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特·布蘭切特扮演的伊莉莎白一世

2020-12-16 中國日報網

  倫敦塔是英國著名的景點,去過的人都知道倫敦塔其實不是「塔」,而是一座宮殿,位於倫敦市東部著名的塔橋旁邊。倫敦塔是英國最古老的宮殿之一,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1世紀諾曼徵服時期。當時的國王「徵服者威廉」不是英國人,而是法國人,來自與英國隔海相望的諾曼第。他成為英國國王之後,在倫敦東部的泰晤士河邊建造了一座在當時看來是氣勢恢宏、傲視全城的宮殿「白塔」,這就是倫敦塔的開始。在其後的近300年裡,歷代國王在「白塔」外圍又興建了若干座「塔」,它們被連接起來,形成了兩重外圍城牆。到1350年倫敦塔的建設才基本結束,加上一道護城河和一座門樓,形成了今天的倫敦塔的規模。可以說倫敦塔是英國早期歷史和中世紀歷史的縮影,至少有13位國王曾經在這裡安家,它見證了英國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王朝興衰和國王更迭。

凱特·布蘭切特扮演的伊莉莎白一世

蘇格蘭的瑪麗女王

  然而,倫敦塔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一點不是它的氣勢多麼宏偉,設計多麼獨具匠心,城牆多麼堅固,雖然這些都是倫敦塔的特點。它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也是導遊刻意渲染的,是它的「恐怖」,因為在這座巨大陰森的建築中處死了許多人,其中包括國王、王后、王子、大臣等等。最能夠打動人心的莫過於「血腥之塔」的故事。據說愛德華四世國王去世後,留下了一雙年幼的兒子,一個十二歲,一個九歲。愛德華的弟弟理察,也就是兩個年幼王子的叔叔為了篡奪王位,將兩個年幼的王子關進了倫敦塔中的花園塔。最後兩個王子神秘失蹤,人們相信他們已經被秘密處決,從此這座花園塔也就被變成了「血腥之塔」。當代的傳說渲染了兩個小王子的天真無邪,他們在被關進塔中閣樓期間,仍然在玩加冕遊戲,只有偶爾飛到窗臺上的烏鴉暗示了他們的悲慘命運。

  然而,倫敦塔真正成為「血腥之塔」是在十六、十七世紀英國的政治和宗教動蕩時期,在那時,這裡已經不再是皇家宮殿,而實際上已經成為皇家監獄。在倫敦塔中關押的人都被稱為「叛徒」,他們之所以是叛徒,是因為他們與當時的國王有矛盾或利益衝突。在那些年代裡,人們相信君權神授,國王不僅是這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而且國王就是法律。國王要誰死,誰就不能不死。著名的《烏託邦》的作者託馬斯·莫爾就死在倫敦塔。莫爾原是亨利八世的總理大臣,位高權重,深受國王信任,但是當亨利八世推行所謂的宗教改革,斬斷與羅馬教廷的關係,成立英國國教時,莫爾表示反對,認為亨利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擺脫天主教關於離婚的禁令,從而拋棄前妻、另娶新歡。莫爾被處斬首,其頭顱被插在矛尖上遊街示眾,可以說他是為宗教信仰而死,因此後來被羅馬教廷封為「聖人」。

  另一些死在倫敦塔的人是王位的繼承人,或對王位繼承人產生威脅的人,其中包括兩位王后和一位女王:亨利八世的第二任妻子安妮·博伊倫、第五任妻子凱薩琳·哈沃德和女王珍妮·格雷。倫敦塔中有一個行刑處,現已經成為旅遊景點。在那裡有一塊非常現代的玻璃紀念牌,上面篆刻這兩個王后的名字和她們被行刑的時間。這些人都是王室的近親屬,她們死後都被賜予厚葬,埋在倫敦塔中的大教堂裡。著名的伊莉莎白女王一世就曾經被她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女王關押在這裡,所幸的是她沒有死,她最終成了女王。她上臺後同樣在這裡關押了亨利八世的侄孫女凱薩琳·格雷,因為凱薩琳的兒子可能成為王位繼承人。2005年的英國電視劇《伊莉莎白女王一世》就部分地反映了這段歷史。從十六世紀開始,「白塔」前的草坪上就有六隻烏鴉安家築巢,據說查爾斯二世下令保護這些烏鴉,認為它們是倫敦塔的守護神,如果它們被驅離,倫敦塔將傾倒,這個國家將會滅亡。因此這些烏鴉得以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延續至今。我們可以想像倫敦塔裡有刑場,有冤魂,有烏鴉,是多麼的陰森和恐怖。

  說到這裡,我們應該明白英國的政治歷史上有一段野蠻的時期。如果我們翻開莎士比亞的歷史劇,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這段帝王歷史有些野蠻。《亨利六世》講英國歷史上著名的「玫瑰戰爭」(1455-1485),大致是關於兩個皇族爭奪王位的故事。之所以稱為「玫瑰戰爭」,是因為戰爭的一方蘭卡斯特家族以紅玫瑰為標記,另一方約克家族以白玫瑰為標記。戲劇充滿了王室的爾虞我詐、自相殘殺。《理查三世》的故事就包含了倫敦塔中那兩個小王子被害的情節。理查三世為了成為國王不僅暗殺了兩個侄子,而且還殺死了兄弟克拉倫斯,以及先王亨利六世的眾多支持者。讀者所熟悉的莎士比亞著名悲劇《王子復仇記》和《麥克白》也是講王叔、大臣篡奪王位的故事,雖然它們的故事發生在丹麥和蘇格蘭,但是它們從某種意義上講映射了當時的英國都鐸王朝的現況。正如英國詩人託馬斯·格雷所說,「殺戮通王權」,通往王位的道路常常是白骨築成。

  在英國的歷史上,王位的傳承不光是王室的事情。在這樣一個宗教信仰非常重要的國家裡,王位繼承人能否繼承王位,不但要看他是否具有血脈的合法性,而且還要看他是否具有宗教的合法性。英國在宗教改革之後脫離了羅馬教廷,建立了英國國教,從而成為一個新教國家。全國的大多數人都是新教徒,因此王位的繼承人是否具有新教信仰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蘇格蘭的瑪麗女王是英國王位繼承人之一,被伊莉莎白女王殺死,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的宗教信仰:她在法國長大,信仰天主教,最後死於非命。後來在王朝復闢時期,詹姆斯二世被趕下王位部分是因為他的權力過於膨脹,目無民意,引起眾怒,但同時也可以說是因為他的宗教信仰有問題:他是一個天主教徒,並企圖在英國推行天主教信仰自由。

  英國政治體制從野蠻到文明的發展歷程的關鍵節點是1942年-1951年的「英國內戰」。這次戰爭既是政治鬥爭,又是宗教衝突。與以前的王位爭奪戰不同,這次戰爭不是王位繼承人之間的戰爭,而是國王和貧民之間的戰爭。著名的伊莉莎白女王一世已經把英國打造成為一個世界強國和海上霸權。查爾斯一世繼位後,為發動戰爭向國民徵收苛捐雜稅。國會認為這是濫用王權,要彈劾國王。查爾斯一世逃離倫敦,在英國北部組織皇家軍,與倫敦的國會軍開戰(國會軍的大本營就設在倫敦塔)。結果查爾斯一世戰敗,被送上了斷頭臺。從此,英國的政治實權落入了國會手中,國會甚至掌握著國王的任免事宜。經過查爾斯二世、詹姆斯二世的更迭,英國國會最終於1688年選擇了具有英國血統的荷蘭人威廉成為英國國王,條件是必須接受君主立憲制。這次變革被稱為「光榮革命」,因為在沒有流血犧牲的情況下,英國終於從君主制轉變到了君主立憲制。

  可見,從理查三世到現在,英國的政治體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經過一次內戰和多次流血衝突,英國逐漸建立了一套穩定的政治體制,保證了王位和政府的更替不會引起從前的流血衝突和血腥屠殺,從而在體制上保證了一種政權的平穩過渡。而英國國王經歷了君權神授,宗教改革,君主立憲等關鍵環節,逐漸從國家的最高統治者降格為象徵性的國家元首。人們期待王室成為英國傳統精神和傳統價值的代表,在家庭和睦、宗教信仰等方面成為全國的榜樣,但實際情況如何,人們只能自己去判斷。(張 劍)

相關焦點

  • 伊莉莎白一世是都鐸王朝最後一位君主,英格蘭與愛爾蘭的女王
    愛德華任命他的表親珍·格蕾(簡·格雷)為王位繼承人,將他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和伊莉莎白都排除在外。凱特·布蘭切特扮演的伊莉莎白一世1553年7月,瑪麗一世在愛德華六世死後,廢黜了繼任的簡·格雷,成為英格蘭的女王。瑪麗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她逼迫伊莉莎白改信天主教。伊莉莎白表面上雖然昄依,但內心仍然是一個新教徒。瑪麗對此非常不滿。
  • 伊莉莎白一世傳記
    伊莉莎白一世是英國長期統治的女王,執政44年來相對穩定和繁榮。伊莉莎白一世是誰?伊莉莎白一世1558年,在她姐姐瑪麗女王去世後,伊莉莎白接掌了她的國家,並一直統治到她1603年去世。伊莉莎白一世繼承了許多瑪麗引起的問題。
  • 凱特·布蘭切特,指環王的仙女皇后,是天使和惡魔的化身
    電影飾演灰袍巫師甘道夫中是伊恩麥克萊恩,他在《X戰警》系列中扮演磁電機的角色。飾演來自黑暗密林,英俊英俊的精靈王子萊哥拉斯,奧蘭多·布魯姆曾玩過《加勒比海盜》。飾演瑞文戴爾的靈魂是扮演《黑客帝國》《美國隊長》的雨果維文。
  • 盤點伊莉莎白一世,伊莉莎白二世,為何都叫伊莉莎白?
    中國人見世這個字,必聯想起輩分,女兒既然叫伊莉莎白二世,父親不用說就得叫伊莉莎白一世,弟弟既然是喬治六世,沒得說,哥哥不叫喬治五世,最起碼也得叫喬治什麼,無論如何也不能叫愛德華八世。這二世、六世、八世之類都從哪兒排起?真是莫名其妙。
  • 瑪麗一世和伊莉莎白一世的不同之處
    威廉·塞西爾之後,另一位親信沃辛漢伯爵接過了這個工作,將「伊莉莎白間諜網」發展壯大,為伊莉莎白的王位打造了一個密實的保護網。先介紹伊莉莎白一世的對外政策,因為它幾乎決定了英格蘭的發跡過程。在伊莉莎白一世的故事裡,有另一個女王的故事是不能迴避的,我們要先把她請出來介紹一下。
  • 伊莉莎白一世為什麼終身未嫁?
    而伊莉莎白一世也深諳最直接又最可信賴的,就是那些輔佐自己的大臣們了。瑪麗的前車之鑑,讓伊莉莎白一世明白,自己的王位靠的是臣民,而非英國貴族。在選擇大臣問題上,她與許多國家的賢明君王一樣秉持一樣的用人原則:唯才是用。
  • 伊莉莎白一世女王為何終身未嫁?
    伊莉莎白一世,有名的「童貞女王」,終身未嫁。伊莉莎白一世在位四十四年,她治下的英格蘭是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也是英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著名的文學家莎士比亞就生活在伊莉莎白一世的時代。伊莉莎白的父親是著名的亨利八世,都鐸王朝第二任君主,他的一生結了六次婚。第一位妻子是阿拉貢的凱薩琳,原本是亨利的嫂嫂,在他的哥哥去世後亨利繼承王位並娶了嫂嫂。阿拉貢的凱薩琳在亨利八世想娶安妮*博林時被廢黜。安妮*博林是亨利八世第二任皇后,也是伊莉莎白一世的生母。
  • 大英圖書館獲贈伊莉莎白一世書信:對瑪麗一世態度逐漸強硬
    據英國衛報,近日大英圖書館新收入了一批藏品: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寫給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的信件。在其中一封信中,伊莉莎白寫道,她「哀愁深重」地「目睹」自己和瑪麗「情誼遭遇變故」,但與此同時,又頻繁地強調著自己「朕」(「we」)的尊貴稱呼。
  • 蘇格蘭瑪麗女王和伊莉莎白一世的真實故事
    在他於1547年去世後,她被列為繼承人中的第三名,只有在她的兄弟姐妹愛德華六世和瑪麗一世死後沒有繼承人的情況下才有資格統治。事實正是如此。從她執政之初,伊莉莎白就敏銳地意識到她對王位的脆弱掌握。作為一名新教徒,她面臨著來自英格蘭天主教派系的威脅,該派系支持蘇格蘭天主教女王瑪麗的王位繼承權。在天主教會看來,伊莉莎白是非法婚姻的非法產物,而亨利八世姐姐瑪格麗特的孫女瑪麗是合法的英國繼承人。
  • ...阿比蓋爾|瑪麗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寵兒|瑪戈特·羅比|桑迪...
    前一部影片中,西爾莎·羅南(Saoirse Ronan)扮演的蘇格蘭瑪麗女王挑戰瑪戈特·羅比(Margot Robbie)扮演的伊莉莎白一世,爭奪英格蘭統治者的寶座。第二部影片裡,艾瑪·斯通(Emma Stone)扮演的心機女僕阿比蓋爾絞盡腦汁討取安妮女王——奧利維婭·科爾曼(Olivia Colman)飾——的歡心,以取代她身邊最信任的侍女、蕾切爾·薇姿(Rachel Weisz)扮演的薩拉。影片中你死我活的宮鬥不僅表現在人物的行為和言辭上,也表現在她們的外表上。
  • 英國歷史人物介紹:伊莉莎白一世(雙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英美文化>正文英國歷史人物介紹:伊莉莎白一世(雙語) 2013-08-09 23:23 來源:滬江英語 作者:
  • 「日不落帝國」的最後一塊拼圖:伊莉莎白一世的「信仰和解」
    然而命運最終還是垂青伊莉莎白一世,讓不可能成為了現實。這種人人自危的狀況不能再繼續下去了,伊莉莎白一世掌握權柄後,安撫民心就成了頭等大事,她放下王室的架子,走訪英國各地,連偏遠山區也不落下,紆尊降貴地與農民、牧民和市民一起吃飯,共同聊天,藉此融入並了解底層的生活,與百姓真誠交流,贏取社會的信任。伊莉莎白一世即便身處倫敦,也會時不時地出現在大街上,跟普通百姓攀談。伊莉莎白一世極具親和力的做法,不僅安撫了民心,也收服了民心,所有人都相信她,也願意追隨她。
  • 淺談國外歷史,如何評價伊莉莎白一世?她的一世是怎麼樣的?
    伊莉莎白沒有直系子嗣,就只能從旁系裡面選了。所以,也不算旁落了。現在還是這樣,在英國《繼承法》上有資格繼承王位的人現在好像有200多個。漢諾瓦王朝的末代女王維多利亞把位子傳給了屬於薩克森·哥堡·科達王朝的自己的兒子(因為兒子肯定算父系家族)。有家天下的意識,但是不認宗族,只認血緣。也就是女兒外孫子結結實實的血緣關係比同姓同宗八竿子打不著的堂族親的多。
  • 伊莉莎白一世貴為英國女王,卻為何終身未嫁
    十六世紀英國女王是伊莉莎白·都鐸,她是都鐸王朝最後一位君主。在姐姐瑪麗一世去世以後,她繼承了王位,成為了伊莉莎白一世。伊莉莎白一世非常貌美,但是她身為英國女王卻終身未嫁,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解一下。
  • 伊莉莎白一世:「榮光女王」如何一步步開創英國「黃金時代」?
    幼年時期的伊莉莎白坎坷的幼年經歷1533年,伊莉莎白一世出生,她是亨利八世和其王妃安妮·博林所生。當時天主教依舊盛行,而國王和王妃則是以新教教規方式成婚,所以伊莉莎白也被認為是私生女。但她出生時依舊享有王位的繼承權。
  • 泰國公主和伊莉莎白一世很是相似,但不知她將來如何?
    泰國公主思蕊凡納瓦瑞是當今泰國國王拉瑪十世的二公主,她的經歷和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非常相似,連性格也相似,不信咱們可以一條一條看。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的生母是小三安妮博林,安妮博林第三者插足,取代了亨利八世的原配妻凱薩琳王后的地位。
  • 凱特·布蘭切特:女王就要駕馭世上的一切面孔
    凱特·布蘭切特說,她一開始甚至沒想過當電影演員。她第一次上大銀幕,是18歲獨自背著背包去英國旅遊,因為籤證過期只好離開英國。在埃及開羅,遇到徵招臨時演員:一部名為《Kaboria》的電影,需要在拳擊臺下唱歌跳舞的群演。她去了。
  • 網飛曝凱特·布蘭切特電影混剪
    網飛曝凱特·布蘭切特電影混剪 時間:2020.05.15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kino 分享到:
  • 伊莉莎白一世早期徵婚畫像被發現 僅此一幅存世
    人民日報歐洲網消息,據英國《衛報》報導,邦瀚斯拍賣行(Bonhams )宣布,修復專家在一位不知名女士的畫像下面發現了罕見的伊莉莎白一世青年時期的徵婚畫像。這幅畫的主人在把畫送去鑑定前也不知道畫像中的人物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