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間隙,梁安靖靠在氧氣出口處吸氧。受訪者供圖
南方網訊 8月12日,網上熱傳的一張照片,讓很多人淚目。照片中,一位醫生穿著手術服,疲憊地吸著氧氣。手術醫生雙手必須無菌,因此他無法扶著氧氣管,只能靠在制氧機邊,一點點地吸氧。
記者通過尋訪得知,這位醫生是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援藏醫療隊隊員、骨科梁安靖副教授。在他的帶領下,醫療隊員為西藏仲巴縣46歲的骨折患者巴桑,進行了長達4小時的骨折復位並鋼板內固定術。
這例骨折內固定術不簡單
時間回到8月4日10時許,巴桑騎摩託車外出時發生側翻,被緊急送到醫院。經檢查及X光報告顯示,巴桑的左腿股骨下段存在螺旋型粉碎性骨折,須立即手術。
醫療隊隊員們立刻分頭準備術前工作。由於仲巴縣沒有輸血條件,為減少術中出血的機率,梁安靖與隊員鄭眉光醫生、袁宇紅醫生經過討論,決定首次在術中使用驅血帶和氣壓止血帶,保障手術順利進行。
13時,手術正式開始。骨折內固定術的關鍵,是鋼板固定前,要為患者進行骨折復位。巴桑是一名身高一米八的壯漢,對復位操作中醫生的體能要求也更高。且5000米高原之上,氧含量僅有廣州的一半,稍微運動就會頭疼欲裂。醫生護士們還穿著不透氣的手術衣,戴著口罩,更是加劇了手術的難度。
手術臺上,當地醫院醫生邊加託著患者大腿、羅傑維持傷口暴露,援藏隊員鄭眉光和黃圖城則負責維持牽引。梁安靖一邊探查骨折形態,一邊向當地醫師仔細講授復位的步驟和技巧。
由於缺氧,梁安靖每講一句話都要停下來喘幾口氣。其間,他更是兩次出現心悸和冒冷汗等虛脫症狀。梁安靖只能做一會手術後暫停一下,坐下來對著出氧口吸幾口,稍稍好轉後又繼續手術。
手術室裡的醫生拍下了梁安靖吸氧的這一幕。術後上傳到網上,感動了許多人。
援藏,從未後悔
「高原手術不易,開展這類內固定術更是需要體力和耐力的雙重保障。」回想起手術臺上幾度缺氧的這一幕,梁安靖仍心有餘悸。但對於援藏,他從未後悔。
高原之上,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援藏醫療隊實現多項零突破,通過開展「師帶徒」人才培養模式,引領「傳幫帶」共成長。
此前,仲巴縣的急症患者只能轉運到日喀則市的上級醫院進行治療,長途路程不僅會加劇患者的痛苦,更需要患者家庭承擔高昂的治療費用。如今,在醫療隊的幫扶下,仲巴縣人民醫院急症處理水平日益提升,更多當地患者實現了「看病不出縣」。
南方日報記者 朱曉楓 通訊員 劉昕晨 黃睿 袁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