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9月24日 14:40 來源:
根據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的統計,2005年經過各口岸來到中國的韓國人有350餘萬
韓劇傾倒中國人。(資料片)
《?望東方周刊》消息(記者盧波、實習生陽思齊):樸世珍和曹周妍提著簡單的行李,徑直走到機場大巴的售票臺前。首都機場指示牌上新添的韓語標識,對他們來說幾乎沒什麼意義,從12號出口乘機場大巴到公主墳,再打車到五道口,這對韓國留學生來中國三年,每年「五一」、「十一」、「春節」都要回家,這條路線他們早已熟得不能再熟了。
「韓流」擦過身邊
金植中卻仍然需要在機場指示牌上的韓語幫助下,按圖索驥尋找計程車站。他剛剛受命來到中國接受三個月培訓,因為他所在的那座工廠馬上就要搬到中國的山東半島。提到機場的韓語標識,金植中覺得理所當然,因為「首爾到北京肯定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線」。
金植中的說法未必準確,但在北京,韓文確實越來越司空見慣。韓國人聚居的望京地區,幾乎所有的商業場所都掛中韓雙語招牌;那裡的房屋中介公司擺出來的信息欄,韓語的信息倒比中文的信息多。
在海澱區五道口,常常能看見電線桿上貼著的租房小廣告,廣告往往用中韓雙語註明房型、地段、價位。五道口城鐵站旁邊開店賣麻辣燙的陳先生說,韓國留學生是他最重要的主顧,每天都有成群的韓國留學生到他攤前,邊吃麻辣燙邊讚嘆議論。久而久之,陳先生連「芝麻醬」、「牛百葉」、「鵪鶉蛋」這些相當生僻的韓語單詞都掌握了。
韓國駐華新聞機構與其他外國駐華新聞機構一樣,集中在建國門和祁家園兩個外交公寓辦公。但他們有一個令其他外國記者非常羨慕、卻無法效仿的地方,他們可以在北京找到自己的「家」。
樸基成是韓國聯合通訊社駐北京特派記者,他就沒有像一般外國記者那樣把住處也安在外交公寓,而是到20公裡外的望京去租了一套房子住,儘管交通狀況不如人意,早上要起個大早,花30分鐘趕到祁家園上班;晚上下班更要在路上堵一個半小時,付出這樣的代價,只因為在望京,「有回家的感覺」。
兩年前,樸基成把夫人和孩子接到中國。在望京,韓國超市和烤肉店遍布大街小巷,吃穿不是問題;孩子在專為韓國子弟開辦的望京韓國國際學校上課,課後到圍棋道場學棋。樸基成的夫人對望京這座「韓國城」的評價是:「好像不會說一句漢語,也能在望京生活下去。」
房租「不比首爾便宜多少,我都租不起啦!」
在北京從事中韓貿易的車杞煥說,和許多韓國人一樣,他來中國之前,總以為中國的物價都特別便宜,現代化程度也不會很高。來後發現,事實與想像有很大出入。北京、上海的市政建設和服務設施相當發達,但打車、租房、娛樂,也並不便宜。中國的商業化程度更出乎他們意料,比如,韓國人喜歡聚居的望京和五道口,房價就會比同處北京四環外的其他地段昂貴很多,月租已經被抬高到每月3000到7000元不等,高級住宅往往月租上萬。「不比首爾便宜多少,我都租不起啦!」車先生開玩笑說。
其實,物價便宜是很多韓國人對中國一見鍾情的首要原因。來到中國後,記者樸基成經常到望京南湖市場去採購大批海鮮和熱帶水果,牛肉和排骨更是家常便飯,這在農產品昂貴的韓國是不可想像的。一家韓國大型跨國公司的中層職員李先生說,對於他們做家用電器這一行的來說,中國這個市場「並不討人喜歡」,他所在的公司已經感受到了中國本土公司的強大競爭力。在另一個大市場美國,壓力就沒有這麼大,
美國基本上沒有本土家電品牌。「但你不能因為不喜歡就不來,誰都知道這將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誰佔據了中國市場,誰就有了未來。」
跨國公司開拓市場的衝動激起了第一波韓國人來華潮。而趕上這第一波的弄潮兒,當初學漢語往往是無心之舉。釜山人樸橘礬學習漢語已有17年歷史,他開始學習漢語的時候,漢語在韓國屬於典型的「小語種」,只有像他這樣對中國文化非常執著的人,才會報考中文系。而在冷戰的大背景下,韓國大學中文系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古代文學。沒有想到,1993年他們那一屆畢業的時候,中文突然熱門起來,同班同學很容易就進了急欲開拓中國市場的大型跨國公司。
在就業指揮棒指引下,中文越來越熱,據樸橘礬介紹,現在的韓國,大學普遍設有中文系,高中階段就開設了中文選修課,惡補中文的補習班滿地開花,中文已經成為與英語地位相當的外語。
復旦大學韓國產業研究中心的樸昌庚教授有一個觀點,他認為韓國是大企業集團主導實現產業化的國家,政府對中小企業的財政援助和金融支持並不充分。狹小的國內市場也制約著中小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有著龐大國內市場的近鄰中國,不僅是韓國大型跨國公司的樂土,也給韓國中小企業提供了施展的空間。
「韓國社區」越來越多
中韓關係中有與眾不同之處。從韓國來到中國的,不僅僅是跨國公司,不僅僅是冰箱、汽車和電視劇。在中國,像五道口、望京這樣時時能與韓國人擦肩而過的地方還有不少。瀋陽的西塔,山東半島的很多城市,都能看見韓語招牌鋪天蓋地,韓國人聚居一處的景象。在世界各地擁有「唐人街」的中國人,第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發現了越來越多的「韓國社區」。
根據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的統計,2005年經過各口岸來到中國的韓國人有350餘萬,其中很多人在華長住。記者曾向五道口派出所和望京花家地派出所查詢究竟有多少韓國人在這些地方定居,派出所方面告知我們,這些數據涉及機密,不便透露。
韓國駐華使館總領事柳洲烈向記者提供了韓方掌握的數據,中韓建交以來,來到中國學習、經商、定居的韓國留學生和中小業主逐年增多,如今,已經有3萬多家韓國企業在中國註冊,4.5萬名留學生在中國學習,常住中國的韓國人已經達到50萬。韓國人,成了在華定居人數最多的外國人。柳洲烈總領事說,這種民間自發的密切往來,為韓中關係打下了比任何國家的關係都堅實的基礎。
從共同的傳統一起走向現代化,是中韓之間最大的相似之處。正是這種相似讓彼此產生了「家園」感。
給中國人提意見
當記者向柳洲烈總領事詢問,在華韓國人有什麼帶有共性的困難或不適應,需要使館提供領事幫助?柳洲烈建議我們取消這個問題,因為他想不起來韓國人在中國會有什麼迫切需要領事幫助的。在總體上,中國人的對外寬容,是盡人皆知的。
聽到記者問起韓國有什麼地方值得中國學習這個問題,樸基成的臉先紅了,看來儒家文化要求的謙遜,已經深入他的靈魂。記者一再堅持,他說了兩件事情。
「如果在韓國,一個駕手隨意變線搶行或者其他違章,路上的人都會停下車來指責他,但在中國,人們似乎習以為常,沒有人出來主持正義。這是因為『寬容』嗎?」
另一件事發生在望京南湖農貿市場。樸基成傷心地說,他上周去那裡買海鮮和大米,遇到的商販「無一例外騙了我」,買的時候6隻鮑魚,回家打開一看只有5隻;別的東西也缺斤短兩,「幾乎少了一半」。
「在韓國,要是這樣,他們就別想在市場裡做生意了!」
韓國商販講求誠信,是不是儒家文化造就的?樸基成說,倒不好這樣解釋,因為軍政府時代生活困難的時候,韓國商販也經常作假,那時候儒家文化應該更有影響啊。現在生活好了,可能大家都覺得沒有必要為這點錢敗壞了名譽。
責編: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