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寧廠古鎮殘垣斷壁中的石塊 竟是抗戰英烈紀念碑遺存

2020-12-20 華龍網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5月11日10時40分訊(記者 餘春蘭) 「為表彰遺烈發,不朽者後死曷」 「大寧所奠基址,募修抗戰紀念碑……」今(11)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巫溪縣委黨史研究室工作人員在寧廠古鎮一殘垣斷壁中,發現了一塊抗戰英烈紀念碑。

5月9日下午,巫溪縣委黨史研究室、縣民間文藝協會、寧廠鎮政府相關人員前往古鎮沙壩子,尋找著分散在不同地點的5塊碑文,其中,4塊嵌入一棟老房子的牆壁中,最大的一塊長約1.2米,厚約20釐米,另一塊又在其它地方發現。

巫溪縣黨史研究室主任邵碧清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碑上刻著的「表彰」、「必勝」、「抗戰」等文字很醒目。通過對碑文認真的分析、辨認後,初步確定,這是遺失多年的抗戰英烈紀念碑的一部分。

因工作關係,邵碧清對巫溪歷史文化頗有研究。他說,巫溪寧廠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大寧鹽場有最早的自流鹽泉,曾「一泉流白玉,萬裡走黃金」,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抗戰時期,巫溪黨組織在這裡積極開展活動,組織增產食鹽,滿足抗戰需要,日本飛機曾轟炸大寧廠,激起了大山深處的大寧古鎮人民的強烈憤慨,以滿腔的愛國熱情,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湧現出了大批的抗日英豪。

《巫溪縣誌》記載,1939年,巫溪縣募捐100元在大寧鹽場建起一座「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邵碧清說,巫溪寧廠鎮既是歷史巫鹽文化發源地,也是一片紅色的熱土。巫溪縣委縣府此前就提出了要在大寧古鎮復建抗日英烈紀念碑,以緬懷英烈,追思先賢。但原址在哪、碑上的信息有哪些?都還在進一步考證中,而此次碑文的發現,為復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基礎,也為巫溪紅色文化添上了厚重的一筆。

據了解,針對這塊抗戰英烈紀念碑,巫溪縣相關部門還將尋找其它遺落的紀念碑小塊,並做好相關的文物保護和英烈找尋工作。

相關焦點

  • 重慶:巫溪寧廠古鎮鹽業遺址獲階段性考古成果
    新華社重慶6月9日電(記者劉恩黎)記者從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獲悉,日前在巫溪寧廠古鎮鹽業遺址的考古工作取得階段性收穫,遺址發現兩漢至明清時期古鹽泉、鹽運道路及商業遺址等遺存。研究院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對公眾開放部分考古發掘區域。
  • 年底到巫溪寧廠古鎮泡鹽浴
    今年年底,市民到巫溪寧廠古鎮就能找到答案。聽老人講當年鹽場的故事「解放前這裡叫大寧鹽場,解放後叫巫溪鹽廠,上世紀50年代最為繁華。」鎮上87歲老人陳世義如數家珍,「原來鎮上有100多家灶房,大部分是煤灶,少部分是柴灶,我10多歲就開始製鹽。周圍湖北、陝西幾個地方的商人都來這裡販鹽,當年好熱鬧哦。」
  • 寧廠古鎮漫筆
    (原標題:寧廠古鎮漫筆) 萬武川通往寧廠古鎮的路程讓人覺得這是一次秘境之旅
  • 巫溪雙曬 先睹為快 | 精品旅遊景區——寧廠古鎮
    9月24日為巫溪「雙曬日」,當晚8點,縣長龔均將走進直播室,圍繞「上古鹽都·心旅巫溪」主題,向廣大網友分享巫溪的美景、人文和美食等元素。從今天開始,巫溪縣融媒體中心(廣播電視臺)將推出系列報導《巫溪雙曬 先睹為快》。
  • 頭條寧廠古鎮來了一群特殊的「遊客」
    寧廠古鎮來了一群特殊的「遊客」,他們不看景點,只是往返行走在古鎮沿岸的陡坡和懸崖峭壁之間,背水、背土、背沙子,進行石漠化綜合治理,將荒山變為綠坡
  • 寧廠古鎮:巴山峽谷中藏了一座「中國鹽都」
    的記述▲ 寧廠古鎮(資料圖)地處大巴山深坳裡的巫溪縣寧廠古鎮,目前正面臨相當尷尬的前景:如果用重金包裝打造,必是又一個千篇一律的「油漆古鎮然而,它在大巴山東段乃至長江三峽腹地的歷史舞臺上,卻扮演過令人難以置信的恢弘角色,所有斑駁的遺存都釋放出這樣的歷史信息:有四五千年製鹽史的大寧鹽廠為何在明清時能躋身「中國十大鹽都」?國內最長的輸滷棧道是如何在2000年前的危崖上開鑿出來?一代代背夫是如何在山塬懸崖上走出千裡鹽道的?一群群剛毅的生命是如何在綿綿戰亂中艱難掙扎的?
  • 上古鹽都 心旅巫溪②人文遊丨天賜鹽泉湧不息 一片巫溪古鎮情
    寧廠古鎮:聆聽古鹽都舊時繁榮後溪河在吊腳樓下奔騰,雲霧自剪刀峰間升起,這裡是巫溪縣的寧廠古鎮,是我國歷史上的早期製鹽地,同時也是巫巴文化的孕育地。寧廠古鎮地處大巴山東段南麓,古稱「巴夔戶牖,秦楚咽喉」,南北高山橫亙,東西峽谷透穿,街道褊窄,依山傍水,三面板壁一面巖,人稱「七裡半邊街」。
  • 寧廠古鎮的老街
    寧廠古鎮老街位於重慶巫溪縣附近,是中國早期製鹽地之一。《華陽國志校補圖注》:&34;,距今約5000年之久。天然鹽滷泉自鎮北寶源山洞流出、暢流不衰。 出巫溪縣城約 老街街頭的寧廠鹽泉在龍君廟內 如今的老街在安詳與寧靜中,
  • 寧廠·寧廠
    劉學兵去巫溪,哪怕是下雨,古鎮寧廠是必須去的。寧廠古鎮是中國早期製鹽地之一,據《華陽國志校補圖注》記載:「當虞夏之際,巫國以鹽業興」,距今約5000年了。從先秦鹽業興盛以來,寧廠古鎮因鹽設立監、州、縣,明清時成為中國十大鹽都之一。
  • 寧廠古鎮——中國已知最早的鹽泉所在地
    寧廠古鎮有4000多年的製鹽史,遠古時期是「不績不經,服也;不稼不檣,食也」的樂土,在唐堯時期就是極盛一時的巫鹹國的本土和首會所在地。因鹽而興,歷史上曾設立郡、監、州、縣,有過「一泉流白玉,萬裡走黃金」、「吳蜀之貨,鹹薈於此」、「利分秦楚域,澤沛漢唐年」的輝煌。寧廠鹽泉年自溢含鹽量1.6萬噸。
  • 探尋古詩中巫溪 原來這麼有文化底蘊
    作為巫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這裡又是融以鹽文化和藥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地域,《山海經》《楚辭》《詩經》曾為其留下筆墨;巫溪山水如畫,大寧河、寧廠古鎮、鹽泉、荊竹壩巖棺等自然人文景觀,引無數文人墨客詩以詠之。據不完全統計,如今巫溪保存下來的古詩約為1000餘首。日前,記者一行來到巫溪,探尋古詩中的這塊美麗之地。
  • 寧廠古鎮
    重慶市巫溪縣寧廠古鎮位於大巴山東段南麓,渝陝鄂三省交界處,距巫溪縣城北部14公裡,大寧河支流後溪河畔,古稱「巴夔戶牖,秦楚咽喉」。古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09°,北緯31°,呈東西走向,沿後溪河而建,街道寬兩米左右,南北岸的道路均沿河岸分布,一半為店鋪房舍,一半臨河,亦路亦堤。
  • 新華網,網易,新浪等同步直播寧廠古鎮 13萬用戶在線收看
    6月27日,新華社重慶分社來到我縣開啟「探秘大寧河,感受新氣象」大型行進式報導,並於下午兩點整通過新華網客戶端,網易,新浪,鳳凰網等大型網絡媒體同步直播寧廠古鎮、古鹽泉、古鹽道和古鹽製法等內容,展示我國最早製鹽地的歷史文化脈絡,直播期間共有13萬多用戶在線收看。
  • 探尋古詩中的巫溪:鹽井平分萬灶煙 引從白鹿記當年
    作為巫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這裡又是融以鹽文化和藥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地域,《山海經》《楚辭》《詩經》曾為其留下筆墨;巫溪山水如畫,大寧河、寧廠古鎮、鹽泉、荊竹壩巖棺等自然人文景觀,引無數文人墨客詩以詠之。  據不完全統計,如今巫溪保存下來的古詩約為1000餘首。日前,記者一行來到巫溪,探尋古詩中的這塊美麗之地。
  • 寧廠古鎮,巫文化的發源地
    清澈的大寧河水,伴隨著純白的寧廠鹽泉,養育著世代寧廠人。據史料記載,到清乾隆三十七年,寧廠全鎮已有336眼灶,均燃熬鹽,有「萬灶鹽煙」之美譽,1949年前後鹽廠還有99眼灶。目前古鹽場遺址有68眼灶址,保存完整的15眼,製鹽廠房近3萬平方米。
  • 寧廠古鎮神奇魚泉,「第一撈」捕獲250公斤魚
    喜從天降 魚至泉冒漲水6天,寧廠古鎮神奇魚泉「第一撈」就捕獲250公斤魚 「這波漲水還不到6天,池子裡就湧進了大約250多公斤野生魚,估計至少要賣上2萬多元21日下午,巫溪寧廠古鎮魚泉人家楊丹告訴頑童旅遊,從昨天開始,他們家湧來了近千遊客前來觀賞今年「第一撈」場面,央視「走進科學」頻道記者也正在她家屋子下面泉眼拍攝撈魚場面。當地人說,這個在汛期只管撈魚賣錢的「聚寶盆」,已成為重慶巫溪縣的一個神奇景點。
  • 重慶珍檔丨屈原最早把巫溪寫入詩歌?
    巫溪縣寧廠古鎮。作為巫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這裡又是融以鹽文化和藥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地域,《山海經》《楚辭》《詩經》曾為其留下筆墨;巫溪山水如畫,大寧河、寧廠古鎮、鹽泉、荊竹壩巖棺等自然人文景觀,引無數文人墨客詩以詠之。據不完全統計,如今巫溪保存下來的古詩約為1000餘首。日前,重慶日報記者一行來到巫溪,探尋古詩中的這塊美麗之地。
  • 巫溪雙曬直播超2000萬人次觀看!
    通過旅遊達人客串嘉賓,從「一年四季」玩轉巫溪著手,重點推介紅池壩、寧廠古鎮、蘭英大峽谷、紅池雲鄉等景區景點,推出大寧河尋根獵奇之旅、峽谷觀光探險之旅、紅池壩養生休閒之旅三條旅遊路線。2、峽谷觀光探險之旅大寧古城-雲臺峰-蘭英大峽谷-巴渝民宿-大官山-寧廠古鎮-靈巫洞-漢風神谷行程安排第一天:目的地-巫溪,遊覽大寧古城、雲臺峰。
  • 香港抗日英烈紀念碑遭塗汙破壞 市民連夜修復
    原標題:香港抗日英烈紀念碑遭塗汙破壞市民連夜修復海外網9月18日電 香港唯一一個國家級抗戰遺址烏蛟騰抗日烈士紀念碑昨日(17日)被發現遭大肆塗汙破壞,有愛國愛港市民連夜清理,趕在「九一八事變」88周年之前將紀念碑修復。
  • 重慶:巫溪小城,發現了歷史悠久的鹽場遺址,白公館能超越它嗎?
    說到巫溪,就會想起五個小時的車程,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離主城較遠。但其實他是個特別美麗的地方,尤其是在冬天,重慶是個見不到雪的城市,而每年的冬天而每年的冬天都會在朋友圈看到在巫溪堆雪人的照片。大寧鹽場遺址地處重慶市巫溪縣寧廠古鎮後溪河狹長的南北兩岸坡地上,是一處擁有兩千多年製鹽歷史的工業遺址,總面積約50萬平方米。今年5月,相關部門就對該院組建的林場鹽業遺址進行發掘,現發現文物77處時代涵蓋漢,明,清,民國及近現代,也可分為鹽泉遺址、製鹽遺址、宗廟遺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