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鋪——一個特殊的社會行業」「均和墟歷史街區」「白雲遺珠——白雲區代表性文物建築展」「白雲深處有人家——白雲區風土人情特色展」——循著歲月磨蝕的階梯和通道,在平和大押碉樓內外穿行,一連串透出濃濃地方特色的展覽接連呈現在觀眾眼前,讓人們身處的白雲之地,變得深邃又跳脫。你可知道,這座精彩的博物館,前身曾是廣州最「豪」的當鋪嗎?
「活化」讓老文物新生
早在2003-2006年的第四次廣州市文物普查期間,位於白雲區的平和大押就已是那批新「發現」的文物線索中的明星。不僅因為曾被視為「廣州最豪華的當鋪」,而且它與越秀區的東平大押、荔灣區的寶生大押等一道,將舊式當鋪這種在中國古代、近代有著重要作用的民間金融機構,重新拉回到今天人們的視線中。十幾年過去,這處老當鋪已經變成了免費開放的市民文化活動空間。在不久前公布的15處廣州市文物保護利用典型案例中,平和大押的活化再度獲得關注,成功入選。
老式的當鋪建築雖然防禦效果出色,但對於當代博物館來說,空間上並不算很匹配。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和強烈功能性布局的限制下,把當代博物館展覽、研究、陳列的綜合性功能融入進去,還要把文物安全放在第一位,考驗的是設計者的眼力、心力、腦力。白雲區2011年投入大量資金,對平和大押舊址進行保護修繕並加以活化利用,基本保留了其原貌,2012年6月,將之開闢為白雲區民俗文化博物館,免費對外開放。其內部展出的照片、文字以及典當工具,再現了舊時典當行業的繁榮情景。
白雲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負責人介紹,白雲區民俗文化博物館的建成,大大推動了白雲區文博事業的發展。開館以來,隨著參觀人數的增加,平和大押的名氣越來越響,遊客越來越多。2019年博物館與區攝影家協會合作開展「白雲區民俗文化博物館720°全景平臺」,遊客足不出戶,即可參觀博物館。十多年來,平和大押舊址從無人知到成為文保,又成為「網紅」的「活化」過程,是廣州文物保護利用水平不斷提高的體現,也是無數普通廣州人愛家愛城的溫情所致。
100多歲的老當鋪
見證了老廣州與老上海的經濟聯繫
平和大押位於廣州市白雲區均禾街均和墟一街1號,始建於1917年,由黃潤和、黎絡宗、袁梓文、黃以材等股東籌資興建, 耗費白銀3萬兩,使用青磚18萬塊,曾被譽為「廣州最豪華的當鋪」,是目前廣東省發現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一座當鋪舊址。它坐東朝西,由鋪面、庫樓和南北側院(含六角亭)組成,佔地面積1003.38平方米。前廳為營業鋪面,佔地面積260平方米。庫樓建造成碉樓狀,佔地面積208平方米,樓高六層,共26.62米,用於儲存典當物品。樓體堅如磐石,防禦措施十分周全。
為什麼廣州規模最大的當鋪,會建在當時相對偏遠的均禾一帶呢?當地文史專家說,得從1915年說起,那一年廣州遭遇「乙卯年大水」,原大朗附近的橋頭市墟市被毀,附近鄉民迫切希望能就近建一個新墟市進行貿易,當地鄉紳等合議,決定選址在均禾石馬村重建墟市。新墟市規模相當宏大,有橫街三條、直街五條、碼頭三個,總佔地面積達到4萬多平方米。整個墟市的規劃和建築設計是由上海請來的建築大師負責,所以商鋪融入了舊上海的多種建築元素。實際上,股東中的袁梓文也是在上海開店做生意的商人。可以說,平和大押和穗滬之間的經濟聯繫,淵源頗深。
建成後的平和大押雄偉壯觀、堅如碉堡。在老白雲人眼裡,這是白雲的一座地標性建築。但這樣一座知名建築,始建年代卻長期搞不清楚。據參與第四次文物普查的當地文保部門負責人說,由於一時難以找到真正見證平和大押修建時的知情人,只能根據在世老人的回憶,判斷平和大押修建於1928年。但這種說法並無其他旁證支撐。2017年,當地文保部門工作人員在進行日常維護時,根據平和大押門楣上方的壁畫《和合生財》中的年款字樣,推斷出始建年代為1917年。
這次偶然的發現,讓平和大押躋身廣州百年老建築之列。一個多世紀的歲月中,這座碉樓式的老建築不知目睹了多少銀錢進出,多少人來人往。2008年12月,平和大押舊址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4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