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一下,改革開放到如今已經有了三四十年那麼久了,細想改革開放之初,全國不管是什麼地方,都有不少的人在為每天的溫飽而憂愁,當時的中產階級不過是不愁溫飽還有能吃得上肉罷了,直到如今,不愁溫飽基本是每個家庭必備的,而中產階級也已經成為了有房有車的標配家庭。
雖然說我們國家的扶貧工作做的是世界最好,但是仍有不少的村子,仍然處於貧困縣的邊緣,這不只是工作人員的不努力,更是村民的不配合,好比如說我們今天要說的懸崖村。
懸崖村
懸崖村只是我們對村子的一個外號而已,懸崖村的原名是阿土列爾村,是一個位於大涼山上的貧困村,在此前,懸崖村的村民生活極其的艱苦,即便是已經斥資了幾億元修建了鋼梯,村民仍需要長達一兩個小時,才能夠去到山頂,很難相信在沒有鋼梯之前,村民想要上山和下山是極為困難的,必須得抱有可能不慎墜入山下的風險。
搬離大涼山
既然條件那麼辛苦,為什麼不早點將他們搬出來?事實上,懸崖村的扶貧工作人員在很久之前就已經提出過這個方案了,但是搬遷並不只是說說而已,有不少的村民仍然認為這是養育他們的故土,不願意搬遷,為此才修建了這麼一個鋼梯方便大涼山的居民上下山,在修建期間以及修建完成之後,扶貧工作人員也一直沒有停下想要讓大涼山居民搬走的念想。
也終於,在今年的五月份,懸崖村的剩下近百戶貧困戶,都已經全部搬遷撤離了大涼山,而他們的搬遷點也是大涼山市的縣城,當地的政府特地建造了一棟樓,就是用來安置大涼山的居民,讓他們能夠儘早的適應城市的生活,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卻引來了不少的唏噓!
唏噓不已
固然,讓大涼山的居民舉村搬遷是我們國家扶貧工作的一大裡程碑,但是即便是再厲害的壯舉,同樣是離不開有人會對其表示唏噓的,而在其中呼聲最高的就有兩點,第一就是,雖然說大涼山縣城的居民樓並不貴,但是什麼都沒有做,就能夠得到普通人要用幾年幾十年才能買到的房,難免會有的人心裡不平衡,也確實是如此,但是要是你以大涼山的居民角度去想就不一樣了,他們每天都在和「死神搏鬥」,穿越八百米高的懸崖,如今換了個更好的地方,也是為了能夠更好的開始新的生活
第二點則是,很多人認為,突如其來的搬遷,肯定會讓大涼山的居民無從適應,很多人只能夠被迫換工作,而有的身體不便的人,可能就再也沒有了自己的工作,那他們靠什麼來養活自己呢?事實上,政府在搬遷之前考慮的比我們要多得多,這點也是完全考慮在內的,最簡單的,工作人員會確保每個家庭裡都有一個人能夠找到一份穩定的收入,而別的人則會安排適當的工作去做,不能說能掙大錢,但是穩定自己的生活肯定是沒有問題的。
大涼山一直以來都是很多扶貧工作人員的痛點,因為大涼山實在是太大了,而且裡面的貧困戶也實在是太多了,並不是扶貧工作做的不好,而是這部分仍然留在大涼山內的村民,思想大多都會有些頑固,不願意開展扶貧工作,這也才會鬧的那麼僵,而在如今,懸崖村居民的搬遷,也象徵著我國扶貧工作又得到了一個裡程碑式的增長,是好事。
不知道你了不了解大涼山呢?你有沒有去過大涼山呢?大涼山有很多美食,十分適合一去,而且,大涼山現如今也正在打造一個旅遊景區,未來可能以新的面貌呈現在我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