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丨讓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2020-12-09 央視新聞

1933年,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等中國營造學社成員來到山西大同測繪遼金寺廟,順便觀覽雲岡石窟,卻意外地在石窟裡發現了中國北魏木構建築形象。在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周年之際,清華師生重走梁思成、林徽因曾走過的古建築考察之路,近日,他們來到雲岡石窟,通過「人文清華」講壇網絡直播,將雲岡石窟之美分享給更多的人。

雲岡石窟開鑿於北魏時期,距今將近1600年。現存45個主要洞窟、209個附屬洞窟、1100多個佛龕、18000餘平方米雕刻面積,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寶庫。第20窟主佛坐像,是雲岡最著名的露天大佛,高13.7米,因早年洞窟前壁山崖崩塌而使大佛露天而坐。20窟大佛,是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也是中國早期佛教藝術的傑作。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常務副館長 王南:它較多地受到了犍陀羅風格的影響,你看高鼻深目,而且希臘鼻子,鼻梁跟額頭是連在一起的,如果大家仔細看它的嘴唇上部有兩撇小鬍子,帶有很濃的異域風情。犍陀羅佛像也好、笈多佛像也好,都是有眼無珠,表現的是什麼?佛在沉思當中的造型。但是在中國來看這個東西太不習慣了,中國藝術家覺得傳神寫照全在眼神的刻畫啊,所以就給大佛安上了眼珠。我們看加上了眼珠的大佛,明顯帶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氣氛,我覺得這是絕妙的一筆,我們常說畫龍點睛,這就算刻佛點睛了。

1933年,中國營造學社成員梁思成、林徽因等人來到雲岡石窟,意外發現石窟裡竟然用雕刻技術表現了建築的柱子、鬥拱、屋頂等細部,還雕出了塔和殿宇的形制。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常務副館長 王南:這其實是非常寫實的一座北魏木結構佛塔的大模型,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塔是一個方形的塔,然後有五層,每層逐漸縮進,然後它雕得非常細緻,把每層的立柱、闌額、簷下的鬥拱,甚至屋簷上的椽子和上面的瓦都雕刻出來了,你看這個椽子到了轉角的部位變成放射狀了,這和後世的木結構的古建築是一模一樣的,所以是高度寫實的。他們發現,原來雲岡石窟是如此偉大的石窟寺建築,而且還有建築中的建築,就是在這些窟裡雕刻了非常多的北魏時候的木結構建築的圖像,甚至有來自世界很多地方的外域的建築形象。他們本來是開開眼,結果變成了為期好多好多天的考察了。

20世紀30年代的雲岡石窟,一片荒涼,沒有遊客、沒有旅館,連最簡單的食物也難以找到,但營造學社的幾個年輕人滿懷熱情地投入工作。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常務副館長 王南:當年雲岡的這片地方都是農田,還有很多廢棄的農舍,他們為了節約考察的時間,不住在大同,晚上擠在廢棄的農舍裡。晚上特別冷的時候就蓋著報紙取暖。

考察後,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總結,「支柱、闌額、鬥拱、椽、瓦、簷、脊等,一一均應用如後代」,「在結構根本原則及形式上,中國建築兩千年來保持其獨立性」。

近些年,雲岡石窟研究院按照「全方位精心打造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旅遊大景區」的目標,科學保護和擴建,恢復了北魏時期「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的歷史風貌。如今,石窟寺、園林、古建築渾然一體,充分體現了雲岡石窟豐富多元的文化形態。

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 張焯:今天我們重走這條路,重來調查了解雲岡的建築、美術,各方面的這些藝術,我覺得對於我們將來的學科發展、雲岡研究的深化,都有意義,而且也真正地踐行了總書記所說的,雲岡石窟的保護工作是一種持久的、長期的工作,保護第一,保護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旅遊的、適當地利用。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 胡鈺:人文清華講壇就是為了發揮大學知識傳播、文化傳承的功能,就是為了向社會傳播清華的人文精神,展示清華的人文形象。雲岡的石窟,雲岡的大佛不會說話,但清華的學者可以說話,我們希望清華的學者把自己的思考、自己的體悟能夠講出來,能夠把雲岡石窟,把中國的文化更好地傳播出來。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人文清華」講壇製片人 張小琴:我們1600年前的匠人是如何面對外來文化的,他們用他們那種自信來選擇,什麼是要的,什麼是不要的,什麼是發揚的。所以我們今天其實也應該去學習他們這種精神,如果我們了解了它,學習了,讀懂了,不僅可以保護好,而且可以繼承發揚,那麼我們的文化就不僅可以源遠,而且可以流長,以至於生生不息。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在考察雲岡石窟後,合著了《雲岡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築》一文,文中感慨「中國藝術固有的血脈中,忽然滲雜旺而有力的外來影響」。雲岡石窟不僅是魏晉南北朝時代文明融合的結晶,更是民族團結的藝術象徵和永恆豐碑。重新探索雲岡石窟,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

(總臺央視記者 邵莉 李程 王立斌 李浚 徐影)

(編輯 王法)

相關焦點

  • 看,行走的雲岡石窟(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事實上,即便走進這兩個石窟,如果沒有地理信息和周邊場景的提示,相信會讓很多人真的以為自己置身在雲岡石窟。與高校的合作碰撞出了新想法武周山下,世界遺產雲岡石窟,引無數人迷醉在此。守著這麼一個文化寶藏,雲岡石窟研究院在院長張焯的帶領下動起了腦筋:「一年200萬遊客,還遠遠不夠。」
  • 讓文物活起來
    作為在山西文化旅遊產業摸爬滾打十幾年的資深人士,全國人大代表,山西文旅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文保就把目光鎖定在了文物資源的保護上。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護習近平總書記此次在雲岡石窟視察時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 3D石窟 走出雲岡(解碼·文化遺產賦彩生活)
    近日,由浙江大學與雲岡石窟研究院合作的首例可移動3D列印複製洞窟在浙江大學落成,並於6月12日起向校內師生開放。3年來,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與雲岡石窟研究院聯合項目組攻克了數據採集處理、結構設計、分塊列印上色等多項技術難關,讓古老的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邁出了「行走」世界的第一步。
  • 感受「行走」起來的數字雲岡石窟
    「漫步雲岡石窟,不僅可以近距離欣賞神態各異、形象多樣的石佛造像,感受北魏大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還可以在數字中心,體驗高科技帶來的視覺衝擊。」6月23日下午,剛剛在雲岡石窟數字中心體驗過VR成像觀全景雲岡的遊客谷向榮告訴記者,雲岡石窟是體驗感十足的旅遊項目,讓他對傳統文物的保護與開發利用有了更新的理解。
  •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雲岡石窟紋飾全集》出版協議在青...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雲岡石窟紋飾全集》出版協議在青籤約大眾日報記者 薄克國2020-12-12 11:43:55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12月11日,《雲岡石窟紋飾全集》出版協議籤約儀式在青島出版集團舉行。
  • 雲岡石窟開始「行走」世界
    雲岡石窟正式開始行走世界了!9月28日上午,中國石窟寺文物數位化保護研討會暨「雲岡石窟行走世界」發布會,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舉行,宣告「雲岡石窟行走世界」計劃正式啟動。本次活動由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石窟專業委員會,山西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浙江大學聯合主辦,雲岡石窟研究院,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石窟寺文物數位化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浙江大學)、浙江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承辦。
  • 雲岡石窟:文化交融的歷史見證
    雲岡石窟開鑿於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是北魏王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之後精心打造的皇家佛教聖地,歷時近70年完成。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大美之頌·雲岡石窟丨王純傑:化象之境
    大美之頌·雲岡石窟丨王純傑:化象之境 2020-12-23 14: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天下大同 最美雲岡雲岡石窟全景  雲岡石窟是我國三大石窟之一,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城西十六公裡的武州山南麓,十裡河北岸1961年天下大同 最美雲岡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5月,成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2015年2月被國家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單位」稱號;2016年6月,被國家質檢總局授予「全國佛教文化與石窟藝術旅遊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稱號;同年12月,被國家人社部、國家旅遊局授予「全國旅遊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 雲岡石窟帶火大同文旅
    從雲岡石窟、北嶽恆山、大同方特等各大景區景點和遊樂場所歸來的遊客,意猶未盡地體驗塞上名城的夜繁華……大同人期盼已久的讓古城「活起來、火起來」,在這個秋季變成了現實。來同遊客中,很大一部分是來看雲岡的。統計數據顯示,實行工作日門票免費政策以來,雲岡石窟日接待遊客達1.5萬人次左右,雲岡石窟作為大同文旅的「名片」效應突出彰顯,山西文旅的龍頭地位進一步增強。
  • 高清組圖:世界文化遺產——大同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裡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鑿於北魏興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亙約1公裡,氣勢恢弘,內容豐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最大者達17米,最小者僅幾釐米。
  • 3D列印的雲岡石窟「行走」江南
    這座開鑿於5世紀的石窟,前殿後室,入深14米、寬11米、高9米,四壁布滿層層疊疊的飛天伎樂,共雕刻14種50多件樂器,是當時中西各民族樂舞藝術大融合的真實寫照。  雲岡石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要堅持保護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研究利用好。有關專家表示,雲岡第12窟的高保真復原標誌著我國在文化遺產數位化保護及傳承利用中實現了多方面的技術突破,開創了中國文化遺產數位化保護及傳承利用新的裡程碑。
  • 雲岡石窟講解
    青菜殼-雲岡石窟講解,將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風景區內景點一網打盡,不僅詳盡介紹每個洞窟的特色,還將景點介紹延伸至歷史變遷、神話故事、名人軼事等文化信息,同時包含吃住行遊購娛等旅遊實用信息。
  • 重謁雲岡石窟
    從雲岡石窟始鑿,歷史上掀起了各地石窟寺的營建運動,影響遠及中原、河北、河西及西域地區,其造像制式被佛教考古界稱為「雲岡模式」。以宏大之美,精緻之美,空靈之美,滄桑之美享譽世界,代表了公元5—6世紀世界雕刻藝術的最高水平,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之作。
  • 《雲岡石窟全集》出版 首次全方位為雲岡石窟「立檔」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史競男)國家「十二五」重點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雲岡石窟全集》已由青島出版社出版。這項浩大的出版工程歷時近7年,共20卷,用圖12710張,收錄造像59265身,編號洞窟45個,全景式展現了雲岡石窟的文化特色與藝術精華。
  • 考古學家宿白走進雲岡,從日本學界奪回對雲岡石窟的話語權
    十六座佛龕 第5窟南壁大同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早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岡石窟開鑿於北魏時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它的價值在於,開啟了中華大地舉國家之力修建大型石窟的先河。綜觀中國北方的石窟,無不有雲岡風格的影子,因此,雲岡在中國乃至世界藝術史上有著重要價值。過去人們聽過一句很熟悉的話:「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殊不知,學界還流傳著類似的一句話:「雲岡石窟在中國,但研究在日本。」
  • 雲岡石窟之遊玩
    我家住在雲崗石窟附近,小時候去石窟玩真的事有點好怕這些大佛,由於年代悠久,很多佛爺缺胳膊短腿,面相有的也不好,小時候看佛是隨便看的,我們小孩子可以坐大佛懷裡,佛身都是碳灰,很髒的,因為附近就是晉華宮礦,煤車天天從佛下過,塵土飛揚,佛也被搞的灰頭土臉。
  • 雲岡石窟,刻在石頭上的北魏五代帝王
    雲岡石窟,刻在石頭上的北魏五代帝王。談到大同的歷史,讓人聯想到的是北魏都城。現在大同的主幹道也有這麼一條路叫做魏都大道。仿佛這條路連接著千年以前平城的繁華,鉤織著一個千年古城的歷史。這段歷史能讓我們找到華夏文化的一個片段。
  • 雲岡石窟:穿越千年的微笑
    雲岡石窟規模宏大,石窟內的造像形象生動,內容豐富,石刻技藝精湛,是中國佛教藝術的至高創作,也代表了世界雕刻藝術的頂級水平。1961年3月,雲岡石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5月,雲岡石窟成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
  • 東方佛教藝術的曠世絕唱:雲岡石窟
    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作為西來像法在中華大地綻放出的第一朵奇葩,雲岡石窟一改蔥嶺以東石窟寺泥塑、壁畫、木雕為主的藝術模式,直接比照印度的大型石窟建築,在東方首次營造出氣勢磅礴的全石雕性質的佛教石窟群。同時,廣泛吸收中外造像藝術精華,兼容並蓄,融會貫通,成為中國早期佛教藝術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