甘肅定西的妻子帶著兩個孩子看到新聞,沒想到年僅四歲半的大女兒竟聽懂了爸爸遺書的內容,邊哭邊喊「爸爸」……陳明蓬,年初與戀愛了10年的女友剛舉行完婚禮,就接到通知要求火速歸隊。
  • 新疆三代護邊員巡邊守邊甘願當「犛牛嚮導」(圖)
    中新網塔縣9月11日電(記者 朱景朝 王小軍)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以下簡稱「塔縣」)塔吉克族三代護邊員巡邊守邊甘願當「犛牛嚮導」。近日,護邊員拉齊尼從海拔5000米的紅其拉甫山區輪班下到定居點,幫著父親完成秋收。11日,他啟程去烏魯木齊,作為獲獎代表,參加第五屆新疆道德模範頒獎儀式。
  • 西安專家在阿里地區完成世界海拔最高結腸鏡檢查
    作者 | 醫觀者@王睿 朱爾曼9月3日,國家第五批「組團式」援藏專家、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初大可醫生,在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人民醫院成功為一名患者進行結腸鏡檢查。據了解,該項檢查不僅首開阿里地區結腸鏡檢查先河,更創下結腸鏡檢查的世界海拔最高紀錄。
  • 邊做霧吸邊工作 「淡定」的敬業醫生「走紅」朋友圈
    穿著白大褂,端坐在醫院病房裡,邊整理病歷邊做著霧吸,這些天,這樣一張讓人感動的照片在紹興廣為流傳。不少市民紛紛點讚,稱「醫生太拼了,不容易」「給別人看病,也得注意自己身體」等等。10月14日,記者聯繫上照片上的當事醫生,還原照片走紅的來龍去脈。
  • 穿越海拔5000米……
    到了一個瞭望臺,這裡是海拔4280米的雅江河谷,也算是休息點。我們向瞭望臺上面走去,又遇到老公在西藏工作中認識的幾個朋友。打過招呼,稍作停留便開車繼續上山。跑了一段路突然停車。咋的了?老公同事說:水箱開鍋沒水了。我和兒子帶的是冰綠茶,老公帶的是保溫杯,老公同事帶的紅牛飲料。翻翻後備箱,紙箱裡只剩一瓶礦泉水。真是杯水車薪啊!
  • 讓醫生邊刷手機邊輸入病人信息!飛利浦發布新型超聲系統
    原標題:讓醫生邊刷手機邊輸入病人信息!飛利浦發布新型超聲系統來源:新聞晨報在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飛利浦集團發布了新型口袋超聲Lumify。只需要3步操作,就可以將探頭連接手機、平板,並且可以像刷手機、平板一樣地進行快捷的操作,大大減少了醫生輸入的時間,也使病人的信息更加全面。好的超聲設備最重要的還是圖像質量,Lumify的圖像質量大大提高,在5G網絡情況下,Lumify可以實現圖像數據的實時回傳,讓醫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
  • 邊疆鄉親手印請願書留住這群廣東醫生
    信息時報訊(記者 黃豔 通訊員 張陽 劉昕晨)老母親病重,他在援藏;妻子懷孕,他不在身邊;孩子還沒斷奶,她奔赴戈壁……就是這樣一群廣東醫生,不遠千裡奔赴新疆、西藏,戰勝惡劣環境,把優質醫療資源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 雪域高原上潔白的哈達——常德一醫麻醉科醫生雷奇援藏手記
    今年4月,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雷奇醫生成為對口援藏團隊中的一員,開展了為期半年的援藏幫扶工作。援藏期間他寫下了這篇手記。【初到海拔4000米的隆子】2020年4月24日我啟程出發,從常德桃花源機場起飛,途經成都轉機,到達西藏拉薩貢嘎機場時,已是晚上十一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