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有兩個地方,喝咖啡各成一派,一個細緻謹慎,將匠人精神發揮到了極致,一個通俗粗獷,是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前者是日本,後者是越南。
越南:粗俗文藝範
我的行程是從越南南部的胡志明市往中南部的邦美蜀。胡志明市是咖啡之城,它在越南的地位相當於中國的上海,國際化、洋氣,滿大街都是咖啡店,數量上能與之抗衡的大概只有河粉店(Pho)了,逛街過去,累了隨時可以找到咖啡店,餓了到處都能吃到河粉。
胡志明市街頭,中原咖啡的廣告裝飾了各家雜貨店
胡志明市的咖啡店多是獨立小店,很多咖啡店都充滿文藝氣息,這點很像國內的咖啡店,更多的就是一個攤檔,門口擺幾張桌椅。越南人騎著摩託過來,往邊上一靠,屐著人字拖,拉過一把椅子坐下,汗流浹背的,等著服務員拿來一個印花玻璃杯,上面架一個鋁合金的滴漏,衝入開水,就坐在那兒等著咖啡一滴一滴落到冰塊上,冰塊慢慢融化,白色的煉乳化開,褐色的咖啡滲入,漫長的十分鐘過去,拿起杯子來晃一下,幾口喝完,騎上摩託車離去。這是傳統越南咖啡的喝法,他國沒有。
越南的咖啡豆加奶深烘焙,焙好的豆子油亮油亮,顏色深,非常香
越南也有不那麼地氣的咖啡館,在領館區或是現代一些的商業區,能看到星巴克或是Costa這樣的國際連鎖店。越南也有本地的連鎖咖啡店,比如中原咖啡和高地咖啡,這是越南本土最大的兩家咖啡館連鎖品牌,佔著越南咖啡市場的統治地位,高地咖啡館稍微洋氣一些,老闆David Thai是在美國西雅圖長大的越僑,70後,一直號稱要做越南的星巴克,第一家店就開在胡志明市的紅教堂對面。我去過幾家高地咖啡,除了店鋪的格局和裝潢洋氣一些,其實並不像星巴克,熱熱鬧鬧,菜單上除了咖啡,還有各種創新的飲品,也提供各式簡餐,倒是有點像臺式咖啡館。
佔著越南咖啡市場統治地位的中原咖啡
中原咖啡的老闆鄧黎原羽與跟David Thai一樣是七零後,兩人常被媒體拿來放一起比較,David是洋氣的越僑,鄧黎原羽是土生土長的越南人,高地咖啡吸引越南新興的中產,中原咖啡則抓住了工農大眾。鄧黎原羽的野心很大,他不僅想在越南做到第一,還要把越南風格的咖啡店開到全世界。現在的越南到處都是中原咖啡,在胡志明市,中原咖啡店的裝潢並不比高地咖啡差,店裡擺放著鄧黎原羽出的咖啡書,裡面提到了他在邦美蜀的一家咖啡博物館。
各方面都很洋氣的高地咖啡館
邦美蜀是中原咖啡的起點,從胡志明市坐飛機去邦美蜀不過一小時。邦美蜀是一個高原小城,就一條主幹道,往邊上的小路進去,到處都是G7和中原的品牌標誌,G7是中原最成功的一款咖啡產品,這是一款速溶咖啡,但是中原宣傳它並不比現磨的咖啡差。在我看來,那只是針對喝越南咖啡的人而言,越南咖啡的豆子是用奶油烘焙而成,烘焙較深,具有濃濃的奶油香,這種風味很討越南人喜歡,G7也的確打開了市場,我在越南住了好幾處酒店,提供的都是這種咖啡。
在世界範圍內開始走紅的中原咖啡
鄧黎原羽在德國買了一個咖啡博物館,又移了一棟越式老宅子改成了咖啡館,將兩者放進了邦美蜀的一個花園裡,建成了中原咖啡博物館,花園裡有假山,假山中空,陳列著世界各地的領袖塑像,以表達鄧黎原羽的咖啡野心。在目前看來,鄧黎原羽的咖啡事業非常成功,滿大街的中原咖啡館以及他擁有的幾十輛勞斯萊斯可以證明。
越南咖啡,讓世界咖啡版圖擁有更多驚喜
中原和高地等咖啡品牌的興起,大大帶動了越南的咖啡種植,以往單一種植魯巴斯塔咖啡,廉價出售製作速溶咖啡,現在也開始種植阿拉比卡,以獲得較高的利潤。如今在邦美蜀,能種咖啡的地方都改種了咖啡,有不少環保組織提出異議,但對農民來講,種咖啡所獲的收入更高。
我在新年的時候去的邦美蜀,此時並非咖啡的收穫期,但恰好是花期,白色的咖啡花一簇一簇盛開,農場裡陣陣花香,有些淡淡的梔子花香味。在農場,我遇到一位負責灌溉的咖啡農,他遞給我一隻搪瓷杯,示意我喝,啊,太濃又太甜。
日本:宇宙級彆扭的咖啡匠人
我在東京涉谷找一家叫茶亭羽當的咖啡館,可把我找暈了。我是好幾年前在一本介紹日本咖啡館的雜誌裡看過它的介紹,篇幅很大,店主是一個老爺子,讓我聯想到了那位壽司之神。初看店名我還以為是一家茶館,或者說是茶和咖啡兼顧的吧,介紹也說它是咖啡版的茶室空間,所以一直想看看究竟。
位於日本東京澀谷區的茶亭羽當只提供手衝咖啡
說它不好找是因為循著地址去,進了電梯,但是按不動它所在的樓層,以為電梯壞了,又出來看,四處張望了好久,才看到一行字,這家咖啡館不是往這裡進,要從外面繞。所以,再退出來,從隔壁馬路尋過去,斜坡上去,就看到了茶亭羽當的店招,哎,這一個坡度恰好就是一層樓的高度。
推門進去,是玄關,再進去才看到咖啡館的樣子。一條長長的吧檯,吧檯內就三個人,一位大叔,兩個女服務生,身後的架子上陳列了各式咖啡杯碟。吧檯坐了幾個人,正在看報,偶爾還與大叔聊幾句,看著都像是熟客。咖啡館最裡面擺了大桌子,非常古典的設計,像是老式的雪茄吧。
咖啡店茶亭羽當的一角,看起來像是一家古董店
我找了一個位置坐下,點了一杯曼特寧。並沒有見雜誌上出現過的老爺子,也不好妄加猜測。大叔開始在後架上找杯碟,悠悠然找過去,像是有什麼邏輯,但又很隨意取下一隻杯子來,開水溫一下,把杯子放下,取豆子,磨豆,開始衝咖啡。我發現吧檯上設計了一個扶手,他衝咖啡的時候一手撐住,保持身子穩定,此時就不再說話,連呼吸也屏住了。衝完咖啡,服務員端走,他才又與看報的老頭聊上幾句。
曼特寧的口味特別醇厚,我很喜歡。要是看豆子,這種印尼產的豆子顆粒也大一些,樣子醜陋。所謂物心不二,我總覺得它的長相和濃厚的口味相符。我還特地去吧檯看了一下曼特寧,就是那種大一號的豆子,但是他們的曼特寧豆子竟然長相勻稱,像是特意挑選過的。的確有一種豆子大小和色澤均勻的曼特寧,是人工挑選出來的,叫黃金曼特寧,就是日本人的創造。但對於咖啡館來說,客人一般看不到豆子,豆子的尺寸是否勻稱並不要緊,更何況還有一說,越是疙裡疙瘩的曼特寧豆子,越是風味醇厚。但處女座性格的日本人並不接受這一說法。
一杯曼特寧,茶亭羽當的咖啡杯講究古典
對咖啡嚴肅、執拗到神經質的態度,除了日本,這個世界上應該是找不出第二個地方了,黃金曼特寧只是一個例子。曼特寧的成名也是從日本開始的,在日本佔領印尼期間,一位日本士兵在當地喝到一種無比醇厚的咖啡,於是就問店主咖啡的名字,店主不明白什麼意思,以為是問他是什麼人,於是就回答Mandheling,其實這是他們的族名,日本人誤以為這就是咖啡名字。戰後,這位士兵對此種濃鬱的咖啡念念不忘,託人從印尼帶了15噸到日本,大受歡迎,曼特寧由此進入國際咖啡市場。
日本很多小咖啡館都是茶和咖啡兼顧,也可以說是它是咖啡版的茶室
日本人對咖啡的執著態度從選豆、烘焙、衝泡一貫下來,一絲不苟,為了把控豆子的品質,他們直接從源頭控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掌握了牙買加藍山1號咖啡85%的出口配額。他們還接受了德國人發明的虹吸式咖啡壺,這種咖啡衝調方法有很大的缺陷,很容易萃取過度,咖啡容易酸澀,但若是衝調的人掌握了豐富的經驗,又能完整、恰當萃取咖啡的甘度和膠質,使咖啡更為香甜,恰恰這種風險較高的咖啡衝調法成為了日本的主流,除了手衝,很多咖啡館都用虹吸式衝泡咖啡。日本人還發明了掛耳包,那是因為無法接受毫無品質感可言的速溶咖啡,但社會的快節奏不允許你每一次喝咖啡都手衝或是虹吸,隨身掛耳包便在日本出現了。
一絲不苟的日本手衝咖啡
茶亭羽當至今還是全手衝,連個虹吸壺都沒有。我還去過銀座一家叫L'AMBRE的咖啡館,更是老式經典,創店自1948年,一直以來以自家烘焙豆子、全手衝而聞名,店招上就印著「Own Rost Hand Drip」,帶著老舊的洋味,來的也都是老顧客。
日本人追求精品,其實並不介意新舊,也不在乎其來自哪裡。可以有世代傳承的老咖啡館,也能流行新的精品咖啡館,像是美國矽谷的藍瓶咖啡,也能在日本流行,有開在大型商業中心的,也有在獨立建築裡開店的。
每一杯用心而做的咖啡,都值得被尊重
我從涉谷的茶亭羽當出來,往中目黑去,那兒有一家藍瓶咖啡,獨棟的樓改建,沒幾個位置,年輕人買了咖啡站在那兒或是靠著牆喝咖啡聊天,這是另一個世代喝咖啡的方式,但依舊都在精品咖啡的路子裡頭。
撰文:李葉飛
攝影:李葉飛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李葉飛,原《外灘畫報》資深財經記者,創意生活雜誌《氧氣生活》創刊主編,紀錄片《進藏》總策劃。亦是植物星球創始人,自媒體植物星球(公眾號:plantplanetorg)的運營者,致力於自然科普和生態保護。
95點擊下圖訂閱全年雜誌即刻送出MUJI超聲波大容量香薰機(價值550元)一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