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別衝動留神這些套路
昨日凌晨,京東開啟秒殺日;10天前,天貓的「雙11」預售正式開啟……鋪天蓋地的「雙11」促銷活動席捲而來,剁手族們也開始忙著添加購物車,只等一次清空。但是,不少網友昨天爆料,他們之前關注的商品在「雙11」到來時,居然玩起價格先漲後降、虛構「原價」的貓膩。記者調查發現,正如一些網友感嘆的那樣,「雙11」看似閃亮的光環下,不少網店運營商使出涉嫌誤導的花招。
「秒殺日」前夕悄悄漲價
「每年雙11都這麼搞,有意思嗎?」網友「一尺素箭步輕塵」昨日一早就發帖表達自己對「雙11」亂漲價現象的不滿。該網友稱,他在京東看好462元一包的貓糧,因為該平臺在11月1日凌晨舉辦「秒殺日」促銷活動,他就將這包貓糧放在購物車裡,等著11月1日零點「秒殺」。這名網友一直睜大眼睛不睡覺,等到昨日凌晨零時準備「秒殺」時卻發現,這包貓糧的價格漲到502元。
另有網友稱,他看好一款運動手環,準備參加零點「秒殺」,活動標明是「11月1日零點開搶」,可時間剛到10月31日晚11點59分,網店頁面就顯示「已售罄」。讓這名網友哭笑不得。
「真會玩啊,優惠券減多少錢,就悄悄漲多少錢。」網友「壽右痘」昨日也發帖稱,他幾天前在京東看好一款529元的立體聲耳機,就放在購物車裡等著11月1日搶購。沒想到凌晨打開網店頁面發現,這款立體聲耳機的售價已經漲到649元。此後的打折優惠活動,都是在漲價之後的基礎上進行。
「真是有多大優惠幅度,就漲多少價格,這樣還不如賣原價呢。」這名網友同時還將前後價格變化的截圖發了出來。記者隨後通過一款可以查詢網購歷史價格的APP發現,網友所說的臨時漲價確實存在,而且都是在活動開始前臨時調的價。
網購促銷花樣「燒腦」
記者發現,往年簡單的打折活動已經悄然升級,今年各家網站的規則都不盡相同,且玩法越來越複雜,讓人看了有「燒腦」的感覺。
一家網購平臺10月17日零點推出搶先購活動,與「雙11」同樣的力度;10月30日,有主打低價正品的拼購日活動;11月1日,有全品類超級秒殺日活動;11月8日,第二場拼購日活動啟動;11月10日-11月11日,有專場和超級秒殺日。另外一家網購平臺10月25日至31日為預熱期,PLUSDay、全球品牌日、母嬰日將輪番登場;11月1日至9日為專場期,吃貨日、男神日、家電日、超市日、家居日、3C日,每天都有不一樣的主題購;11月10日至12日迎來高潮期。此外,還有諸如「提前搶大額優惠券」「前1萬名享超值贈禮」「瓜分10億紅包」……一些品牌則各種預售、定金、用券之後,還有3件幾折,再滿多少減多少的活動。用網友的話來說「計算能力不好連東西都不會買了」。
「有些品牌會同時將幾個活動疊加發布,在頁面上顯示一個預估的到手價,貌似買到很便宜,但那是要在價格湊得非常理想的前提下,不然很難達到商家所說的預估折扣。」精於網上淘貨的章女士告訴記者,要在「雙11」淘到預估的優惠價格,很需要費一些腦力,算不精確還不如平時買的便宜。
先漲後降虛假折扣
中國消費者協會此前發布的《2017年「雙11」網絡購物商品價格跟蹤調查體驗報告》顯示,在「雙11」整個體驗周期內,先漲價後降價、虛構「原價」、隨意標註價格的情況較為突出。調查發現,不同平臺和商家預售規則、支付定(訂)金和尾款時間不盡相同。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八十九條規定,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中消協對預售商品價格調查發現,部分商品存在價格問題,如涉嫌以「劃線價」形式虛構「原價」、預售價格不如雙11當天價格優惠、預售價格頻繁變化、定金隨意變動。
其中,電商平臺和商家天貓平臺的一款標稱為「恆源祥」品牌的針織衫,11月10日、11月12日、11月15日的劃線價格均為508元,但11月11日劃線價格調整為專櫃價1280元。而專櫃價說法僅在11月11日的商品頁面顯示,並未連續出現,也未標明出處,消費者若只看到11月11日當日價格,會因優惠力度大而被誤導消費。
「雙11」促銷活動中,一些平臺和商家優惠活動規則設置複雜,打折、滿減、紅包、優惠券、津貼等多種「優惠」方式疊加,附加各種限制條件與使用順序,促銷規則晦澀難懂,消費者很難推算出商品的實際銷售價格,降低了消費者的網購消費體驗。調查的539款非預售商品中,即便不在11月11日,也能以「雙11」價格或更低價格購買的比例達到78.1%,其中一些平臺和商家的商品存在先漲價後降價、「雙11」價格不降反升等問題。其中,當當網平臺某款標稱為「韓都衣舍」品牌女裝,在11月7日之前價格為152元,而在10日價格上調至288元,並於11日又降至136元,涉嫌通過虛假折扣誘導消費。
中國消費者協會建議,有關部門應完善網購價格監管制度,依法懲處價格誤導行為;加強平臺商品價格管理,電商平臺及商家需落實誠實守信經營責任;消費者需培養良好價格意識,堅持精明理性消費。(首席記者 趙健鵬)
如何避「坑」
套路1 網購價格先漲後降
為迎合「雙11」促銷拉銷量,商家會在活動臨近時悄悄將價格調高,然後再掛出打折、返利、滿幾送幾的優惠券,誤導消費者購買。面對商家的促銷,消費者要保持冷靜,可以使用查詢歷史價格的小程序,查看該商品的歷史價格變化圖標,確定真正優惠後再購買。青島市12345熱線值班員表示,如果發現商家有「先漲再降」的行為,可以向網購平臺投訴,也可以向網店經營商註冊地的工商部門投訴。但消費者要仔細保留適時截屏、聊天記錄、購物單據等便於維權。
套路2 警惕價格套路
許多網店推出預售價、到手價、銷售價、尾款價……這麼多「價」讓消費者有些蒙。比如某商品日常銷售價是499元,「雙11」預售價是399元,預售定金是20元,定金膨脹兩倍。那麼尾款價是多少?到手價是多少?最終打了幾折?答案是:尾款價是359(399-20×2)元,到手價是379(359+20)元,相當於打了7.5折。好多消費者會把尾款價當成到手價,「預估到手價」其實也不是真正的購買價。
套路3 預售商品難湊「滿減」
不少消費者發現,同一品牌,會有參與不同活動的預售商品,加入購物車後,就會被自動生成不同的訂單,導致很難湊夠所需要的「滿減」金額。因此,要想得到優惠,就要買一些並不需要的東西來湊單,實際上,並沒有省錢。
套路4 優惠券不支持退款
一些網店促銷活動故意限定優惠券使用範圍,往往是在結算前才有彈窗告知。比如「滿599元減100元」優惠券,買優惠券需要支付9.9元,結果好不容易湊夠了599元的預售商品,卻被告知優惠券只支持「單筆且同色同款同尺寸商品」使用。商家事先並未在出售優惠券的頁面寫明優惠券的具體使用規則,卻直接表明「不支持退貨退款」「不做任何賠付」等內容。
套路5「定金」混淆「訂金」
不少網店推出「雙11」的「特權定金」「預售定金」,付款購買優惠資格。根據《合同法》的規定,「定金」屬於一種法律上的擔保方式,如果付定金一方沒有履行債務,就無權要求另一方返還定金;「訂金」不具備定金所具有的擔保性質,可視為「預付款」,不具有明顯的擔保性質。「定金」一旦支付,一般不可退的,而「訂金」是可以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