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塔是英國著名的景點,去過的人都知道倫敦塔其實不是「塔」,而是一座宮殿,位於倫敦市東部著名的塔橋旁邊。倫敦塔是英國最古老的宮殿之一,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1世紀諾曼徵服時期。當時的國王「徵服者威廉」不是英國人,而是法國人,來自與英國隔海相望的諾曼第。他成為英國國王之後,在倫敦東部的泰晤士河邊建造了一座在當時看來是氣勢恢宏、傲視全城的宮殿「白塔」,這就是倫敦塔的開始。在其後的近300年裡,歷代國王在「白塔」外圍又興建了若干座「塔」,它們被連接起來,形成了兩重外圍城牆。到1350年倫敦塔的建設才基本結束,加上一道護城河和一座門樓,形成了今天的倫敦塔的規模。可以說倫敦塔是英國早期歷史和中世紀歷史的縮影,至少有13位國王曾經在這裡安家,它見證了英國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王朝興衰和國王更迭。
凱特·布蘭切特扮演的伊莉莎白一世
蘇格蘭的瑪麗女王
然而,倫敦塔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一點不是它的氣勢多麼宏偉,設計多麼獨具匠心,城牆多麼堅固,雖然這些都是倫敦塔的特點。它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也是導遊刻意渲染的,是它的「恐怖」,因為在這座巨大陰森的建築中處死了許多人,其中包括國王、王后、王子、大臣等等。最能夠打動人心的莫過於「血腥之塔」的故事。據說愛德華四世國王去世後,留下了一雙年幼的兒子,一個十二歲,一個九歲。愛德華的弟弟理察,也就是兩個年幼王子的叔叔為了篡奪王位,將兩個年幼的王子關進了倫敦塔中的花園塔。最後兩個王子神秘失蹤,人們相信他們已經被秘密處決,從此這座花園塔也就被變成了「血腥之塔」。當代的傳說渲染了兩個小王子的天真無邪,他們在被關進塔中閣樓期間,仍然在玩加冕遊戲,只有偶爾飛到窗臺上的烏鴉暗示了他們的悲慘命運。
然而,倫敦塔真正成為「血腥之塔」是在十六、十七世紀英國的政治和宗教動蕩時期,在那時,這裡已經不再是皇家宮殿,而實際上已經成為皇家監獄。在倫敦塔中關押的人都被稱為「叛徒」,他們之所以是叛徒,是因為他們與當時的國王有矛盾或利益衝突。在那些年代裡,人們相信君權神授,國王不僅是這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而且國王就是法律。國王要誰死,誰就不能不死。著名的《烏託邦》的作者託馬斯·莫爾就死在倫敦塔。莫爾原是亨利八世的總理大臣,位高權重,深受國王信任,但是當亨利八世推行所謂的宗教改革,斬斷與羅馬教廷的關係,成立英國國教時,莫爾表示反對,認為亨利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擺脫天主教關於離婚的禁令,從而拋棄前妻、另娶新歡。莫爾被處斬首,其頭顱被插在矛尖上遊街示眾,可以說他是為宗教信仰而死,因此後來被羅馬教廷封為「聖人」。
另一些死在倫敦塔的人是王位的繼承人,或對王位繼承人產生威脅的人,其中包括兩位王后和一位女王:亨利八世的第二任妻子安妮·博伊倫、第五任妻子凱薩琳·哈沃德和女王珍妮·格雷。倫敦塔中有一個行刑處,現已經成為旅遊景點。在那裡有一塊非常現代的玻璃紀念牌,上面篆刻這兩個王后的名字和她們被行刑的時間。這些人都是王室的近親屬,她們死後都被賜予厚葬,埋在倫敦塔中的大教堂裡。著名的伊莉莎白女王一世就曾經被她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女王關押在這裡,所幸的是她沒有死,她最終成了女王。她上臺後同樣在這裡關押了亨利八世的侄孫女凱薩琳·格雷,因為凱薩琳的兒子可能成為王位繼承人。2005年的英國電視劇《伊莉莎白女王一世》就部分地反映了這段歷史。從十六世紀開始,「白塔」前的草坪上就有六隻烏鴉安家築巢,據說查爾斯二世下令保護這些烏鴉,認為它們是倫敦塔的守護神,如果它們被驅離,倫敦塔將傾倒,這個國家將會滅亡。因此這些烏鴉得以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延續至今。我們可以想像倫敦塔裡有刑場,有冤魂,有烏鴉,是多麼的陰森和恐怖。
說到這裡,我們應該明白英國的政治歷史上有一段野蠻的時期。如果我們翻開莎士比亞的歷史劇,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這段帝王歷史有些野蠻。《亨利六世》講英國歷史上著名的「玫瑰戰爭」(1455-1485),大致是關於兩個皇族爭奪王位的故事。之所以稱為「玫瑰戰爭」,是因為戰爭的一方蘭卡斯特家族以紅玫瑰為標記,另一方約克家族以白玫瑰為標記。戲劇充滿了王室的爾虞我詐、自相殘殺。《理查三世》的故事就包含了倫敦塔中那兩個小王子被害的情節。理查三世為了成為國王不僅暗殺了兩個侄子,而且還殺死了兄弟克拉倫斯,以及先王亨利六世的眾多支持者。讀者所熟悉的莎士比亞著名悲劇《王子復仇記》和《麥克白》也是講王叔、大臣篡奪王位的故事,雖然它們的故事發生在丹麥和蘇格蘭,但是它們從某種意義上講映射了當時的英國都鐸王朝的現況。正如英國詩人託馬斯·格雷所說,「殺戮通王權」,通往王位的道路常常是白骨築成。
在英國的歷史上,王位的傳承不光是王室的事情。在這樣一個宗教信仰非常重要的國家裡,王位繼承人能否繼承王位,不但要看他是否具有血脈的合法性,而且還要看他是否具有宗教的合法性。英國在宗教改革之後脫離了羅馬教廷,建立了英國國教,從而成為一個新教國家。全國的大多數人都是新教徒,因此王位的繼承人是否具有新教信仰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蘇格蘭的瑪麗女王是英國王位繼承人之一,被伊莉莎白女王殺死,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的宗教信仰:她在法國長大,信仰天主教,最後死於非命。後來在王朝復闢時期,詹姆斯二世被趕下王位部分是因為他的權力過於膨脹,目無民意,引起眾怒,但同時也可以說是因為他的宗教信仰有問題:他是一個天主教徒,並企圖在英國推行天主教信仰自由。
英國政治體制從野蠻到文明的發展歷程的關鍵節點是1942年-1951年的「英國內戰」。這次戰爭既是政治鬥爭,又是宗教衝突。與以前的王位爭奪戰不同,這次戰爭不是王位繼承人之間的戰爭,而是國王和貧民之間的戰爭。著名的伊莉莎白女王一世已經把英國打造成為一個世界強國和海上霸權。查爾斯一世繼位後,為發動戰爭向國民徵收苛捐雜稅。國會認為這是濫用王權,要彈劾國王。查爾斯一世逃離倫敦,在英國北部組織皇家軍,與倫敦的國會軍開戰(國會軍的大本營就設在倫敦塔)。結果查爾斯一世戰敗,被送上了斷頭臺。從此,英國的政治實權落入了國會手中,國會甚至掌握著國王的任免事宜。經過查爾斯二世、詹姆斯二世的更迭,英國國會最終於1688年選擇了具有英國血統的荷蘭人威廉成為英國國王,條件是必須接受君主立憲制。這次變革被稱為「光榮革命」,因為在沒有流血犧牲的情況下,英國終於從君主制轉變到了君主立憲制。
可見,從理查三世到現在,英國的政治體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經過一次內戰和多次流血衝突,英國逐漸建立了一套穩定的政治體制,保證了王位和政府的更替不會引起從前的流血衝突和血腥屠殺,從而在體制上保證了一種政權的平穩過渡。而英國國王經歷了君權神授,宗教改革,君主立憲等關鍵環節,逐漸從國家的最高統治者降格為象徵性的國家元首。人們期待王室成為英國傳統精神和傳統價值的代表,在家庭和睦、宗教信仰等方面成為全國的榜樣,但實際情況如何,人們只能自己去判斷。(張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