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連線一位臺灣「地膽」,試圖了解出事公路的真實面目
■新快報記者 王劍平 吳筍林 陳巧豔 見習記者 宋凱欣
19名珠海遊客(包括導遊)消失在臺灣的蘇花公路,至今音信皆無。這到底是一條怎樣的公路?事發時,又為何有整整33個大陸團被困在這條路上?昨日下午,記者電話連線了一位臺灣當地人士,嘗試從中尋找出關於這條公路的真實面目。
特點:狹窄險峻沿崖走
「一邊是太平洋,一邊是懸崖峭壁。」這名臺灣人士如此概括蘇花公路的獨特。
據其透露,蘇花公路全程總計308公裡,其歷史可追溯到1874年,為鞏固邊防與安撫住民,欽差大臣沈葆楨派臺灣道夏獻綸與福建省陸路提督羅大春費時兩年開闢這條「平路一丈,山蹊六尺」的臨海道路。1925年,為了使此路能通行車輛,將之拓寬為3.5米的道路,於1932年全線完工通車。此時公路的彎道最小半徑則僅有15米,相當險峻。1980年代開始逐步拓寬,到1990年才開放雙線通車。儘管如此,狹窄、險峻、彎道多依舊是蘇花公路的最大特點。「行經斷崖路段,車中旅客往往無法看見道路的邊緣,僅見低處海色,駕駛車行左旋右回,讓人驚恐不已」。
安全:被稱「死亡之路」
這位臺灣人士談到,由於蘇花公路沿途經過多處山峰,而這些山體大多以土石結構為主,很容易發生塌方或滑坡,並造成人員傷亡。也正因如此,從上世紀70年代起,途經該公路的重要客貨運運輸均已轉向鐵路,蘇花公路則轉為以景觀公路、採石運礦和區域性交通為主。儘管如此,從2002年至今,蘇花公路曾經發生過7次較大的塌方事故,而這次事故也是該公路78年來最嚴重的一次。「每逢下大雨,當地就會封路」,有當地人士甚至稱之為「死亡之路」。
風光:無敵海景盡收眼底
據記者了解,事發當天,有33個旅行團被困在這條「死亡之路」的危險地段。人們不禁要問,既然該處路段如此危險,為何會有這樣多的旅遊團出現?
據介紹,儘管蘇花公路險情不斷,但其是從花蓮到宜蘭的唯一一條公路。而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臨海通道的沿途風光已成為臺灣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麗而氣勢磅礴的太平洋風光盡收眼底,加上懸崖峭壁,讓人在驚恐中留下無法磨滅的記憶」。
救援:滑坡點多施救難度大
19名珠海遊客已經失蹤三天有餘,為何至今的搜救工作未取得大的進展?該人士告訴記者,由於蘇花公路一邊是太平洋,一邊是懸崖峭壁,使得挖掘救援設備很難進去,即使從空中救援難度也比較大,只能從滑坡的兩端分頭進行。「但滑坡的地方比較長,滑坡地點也比較多,路上堆積的土石方太多,」他甚至認為,「即使能找到失蹤車輛,也不一定能找到失蹤人員,以前的滑坡或塌方也有找不到人的情況,隨山石被埋進大海也有可能的。這雖然聽起來很殘酷,卻也是事實。」
東部幹線可代替蘇花公路
該名臺灣人士表示,其實,在危險的天氣,遊客也可以選擇東部幹線來往於臺北與高雄之間的城市,包括花蓮和宜蘭,「發車密度很高,可以選擇在任何時段乘車」。另外,今年夏季,因臺灣降雨較多且雨量較大,塌方滑坡事故比往年更多,蘇花公路的不安全性顯得更加突出。據該人士說,此次鯰魚颱風來臨之際,當地的運沙大卡車幾乎沒有開上蘇花公路這一危險路段的。
來源:新快報
責任編輯: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