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民國大師 中國近代建築之父:梁思成

2020-12-14 騰訊網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貫廣東新會,生於日本東京,畢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是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和建築師,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之父。

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等作品的設計。

梁思成第一任妻子是林徽因,1919年相識,1928年成婚,育有一女(梁再冰)一子(梁從誡);第二任妻子是林洙,1948年相識,1962年再婚。

求學時期

梁思成的父親梁啓超,是清末改革家,為躲避清政府迫害而出國,所以梁思成出生於日本東京。1912年,辛亥革命後,梁思成隨父母從日本回國,在北京崇德國小及匯文中學(1912—1914)就學。1915年,入北平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1923年畢業於清華學校高等科。1924年,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國費城賓州大學建築系學習,1927年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又去哈佛大學學習建築史,研究中國古代建築(肄業)。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與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華的中國總領事館舉行婚禮。之後赴歐洲參觀古建築,8月18日回國後,在瀋陽東北大學任教,創立了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個建築學系。1929年8月,林徽因從東北回到北平(今北京市),在協和醫院生下女兒,取名梁再冰,意為紀念已故父親梁啓超「飲冰室」書房雅號。

1930年,和張銳參與天津市規劃,以《天津特別市物質建設方案》獲獎。

抗戰時期

日本侵佔中國東北後,梁思成於1931年回到北平,進入中國營造學社工作(任法式部主任)。

在1932年,主持了故宮文淵閣的修復工程。同年,著成《清式營造則例》手稿。

從1937年起,和林徽因等人先後踏遍中國十五省二百多個縣,測繪和拍攝二千多件唐、宋、遼、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來的古建築遺物,包括天津薊縣遼代建築獨樂寺觀音閣、寶坻遼代建築廣濟寺、河北正定遼代建築隆興寺、山西遼代應縣木塔、大同遼代寺廟群華嚴寺和善化寺、河北趙州隋朝建造的安濟橋等。這些重大考察結果,寫成文章在國外發表,引起國際上對這些文物的重視,為梁思成日後注釋《營造法式》和編寫《中國建築史》,準備良好的基礎。

1944至1945年,梁思成任教育部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副主任。

解放戰爭

1946年,梁思成赴美國講學,受聘美國耶魯大學教授,並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建築師。因他在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同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

1948年,在平津戰役前,梁思成繪製了《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交給中國人民解放軍,使北平古蹟避免受到炮擊,很好地保護了北京的文物和古城牆。

新中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梁思成除了仍在清華大學任教授和建築系主任外,還先後擔任了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文聯全國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委員、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築理論與歷史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1950年初,梁思成與都市計劃委員會的陳佔祥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規劃方案——《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議》。主張保護北京古建築和城牆,建議在西郊建新北京,保護舊北京城,不在舊城建高層建築,但建議沒有被採納。之後他多次上書,挽救了北海的團城。

1953年5月,北京市開始醞釀拆除牌樓,對古建築的大規模拆除開始蔓延。

梁思成因提倡以傳統形式保護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擔任解釋拆除工作的任務,為了挽救四朝古都僅存的完整牌樓街不因政治因素毀於一旦,梁思成與吳晗發生了激烈的爭論。之後,在文化部舉辦的文物界知名人士歐美同學聚餐會上,林徽因也與吳晗發生了一次面對面的衝突。

1962年,在林徽因病逝七年之後,梁思成娶了比自己小27歲的林洙(程應銓前妻)。

文化大革命中,梁思成被當作「復古」典型批判並抄家,所收藏的全部圖書資料被沒收。

1972年1月9日,梁思成病逝於北京。

---------------------------------

推薦好書好詩好故事

天天送好書,

分享即快樂!

相關焦點

  • 梁思成:中國建築史上的國寶級人物,一位真正的建築大師!
    梁思成:一位真正的建築大師,如果沒有他就沒有《中國建築史》在46年前的今天,建築學家梁思成逝世,梁思成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畢生致力於研究和保護中國建築,是建築史中的一位頂尖人物梁思成曾經也是擔任中央研究院院士,曾經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等作品的設計
  • 中國近代著名的五大建築大師,梁思成上榜,你還知道有誰嗎?
    原標題:中國近代著名的五大建築大師,梁思成上榜,你還知道有誰嗎?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貫廣東新會,生於日本東京,畢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是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和建築師。
  • 中國建築師梁思成.不顧國讎家恨,全力保護日本古都,真相讓人吃驚
    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築文化大國之一,自古以來能人輩出,魯班就是其中之一。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之父的築梁思成,曾經不顧國讎家恨,全力保護日本古都,真相讓人吃驚。梁思成在1923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之後留學美國,專攻建築學科。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文化,促進近代建築文化的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國國徽的設計都有梁思成的一份功勞。
  • 他是中國近代建築大師,一生只為讀懂園林之美
    說起中國建築史上的大師,童寯(Jùn)這個名字,顯得有幾分陌生。 作為近代中國第一批建築師,童寯曾和梁思成一道留學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西學素養深厚,並深受新建築運動的影響。 留學歸國後,他卻終其一生,潛心於中國古代園林的考察與研究。 要問童先生對園林有多熱愛?
  • 梁思成與林徽因是近代一段備受關注的愛情,梁思成與林徽因故居
    梁思成與林徽因是近代一段備受關注的愛情,兩人有相同是志趣愛好,共同為了中國的建築事業奉獻自己的一生,在事業和生活上相互扶持。原本林徽因還有別的選擇的,不管是時期的初戀徐志摩還是幽默深情的金嶽霖,但是他最終選擇了梁思成,也使兩人的愛情更令人尋味。
  • 一生建築,半世情緣——不可錯過的「窗裡窗外——梁思成林徽因特展」
    梁思成、林徽因這對民國恩愛伉儷的名字,在百年後的今天依然深深刻在大眾腦海裡。人們談論著他們強烈的報國責任感,體味著梁、林所持教育理念和風骨,為兩位大師對中國城市規劃事業和歷史文物保護做出的卓越貢獻而震撼。
  • 中國現代著名人物30個中國十大現代傑出人物事跡
    對中國貢獻巨大的人物、中國現代著名人物30個、影響當代中國50位名人、中國十大著名人物、中國近代100名名人、中國現代傑出人物事跡、中國現代50個傑出人物、近代中國十大影響人物;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2012年諾zhi
  • 大型紀錄片《百年巨匠》第二季首篇聚焦建築大師
    開機儀式現場 鍾欣 攝  中新網北京4月24日電 (記者 應妮)大型系列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第2季啟動暨建築篇23日在故宮舉行了開機儀式。「建築篇」將聚焦詹天佑、茅以升、梁思成、楊廷寶四位近現代中國建築工程領域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 魯迅痛批,錢鍾書冰心嘲諷,民國大師們為何都「不待見」林徽因?
    魯迅痛批,錢鍾書冰心嘲諷,民國大師們為何都「不待見」林徽因? 「……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林徽因是民國時期家喻戶曉的才女,除了她在建築學上的成就外,更為人熟知的是她的情感經歷。
  • 梁思成,日本古都之恩人,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保護
    導語:梁思成,日本古都之恩人,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保護。大家好,我是熱愛傳統文化的江南大師兄。今次想跟大家聊聊被《現代學林點將錄》譬喻為「地察星青眼虎李雲」——梁思成的故事。文章的重點在於梁思成在建築上的成就。關於他與林徽因、林洙的婚姻故事,此番暫且不做探討。
  • 林徽因去世後,梁思成為何在其墓碑上刻「建築師林徽因」?
    梁思成這位近代建築學巨匠晚年承認,自己最初選擇學習建築,只是為了陪伴林徽因完成理想! 1924年6月,在父輩的建議下,林徽因和梁思成雙雙赴美攻讀建築學。 從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走遍了國內15個省,200多個縣,實地考察測繪了200多處古建築物,河北趙州石橋、山西應縣木塔、五臺山佛光寺(唐代建築,歷史為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居第三,被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等,就是通過他們的考察才得以被世界認識,並加以保護。
  • 梁思成手稿曝光,堪比現代軟體繪製,網友:你確定不是列印稿?
    01 梁思成手稿曝光,網友:你確定不是列印稿? 梁思成先生是梁啓超的兒子,也是中國近代建築之父,他曾在東北大學創立了現代中國第一個建築學系,完成了劃時代的創舉。
  • 《百年巨匠》第二季建築篇聚焦梁思成
    本報訊(記者   王巖)紀錄片《百年巨匠——梁思成》開機儀式日前在四川省宜賓市李莊古鎮舉辦。據介紹,《百年巨匠》的拍攝已經走過八個年頭,期間屢獲殊榮。    今年4月,在故宮武英殿前舉行《百年巨匠—建築篇》的開機儀式,這是見證《百年巨匠》從文化藝術領域,到全面反映中國近現代文化先行者走上新高度的又一重大標誌。
  • 淺談近代中國建築風格的變遷
    近代中國建築風格受外國的衝擊和各種政治環境影響,不同時期帶著濃重的時代色彩,從模仿借鑑西方的建築風格到逐漸有了自己的鮮明特徵,這是一個不斷完善創新的道路,而中國在這個時期也處於承上啟下,中西交匯,新舊接替的過渡時期。中國在鴉片戰爭以前基本沒有接觸過西方的近代建築文化,中國建築以傳統的東方建築風格為主。但是近代戰爭的爆發,也引起了中國建築行業的急劇變化。
  • 《中國建築史》讀記:跟著梁思成去旅行之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寢。陵寢及其附屬紀念建築群面積8萬餘平方米。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主要建築有博愛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
  • 中國建築兩千年來始終保持獨立!雲岡石窟給了梁思成重要證據
    它不僅是東方石雕藝術的立體史料,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完美典範,更是了解北魏建築最重要的寶庫。1933年,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等中國營造學社成員首次山西之行即選定雲岡石窟為考察對象,並稱讚道:「這靈巖石窟更是後魏藝術之精華——中國美術史上一個極重要時期中難得的大宗實物遺證。」冰心也曾在遊記中讚嘆它:「萬億化身,羅列滿山,鬼斧神工,駭人心目。」
  • 《百年巨匠·建築篇——梁思成》在四川宜賓李莊古鎮開機
    7月8日,系列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建築篇——梁思成》在四川宜賓李莊古鎮開機。  《百年巨匠》是一部以20世紀文學藝術領域傑出代表為主題的大型系列人物傳記紀錄片,體現傳承中華文脈、弘揚巨匠風採的文化情懷和時代精神,由中央電視臺牽頭策劃開拍。
  • 日本學者揚言:中國已無唐朝木建築,梁思成林徽因花了4年終找到
    不知何時起,網絡上流傳著「中國大唐看日本,中國大明看韓國」,筆者每次看到這種言論時都有百般滋味,在民國時期,日本學者就曾揚言:中國已無唐朝木建築,想要看唐代建築,就一定要去日本京都和奈良。
  • 時隔幾十年,梁思成大量建築手稿曝光,媲美電腦製圖
    近日,建築大師梁思成大量的建築手稿在網上曝光,其精緻嚴謹驚豔無數人,絲毫不輸電腦製圖。清代 四川灌縣 安瀾橋梁思成談起為什麼要研究中國建築,他說:「當我第一次去拜訪林徽因時,她剛從英國回來,在交談中,她說到以後要學建築,我當時連建築是什麼都還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