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說的「少婦」和「烈女」在書法中是什麼意思?

2021-01-20 太一智慧書畫藝術

黃庭堅說的"少婦"和"烈女"在書法中是什麼意思?

黃庭堅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其書法初學王羲之和唐人作品,在學書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他的老師蘇東坡,從其遺留下來的書評可以看出,他對老師蘇東坡書法的評價是最多的,他的書法天真爛漫,尤工行書和草書,楷書也是自成一家,書風個性,深受後世學書者的喜愛。

黃庭堅不僅是文學家和書法家,更是一位書法理論家,他一生撰寫了很多的書法理論著作,絕大部分的言論都相當有見地,例如他提出的"書韻"就是有著深刻的藝術思想,他認為,"學書者要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書畫當觀韻"等思想,都是在"形"、"質"、"工"的基礎上提出了書法的藝術境界說。

黃庭堅在論書法的"拙"時,又提出了書法形態之說,他在《李致堯乞書書卷後》的題跋中說到:"凡書要拙多於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婦子妝梳,百種點綴,終無烈婦態也。"這裡把書法比作人來說明他的美學思想,一個新婦在出嫁前各種化妝塗抹,加上飾品包裝,但這始終不如一個"烈婦"那麼自然和純粹,根本就缺少本質的美。這裡所說的"拙",應當理解為自然之意,是書寫者內心的真實再現。"拙"與"巧"正好是一對相對的矛盾關係,"新婦"如"巧","烈婦"如"拙",究竟哪一個是自然之態,一目了然。

"巧詐不如拙誠"。在書法藝術中,人們往往所追求的就是一種"拙誠"自然之美,因為這個才是最接近人的內心深處的美,反而,那些經過精心安排、做作的作品更讓人生厭,是不足以成為佳作的。其實,不管是蘇東坡所提出的書法"意"論,還是黃庭堅所說的"韻"論,都是千百年來古人的討論提倡的"自然之美",自魏晉以後,歷朝歷代的文人雅士和書法理論家們都很重視書法的境界,他們認為,"工巧、古質、形質、骨力"等都是對書法本身的根本要求,但這些並不足以說明書法就已經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了,在此基礎上,更應當從書法的深層次上表現"天然、神韻、氣質、自然"之美,只有這樣,書法才是引人入勝的好作品。

黃庭堅的書論思想以人為喻,借人比物,更加形象化、生動化地概括了書法的"韻質美"。這一思想給我們帶來的啟示,一是要求學書者要加強對古人經典作品的深入學習,深刻理解傳統書法的基本理念,二是提醒學書者還要不斷地加強文化知識的融入和貫通,做好人的修養和修為,使自己資源更加豐富龐大,三是在學習過程中,要靈活多變,不接拘泥於古人,創新求變,取法自然,創作出符合自己個性的藝術作品來。

文中插圖均為黃庭堅作品。

本文由《太一智慧書畫藝術》平臺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板橋體書法:對於「蘇東坡和黃庭堅」,板橋書法,受其什麼影響?
    鄭板橋大約在三十六、七歲時開始寫蘇東坡和黃庭堅。從鄭板橋所書的諸多《坡公小品》和所錄的蘇軾詩文可以看出,其對於蘇軾的詩、文、書、畫,及其畫論、書論都做過及其深入的研究。他認為蘇東坡字比較圓實,但肥厚短悍,不得其秀,恐至於蠢;。
  • 黃庭堅和米芾的書法,到底誰的厲害,我說是黃庭堅,不信來比一比
    黃庭堅和 米芾同樣都是偉大的書法家,但是將兩位的書法做一比較和評比,那麼到底誰的更厲害,誰更勝似誰一籌呢?我說是黃庭堅更勝一籌,不信來比較比較。黃庭堅黃庭堅(1045年—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黃庭堅年幼便聰慧過人,七歲能詩,讀書過目不忘。他善書法,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
  • 黃庭堅說蘇軾的字像石壓的蛤蟆,那蘇軾怎麼形容黃庭堅的書法呢
    自晉唐以後,宋朝的書法呈現出全新的風貌,著名的宋四家作為書壇代表,他們的作品已經和晉唐有所區別,一改晉唐端莊正統的書風,他們更喜歡趣味靈性富有生動的書體,追求書法的韻味,這種韻味還引出一段佳話,黃庭堅就說蘇軾的字扁平肥胖,像石壓蛤蟆,那麼蘇軾怎麼說黃庭堅的書法呢
  • 書法人物黃庭堅
    這其中不能沒有其對王羲之書法學習的深悟。黃庭堅在上溯晉唐、學習前人經典書法時,對其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蘇軾,可以說黃庭堅的手札小行書在很大程度上是學蘇軾的。黃庭堅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不能不受蘇軾書風的影響。在黃庭堅書論中,評東坡書頗多,且多為推崇備至者。蘇東坡不僅是黃庭堅文學上的老師和提攜者,而且也是其書法的學習榜樣。
  • 黃庭堅和蘇軾的書法,過長過短,都是王羲之不建議的書法風格!
    我們不去看這兩種說法到底誰對誰錯,只看宋朝書法家的書法特點,就會有自己的認識。宋四家中,黃庭堅的書法受到蘇軾的影響比較大,但風格不一,他們的書法各有什麼特點呢?宋代史料《獨醒雜誌》有記載:東坡曰:「魯直(黃庭堅字)近字雖清勁,而筆勢有時太瘦,幾如樹梢掛蛇。」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輕論,然間覺褊淺,亦甚似石壓蛤蟆。」二公大笑,以為深中其病。從兩人的相互調侃可以看出,蘇軾的書法偏肥扁,黃庭堅的書法偏瘦。
  • 黃庭堅書法 獨樹一格
    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寶林博物館藏 黃庭堅書法《此君圖》他的行書,用筆如明代馮班《鈍吟雜錄》所講:「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頓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雲之遇風,往而卻回也。」
  • 同為蘇門文人,李之儀對黃庭堅書法的評價
    不僅如此, 去世後他的手跡往往被人所收藏, 比如葛謙白在《跋李端叔之儀帖》中說:『端叔書牘好事者多喜藏弆。』」本著對書法藝術的獨特領悟, 李之儀在題跋中對黃庭堅的書法進行了評價。他在給黃庭堅寫的題跋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其草書, 但他在草書的行筆上與黃庭堅有不同的觀點。歷代書法家大都主張草書應當以快為主, 如此方能顯字之神採。
  • 北宋書法的巔峰——品一品黃庭堅的草書思想
    草書是黃庭堅最擅長的書體,關於草書的論述在其書論中較多,有的是論述他人的草書成就,有的是關於草書作品的評鑑和賞閱,有的是關於其書寫草書作品得到的經驗和總結,語言較為平實和直接。通過這些零碎的隻言片語,我們可以一窺黃庭堅草書書學思想,其中「韻勝」、「以禪論書」是其代表性的草書觀。
  • 書法中說的「橫易縱難」究竟是什麼意思?
    書法中說的"橫易縱難"究竟是什麼意思?大凡學習書法的人都知道,在書法的學習中,要經常加強對書法理論的學習,這樣的好處是能用前人的書學指導自己的書寫,否則,黑著頭寫下去,始終成不了大氣候。歷史上的名人名家都是在不斷學習前人的書學理論的基礎上,或是在書法的批評中逐漸成長起來的,從資料記載來看,沒有一個大家不是在學習中取得成就的。北宋末期的黃伯思就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書法家和學問家,他在位期間,一直致力於對古人書法的研究和學習,特別是他對《淳化閣帖》進行過精細的考證,著有《東觀餘論》等書法文稿。
  • 蘇軾和黃庭堅:朋友一生一起走
    黃庭堅寫詩,特別喜歡化用典故,因此,沒點文學素養和閱讀積累的人,可能會看不大懂他的詩。比如這首詩中,他化用《左傳》中楚子對齊桓公所說的「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只是為了說明自己跟友人相距遙遠。「治病不蘄三折肱」,化用的又是《左傳》中「三折肱,知為良醫」這句話,意思是:一個人若是摔斷三次胳膊,就可以成為良醫了。黃庭堅寫這句詩,主要也是抒發他和友人不得重用之情。我估摸著,黃庭堅的詩詞之所以流傳度遠不如蘇軾,主要是因為他的詩化用典故比較多、讀起來相對比較晦澀。
  • 在書法中,楊凝式的「韭花帖」好在哪裡呢?
    我們首先看看也是書法家的宋代黃庭堅,是如何讚美這個書法作品的。章法看《韭花帖》,舒朗蕭散,如野草春雨。」他在一首七絕句中說: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瘋子,下筆便到烏絲欄。黃庭堅對楊凝式的讚美可謂極高矣。從哪裡看得出來。我們看,黃庭堅是意思是說,唐代以來都學《蘭亭序》,都學得有些膩了,個個看起來已經沒有什麼新意,可是洛陽人「揚風子」,給人眼前一亮,他仿佛就是王羲之在世。
  • 雲南書法家胡維平書法作品‖黃庭堅《水調歌頭•遊覽》
    桃源的典故在後代詩詞中又常和劉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傳說混雜在一起。⑷枝:一作「花」。⑸「我欲」三句:元李治《敬齋古今紅》卷八:「東坡《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時詞手,多用此格。如魯直云:『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浩氣展虹蛻。只恐花深裡,紅露溼人衣。』蓋效坡語也。」
  • 「二王」及其書脈對黃庭堅書法審美觀的啟示——篆隸筆意
    漢魏至隋書體皆存「篆隸筆意」,至唐歐陽詢、虞世南等對前人之書進行了變革和突破,改變楷體結字,由扁圓為方長,由古拙變姿媚,自此離鍾、王法度越遠了,黃伯思對唐以來書法用筆結體變化過程作的這一番檢討,發人深思。黃庭堅推崇「二王」書法,也正是因為看到了「二王」書法中的篆隸筆意,云:「善學二王之人,需探其本源」,「今之學王書者,知有二王而不求之二王之上,亦未為善學二王者。」
  • 書法風小知識:書法中的中鋒運筆是什麼意思
    再最開始的時候小編和初學者大家也是一樣的,對於這句話,實在是沒有搞明白,是什麼個意思,先不說練習書法中中鋒運筆什麼意思,就是什麼是中鋒好像也不敢確定呢?書法風小知識來先講一下什麼是中鋒吧:在書法理論的解釋上有一句話來說明中鋒「使筆直立,鋒在正中,左右不偏,叫「中鋒」。」那麼我們拿圖給大家解釋一下當我們垂直拿拿起毛筆的時候,記得是垂直與紙張或者桌面,那麼毛筆的尖就再正中間,就是中鋒了。
  • 黃庭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學習《瘞鶴銘》的?
    明人李日華在《味水軒日記》中說:「宋蘇、米、黃皆喜擘窠大書, 米於顏、柳間取筋, 蘇於季海取肉, 涪翁晚得《瘞鶴銘》摹之, 清勁之中益加尖銳, 識者偏許其骨……」李日華認為黃庭堅得《瘞鶴銘》晚, 具體時間則語焉不詳。明人張醜在《清河書畫舫》記曰:「《黃魯直年譜》載元祐丁卯歲行書《大江東去詞》, 全仿《瘞鶴銘》法。」其所記元祐丁卯時, 黃庭堅44歲。
  • 書法中的「錐畫沙」究竟是什麼意思?它主要包括三大法則!
    顏真卿《多寶塔碑》這就是書法中的著名筆法「錐畫沙」的來歷。那麼什麼是「錐畫沙」呢?書法亦同此理,要想讓墨痕飽滿、有力,就要讓筆鋒垂直紙面,在點畫正中前行,這正是「中鋒」行筆的兩大特點。蔡邕說:「常令筆尖在點畫中行。」「錐畫沙」還有「提按」得法的意思。想在沙灘上寫字,太輕則不見沙痕,太重則拙滯不便,需要有一個合適的力度及速度才能書寫流暢。
  • 黃庭堅《苦筍賦》書法作品欣賞,值得我們收藏!
    黃庭堅(1045年-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北宋知名詩人,乃江西詩派祖師。書法亦能樹格,為宋四家之一。黃庭堅為蘇門四學士之一,是江西詩派的開山祖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此帖11行,181字,書於元符二年(1099年)。
  • 顏筋柳骨是什麼意思說的誰 解讀顏真卿柳公權書法和品行
    書法愛好者一定都知道歷史上著名的兩位書法家,顏真卿和柳公權,他們也被合稱為顏柳,後世形容別人書法好的時候常常會說顏筋柳骨,顏筋柳骨是什麼意思呢?   平常評價某個人的書法時,經常會用到這樣一個詞——「顏筋柳骨」,也是對書者很高的評價,當作學書者的楷模。
  • 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黃庭堅《松風閣詩帖》,書法怎麼來欣賞
    松風閣作品局部既然黃庭堅以蘇軾為老師,他書法的風格跟著這位當時文壇的泰鬥人物,也是頗有些相似的,黃庭堅在學習他的書法的時候,蘇軾就講過「你們學習我的書法,要撇開書法的名氣,不要好勝的去以精美的裝裱松風閣詩帖要想寫出黃庭堅這種蒼勁有力的書法,那我們首先要琢磨的就是黃庭堅的筆法,他執筆是怎樣的,他運筆是怎樣的,黃庭堅也在他學書的論書中提到「學習書法寫字的時候,要先學會持筆,筆要提高點
  • 黃庭堅《題子瞻枯木》:胸中元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風霜
    蘇軾是我國歷史上難得一見的大才,詩歌中他被稱為「詩神」,他的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他的散文亦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合稱「歐蘇」,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書法方面,他和黃庭堅、米芾、蔡襄合成「宋四家」;在繪畫方面,他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他提出「士人畫」這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