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裡加急到底有多快?在很多古裝歷史劇中,遇到緊急軍情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個人騎著一匹馬,通過滾滾的人流,嘴裡喊著八百裡加急,擋路者死,那麼這八百裡加急到底是個什麼概念,究竟有多快呢?
在古代,八百裡加急,加的其實是馬,急的是信件,馬匹終究不是機器,跑久了總會累,從而影響速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古人就每隔二十裡設一個驛站。一般的公文,如果沒有硬性時間的要求,大概每天會送百八十裡左右,而一旦所要傳送的公文上註明了馬上飛遞的字樣,就必須以每天三百裡的速度傳遞,如果遇到更加緊急的情況,傳送的速度可達每天四百裡,六百裡,最快達到八百裡,每天行駛八百裡僅靠一個人和一匹馬是絕對不可能做到的,通常情況之下,送情報地到驛站就要換人換馬,再接著傳遞下去。
傳送緊急文件的時候,每個驛站都要用快馬,這樣雖然不是千裡馬,但是每匹馬都會拼命跑,也可以一日千裡左右,八百裡加急就用來表示在緊急情況之下,傳遞的最為重要的信息,在古代,不是特別緊急的情況,一般是不會用到八百裡加急的,因為在那個時候,人們的最快傳輸工具就是騎馬。
在唐朝,有兩次非常著名的八百裡加急,一次是安祿山造反,當時範陽離華清宮有三千裡地,但是範陽的安祿山造反的第五天,華清宮的唐玄宗就知道了,而另一次是送荔枝,相信大家都聽過這麼一句古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描寫的就是這個場景,因為楊貴妃特別喜歡吃荔枝,所以唐玄宗就下令,讓他們用八百裡加急,從嶺南運送荔枝到長安,據說荔枝抵達長安的時候外殼上的水還沒有幹,可想而知,當時的八百裡加急是有多快。
在古代,八百裡加急已經是極限情況了,一天飛馳八百裡已經到了不能再快的速度,為了保證八百裡加急的及時性和安全性,加急的規定也特別嚴格,稍有差池就要受到嚴厲的處罰,比如唐朝的律例規定,如果有人偷偷地減少驛站的人數以及相關馬匹的數量,就要打一百棍,還規定書信文件到達一個驛站之後,必須中途換馬,如果不換馬就得挨八十棍,如果在送書信和文件的途中有所延誤,因此而耽誤軍機的,要杖責一百棍,嚴重的話沿途所有驛站的工作人員都會被處死,所以八百裡加急,一般都是在邊關告急,大規模的造反等及其特殊情況下才使用的。
八百裡加急,如果放到現代,根據目前的道路情況,如果從洛陽出發大概1到2天,就可以達到北京和上海,即使是新疆偏遠的地區,也可以在一周之內到達,所以相比之下,八百裡加急的速度和現在的很多快遞旗鼓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