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文昌星,地上梓潼神。一位蜀中平民何以驚天逆襲,成為華夏任期最長的「組織部長」?其撲朔迷離的傳奇身世,又透露著怎樣的玄機?
文昌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海峽兩岸有著廣泛的影響。現在臺灣考生祭拜文昌都有哪些講究?.
2月18日,一場題為「從七曲山大廟,看一位平民的驚天逆襲」的巴蜀講壇在四川省圖書館舉行,海峽兩岸專家為大家精彩解讀文昌文化。
這是一場有亮點有乾貨的講壇,現場座無虛席,連過道也坐滿了聽眾。來自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澤洪,臺灣師範大學文學系與研究所專任教授、博士導師謝聰輝現場解讀文昌文化。當天,通過網絡電視直播收看實況的粉絲有30萬之眾。
▲以海峽兩岸文昌文化為主題的巴蜀講壇現場座無虛席
▲ 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澤洪為大家講述文昌文化歷史淵源與傳承發展。
▲ 臺灣師範大學文學系與研究所專任教授、博士導師謝聰輝為大家作「文昌文化在臺灣地區的傳播和影響」的講座。
➤原因有二:
其一,芸芸眾生之所以景仰文昌,是因為他在紛擾的塵世間,舉起了「忠國孝家」的大旗,豎起了「益民利物」的標杆。千百年來,文昌文化在教化民眾的同時,也成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很多理念和道德規範,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
其二,文昌文化更是連接海峽兩岸的重要紐帶,兩岸同根同源,同祖同文。
臺灣第一座文昌祠乃清康熙48年(1709)由福建巡撫張伯行首建於臺灣府治前;最早在官方府學中建立的文昌祠,則始於清康熙51年(1712),位於今臺南市孔廟內,距今已306年;第一座最早由官方建立的文昌閣,始於清康熙54年(1715),就在今臺南市孔廟朱文公祠後方,距今也有302年,後二者都是由時任福建分巡臺灣廈門兵備道的陳璸(1656-1718)倡建。
☞最早在臺灣修建文昌祠和文昌閣,
推動文昌文化在臺灣傳播立有首功的
陳璸像
「北孔子,南文昌」,文昌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文學藝術、倫理學、科舉教育、宗教、醫學、建築等,提倡崇文、重教、明理、修身、助人、行善,融儒釋道思想為一體,是具有世界性的寶貴文化遺產。
據了解,以梓潼文昌祖庭為中心的文昌宮祠遍布海內外,每年的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和文昌祖庭祭拜活動已成為兩岸文化藝術界交流的盛會。
文昌帝君,又稱為梓潼神、梓潼帝君、梓潼真君、梓潼神君,是道教尊奉的司祿主文運之神。中華文昌文化內涵豐富,文昌帝君崇拜涉及社會的各領域。因此,張澤洪從封建皇帝敕封、道教信仰體系、道教忠孝觀念、道教經書、封建科舉制度、勸善書、文學作品、中國民間社會中的文昌會等八個維度講解《芸芸眾生仰文昌》的話題。
「在中國道教的神仙系統中,文昌帝君與關聖帝君並列為文武二聖。1979年以來,在文昌文化發源地四川梓潼縣,已經恢復了傳統的梓潼廟會,近幾年七曲山廟會的參加者達數萬之眾。道教長期浸潤影響中國基層社會,在儒釋道三教中道教有與民間信仰緊密結合的優勢,因此民間俗神梓潼神的道教化提升,是其成為中國社會文化大神的關鍵。」張澤洪說。根據張澤洪的研究,文昌帝君能影響中國社會一千多年,與封建王朝的敕封和扶植有關。元延祐初明詔天下以科舉取士,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七月,頒加封蜀七曲山文昌宮梓潼帝君寶誥,敕封「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並欽定為「忠國、孝家、益民、正直、禮典之神」。明憲宗圖繪的文昌帝君神像,完全是人間帝王形象威儀的製作,這反映文昌帝君在封建帝王心目中的地位。明代甚至有以明太祖朱元璋的形象,來模仿製作文昌帝君神像。而明代已開始文昌帝君的國家祭祀。
▲朝中大臣形象的文昌帝君神像(左)與家庭供祀的文昌帝君像(右)。
從道教信仰體系來看,大致在宋代,蜀中的文昌醮科儀已經盛行於世。梓潼神張亞子是抗擊前秦的英烈,又是靈驗有影響力的民間神靈,符合道教神仙信仰的標準。道教將梓潼神納入自己的神仙體系,不僅改變其地方神的位格形象,而且道教以其在中國社會的長期影響,確立了文昌帝君文化神的神格地位。
從道教忠孝觀念來看,道教的梓潼神主司倫理裁判,它負責士人德行的審定,德行是選拔人才的主要標準。當時認為科場的糊名考校,只能反映出士人的文才優劣,而德行方面的鑑察甄別,則須仰仗文昌神潛搜冥索的考察,以保證選拔的士人文行相稱,德才兼備。
總之,通過宋元道教的悉心塑造,文昌帝君奠定了忠孝神仙的神格形象,以忠孝立身,以忠孝教人,道教宮觀甚至有取名忠孝道院的。
☞四川梓潼縣文昌帝君祖庭的魁星樓,又有忠孝樓之稱,並被譽為明代西蜀名樓。
☟千年文昌祖庭鳥瞰
時至今日,文昌帝君已是每個臺灣讀書人從小到大必拜的神明,文昌文化所代表的源遠流長的優良中華文化傳統深植每個臺灣信眾的心中,文昌信仰的祭祀活動也展現多彩多姿的豐富形式與內涵。
「臺灣的文昌文化三百多年前即經由陳璸而與四川梓潼縣七曲山文昌祖廟帝鄉而根源連結,而今臺灣許多奉祀文昌的宮廟與信仰的民眾,也紛紛回到七曲文昌祖廟進香參拜,表現出對文昌文化高度的認同與崇奉的情感。每一個人都應來接近文昌、祭拜文昌,體證文昌文化所帶來的正大光明的意義內涵,實踐孔子『富而好禮』的社會理想。」謝聰輝說。謝聰輝表示,現在臺灣各地文昌廟宇平時為信眾服務,在傳統文昌祭典日期依例隆重祭祀,許多更擴充為二至三日的文昌祭典或法會;並且又配合各種考試日期的來臨,特地再為各類考生舉行祈求功名的祭儀,其中有些還是免費服務,等考生考上才由其自由還願。
考前考生得提供的物品,如影印的準考證、報名表、姓名八字與地址卡、許願卡,或自行購買文昌香燭、文昌金紙;考後則填寫還願答謝卡等。而考生帶回的物品,除原先準備的祭品外,儀式完周后,宮廟人員為幫考生準備文昌符、文昌文具(如筆、橡皮擦)、幸運卡與《陰騭文》小卡等,以為考生準備與考試過程庇佑加持。
蔬菜、水果、糕點齊上陣!與考試、智慧、運途相關吉祥諧音者為佳
有意思的是,在臺灣,現在考生祭拜文昌準備的祭品則特別注意到與考試、智慧、運途相關吉祥諧音者為佳:
——蔬菜類
蔥,象徵聰明、智慧;
芹菜,勉勵勤學;
竹筍:諧音直順、順利;
青蒜,協助對數理計算與未來打算;
蘿蔔,臺語就是「好彩頭」的意涵;
此類祭祀文昌神明的生鮮蔬菜,用紅紙包覆一圈,意味著喜事與表達對神明的尊敬。
——水果類
菠蘿,考運旺來;
水梨,你來高中;
蘋果,考試平安平順;
桔子:吉祥如意;
棗子:早早中第;
若結合橘子、梨子、桔子和蘋果四種,則取「甘來結果」的美好意思。
——糕點類
結合包子與粽子,或再加包種茶,都是祈求諧音考試「包中」的意涵。
▲臺灣學子拜文昌
持續3個多小時的講座,讓不少文昌信眾直呼過癮,現場觀眾也聽得津津有味。講座結束,掌聲經久不息,大家意猶未盡,現場還與四川和臺灣的兩位專家進行了熱烈的互動,圍繞海峽兩岸如何做好文昌文化的傳承、臺灣的「五文昌」組合與淵源等問題進行提問。
▲講座現場座無虛席,進出口和過道也是擠滿了觀眾。
更多精彩活動內容請關注
第三屆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
↓↓↓
「翰墨文昌」海峽兩岸中國畫名家展
2月15日至24日
海峽兩岸文昌文化「巴蜀講壇」
2月18日
項目推介&臺商考察
兩岸學子拜文昌
2月27日
第三屆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開幕式
丁酉年海峽兩岸文昌祭祀大典
文昌出巡展演
梓潼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
「中華文昌•兩岸同源」文藝晚會
2月28日
文昌文化研討會
帝鄉大講堂
3月1日
[原創稿件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