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對年輕人來到了趙府街副食店,在裡面拍了幾個小時的婚紗照。店主李瑞生看著這對小夫妻哭笑不得,拍婚紗照為啥要找來咱這個店?咱這個店就有那麼好?
他並非不知道小店在人們心中的分量,只是他也不知道如今名氣如此之高的小店,究竟是懷舊風潮的功勞,還是媒體宣傳的結果,再或是自己堅守一份「科班售貨員」操守的報答。這些年雖然沒再收穫過勞模之類的榮譽,卻不經意間成為了人們記憶中的那個老北京生活的代表人物。
李瑞生就快60歲了。自從他可能退休的消息傳開,新老顧客常常跟他提起這件事情。且承包即將到期,未來的趙府街副食店會不會為了經濟效益改變這一副「老」面孔?李瑞生也說不好。
民俗學者建議,這樣的城市商業遺蹟應該捨棄一些商業利益,為人們對昔日生活的美好情感而保留,必要的時候,政府應予扶持。
醬香源自「科班售貨員」的執拗
清晨6點半,李瑞生已經打開店門了。不一會兒,拉著小車買完菜的老人便來到了店裡,每天清晨頭幾筆生意總是醬。隔四五天,李瑞生都會開著他的「天語」小轎車,去郊區的醬廠進貨,小車裡要塞下七個半人高的塑料桶。黃醬一天賣百餘斤,儘管利潤並不高,卻是小店最穩定的收入之一。 李瑞生就愛跟人侃自家的醬,畢竟賣散醬的小店在城裡已經太少了。1987年李瑞生接父親班來到趙府街副食店上班的時候,趕上了老師傅站櫃檯的時代,這段經歷被他驕傲地稱為「科班出身」。「見過的醬、吃過的醬太多了,這醬從我眼前一過,我就知道它品質如何。」 但自從他參加工作起,黃醬的質量並不穩定,直到在圈裡人的推薦下,李瑞生找到了第三家老字號醬菜廠,其品質控制的出色,令李瑞生感覺相見恨晚。麻醬的情況與黃醬類似,都有著一番探索。
多少年來,其他各種商品更新又換代,唯獨李瑞生引以為傲的醬,仍然在小店的大缸裡默默薰陶著來到這裡的每一個人。
北京人的「鄉愁」救了小店
但黃醬和麻醬的生意也曾遇到危機。在商場超市興起的上世紀90年代末至新世紀初,小店的生意出現了明顯的萎縮。「當時整個行業都受衝擊。」每天關門之後,兩口子算帳,常常算著算著就不言語了。
2007年小店日子最難過的時候,突然有記者來到了店裡,「他們聽說咱這店還有過去留下的廣告畫,還在使用老算盤、老醬缸,覺得很罕見。」李瑞生笑呵呵地談起當年往事,「我從來沒覺得這些東西能成為什麼特色,因為當初全北京的店鋪都這個樣子啊。」
李瑞生皺著眉頭,此前他從沒接觸過記者,「你拍拍店裡的櫃檯、醬缸、廣告畫就行了,別拍我也別寫我。」
不過看到了第二天的報紙,李瑞生發現,鏡頭裡的自己早已與小店的一切融為一體。 緊接著一家一家媒體到來,看了報紙的北京人更是大量出現在店裡,直到現在,每天還會有好幾撥兒慕名而來的人。
逐漸地,店裡叫「李師傅」的人少了,叫「李大叔」的人多了。 年輕人這一聲親切的「李大叔」,也融化了李瑞生的心,他臉上的微笑多了起來。「一輩子平凡,老了沒想到成了半個名人。」 更讓他高興的是,在他的推薦下,幾乎所有來店逛的北京人,都帶走了一斤黃醬或是麻醬,並且其中很多人,如今會專程為了黃醬麻醬,開車穿過半個北京城來到小店裡。二鍋頭這樣具有北京特色的白酒,銷量也隨之大幅度上升。
小店不僅站住了腳,也在與超市商場等現代化商業的競爭中找到了位置。
光靠懷舊不能當飯吃
時隔多年,李瑞生仍然會想,究竟為什麼小店能受到關注,甚至成為「網紅」。
大家喜歡店裡的味道,喜歡那畫著昔日被認為是奢侈食品的廣告畫,喜歡他這扒拉算盤的老售貨員。其實接手小店的時候,李瑞生多次盤算把小店改造一番。胡同裡的小店都變成超市了,甭管是否真的節省人力,至少在形式上更方便。可是這樣一改至少要幾萬塊錢,算啦,這樣湊合著吧,還是別折騰啦。
而當小店出名、生存不愁的時候,李瑞生又在反思,究竟這碗懷舊飯能吃多久?慕名而來買醬的人們能不能養活小店?「咱是一家在胡同裡的副食店,不能忘了本。」多年以來他一直堅持薄利多銷。
「李大叔」服務態度也更好了,他和妻子徹夜抄寫炸醬方法的小紙條,送給南來北往的顧客。就在他發愁買醬人太多、寫不過來的時候,智慧型手機普及了。 於是店裡牆上多了一個紙條:老北京炸醬麵做法。「誰來買醬,讓他用手機拍個照就行了。」
即便是這樣方便,「李師傅」的執拗再次體現出來,直到今年年初,小店才真的用上手機支付——之前天天守著小店,李瑞生認為自己根本用不著手機。
留住老店也是為留住「人情味兒」
李瑞生承認自己老了,「不僅思想跟不上時代,體力也跟不上了。」妻子聽他說到這句話,趴在櫃檯上默默低下頭,喝完眼前的早餐——一碗白米粥。
「二十多年了,我沒休息過一天。五年裡面,我們兩口子的父母四老都去世了,就連辦喪事都是晚上回家,第二天早上趕回來開店門。什麼長城天壇北戴河,我都沒去過。」李瑞生說。
「王府井我都有20多年沒去了。」妻子說。
自己退休、小店承包合同到期都將來臨,究竟小店走向何方,李瑞生也說不好。「這店是國有資產,咱得服從國家的需要。如果小店改造後能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誰也不能攔著啊。」
唯一讓科班出身的李師傅放心不下的,就是那口醬缸,除了進貨品質的控制,就連打醬的手法、轟蒼蠅的措施,都是多年的積累。「換兩個年輕人來,恐怕都看不住這口醬缸。」
「這李師傅跟我歲數一樣大,說起對老商業的感情,那真是太深了。」北京民俗學會會長高巍先生說。趙府街副食店創辦於1956年,最初是合作社,「又便又宜,後來收歸國營後,每一家合作社商店幾乎都是周邊居民們的生活中心,甚至像是現代意義上的社交場所。直到現在,我還常常看見有老人使用『合作社』的稱呼。」 後來流行的超市雖然方便,但高巍認為,它少了老店的人情味兒,老店氣氛對快節奏生活來說,已是彌足珍貴。「它是北京人際關係方面的文化符號之一。保留住它不僅是保留記憶,也是保留住大家的愛。」 近日據趙府街副食店的上級單位奧士凱連鎖集團透露,目前集團正在考慮「全面保留」小店。負責這件事情的王德祥,之前是北新橋同日升老糧店的副經理。「我也在老店幹了一輩子,這種感情很深。」集團方面曾想升級改造小店,畢竟這裡牆皮脫落、貨架發黃,「但即便再小的動作,也可能讓老店失去一些味道。所以目前計劃還是『一動不動』。」
未來的經營模式,集團已在與李瑞生商討。
來源:北京晚報
北京晚報記者: 張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