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等中國營造學社成員來到山西大同測繪遼金寺廟,順便觀覽雲岡石窟,卻意外地在石窟裡發現了中國北魏木構建築形象。在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周年之際,清華師生重走梁思成、林徽因曾走過的古建築考察之路,近日,他們來到雲岡石窟,通過「人文清華」講壇網絡直播,將雲岡石窟之美分享給更多的人。
雲岡石窟開鑿於北魏時期,距今將近1600年。現存45個主要洞窟、209個附屬洞窟、1100多個佛龕、18000餘平方米雕刻面積,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寶庫。第20窟主佛坐像,是雲岡最著名的露天大佛,高13.7米,因早年洞窟前壁山崖崩塌而使大佛露天而坐。20窟大佛,是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也是中國早期佛教藝術的傑作。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常務副館長 王南:它較多地受到了犍陀羅風格的影響,你看高鼻深目,而且希臘鼻子,鼻梁跟額頭是連在一起的,如果大家仔細看它的嘴唇上部有兩撇小鬍子,帶有很濃的異域風情。犍陀羅佛像也好、笈多佛像也好,都是有眼無珠,表現的是什麼?佛在沉思當中的造型。但是在中國來看這個東西太不習慣了,中國藝術家覺得傳神寫照全在眼神的刻畫啊,所以就給大佛安上了眼珠。我們看加上了眼珠的大佛,明顯帶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氣氛,我覺得這是絕妙的一筆,我們常說畫龍點睛,這就算刻佛點睛了。
1933年,中國營造學社成員梁思成、林徽因等人來到雲岡石窟,意外發現石窟裡竟然用雕刻技術表現了建築的柱子、鬥拱、屋頂等細部,還雕出了塔和殿宇的形制。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常務副館長 王南:這其實是非常寫實的一座北魏木結構佛塔的大模型,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塔是一個方形的塔,然後有五層,每層逐漸縮進,然後它雕得非常細緻,把每層的立柱、闌額、簷下的鬥拱,甚至屋簷上的椽子和上面的瓦都雕刻出來了,你看這個椽子到了轉角的部位變成放射狀了,這和後世的木結構的古建築是一模一樣的,所以是高度寫實的。他們發現,原來雲岡石窟是如此偉大的石窟寺建築,而且還有建築中的建築,就是在這些窟裡雕刻了非常多的北魏時候的木結構建築的圖像,甚至有來自世界很多地方的外域的建築形象。他們本來是開開眼,結果變成了為期好多好多天的考察了。
20世紀30年代的雲岡石窟,一片荒涼,沒有遊客、沒有旅館,連最簡單的食物也難以找到,但營造學社的幾個年輕人滿懷熱情地投入工作。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常務副館長 王南:當年雲岡的這片地方都是農田,還有很多廢棄的農舍,他們為了節約考察的時間,不住在大同,晚上擠在廢棄的農舍裡。晚上特別冷的時候就蓋著報紙取暖。
考察後,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總結,「支柱、闌額、鬥拱、椽、瓦、簷、脊等,一一均應用如後代」,「在結構根本原則及形式上,中國建築兩千年來保持其獨立性」。
近些年,雲岡石窟研究院按照「全方位精心打造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旅遊大景區」的目標,科學保護和擴建,恢復了北魏時期「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的歷史風貌。如今,石窟寺、園林、古建築渾然一體,充分體現了雲岡石窟豐富多元的文化形態。
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 張焯:今天我們重走這條路,重來調查了解雲岡的建築、美術,各方面的這些藝術,我覺得對於我們將來的學科發展、雲岡研究的深化,都有意義,而且也真正地踐行了總書記所說的,雲岡石窟的保護工作是一種持久的、長期的工作,保護第一,保護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旅遊的、適當地利用。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 胡鈺:人文清華講壇就是為了發揮大學知識傳播、文化傳承的功能,就是為了向社會傳播清華的人文精神,展示清華的人文形象。雲岡的石窟,雲岡的大佛不會說話,但清華的學者可以說話,我們希望清華的學者把自己的思考、自己的體悟能夠講出來,能夠把雲岡石窟,把中國的文化更好地傳播出來。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人文清華」講壇製片人 張小琴:我們1600年前的匠人是如何面對外來文化的,他們用他們那種自信來選擇,什麼是要的,什麼是不要的,什麼是發揚的。所以我們今天其實也應該去學習他們這種精神,如果我們了解了它,學習了,讀懂了,不僅可以保護好,而且可以繼承發揚,那麼我們的文化就不僅可以源遠,而且可以流長,以至於生生不息。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在考察雲岡石窟後,合著了《雲岡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築》一文,文中感慨「中國藝術固有的血脈中,忽然滲雜旺而有力的外來影響」。雲岡石窟不僅是魏晉南北朝時代文明融合的結晶,更是民族團結的藝術象徵和永恆豐碑。重新探索雲岡石窟,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
(總臺央視記者 邵莉 李程 王立斌 李浚 徐影)
(編輯 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