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弈」聞趣事:唐太宗天元一子定乾坤

2020-12-24 中國新聞網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在說過了馬球篇和狩獵篇之後,今天登場的主角將是那黑白分明的棋盤世界。

  手談、坐隱、爛柯,從這些五花八門的別稱看來,圍棋的確是一項被文化反思填滿了每一個角落的運動。如果從帝王運動的「常規原則」考慮,它自然是運籌帷幄的紙上談兵,而在這其中就發生過不少奇聞趣事。

  梁武帝 醉心圍棋害高僧

  南朝梁武帝蕭衍,這位愛好文藝的帝王將圍棋的發展推向了歷史上第一個黃金時期的頂點。而在那些有關他與圍棋的史料記錄中,人們印象最深的恐怕當屬他在棋盤旁廢寢忘食的「勞模」表現,以及一個誤殺的意外。

  公元501年,南朝齊陷入內亂,雍州刺史蕭衍發兵攻入建康奪取了帝位,改國號為梁。蕭衍在南朝齊時便揚名文壇,與沈約、謝朓、陸機等人合稱「金陵八友」,是南北朝時期的文化代表。而在登基之後,他對圍棋的熱衷也被史官記錄了下來。

  據《梁書》記載,梁武帝經常召集臣下進宮通宵對弈,精力之旺盛常常使得對手難以招架,但礙於君臣之禮,那些棋藝頗受梁武帝「賞識」的人也只能有苦難言。有一次,某位大臣與梁武帝一邊下棋一邊竟打起了瞌睡,於是皇帝金口一開,送了句「狀若喪家狗,又似懸風槌」給他。

  作為一個圍棋愛好者,梁武帝不僅身體力行弈棋不止,而且親自主持了一系列的圍棋活動。先是效仿前朝(南朝齊)舉辦大規模的品棋活動,後來還親自撰寫圍棋專著,著有《圍棋賦》、《圍棋品》、《棋評》各一卷。只可惜,這些著作都沒能流傳下來。

  梁武帝熱衷圍棋,每當拿起棋子,他就完全沉浸到了那棋盤世界的方寸之間,心無旁騖。然而,這黑白棋子帶給他的卻並不儘是如意之事。因為沉湎對弈,他就曾鬧出誤殺人命的事。

  榼頭師是當時有名的高僧,據說他道行已全,能知過去未來。不過,也許他從沒替自己預測過兇吉,要不然後來的誤會也不會發生了。一日,梁武帝在宮中和大臣弈棋,同時令人去召榼頭師,說是對弈完了要聽高僧講佛。榼頭師得到召命馬上趕到宮中,可惜他到的真不是時候。當侍從進內稟報時,正巧皇帝落子大呼「殺卻」。於是,會錯了意的侍從便召來衛兵,將榼頭師綁至刑場斬首。等下完棋,梁武帝想起要召見榼頭師,左右侍從回答說已奉旨將此人殺掉了。皇帝聽罷,後悔不迭。

  梁武帝時期的棋壇雖然仍以士族為主,但出身微寒的人也得到了提升的機會。而隨著棋品活動的展開以及大量棋藝作品的問世,圍棋的發展也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峰。據記載,活躍於梁武帝時期的棋士記名冊上的人數可達數百,可謂風靡一時。不過在這一派繁榮場景的背後,卻是一個王朝的日益式微。梁武帝晚年,佞臣乘機作亂,在經歷了四年的「侯景之亂」後,圍棋發展的黃金時代也就此滑落。

  唐太宗 天元一子定乾坤

  在中國曆朝歷代的帝王中,有人棋藝精湛,也有人只是小有興致,但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卻稱得上是個特例。與南朝皇帝對於圍棋的一力推崇不同,隋文帝認為它的繁盛是亡國的徵兆,所以很是反對。當時的他肯定不會料想到,後來隋朝的覆滅居然還真和那小小棋盤扯上了點關係。

  李淵建唐代隋可謂破釜沉舟,而他正是在對弈時下定決心的。據《舊唐書·裴寂傳》記載,李淵留守太原時,每有設宴必會邀裴寂對弈。相傳後來李世民欲勸其父起兵,正是請裴寂做了說客,在對弈時曉之以天下大勢,說動李淵下定反隋的決心。

  其實,李世民在棋盤上的「政績」還不止於此,「一子定乾坤」的唐代傳奇可謂愈發精彩。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當時有一個虯髯客張三,為人豪爽仗義,心有大志,也想伺機起兵。他從朋友李靖處聽聞了李世民之才,希望能與其先見上一面再謀後計。後來在李靖莫逆之交劉文靜的府上,這一次頗具意義的會面終於達成了。

  李世民應邀而至,虯髯客張三見其神採奕奕,氣度不凡,心裡爭霸中原之念已經消減了不少,但終究他還是如提議般地邀李世民在棋盤上切磋一番。張三一坐定就抓起四子擺在四個角的星位上,嘴裡還高呼一聲「老虯四子佔四方」。此時的李世民已經心知肚明對方的來意,他不慌不忙地執起一子,放在棋盤的天元上,朗聲道「小子一子定乾坤」。

  李世民棋藝遠勝張三,雖然自動讓四子,但他把第一手下在了天元,可謂始終掌握主動。中盤過後,張三所佔的四個角已被吃掉其三。當李世民又拿起一枚棋子,要向最後一角發起進攻時,張三託住了前者的手,嘴中道「中原大地已歸公子所有,東南一隅,山高路遠,就請公子交託於我」。後來,李世民開創大唐盛世,張三自領十萬大軍渡海東徵,當了扶餘國的新王。

  宋太宗 「常勝將軍」不願當

  照理說,陪人下棋算不上苦差事,但在「伴君如伴虎」的大旗下,這裡頭的滋味可有些變調了。

  宋太宗趙光義愛好圍棋,技癢時自然得尋個對手。當時,在皇宮裡頭有個專職叫「棋待詔」,日常工作就是與皇帝對弈。其時的棋待詔叫賈玄,他每次和宋太宗對局總是不多不少僅輸一子,那時叫「一路」,為的就是不讓天子掃興。賈玄的棋藝高出皇帝不止一籌,而宋太宗也清楚自己是被相讓了,起先他對此也挺滿意,並沒有點破。但是日子久了,宋太宗對這種「常勝」漸漸失了興致,外加還總是贏得不明不白,他這心裡頭就更加不舒坦了。

  一日,他下定決心,執意要讓賈玄拿出真本事來與自己大戰一盤。聽聞聖意後,小小棋待詔自是連連推辭,但宋太宗另有高招——故意讓賈玄三子。不過即便如此折騰,賈玄還是以精準的一路之差輸棋。宋太宗失望之餘馬上要求再下一盤,並警告賈玄,若是再輸可就要革去官職了。

  第二盤棋開始,下到中盤時出現了一個「三劫循環」,雙方都不能退讓,按規矩應判為和棋。面對這一結果,宋太宗要求再來第三盤,而且還加重了警告力度——賈玄若勝,能獲賜徘衣(獲賜徘衣在宋代是極大的榮耀),倘不敵,便會被拋進汙泥濁水中。

  結果第三盤依舊和棋,因為賈玄被皇帝強迫性地讓了三子,所以就算是輸了。不過待他被侍衛扔進荷花池後,突然又高呼了起來。原來,賈玄的手裡頭還握著一枚子沒算呢!見此情景,宋太宗不禁笑了起來,而後又賜予徘衣。

  在宋太宗的榜樣作用下,圍棋在這一時期有了比較大的發展,還留下了幾本名著,比如《棋經十三篇》、《忘憂清樂集》等都是那個朝代留給後人的寶貴文化遺產。

  明太祖 模仿高手遭「陷阱」

  明太祖朱元璋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從乞丐、和尚再到皇帝的經歷。不過,既然今天的主題是帝王圍棋,那接下來的故事自是脫不了棋盤了。

  皇帝愛好圍棋,原本這並不稀罕,但草莽出身的朱元璋多少有點特別,因為他的擅長居然是「模仿棋」,只要能佔得天元,那後頭就是「照葫蘆畫瓢」,總能贏對手一子。據說如此一來,他的勝率還相當高(當然了,他在這裡頭肯定是沾了不少天子身份的光)。

  一日,朱元璋棋興大發,拉上徐達來到南京城外的莫愁湖邊,設了棋盤便要對局。話說這徐達自幼與朱元璋結拜兄弟,後起兵反元,乃明朝的開國大將。只是自朱元璋登基後,兄弟之間多了君臣之禮,每逢對弈之時,徐達總會相讓三分,並不刻意求變,於是皇帝就總能贏上一子。那日朱元璋興致大好,戲言要與徐達賭棋,若是後者贏了自己,便把莫愁湖賞賜於他。贏也不是,輸也不是,就這麼著,徐達接了個「燙手山芋」。

  其實,徐達的棋藝原本就高,加之又經常陪皇帝下模仿棋,所以這裡頭的破解之法他早已悟出,於是靈機一動,計上心頭。徐達落子,朱元璋緊跟模仿,可等到一盤棋快下滿時,朱元璋卻徹底迷糊了。無論是自己的棋還是徐達的棋,好像全都不活,那這麼擺弄了半天又算是個什麼事呢?正在皇帝納悶之際,徐達起身跪到地上,請朱元璋細看棋盤。經過這一提醒,真相終於是大白了,原來棋盤上黑白之間乃是「萬歲」二字。朱元璋大喜,改賜徐達湖邊小樓一座,名曰「勝棋樓」。

  關於朱元璋與圍棋的記載,野史中還有一副著名的對聯。一次他與劉伯溫對弈時,雅興所致,自出一聯「天作棋盤星作子,日月爭光」,劉伯溫對曰「雷為戰鼓電為旗,風雲際會」。當然,野史所書,不必盡信。

  一子解雙徵

  初唐,一派盛世景觀,博文藝於四海,達國威於八邦。正是在這種氛圍中,圍棋也步上了一個中外交流的良好平臺。唐宣宗年間,到訪的日本國王子與當時的棋待詔顧師言就有過一次著名的中日圍棋交流事件——「一子解雙徵」。

  日本國王子來朝,獻寶器音樂,唐宣宗設宴款待。宴中,王子提出要與中國高手切磋棋藝,起初皇帝並沒有太在意,只找來幾個一般的棋手與之對弈。結果王子連番皆勝,弄得唐宣宗有點失面子,這才把當時的棋待詔顧師言召了來。

  王子見高手出場,馬上著人拿出日本帶來的特製楸木棋具和「冷暖玉棋子」。楸木棋具是當時最高級的木製棋盤的一種,表面看似沒有多少加工,實則光亮如鏡,連人的影子也隱約可見。再說那棋子,天然成色,冬暖夏涼,也是佳物。

  一番寒暄後,顧師言猜中執白先行。王子因已先勝幾盤,下得頗為兇狠,對顧師言的小飛掛角以飛鎮應對,當顧師言外靠時,又採取強硬的頂斷。當王子行至第42手時,顧師言已知是雙徵,自己的兩塊棋必丟其一。再看日本王子得意的表情,儼然已是取勝的樣子。關鍵時刻,顧師言突然想起前代棋待詔王積薪曾經下過一子解雙徵之局,再看眼前棋盤,不禁大喜過望,「啪」地落下第43手——一子解雙徵。結果,王子只得推盤認輸。

  王子輸棋,詢問顧師言是幾品棋士,唐官回說「第三品」。王子想向一品棋手請教,唐官回說「只有勝了三品才能與二品下。」於是,這位起先還頗為得意的王子不禁感嘆起國之差異。

  有關這一段的記載雖說主要出自唐代蘇鶚的筆記小說集《杜陽雜編》,但在史實可靠的著作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和北宋王欽若等編寫的《冊府元龜》上均有近似的記載,所以還是較為可信的。

  名詞解釋

  棋品:東晉時期出現了劃分棋手水平的等級標準——棋品。它是我國最早的圍棋段位,形式與今天的段位分級相似,也劃分為九級,但次序相反,以第一品為上。

  圍棋州邑:南朝宋明帝設立「圍棋州邑」,專事圍棋的研究和收集、整理等工作。由皇家親自開設的圍棋機構,既為棋人提供了專門的工作部門,也聚集了當時的棋壇高手。圍棋州邑存在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專業人員的合力研究無疑使得當時棋藝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章麗倩)

相關焦點

  • 古代歷史十大傑出皇帝,唐太宗上榜,第一名你得服
    創造了「國家」這一新型的社會政治形態。夏禹完成了國家的建立,用階級代替原始社會,以文明社會代替野蠻社會,推動了中國帝王歷史沿革發展。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開皇元年(581年)至仁壽四年(604年)在位。鮮卑小字那羅延,鮮卑姓氏普六茹,楊堅掌權後恢復楊氏。 第七、唐太宗
  • 妖怪神通廣大為何害怕凡人皇帝?閻王為何對唐太宗打躬作揖?
    自古以來,皇帝就被認為是九五之尊,是真龍天子,是天帝之子。自然不是尋常妖邪之物可以近身的。歷代以來的神話小說中,皇帝地位都極高。比如《西遊記》中,唐太宗李世民到達幽冥地府,十殿閻羅齊齊走出大殿,躬身相迎。唐太宗心中驚懼,不敢分庭抗禮。十殿閻羅道:「陛下是陽間人王,我等是陰間鬼王,分所當然,何須過讓?」十殿閻羅管轄的是萬方陰魂,李世民管轄的是東土大唐萬千百姓。
  • 古之成大事者,一語定乾坤 | 新書《一語定乾坤》連載之序言
    它可以像一朵溫馨嬌豔的花兒於心靈深處靜靜地綻放,暗吐著沁人心脾的芬芳;也能如一把尖銳冰冷的利刃於毫無防備時揮舞,帶來冰冷刺骨的傷害。語言的魅力在於,它能正確地表達思想,傳達真情,像陽光一樣融化人與人之間的冰雪,像春雨一樣滋潤人們的生活,更像黃鶯一樣喚醒孤寂冷漠的心。
  • 從一字定褒貶,到25字花式吹:中國古代皇帝的諡號怎麼越來越長?
    由於惡諡是對死者的批評,這在古代是比較反感的事情。所以北宋做出規定:不立惡諡,只作美諡,平諡 諡號的字數,從一個字開始,發展到後來用好多個字,簡直成了褒義詞堆砌。 諡號是對古代帝王的蓋棺定論。「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是貶,嚴於斧鉞」,自己死後得的是一個什麼樣的諡號,對君王來說當然意義重大。
  • 漢武帝、唐太宗、清康熙,古代帝王怎麼稱呼不一致
    人們在日常談及古代帝王時,如漢武帝、唐太宗、清康熙帝等,往往把這些稱謂視為同一概念,其實,其表述是不同的。稱漢武帝是稱其諡號,唐太宗稱其廟號,乾隆皇帝則是稱其年號。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諡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號多見於史書。
  •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清朝只有一位,你肯定熟悉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這等至高評價,更是幾乎找不到對應之人。「群才效用,大寇蕩平」的晚清重臣曾國藩,雖然被《清史稿》評價為「中興以來,一人而已」,但後世對其也多有「用將則勝,自將則敗」的負面評價,甚至還因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中的心狠手辣、濫殺無辜而被冠以「曾剃頭」的惡稱。如此人物,或能「定乾坤」,但絕不能「安天下」!
  • 李治是怎麼被唐太宗看中,當上皇帝的?
    唐太宗的大兒子生於承乾殿,取名「承乾」,隱含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承乾秉性聰明,8歲即封為皇太子。不想成年後喜好聲色,漫遊無度。但他怕太宗,就大耍兩面派,當著太宗,言必忠孝;退朝返宮,便與群小褻狎。他有足疾,怕因此被廢,深嫉受太宗喜愛的魏王李泰。第4子李泰也確有野心,心懷奪嫡之計。
  • 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有何含義?你能區分嗎
    而皇帝作為中國古代最尊貴的人,對於文化的產出功不可沒。 古往今來對皇帝的稱呼非常複雜,關於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十分容易讓人混淆,那麼你能知道其含義嗎?
  • 「名人百科」盛世明君演繹美輪美奐的歷史——唐太宗李世民
    ——選自《舊唐書·魏徵傳》【賞析】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古代帝王中數一數二的明君。他從諫如流,虛懷若古。由於唐太宗提倡進諫,在大臣中一時形成了以進諫為忠的風氣。其中最突出的當推魏徵,被稱為千古一人,史稱「徵性亢直,凡所諫諍,委曲反覆不以不止。」
  • 圍棋快訊:天元戰,楊鼎新屠龍挑落連笑,首次加冕天元
    今天下午,第34屆天元挑戰賽戰罷,挑戰者楊鼎新力克在位天元連笑,以2:1的比分首次加冕天元。 這次的天元挑戰賽也一樣,在位天元連笑首局力擒挑戰者楊鼎新,隨後的第二局和第三局都是楊鼎新,楊鼎新似乎複製了LG的番棋戰。如果說楊鼎新贏時越奪得世界是因為楊鼎新對時越歷史戰績佔有優勢,那麼今天擊敗連笑則需當別論,因為楊鼎新對連笑戰績比較差,在挑戰之前,歷史比分為連笑8:3楊鼎新。
  • 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的清楚嗎?
    古代國君死後,繼任者都會對上一任進行評價。根據古籍《諡法解》分為三等,上諡、平諡、以及下諡。比如漢武帝、漢獻帝、隋煬帝等,武在古代是上諡,是對一些生前有作為的皇帝的褒獎,漢獻帝則為平諡,不褒不貶,煬是惡諡,貶義。
  • 穿越到古代和愛豆談起了戀愛?甜寵穿越劇《哦!我的皇帝陛下》可以...
    這邊女主正在穿越的路上一去不復返,那邊男主也光著膀子玩著水球閃亮登場了,由谷嘉誠飾演的黃道國皇帝北堂弈性格冷酷帶點兒小傲嬌。洛菲菲就剛好穿越到皇帝男主和一眾臣子在池中打水球,又剛好的被男主所救,而洛菲菲剛好的發現這個人和自己的愛豆竟然長的一模一樣!
  • 唐太宗李世民趣聞
    要是後世排一個千古皇帝功業榜,這狀元的備選中一定少不了李世民的名字。歷代史筆文人的評價都極高,如《新唐書》中稱讚:「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詩人杜甫說:「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政治家們對李世民也多有讚美,像康熙皇帝說過:「朕觀古來帝王,如唐虞之都俞籲咈、唐太宗之聽言納諫,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誼浹洽,故能陳善閉邪,各盡所懷,登於至治。」
  • 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稱呼古代皇帝?用廟號、諡號還是年號?
    我們現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基本上分為諡號、廟號和年號三種,但為什麼非得用三種呢?都稱呼諡號不行嗎?下面就是國史君(國史通論)對這一現象的一種總結,諸君不妨提一下自己的看法。諡號漢文帝劉恆諡號有很悠久的歷史,最早出現在周公定周禮的時候,並且逐漸確立了一套完整而嚴格的諡法,帝王、諸侯乃至士大夫以及大臣們都有被定諡號的資格,後世又出現了私諡。
  • 古代「太子」是未來的皇帝,為什麼還會謀反
    因此,「太子」一詞最早指的是大兒子,並無特殊含義。而到了商周時期,天子及諸侯的法定繼承人,被明確稱為太子或世子。漢朝的時候,皇帝的繼承人稱為「皇太子」,諸侯王的繼承人則稱為「王太子」。漢朝以後,「太子」成為皇帝繼承人的專用稱謂,諸侯王的繼承人稱為「世子」,一直沿用到清朝滅亡。
  • 唐太宗李世民遊地府
    唐太宗一聽大喜,叫道:「聯認得他。」  不多時,唐太宗已被帶到判官廳外。使者進去回察崔子玉道 :「奉大王命令,將太宗皇帝生魂帶到,請判官定罪。現在門外,未敢擅自帶人。」  崔子玉一聽太宗皇帝駕到,連忙起身,口中直叫「禍事」。暗想:我是太宗臣子,皇帝來了,我不曾遠迎,卻讓皇帝在門外等候,真是失禮!
  • 對古代皇帝一生的評價——諡號
    今天我們來說說對古代皇帝一生的評價——諡號~對古代帝王的蓋棺定論>諡號是對古代帝王的蓋棺定論,自己死後的諡號,對帝王來說意義重大。死後,便得了一個「幽」子。比如一開始,宋太祖的諡號為「英式聖文神德」。宋真宗呢,學唐玄宗加諡的做法,給宋太祖的諡號加到了十四個字。後來感覺不過癮,又加了兩個字。於是最後,宋太祖的諡號變成了「啟運立極英式聖文神德元功大孝皇帝」。
  • 皇帝的稱呼諡號你能分清楚嗎?
    這就引出了我們今天的話題,古代帝王的那些稱呼。1、諡號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是對一個人一生功績的高度概括總結。在我國古代,一般只有皇帝、皇后和諸侯大臣等這種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死後才會由後人根據生前功績,給予一個總結性的諡號。根據諡法,分為「美諡」、「平諡」和「惡諡」,美諡如:經天緯地曰文;平諡如:在國遭憂曰愍;惡諡如:好內遠禮曰煬。
  • 古代皇帝的性生活 過程如嫖妓
    清代的「敬事房」總管太監,跟妓院老鴇子沒啥區別。每日皇帝晚膳用畢,他就顛顛奉上一個大銀盤,銀盤裡放了幾十塊綠牌子,每一塊牌子上記著一位后妃的名字。皇帝只看牌子不看人,選了誰,把牌子翻過來就行。  古代皇帝臨幸老婆過程就像嫖妓  據說明代嘉靖皇帝自打被宮女謀殺未遂之後,對被窩裡的女人頓起防範之心,再不敢玩通宵了,跟女人一幹完那事兒,第一時間會大喊一聲: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