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兩千年來始終保持獨立!雲岡石窟給了梁思成重要證據

2020-12-16 澎湃新聞

原創 人文清華 人文清華講壇

雲岡石窟,始鑿於公元460年,距今已有1560年。它不僅是東方石雕藝術的立體史料,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完美典範,更是了解北魏建築最重要的寶庫。

1933年,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等中國營造學社成員首次山西之行即選定雲岡石窟為考察對象,並稱讚道:「這靈巖石窟更是後魏藝術之精華——中國美術史上一個極重要時期中難得的大宗實物遺證。」冰心也曾在遊記中讚嘆它:「萬億化身,羅列滿山,鬼斧神工,駭人心目。」

規模宏偉的石窟,栩栩如生的石刻佛像,中外雜陳的裝飾花紋……內容之豐富、雕飾之精美,寫不勝寫。26個甲子,時光流轉,物換星移,雲岡石窟默默佇立,見證著歷史,也演繹著傳奇。

一起來讀讀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先生眼中的雲岡,跟隨他們欣賞這璀璨的石窟藝術。

1933年,梁思成、林徽因等赴雲岡石窟考察途中(左起莫宗江、林徽因、劉敦楨)

中國藝術固有的血脈中,忽然滲雜旺而有力的外來影響,為可重視。且西域所傳入的影響,其根苗可遠推至希臘古典的淵源,中間經過複雜的途徑,迤邐波斯,蔓延印度,更推遷至西域諸族,又由南北兩路健馱羅及西藏以達中國。這種不同文化的交流濡染,為歷史上最有趣的現象,而雲岡石刻便是這種現象,極明晰的實證之一種,自然也就是近代治史者所最珍視的材料了。

根據著雲岡諸窟的雕飾花紋的母題(motif)及刻法,佛像的衣褶容貌及姿勢,斷定中國藝術約莫由這時期起,走入一個新的轉變,是毫無問題的。以漢代遺刻中所表現的一切戇直古勁的人物車馬花紋,與六朝以還的佛像傳紋和浮雕的草葉,瓔珞,飛仙等等相比較,則前後判然不同的傾向,一望而知。僅以刻法而論,前者單簡冥頑,後者在質樸中,忽而柔和生動,更是相去懸殊。

1930年代的雲岡石窟

來源:[日]水野清一、長廣敏雄:《雲岡石窟》

但云岡雕刻中,「非中國」的表現甚多;或顯明承襲希臘古典宗脈;或繁富的滲雜印度佛教藝術影響;其主要各派原素多是囫圇包並,不難歷歷辨認出來的。因此又與後魏遷洛以後所建伊闕石窟——即龍門——諸刻稍不相同。以地點論,洛陽伊闕已是中原文化中心所在;以時間論,魏帝遷洛時,距武州鑿窟已經半世紀之久;此期中國本有藝術的風格,得到西域襲入的增益後,更是根深蒂固,一日千裡,反將外來勢力積漸融化,與本有的精神冶於一爐。

雲岡雕刻既然上與漢刻迥異,下與龍門較,又有很大差別,其在中國藝術史中,固自成一特種時期。近來中百人士對於雲岡石刻更感興趣,專程到那裡謁拜鑑賞的,便成為常事,攝影翻印,到處可以看到。

……

1933年9月林徽因在雲岡石窟

來源: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藏

總觀以上各項的觀察所及,雲岡石刻上所表現的建築、佛像、飛仙及裝飾花紋,給我們以下的結論;雲岡石窟所表現的建築式樣,大部為中國固有的方式,並未受外來多少影響,不但如此,且使外來物同化於中國,塔即其例……

在結構原則上,雲岡石刻中的中國建築,確是明顯表示其應用構架原則的。構架上主要部分,如支柱、闌額、鬥栱、椽瓦、簷脊等,一一均應用如後代;其形式且均為後代同樣部分的初型無疑。所以可以證明,在結構根本原則及形式上,中國建築二千年來保持其獨立性,不曾被外來影響所動搖。

……

雲岡石窟乃西域印度佛教藝術大規模侵入中國的實證。但觀其結果,在建築上並未動搖中國基本結構。在雕刻上只強烈的觸動了中國雕刻藝術的新創造——其精神、氣魄、格調,根本保持著中國固有的。而最後卻在裝飾花紋上,輸給中國以大量的新題材,新變化,新刻法,散布流傳直至今日,的確是個值得注意的現象。

本文節選自梁思成、林徽因和劉敦楨合著《雲岡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築》一文,原文載於《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四卷三、四期合刊。

不同文化的濡染下,那些希臘式的柱子、「肥笨作跳躍狀」的印度式飛仙是如何融入中國文化的?雲岡石窟在2001年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到這樣珍罕的文化遺產地,我們應該看些什麼?

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由清華大學與山西省文物局聯合主辦的「人文清華」講壇特別節目《穿越時間的距離,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代建築》第二場將在雲岡石窟隆重開講。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常務副館長王南老師將以《千年一窟看雲岡》為題,帶你穿越時間的距離,一起閱讀雲岡石窟這部近1600年的石頭史書,思考何為文化遺產,如何保護文化遺產,又如何繼承創新。

活動信息

主講嘉賓

王南,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常務副館長,故宮研究院特邀研究員,哈佛大學藝術與建築史系中國藝術實驗室協研員(associate)。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史研究,著有《規矩方圓,天地之和——中國古代都城、建築群與單體建築之構圖比例研究》(2018)、《北京古建築》(上下冊,2015)等學術專著,並在「讀庫」撰寫中外建築史科普叢書「建築史詩」系列(已出版九冊)。

聽課證領取

(ADGuider.com技術支持)

每場公開課,掃描聽課證二維碼,即可獲得本人專屬聽課證。集齊4張「人文清華雲講壇」電子聽課證,打卡4堂直播課,就可以獲得「人文清華雲講壇」結業證。

補課攻略

如果你錯過了《千年一園看晉祠》的直播,不必遺憾,掃描聽課證二維碼後,點擊補課,即可隨時隨地雲端補課!

6月13日直播媒體

新華網

人民日報客戶端

學習強國

央視頻

中新網

山西衛視

山西黃河電視臺

騰訊新聞

搜狐

百度

鳳凰網

咪咕視頻

一點資訊

學堂在線

山西晚報客戶端

今日頭條

人文清華官方b站

人文清華官方抖音

人文清華官方快手

清華大學官方b站

清華大學官方微博

清華大學官方抖音

清華大學官方快手

歡迎關注「人文清華講壇」微信公眾號

並積極留言提問

主講嘉賓將對精彩問題進行回答

原標題:《中國建築兩千年來始終保持獨立!雲岡石窟給了梁思成重要證據(內附直播連結和聽課攻略)》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雲岡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築(節選)梁思成
    同人等初意不過是來大同機會不易,順便去靈巖開開眼界,瞻仰後魏藝術的重要表現;如果獲得一些新的材料,則不妨圖錄筆記下來,作一種雲岡研究補遺。 以前從搜集建築實物史料方面,我們早就注意到雲岡、龍門及天龍山等處石刻上「建築的」(architectural)價值,所以造像之外,影片中所呈示的各種浮雕花紋及建築部分(若門楣、欄杆、柱塔等等),均早已列入我們建築實物史料的檔庫。
  • 「跟著梁思成環遊中國古建第一站」拓跋家族建雲岡石窟
    梁思成先生在上世紀30年代用近十年的時間對全國近200個縣城的2000多處古建築進行了考察及實地測繪,後來寫了一本書叫《中國建築史》。這本書不僅是科班學生的必讀教材,也可作為古建旅遊愛好者的入門讀物。自這篇起我想寫一個系列的圖文,把梁先生書中按照年代羅列的建築遺存做梳理,方便今後出行選擇目的地。
  • 雲岡石窟丨讓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1933年,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等中國營造學社成員來到山西大同測繪遼金寺廟,順便觀覽雲岡石窟,卻意外地在石窟裡發現了中國北魏木構建築形象。在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周年之際,清華師生重走梁思成、林徽因曾走過的古建築考察之路,近日,他們來到雲岡石窟,通過「人文清華」講壇網絡直播,將雲岡石窟之美分享給更多的人。雲岡石窟開鑿於北魏時期,距今將近1600年。現存45個主要洞窟、209個附屬洞窟、1100多個佛龕、18000餘平方米雕刻面積,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寶庫。
  • 為何中國建築數千年來保有獨立,日本木構建築卻比中國的古老?
    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由清華大學與山西省文物局聯合主辦的「人文清華」講壇特別節目《穿越時間的距離,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代建築》第二場在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雲岡石窟隆重開講。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常務副館長王南講授《千年一窟看雲岡》,指出世界文化遺產有許多是古建築,中國自古就有自己獨特的建築審美規律,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莫宗江等中國營造學社先賢考察雲岡石窟以及石窟中雕刻的北魏建築形象時,發現雖然不斷有外來文明的建築文化輸入華夏大地,但中國建築數千年來一直保有獨立性。
  • 雲岡石窟:翻開這部1560年的「石頭史書」
    《梁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    2020年6月6日至7月5日,「人文清華講壇」特別節目《穿越時間的距離,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建築》,先後在太原晉祠、大同雲岡石窟、應縣木塔和五臺山佛光寺等四處著名古建築,進行現場開講,帶領網友「雲遊」這些歷史建築。
  • 跨越千年歷史的雲岡石窟
    四川在線記者 袁東山11月20日,第十五屆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媒體團走進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我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距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該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裡。現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 ,石雕造像51000餘座。「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這是當年雲岡石窟盛景的真實寫照。
  • 千年石窟 泱泱氣度
    2020年6月18日起,這場展覽面向公眾開啟「雲觀展」(點擊連結直達雲觀展https://sourl.cn/5etfMX),觀眾可以在線欣賞從雲岡石窟研究院考古發掘成果中精選出來的石雕造像、碑刻、陶瓷器具、建築構件等112件(套)文物;回顧一個多世紀以來,研究和記錄雲岡石窟的中外學術文獻、珍貴歷史影像;同時,虛擬體驗身臨世界首個可移動3D列印數位化石窟「雲岡第
  • 雲岡石窟:穿越千年的微笑
    這種手法使得建築直接影響精神,藝術感染力由此而生。雲岡早期洞窟具有極強的形式美感,每一尊大佛造像均與石窟內的空間和建築結構結合為一個完美的整體,由此創造出極富力量感的強大氣場。 到了雲岡石窟建造的中期,與早期相同,洞窟內的佛像、佛塔以及洞壁上的石刻均由本座山體的石材雕鑿而成,成為石窟建築結構的一部分。
  • 考古學家宿白走進雲岡,從日本學界奪回對雲岡石窟的話語權
    雲岡石窟開鑿於北魏時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它的價值在於,開啟了中華大地舉國家之力修建大型石窟的先河。綜觀中國北方的石窟,無不有雲岡風格的影子,因此,雲岡在中國乃至世界藝術史上有著重要價值。過去人們聽過一句很熟悉的話:「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殊不知,學界還流傳著類似的一句話:「雲岡石窟在中國,但研究在日本。」
  • 中國早期藝術史-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大佛遠景,喜仁龍攝。 中國早期佛教雕塑中,還有不少石窟群,其中規模最大的是雲岡石窟,在今山西北部大同市區附近。 雲岡石窟內雕塑眾多,無法一一細講。在此,我們僅舉幾個例子進行介紹,推薦讀者閱讀介紹雲岡石窟的專著。在中亞風格的雕塑中,最重要、最具藝術價值的佛教雕塑是大型佛陀和菩薩造像。如果算上基座高度的話,最高的一尊造像超過15米高。這尊佛像的面部循規蹈矩,雕刻得較大,手結禪定印,身穿袒右袈裟,衣褶緊密貼體。
  • 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聯展:文脈承千年 大河一線牽
    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伴隨著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和時代價值挖掘的不斷深入,中國石窟文化將成為黃河文化中的品牌與亮點,與之共生發展。千年文化聚河洛,觀此勝於讀古書。三大石窟聯展集中國石窟文化之大成,是絲路文化中東西方文明聚同化異的歷史見證,是黃河文化中包容並蓄、一脈相承的現代表達。讀書,三大石窟共同存在於梁思成的《中國雕塑史》裡;行路,從龍門石窟出發,經雲岡石窟到達敦煌石窟,需穿越近3000公裡。而今天,在洛陽博物館即可飽覽中國石窟之大成。是什麼促成了這次三大石窟聯展?「是數位化帶來的這種可能性。」
  • 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聯展: 文脈承千年 大河一線牽
    三大聯展將「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創新文物展陳和文化交流形式,這片經北魏、東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諸代相繼鑿建的石窟群才得以穿越時空,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民風民俗、書畫藝術等歷史得以見證,蘊含其中的哲學思辨、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等思想得以傳承。
  • 雲岡石窟:文化交融的歷史見證
    圖為雲岡石窟第20窟露天大佛。 (雲岡石窟研究院供圖)從山西省大同市城區向西16公裡,到十裡河北岸武州山南麓,可見一處依山開鑿氣勢恢宏的石窟,東西綿延1公裡。這就是雲岡石窟。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
  • 《雲岡石窟全集》出版 首次全方位為雲岡石窟「立檔」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史競男)國家「十二五」重點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雲岡石窟全集》已由青島出版社出版。這項浩大的出版工程歷時近7年,共20卷,用圖12710張,收錄造像59265身,編號洞窟45個,全景式展現了雲岡石窟的文化特色與藝術精華。
  • 雲岡石窟,感受石窟藝術之美
    雲岡石窟是我國三大石窟之一,位於山西省大同市。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裡,現存大小窟龕254個,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餘尊,堪稱中國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代表了五世紀世界雕刻藝術的最高水平。雲岡石窟古稱為武州山大石窟寺,開鑿於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時代,距今已有1500年之久。雲岡石窟與我國諸多石窟寺比較,最具西來樣式,後期營造的石窟又引領了中華佛教藝術本土化、世俗化、民族化的新風尚,在中華藝術寶庫中獨一無二。
  • 雲岡石窟:「雲」端行走,「雲」遊世界
    1933年,中國學者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等營造學社同人考察雲岡石窟,隨後在合著的《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中,刊發了《雲岡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築》一文,釐定了雲岡諸窟的名稱,討論了雲岡飛仙的雕刻,分析了雲岡石窟表現的建築形式和窟前的附屬建築,文中認為:「這靈巖石窟更是後魏藝術之精華—中國美術史上一個極重要時期中難得的大宗實物遺證。」並在文章中第一次從建築角度研究了雲岡石窟的價值。
  • 重謁雲岡石窟
    這次重謁石窟一是滿足妻兒夙願,二來彌補首遊時間倉促走馬觀花之憾。,國道改道了,進入景區道路重新修了,在石窟東南方新建了彎彎曲曲的景區步道和高大宏偉的仿古建築服務用房。從雲岡石窟始鑿,歷史上掀起了各地石窟寺的營建運動,影響遠及中原、河北、河西及西域地區,其造像制式被佛教考古界稱為「雲岡模式」。以宏大之美,精緻之美,空靈之美,滄桑之美享譽世界,代表了公元5—6世紀世界雕刻藝術的最高水平,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之作。
  • 雲岡石窟見證古絲路輝煌
    而在絲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雲岡石窟的開鑿,標誌的不只是佛教的盛行,更展現出了當時世界商貿融通與世界多種文化相互包容,集中於平城(今大同)一地的場面。從歷史角度定位雲岡石窟,它是一道不可逾越的文化鴻溝,更見證了古代絲綢之路半個多世紀的輝煌。
  • 雲岡石窟 導遊詞
    歡迎大家來到雲岡石窟參觀遊覽。我是此次雲岡石窟之行的導遊員小張,我很榮幸陪同大家一起參觀遊覽,下面將由我來為大家講解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 16 公裡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裡。
  • 「996 | 美文」行走在雲岡石窟
    證據很多就在「雲岡石窟」,那「洋氣」的佛像上,在那羅馬柱式的窟柱上……在那至今看起來依然時尚的袈裟、華麗洞窟忍冬紋的裝飾雕刻上……我喜歡在雲岡石窟行走,也是我把自己小時候的印象,琢磨後,看了多位「大咖們」的論道,重新回眸後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