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媽媽最近十分苦惱,她發現4歲半的女兒事事都要講條件。比如洗澡小橙子會說「媽媽如果你不給我講兩個故事,我就不洗澡」,吃飯時會說「周末帶我去水族館,我就把蔬菜吃掉」。
橙子媽自己反省了一下,認為這跟自己之前的教育方式有關,要求孩子做什麼的時候總是會用「如果你做……咱們就可以……」這樣的架構。
當孩子不肯吃藥、不想睡覺、不愛吃飯的時候,很多父母都會拿出殺手鐧——談條件。當大人經常試圖以某種條件許諾以達到預期目的或效果,耳濡目染,孩子也學會了談條件。
如果孩子已經養成了做什麼事情都喜歡談條件的習慣,家長該怎麼辦呢?
孩子談條件不可怕,討價還價更可喜
3-5歲的孩子,正處於自主意識發展的階段,談條件、討價還價不是壞事。通過孩子提出的看似無理的要求,可以發現其內心深處渴望的東西,這是孩子自主意識發展的開端。
而孩子想方設法維護自己利益的過程,正是他思維逐漸成熟的標誌。這時候家長需要引導孩子,拋出問題讓他思考「我想要什麼?」「為什麼想要?」「要怎樣才能說服其他人同意?」三個問題。
不花一分錢,就能鍛鍊孩子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
原則性的問題,不能跟孩子談條件
飯前洗手、到時間要睡覺、按時吃飯、刷牙洗臉,這些都屬於原則上的問題。當孩子在這些事情上開始討價還價時,最好不要輕易妥協,如果孩子一哭鬧家長就心軟不但會助長他討價還價的勢頭,還不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美國行為心理學派創始人約翰華生認為:改變一種已有的行為模式、表達一種新的態度、或者採取一種不同的行動,會讓人覺得有違本性。
換而言之,大人在一次次毫無底線的妥協之後,某天突然開始講原則有底線了,不但孩子很難適應這種改變,對於大人來說也很難堅持下去。
孩子提出無理要求,請進行克制性訓練
克制性訓練,即孩子提出無理要求時,大人不打不罵,將其帶到一個安靜的地方看他哭完,安靜後溫柔且堅定對他說「如果你能講出理由說服我,會考慮買給你」引導孩子表達情緒,最後再適當妥協(孩子提出3次需求滿足1次).
這一系列做法,是為了讓孩子知道哭鬧沒用,只有主動跟大人表達清楚才能達到目的。不過從心理接受預期來看,一個習慣的改變需要21天的適應期,小孩子需要的時間更長,所以家長們要有耐心哦~
各位父母,你的小孩有對你討價還價嗎?當孩子跟你談條件你會怎麼做?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