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章咪佳
我看得痴醉,150度的近視鏡片不夠用,恨不得眼睛是一套超高清分辨系統。
我正在看一尊高22釐米的砂巖彩繪菩薩立像。雖然腰部以上殘失,但完全不影響今人透過那修長瘦削的身形、質樸流暢的帔帛,一窺來自1500多年前北魏時代藝術珍寶的風採。
這件展品正呈現在由浙江大學與山西省文物局主辦、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與山西省雲岡石窟研究院承辦的「魏風堂堂:雲岡石窟的百年記憶與再現」特展上。
2020年6月18日起,這場展覽面向公眾開啟「雲觀展」(點擊連結直達雲觀展https://sourl.cn/5etfMX),觀眾可以在線欣賞從雲岡石窟研究院考古發掘成果中精選出來的石雕造像、碑刻、陶瓷器具、建築構件等112件(套)文物;回顧一個多世紀以來,研究和記錄雲岡石窟的中外學術文獻、珍貴歷史影像;同時,虛擬體驗身臨世界首個可移動3D列印數位化石窟「雲岡第12窟」。
沒錯,這是一座「行走」的千年石窟,它來到了杭州。
複製的雲岡第12窟
公元5世紀末6世紀初,當雲岡石窟在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落成後,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文化樞紐就此建立,它代表了當時中國北部藝術的最高水平,很快發展成為一個輻射中心:
雲岡石窟帶著典型的皇家建築風範、造像風格,迅速向周圍擴散它特有的影響力,從北魏後來的首都洛陽,再向東影響到河北、山東,至東北最遠端遼寧義縣的佛教建築。
這種文化藝術上的迸發,源於國家和文化重建過程中對各種途徑的大膽探索。
雲岡第20窟 視覺中國供圖
雲岡石窟是一座熔爐——
兩漢時期佛教東漸,起源於印度的石窟寺建築帶著古希臘、古羅馬等西方文化元素,傳入中國西域,從新疆拜城的克孜爾石窟到聞名天下的敦煌莫高窟,再往西南到達涼州石窟,對雲岡潛移默化地影響著。
但是,北魏的工匠絕不全盤西化。他們首先堅持中國自己全套的建築語言,繼而有選擇地選用外來之精華——
以「上累金盤,下為重樓」的方式,把印度傳來的佛塔建築,濃縮在頂上的塔剎,底下照建中國式木結構樓。
通過種種中西文化合璧的「翻譯」,北朝完成了石窟寺建築的中國化工程。這是1500年前,中國所擁有的文化自信。
怪不得,1990年代北京大學的學生回憶起歷史系羅新老師的課說,羅老師開一門叫《中國通史》,講完魏晉南北朝,他就突然不講了,因為「中國歷史的青春期過去了。」
木心先生也常說「人一生的元氣,要靠一點孩子氣。」
1500年後,我國科學家掌握的這項全球領先的高新技術,將中國歷史的青春期活生生帶回到我們面前。
這撲面而來的文化自信,足以激發國民的使命感,成為國家新的發展力量。
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說:「有了科學技術的建築師,如果再有了本國的知識和趣味,創造力就會不自覺地強大起來。」
千年前的堂堂魏風,展現著千年來國家之泱泱氣度。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