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主即將退休,如何留住北京這家老副食店醬缸裡的「人情味」

2020-12-24 北京日報客戶端

不久前,一對年輕人來到了趙府街副食店,在裡面拍了幾個小時的婚紗照。店主李瑞生看著這對小夫妻哭笑不得,拍婚紗照為啥要找來咱這個店?咱這個店就有那麼好?

他並非不知道小店在人們心中的分量,只是他也不知道如今名氣如此之高的小店,究竟是懷舊風潮的功勞,還是媒體宣傳的結果,再或是自己堅守一份「科班售貨員」操守的報答。這些年雖然沒再收穫過勞模之類的榮譽,卻不經意間成為了人們記憶中的那個老北京生活的代表人物。

李瑞生就快60歲了。自從他可能退休的消息傳開,新老顧客常常跟他提起這件事情。且承包即將到期,未來的趙府街副食店會不會為了經濟效益改變這一副「老」面孔?李瑞生也說不好。

民俗學者建議,這樣的城市商業遺蹟應該捨棄一些商業利益,為人們對昔日生活的美好情感而保留,必要的時候,政府應予扶持。

醬香源自「科班售貨員」的執拗

清晨6點半,李瑞生已經打開店門了。不一會兒,拉著小車買完菜的老人便來到了店裡,每天清晨頭幾筆生意總是醬。隔四五天,李瑞生都會開著他的「天語」小轎車,去郊區的醬廠進貨,小車裡要塞下七個半人高的塑料桶。黃醬一天賣百餘斤,儘管利潤並不高,卻是小店最穩定的收入之一。 李瑞生就愛跟人侃自家的醬,畢竟賣散醬的小店在城裡已經太少了。1987年李瑞生接父親班來到趙府街副食店上班的時候,趕上了老師傅站櫃檯的時代,這段經歷被他驕傲地稱為「科班出身」。「見過的醬、吃過的醬太多了,這醬從我眼前一過,我就知道它品質如何。」 但自從他參加工作起,黃醬的質量並不穩定,直到在圈裡人的推薦下,李瑞生找到了第三家老字號醬菜廠,其品質控制的出色,令李瑞生感覺相見恨晚。麻醬的情況與黃醬類似,都有著一番探索。

多少年來,其他各種商品更新又換代,唯獨李瑞生引以為傲的醬,仍然在小店的大缸裡默默薰陶著來到這裡的每一個人。

北京人的「鄉愁」救了小店

但黃醬和麻醬的生意也曾遇到危機。在商場超市興起的上世紀90年代末至新世紀初,小店的生意出現了明顯的萎縮。「當時整個行業都受衝擊。」每天關門之後,兩口子算帳,常常算著算著就不言語了。

2007年小店日子最難過的時候,突然有記者來到了店裡,「他們聽說咱這店還有過去留下的廣告畫,還在使用老算盤、老醬缸,覺得很罕見。」李瑞生笑呵呵地談起當年往事,「我從來沒覺得這些東西能成為什麼特色,因為當初全北京的店鋪都這個樣子啊。」

李瑞生皺著眉頭,此前他從沒接觸過記者,「你拍拍店裡的櫃檯、醬缸、廣告畫就行了,別拍我也別寫我。」

不過看到了第二天的報紙,李瑞生發現,鏡頭裡的自己早已與小店的一切融為一體。 緊接著一家一家媒體到來,看了報紙的北京人更是大量出現在店裡,直到現在,每天還會有好幾撥兒慕名而來的人。

逐漸地,店裡叫「李師傅」的人少了,叫「李大叔」的人多了。 年輕人這一聲親切的「李大叔」,也融化了李瑞生的心,他臉上的微笑多了起來。「一輩子平凡,老了沒想到成了半個名人。」 更讓他高興的是,在他的推薦下,幾乎所有來店逛的北京人,都帶走了一斤黃醬或是麻醬,並且其中很多人,如今會專程為了黃醬麻醬,開車穿過半個北京城來到小店裡。二鍋頭這樣具有北京特色的白酒,銷量也隨之大幅度上升。

小店不僅站住了腳,也在與超市商場等現代化商業的競爭中找到了位置。

光靠懷舊不能當飯吃

時隔多年,李瑞生仍然會想,究竟為什麼小店能受到關注,甚至成為「網紅」。

大家喜歡店裡的味道,喜歡那畫著昔日被認為是奢侈食品的廣告畫,喜歡他這扒拉算盤的老售貨員。其實接手小店的時候,李瑞生多次盤算把小店改造一番。胡同裡的小店都變成超市了,甭管是否真的節省人力,至少在形式上更方便。可是這樣一改至少要幾萬塊錢,算啦,這樣湊合著吧,還是別折騰啦。

而當小店出名、生存不愁的時候,李瑞生又在反思,究竟這碗懷舊飯能吃多久?慕名而來買醬的人們能不能養活小店?「咱是一家在胡同裡的副食店,不能忘了本。」多年以來他一直堅持薄利多銷。

「李大叔」服務態度也更好了,他和妻子徹夜抄寫炸醬方法的小紙條,送給南來北往的顧客。就在他發愁買醬人太多、寫不過來的時候,智慧型手機普及了。 於是店裡牆上多了一個紙條:老北京炸醬麵做法。「誰來買醬,讓他用手機拍個照就行了。」

即便是這樣方便,「李師傅」的執拗再次體現出來,直到今年年初,小店才真的用上手機支付——之前天天守著小店,李瑞生認為自己根本用不著手機。

留住老店也是為留住「人情味兒」

李瑞生承認自己老了,「不僅思想跟不上時代,體力也跟不上了。」妻子聽他說到這句話,趴在櫃檯上默默低下頭,喝完眼前的早餐——一碗白米粥。

「二十多年了,我沒休息過一天。五年裡面,我們兩口子的父母四老都去世了,就連辦喪事都是晚上回家,第二天早上趕回來開店門。什麼長城天壇北戴河,我都沒去過。」李瑞生說。

「王府井我都有20多年沒去了。」妻子說。

自己退休、小店承包合同到期都將來臨,究竟小店走向何方,李瑞生也說不好。「這店是國有資產,咱得服從國家的需要。如果小店改造後能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誰也不能攔著啊。」

唯一讓科班出身的李師傅放心不下的,就是那口醬缸,除了進貨品質的控制,就連打醬的手法、轟蒼蠅的措施,都是多年的積累。「換兩個年輕人來,恐怕都看不住這口醬缸。」

「這李師傅跟我歲數一樣大,說起對老商業的感情,那真是太深了。」北京民俗學會會長高巍先生說。趙府街副食店創辦於1956年,最初是合作社,「又便又宜,後來收歸國營後,每一家合作社商店幾乎都是周邊居民們的生活中心,甚至像是現代意義上的社交場所。直到現在,我還常常看見有老人使用『合作社』的稱呼。」 後來流行的超市雖然方便,但高巍認為,它少了老店的人情味兒,老店氣氛對快節奏生活來說,已是彌足珍貴。「它是北京人際關係方面的文化符號之一。保留住它不僅是保留記憶,也是保留住大家的愛。」 近日據趙府街副食店的上級單位奧士凱連鎖集團透露,目前集團正在考慮「全面保留」小店。負責這件事情的王德祥,之前是北新橋同日升老糧店的副經理。「我也在老店幹了一輩子,這種感情很深。」集團方面曾想升級改造小店,畢竟這裡牆皮脫落、貨架發黃,「但即便再小的動作,也可能讓老店失去一些味道。所以目前計劃還是『一動不動』。」

未來的經營模式,集團已在與李瑞生商討。

來源:北京晚報

北京晚報記者: 張碩

相關焦點

  • 店主即將退休,如何留住北京這家老副食店醬缸裡的「人情味」
    自從他可能退休的消息傳開,新老顧客常常跟他提起這件事情。且承包即將到期,未來的趙府街副食店會不會為了經濟效益改變這一副「老」面孔?李瑞生也說不好。民俗學者建議,這樣的城市商業遺蹟應該捨棄一些商業利益,為人們對昔日生活的美好情感而保留,必要的時候,政府應予扶持。
  • 趙府街副食店店主即將退休 那口承載著老北京記憶的醬缸將何去何從?
    店主李瑞生看著這對小夫妻哭笑不得。拍婚紗照為啥要找來咱這個店?咱這個店就有那麼好?這些年雖然沒再收穫過勞模之類的榮譽,卻不經意間成為了人們記憶中的那個北京生活的代表人物。李瑞生就快60歲了。自從他可能退休的消息傳開,新老顧客常常跟他提起這件事情。且承包即將到期,未來的趙府街副食店會不會為了經濟效益改變這一副「老」面孔?李瑞生也說不好。民俗學者建議,這樣的城市商業遺蹟應該捨棄一些商業利益,為人們對昔日生活的美好情感而保留,必要的時候,政府應予扶持。
  • 北京胡同裡最後國營副食店:掛上世紀70年代廣告
    昨天,位於鼓樓東側趙府街胡同的老國營副食店內,店主李大爺正在接待前來購物的街坊。  這幾天,這間老副食店又在網上走紅了,這次被人提起的原因,是說它可能是城內最後一個保持了當年裝修風格的國營副食店。桌上擺著的,是一個個褪色的綠塑料臉盆,裡頭的雪菜、鹹菜頭,長條桌後的醬缸,都成了遊客們取景的念舊物件。  敞口兒的大醬缸,飄出絲絲縷縷的花生香。拆遷後還每月必來店裡「報到」買黃醬和芝麻醬的大媽記得,年輕時,這家副食店的花生香能浸滿整條胡同。
  • 趙府街副食店老店主要退休了,老北京的鄉愁去哪尋?
    不光是你,連店主都驚了一跳「拍婚紗照為啥要來咱這個店?」這家店舊舊的、甚至有點 「土」但可不是一家普通的店它在老北京人心裡的位置都在這一勺勺醬裡了!2007年小店日子最難過的時候,突然有記者來到了店裡,「他們聽說咱這店還有過去留下的廣告畫,還在使用老算盤、老醬缸,覺得很罕見。」李瑞生笑呵呵地談起當年往事,「我從來沒覺得這些東西能成為什麼特色,因為當初全北京的店鋪都這個樣子啊。」
  • 柏楊談醬缸文化:中國人為何對國人不善 對外國人很親切?
    這就是我們前面提到過的,在自己的小圈圈裡面,對人善的不得了,照顧得不得了,我們的人情味就只在這裡,超乎這圈圈,誰也不理誰,中國的人情味只發生在自己的圈圈,也就是所謂的友情、親情。何謂醬缸文化?我知道許多來臺灣研習中國文化或專程來作學術研究的外國留學生,常常會以您的作品作為他們的論文報告對象,「醬缸文化」自然是論文裡的第一號大目標。而我一些年紀較輕、喜歡看書的朋友,也經常在見到我時,會很熱烈、興致勃勃地問我,曉不曉柏楊講的「三作牌」「醬缸」是什麼意思?往往一面回答他們的問題,卻一面偷偷地想:一般人描述裡的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物庶民豐,充滿人情味的國家。
  • 柏楊談醬缸文化:中國人為何對國人不善 對外國人很親切?
    這就是我們前面提到過的,在自己的小圈圈裡面,對人善的不得了,照顧得不得了,我們的人情味就只在這裡,超乎這圈圈,誰也不理誰,中國的人情味只發生在自己的圈圈,也就是所謂的友情、親情。何謂醬缸文化?我知道許多來臺灣研習中國文化或專程來作學術研究的外國留學生,常常會以您的作品作為他們的論文報告對象,「醬缸文化」自然是論文裡的第一號大目標。而我一些年紀較輕、喜歡看書的朋友,也經常在見到我時,會很熱烈、興致勃勃地問我,曉不曉柏楊講的「三作牌」「醬缸」是什麼意思?往往一面回答他們的問題,卻一面偷偷地想:一般人描述裡的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物庶民豐,充滿人情味的國家。
  • 對歷史的反省:柏楊談中國「醬缸文化」
    何謂醬缸文化?  我知道許多來臺灣研習中國文化或專程來作學術研究的外國留學生,常常會以您的作品作為他們的論文報告對象,「醬缸文化」自然是論文裡的第一號大目標。而我一些年紀較輕、喜歡看書的朋友,也經常在見到我時,會很熱烈、興致勃勃地問我,曉不曉柏楊講的「三作牌」「醬缸」是什麼意思?往往一面回答他們的問題,卻一面偷偷地想:一般人描述裡的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物庶民豐,充滿人情味的國家。  中國文化也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文化之一,在哪都無所詬病,為什麼柏楊卻有這麼出乎意料、令人驚奇的認為呢?難道他觀察到了什麼?
  • 胡同裡這家店主六個月只產生了一玻璃罐垃圾,如何做到的?
    而北鑼鼓巷裡有一家環保線下體驗店,倡導一種「零浪費」的生活方式,它的店主通過踐行這樣的一種理念,六個月僅產生了一小玻璃罐垃圾。走進北鑼鼓巷,「零浪費無包裝商店」的綠色標誌和被漆成鮮綠色的木門在胡同裡格外亮眼。推門而入,天然蠶絲牙線、玉米水溶性膠帶、可溶性竹漿衛生紙、以玉米和甘蔗為原材料做成的可降解分類垃圾袋等新鮮玩意兒整齊地擺在木架上。
  • 對歷史的反省:柏楊談中國「醬缸文化」
    何謂醬缸文化?  我知道許多來臺灣研習中國文化或專程來作學術研究的外國留學生,常常會以您的作品作為他們的論文報告對象,「醬缸文化」自然是論文裡的第一號大目標。而我一些年紀較輕、喜歡看書的朋友,也經常在見到我時,會很熱烈、興致勃勃地問我,曉不曉柏楊講的「三作牌」「醬缸」是什麼意思?往往一面回答他們的問題,卻一面偷偷地想:一般人描述裡的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物庶民豐,充滿人情味的國家。  中國文化也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文化之一,在哪都無所詬病,為什麼柏楊卻有這麼出乎意料、令人驚奇的認為呢?難道他觀察到了什麼?
  • 胡同裡這家店主六個月只產生了一玻璃罐垃圾,如何做到的?
    而北鑼鼓巷裡有一家環保線下體驗店,倡導一種「零浪費」的生活方式,它的店主通過踐行這樣的一種理念,六個月僅產生了一小玻璃罐垃圾。走進北鑼鼓巷,「零浪費無包裝商店」的綠色標誌和被漆成鮮綠色的木門在胡同裡格外亮眼。推門而入,天然蠶絲牙線、玉米水溶性膠帶、可溶性竹漿衛生紙、以玉米和甘蔗為原材料做成的可降解分類垃圾袋等新鮮玩意兒整齊地擺在木架上。
  • 北京61歲副食店將關網友: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隨著北京望壇地區棚戶改造,這家老店即將關閉。中新網記者20日探訪這家老副食店,不少北京市民也趕來見證老店「最後的時光」。記者當日來到桃楊路副食店,店門外的這條胡同就叫做桃楊路,順著這條路向西走上十幾分鐘,就是北京城的中軸線——永定門外大街。曾經,這裡是一家國營副食店,後來王老闆一家將店承包了下來。
  • 醬缸鹹菜你們都知道嗎
    在我們這家家到春天都做大醬,今天不說怎麼做醬,來說說醬缸鹹菜。醬缸鹹菜可能是只有我們東北走吧,醬缸鹹菜可以說很有特色了,一般都是到秋天的時候,人們把一些食才直接放到醬缸裡,到底都有什麼呢,其實很隨便,剛長出來不大的小黃瓜,茄子,還有辣椒,和辣椒葉,做這個辣椒葉要用布口袋裝起來,再放進去,還可以同時放些切成小塊的包菜,方瓜啥的,經過一段時間的醃製就可以吃了。
  • 高新區這家小店店主成了高鐵「明星」!
    高新區這家小店店主成了高鐵「明星」!這輛載滿中國小店故事的專題列車,從北京、上海出發。它們與每一個歸家或遠行的乘客相逢,挺過激流,跨越山海。而在這之中,就有我們熟悉的面孔,他就是此前小新為大家介紹過的陝西水餃家宴店主——李愷。在疫情期間,他用短短45字的告示道出了款款善意,暖了世人心!
  • 醬缸鹹菜你們都知道嗎
    在我們這家家到春天都做大醬,今天不說怎麼做醬,來說說醬缸鹹菜。醬缸鹹菜可能是只有我們東北走吧,醬缸鹹菜可以說很有特色了,一般都是到秋天的時候,人們把一些食才直接放到醬缸裡,到底都有什麼呢,其實很隨便,剛長出來不大的小黃瓜,茄子,還有辣椒,和辣椒葉,做這個辣椒葉要用布口袋裝起來,再放進去,還可以同時放些切成小塊的包菜,方瓜啥的,經過一段時間的醃製就可以吃了。
  • 真有想法……燒烤店主為留住客人 在群裡發「福利」
    南京六合區某燒烤店店主建了一個食客微信群,為了留住這些客人,他經常在群裡發「福利」,累計發了一千多條淫穢視頻,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罪被判刑。然而這些視頻都是他從別的群裡複製轉發的,10月12日,始作俑者吳某在湖南老家被南京警方抓獲。
  • 教師犯錯,校長受罰:老牌名校這樣走出醬缸
    如何走出困境,贏得新的發展?這是一個很有現實價值的命題。這個命題有一個關鍵詞叫「醬缸」,這是一個文化隱喻。柏楊先生說,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像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地流下去,但因為時間久了,長江大河裡的汙穢骯髒,像死魚、死貓、死耗子,開始沉澱,使水不能流動,變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成了一個醬缸,一個汙泥坑,發酸發臭。
  • "疫"考之下,實體書店如何"為城市留住書香"
    https://vodpub1.v.news.cn/original/20200423/285ec1a83eac43fd977517296e889ec5.mp3 "疫"考之下,實體書店如何"為城市留住書香"
  • 這家藏在北京老胡同裡的花店,太美了!
    這家藏在北京老胡同裡的花店,太美了! 熱鬧的北京城裡, 有間不起眼的小花店。 位置偏僻,裝修樸素。
  • 柏楊夫人籤售柏楊「醬缸」
    信報訊(記者趙明宇)今天下午14時,柏楊夫人、著名「國際桂冠」詩人、翻譯家張香華女士將出現在北京圖書大廈一層東廳,在現場為讀者籤售柏楊的作品《醬缸:千年難醒的噩夢》。  醬缸文化是柏楊對傳統文化中黑暗腐朽處最傳神的總結,這是一種發自良心的肺腑諍言。柏楊坦言:我只是指出我們的文化和社會病在哪裡,卻沒能力去治病救人。
  • 山城重慶,麻辣紅湯裡沸騰的人情味_新聞中心_中國網
    2016年,「重慶火鍋「正式當選為」重慶十大文化符號「之首,成為中國唯一評定的「火鍋之都」,在眾多文化中,重慶的火鍋文化顯得十分別具一格,考察團特此走進重慶探訪火鍋介文化名人和多家火鍋店,揭開火鍋秘辛,深入了解一鍋紅湯是如何體現、代表重慶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