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廠古鎮,巫文化的發源地

2020-12-12 上遊新聞


文/劉應龍

在中華歷史上,曾有這麼一個國家,據《山海經》記載,那是在唐堯時期,當時有一個非常擅長佔卜的人,他既能幫人消災吉祥、祝福延壽,又能料事如神、通曉生死存亡,而這個人就是巫鹹。堯帝對他十分看重,將他尊為神巫,奉為良相,還讓巫鹹受封於靈山。並且,等到巫鹹死後,又將他葬於靈山之中。不僅如此,為了紀念他,堯帝還將巫鹹生前所居住的地方賜名為巫鹹國,讓巫鹹的子孫巫賢等人子承父業,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因此,這裡也成為了巫文化的發源地。

在中國版圖上,曾有這麼一個地方,據《山海經》記載,在那裡生活的人們不用耕作也有享用不盡的美食,不用紡織也可以穿上精美絕倫的服飾,這個國度就是巫鹹國,這個地方就是巫鹹國的本土和首會所在地——寧廠(現今的重慶市巫溪縣寧廠鎮)。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上天給了他們取之不盡的寶藏——鹽泉。

鹽在當時珍貴無比,鹽泉所在的大山被人們命名為寶源山,巫鹹古國也隨之在大寧河畔興起,成為了一方富庶之地。清澈的大寧河水,伴隨著純白的寧廠鹽泉,養育著世代寧廠人。據史料記載,到清乾隆三十七年,寧廠全鎮已有336眼灶,均燃熬鹽,有「萬灶鹽煙」之美譽,1949年前後鹽廠還有99眼灶。目前古鹽場遺址有68眼灶址,保存完整的15眼,製鹽廠房近3萬平方米。

寧廠古鎮是三峽地區古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和搖籃,堪稱世界的「上古鹽都」和世界手工作坊的「鼻祖」。古鎮依山傍水而建,青石街道逼仄,吊腳樓、過街樓等古建築和民居沿後溪河蜿蜒延伸達3.5公裡,俗稱「七裡半邊街」。古鎮有4000多年的製鹽史,一年四季場上人來人往,河上百舸爭流,形成了「商賈雲集、萬灶鹽煙」的奇觀,有「一泉流白玉,萬裡走黃金」的美譽。

直至今時,行走在寧廠古鎮老街上,大寧河岸峭壁上棧道的遺址、河畔一溜七裡半邊街的建築,無不印刻著寧廠古鎮作為曾經的製鹽基地和販鹽中心的昔日繁華,舊時鹽運碼頭和街上「日有千人拱手,夜有萬盞明燈」的景象,在穿行於古鎮街巷間躍然浮於眼前。

如今,鹽泉仍在,輝煌已逝。自上世紀70年代,隨著鹽滷濃度降低,製鹽費用增加,寧廠製鹽不敵各類低成本製鹽工藝的衝擊,幾番掙扎後,寧廠沿襲四千年的製鹽工業,最終沒有逃離成本法則的捨棄。不再有「一泉流白玉、萬裡走黃金」的繁榮,也沒有了商賈雲集、萬灶鹽煙的興旺。

隨著鹽業的沒落,古鎮一步步從衰敗走向破敗,商業萎縮,人口銳減,牆壁頹廢、柱頭孤立、房梁歪斜。破敗街道兩邊,只餘高齡老人堅守在黑漆漆的老屋中,偶見稚齡小兒歡笑奔過眼前,為沉寂的古鎮帶來些許生氣。

儘管寧廠古鎮被評為歷史文化名鎮,並譽為「上古鹽都」,但不同於其他名鎮的通過歷史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發掘、包裝、推廣,最終煥然一新,遊客趨之若鶩………,這個承載著四千年巫鹹文明的寧廠古鎮,只能靜靜地屹立在後溪河兩岸,等候著她鳳凰涅槃的那一刻。

據悉,當地政府的已經規劃,將按照上古鹽場時代的建築復建寧廠古鎮,輔以渝東民居吊腳樓,再現五千年製鹽史鼎盛時期的風貌,將其打造成為「鹽巫」文化體驗核心景區。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寧廠古鎮
    重慶市巫溪縣寧廠古鎮位於大巴山東段南麓,渝陝鄂三省交界處,距巫溪縣城北部14公裡,大寧河支流後溪河畔,古稱「巴夔戶牖,秦楚咽喉」。古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09°,北緯31°,呈東西走向,沿後溪河而建,街道寬兩米左右,南北岸的道路均沿河岸分布,一半為店鋪房舍,一半臨河,亦路亦堤。
  • 寧廠古鎮漫筆
    (原標題:寧廠古鎮漫筆) 萬武川通往寧廠古鎮的路程讓人覺得這是一次秘境之旅
  • 寧廠古鎮——中國已知最早的鹽泉所在地
    導讀:寧廠古鎮位於重慶巫溪縣境內,是中國早期製鹽地之一。 寧廠古鎮位於重慶巫溪縣境內,是中國早期製鹽地之一。
  • 寧廠古鎮的老街
    寧廠古鎮老街位於重慶巫溪縣附近,是中國早期製鹽地之一。《華陽國志校補圖注》:&34;,距今約5000年之久。天然鹽滷泉自鎮北寶源山洞流出、暢流不衰。 老街街頭的寧廠鹽泉在龍君廟內早己停產的鹽廠舊址,仍能看到那鏽跡斑斑的熬鹽鐵鍋、布滿青苔的「扯滷」木架,還有龍君廟前汩汩噴流著鹽泉的龍頭、這些手工製鹽的遺蹟似乎昭告著後人,向我們無聲地訴說著當年「萬灶鹽煙」「萬商雲集」的鼎盛景象。
  • 年底到巫溪寧廠古鎮泡鹽浴
    今年年底,市民到巫溪寧廠古鎮就能找到答案。聽老人講當年鹽場的故事「解放前這裡叫大寧鹽場,解放後叫巫溪鹽廠,上世紀50年代最為繁華。」鎮上87歲老人陳世義如數家珍,「原來鎮上有100多家灶房,大部分是煤灶,少部分是柴灶,我10多歲就開始製鹽。周圍湖北、陝西幾個地方的商人都來這裡販鹽,當年好熱鬧哦。」
  • 寧廠古鎮——中國已知最早的鹽泉所在地
    寧廠古鎮位於重慶巫溪縣附近,是中國早期製鹽地之一。《華陽國志校補圖注》:"當虞夏之際,巫國以鹽業興",距今約5000年之久。天然鹽滷泉自鎮北寶源山洞流出、暢流不衰。寧廠古鎮有4000多年的製鹽史,遠古時期是「不績不經,服也;不稼不檣,食也」的樂土,在唐堯時期就是極盛一時的巫鹹國的本土和首會所在地。因鹽而興,歷史上曾設立郡、監、州、縣,有過「一泉流白玉,萬裡走黃金」、「吳蜀之貨,鹹薈於此」、「利分秦楚域,澤沛漢唐年」的輝煌。寧廠鹽泉年自溢含鹽量1.6萬噸。
  • 重慶:巫溪寧廠古鎮鹽業遺址獲階段性考古成果
    新華社重慶6月9日電(記者劉恩黎)記者從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獲悉,日前在巫溪寧廠古鎮鹽業遺址的考古工作取得階段性收穫,遺址發現兩漢至明清時期古鹽泉、鹽運道路及商業遺址等遺存。研究院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對公眾開放部分考古發掘區域。
  • 寧廠古鎮:巴山峽谷中藏了一座「中國鹽都」
    他展卷執筆發現彩色的歷史用輕鬆的方式講述嚴肅的話題以下是他對「中國鹽都」——寧廠古鎮的記述▲ 寧廠古鎮(資料圖)地處大巴山深坳裡的巫溪縣寧廠古鎮,目前正面臨相當尷尬的前景:如果用重金包裝打造,必是又一個千篇一律的「油漆古鎮
  • 頭條寧廠古鎮來了一群特殊的「遊客」
    寧廠古鎮來了一群特殊的「遊客」,他們不看景點,只是往返行走在古鎮沿岸的陡坡和懸崖峭壁之間,背水、背土、背沙子,進行石漠化綜合治理,將荒山變為綠坡
  • 寧廠·寧廠
    劉學兵去巫溪,哪怕是下雨,古鎮寧廠是必須去的。寧廠古鎮是中國早期製鹽地之一,據《華陽國志校補圖注》記載:「當虞夏之際,巫國以鹽業興」,距今約5000年了。從先秦鹽業興盛以來,寧廠古鎮因鹽設立監、州、縣,明清時成為中國十大鹽都之一。
  • 巫溪雙曬 先睹為快 | 精品旅遊景區——寧廠古鎮
    今天讓我們一起關注第一期,看看本次「雙曬」的文創產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寧河刺繡,和精品旅遊景區——寧廠古鎮。寧廠古鎮(點擊上圖觀看視頻)➢➢購心儀商品 買巫溪特產 盡在 巫朌小店 ↓總編/鄒永武 編審/冉春軒 責編/汪大喜
  • 寧廠古鎮神奇魚泉,「第一撈」捕獲250公斤魚
    喜從天降 魚至泉冒漲水6天,寧廠古鎮神奇魚泉「第一撈」就捕獲250公斤魚 「這波漲水還不到6天,池子裡就湧進了大約250多公斤野生魚,估計至少要賣上2萬多元21日下午,巫溪寧廠古鎮魚泉人家楊丹告訴頑童旅遊,從昨天開始,他們家湧來了近千遊客前來觀賞今年「第一撈」場面,央視「走進科學」頻道記者也正在她家屋子下面泉眼拍攝撈魚場面。當地人說,這個在汛期只管撈魚賣錢的「聚寶盆」,已成為重慶巫溪縣的一個神奇景點。
  • 新華網,網易,新浪等同步直播寧廠古鎮 13萬用戶在線收看
    6月27日,新華社重慶分社來到我縣開啟「探秘大寧河,感受新氣象」大型行進式報導,並於下午兩點整通過新華網客戶端,網易,新浪,鳳凰網等大型網絡媒體同步直播寧廠古鎮、古鹽泉、古鹽道和古鹽製法等內容,展示我國最早製鹽地的歷史文化脈絡,直播期間共有13萬多用戶在線收看。
  • 巫溪寧廠古鎮殘垣斷壁中的石塊 竟是抗戰英烈紀念碑遺存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5月11日10時40分訊(記者 餘春蘭) 「為表彰遺烈發,不朽者後死曷」 「大寧所奠基址,募修抗戰紀念碑……」今(11)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巫溪縣委黨史研究室工作人員在寧廠古鎮一殘垣斷壁中,發現了一塊抗戰英烈紀念碑。
  • 這條建在大寧河峭壁上的步道 可窺寧廠古鎮千年滄桑
    8.1公裡巫鹽古道 窺見寧廠古鎮曾經的盛世繁華「在巫溪,稍微上點年紀的,都曉得巫鹽古道和鹽背子的故事。」巫溪縣民間文藝與民俗文化協會會長佘平介紹,巫鹽古道北門溝至剪刀峰段,曾是巫鹽古道最繁華的一段,無數鹽商和鹽背子都曾在這條古道上留下自己的身影。
  • 寧廠:明清時的「中國十大鹽都」(中)
    寧廠:明清時的「中國十大鹽都」(中) 製鹽三車間。   □李貴平 文/圖古代的寧廠食鹽,因出產於深山峽谷、純度高、鹽味溫和而成為中國南方的鹽業重鎮,鹽品還遠銷秦楚、川陝、雲貴等地。全國各地鹽商紛紛來這裡訂購食鹽。「架影高低筒絡繹,車聲轆轤井相連」「輓歌徹夜馬群嘶,日落昏黃萬灶煙」,鹽廠井架林立,輸滷筧竿蜘蛛網般交織,筧竿的盡頭是熱氣騰騰的灶房;上千船隻和竹筏停泊在河上,整裝待發。
  • 千燈古鎮,你知道這裡是崑曲的發源地嗎
    江南多古鎮,著名的古鎮遊烏鎮、周莊、西塘等,但要提起江蘇崑山的千燈古鎮,也許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不過有一句流傳很廣的勵志語言: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大概好多人會知道。它是明朝的顧炎武第一個說出來的,而顧炎武的家鄉,就是千燈古鎮,這裡還是南方崑曲的發源地。
  • 成渝文旅新地標·鹽道遺珠寧廠:明清時的「中國十大鹽都」(上)
    成渝文旅新地標·鹽道遺珠寧廠:明清時的「中國十大鹽都」 (上)封面新聞記者 李貴平  文/圖「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追逐鹽的歷史。」作為川渝地區最早的鹽產地,地處大巴山深坳的巫溪縣寧廠古鎮,正在成為向「文旅新地標」邁進——有四五千年製鹽史的大寧鹽廠在明清時躋身「中國十大鹽都」,兩千多年前的巫鹹先民在危崖上開鑿出國內最長輸滷棧道,一代代背夫是如何在崇山峻岭中走出千裡鹽道並留下許多遺蹟。這裡的歷史人文底蘊越來越引起遊客的關注。
  • 重慶寧廠:來自一個千年古鎮的「吶喊」
    彭國威 攝中新網重慶11月3日電 題:重慶寧廠:來自一個千年古鎮的「吶喊」作者 李安江 彭國威重慶巫溪寧廠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其核心保護範圍內的寧廠古鎮大寧鹽場遺址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擁有兩個「國家級」金字招牌,寧廠古鎮仍然岌岌可危——「好像又變衰老了!」
  • 中國「最低調」的古鎮:距今已有2500年歷史,還是崑曲的發源地
    :距今已有2500年歷史,還是崑曲的發源地中國擁有數量較多的古鎮,各個城市的古鎮看點也是不一樣的,但是都會根據所處城市早在古代發生的歷史故事讓遊客們心動。通常大家都會前往一些名氣較高的古鎮,但是一些古鎮,由於遊客數量增多以後,就會展開商業模式,使得大部分遊客看到此種情形,紛紛選擇不再前往,而是把自己的旅行目的地,改為鮮有人知的旅遊地點。地處崑山南面,有一座千燈古鎮,早在之前,古鎮並不以此來命名,而是叫作千墩古鎮,而來才改名為千燈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