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圓周360°?一天12時辰?深讀易經,才理解古人智慧不簡單

2020-12-12 李秀筆記

圓周為什麼是360度?又為什麼一天12時辰,西方則是24小時制?深讀易經,以及古天文學才理解,古人的智慧實在不簡單

記得讀小學的時候,上數學幾何課,學習尺子、圓規、量角儀,老師讓記住一個圓周的角度是360度。但是問老師,為什麼是360°,而不是100°呢?

對一個當代的小學生而言,100度似乎比360度要好記得多,而且似乎更容易計算。

年輕的數學老師回答說:就是這麼規定的,你記住就好。既然問不出原因,只能死記硬背下來。

後來終於有機會,問數學教學經驗更加豐富的老師,老師說因為360是整數,又能被很多數整除,比較容易計算。至此,這件事就算是不了了知了。

再後來,遇到一些數字愛好者,還有一位非常厲害的數學老師,是那種3位數乘3位數直接報結果,比我計算器按出來都快的那種資深人士,也是我的好朋友。他告訴我說,360是個神奇的數字,比如3+6+0=9;360除以2等於180,1+8+0=9;180再平分,數字之和仍然是9……再往後除以2是數字之和會是18,但1+8仍然等於9。最後,我必須承認360確實是個非常神奇的數字。也許,這就是幾何學家和數學家將圓周定義為360度的原因吧。

最後,因為特別喜歡傳統文化,深入研讀《易經》,才發現其中深刻的道理,在於我國的古天文學。

比如乾卦,主要講述的就是「天」運行的道理。要想讀懂《易經》,必須要認真的學習古代天文學,只有《易經》+古天文學才能完美的回答,一個圓周為什麼是360度,而不是100度或其他。同時也知道了為什麼時鐘會定義為12小時,我國古代把一天定義為12個時辰,而西方則定義為24小時。

我們都知道,按照《繫辭傳》的記載,易是伏羲這位上古時期了不起的聖人當時觀測天象而得, 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天文研究。按照我們目前對於人類歷史的理解,當時的人並沒有什麼高級的天文設備,因此靠的多是肉眼觀測以及長時間的積累。

就圓本身而言,我們人類肉眼所能觀測到的最大的圓,從地球上所能看到的,是太陽在天空的運行軌跡。這就是古人對於圓的觀測。古代的圓,我更喜歡用「圜」字,因為「圜」字,更有環繞著轉的意思,是立體而形象的,並非我們今天人們所理解的平面上所畫的圓。

這個「圜」,有我們今天日常所說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意思,再說得直白些,就像個大彈簧,或者說今天高科技研究裡面的DNA分子螺旋結構。關於我國傳統文化意義上的「圜」以後會有文章單獨論述,這裡就不再詳細說明。

圜,天道也。――《呂氏春秋·圜道》乾為天,為圜。――《易·說卦》

古人很早就知道,除了太陽每天的東升西落,還有一個太陽繞地球的年周期,俗稱「大圜」也是我們肉眼所能看到的最大的「圜」,這個「圜」春夏秋冬繞行的距離,我們認為是一年的時間,稱之為一個圓周。這一個圓周,從我國古代使用的四分曆看來,是365又四分之一天。把一天之內太陽在圓周上運行的角度,稱之為1度,也就是我國古代的「日度」。

日行一度,以周於天,日冬至峻狼之山;日移一度,凡行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而夏至牛首之山。——淮南子·天文訓日日行一度,月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班固 《白虎通·日月》攝提、填星皆東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晉書·天文志

而我國源自上古軒轅時期的六十甲子歷,一年直接就是360天。也就是說,人們把從地球上看到日月在天空運行一周的定義為天度,意思是用天度量,正好是360天。所以圓周定義為360度,很容易就能理解了。

那麼,為什麼一天要分成12個時辰呢?其實也很簡單,因為太陽的一個大圈,月亮轉了12圈,所以一年是12個月。因此這個大圓被十二等分,那麼太陽每日運行的軌跡,自然也是採用同樣的分法,所以,無論在我國還是西方,對於時間的計算都是12進位。我國是十二個時辰,而西方則是24小時。

至於古人如何計算太陽和月亮的年運行軌跡,這就需要用到星辰,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二十八星宿,在古代,星宿的意義非常重要,是度量太陽和月亮運行的依據。其中尤其晨星、昏星的觀測最為重要。

綜上所述,一個圓周的角度定義為360度,是有很深的天文學意義在其中。從這個角度來看,甚至可以說我國古代的數學,是源於天文學。當然,這些關於天文學與數學的論述,很多在著名而且非常的《算經》中都能找到答案。雖然我們現在很多人都認為《算經》中最大的成就是勾股定理,但我研究《易經》的經驗則認為,其成就更多的在於天文曆法,實在是了不起。

相關焦點

  • 古代的十二個時辰分別說明了什麼?古人的智慧真是不簡單
    但是,在中國古代,時間記錄是以十二個時辰記錄的,依次以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地支來記錄十二時辰。根據當前的時間系統,大約是兩個小時對應一個時辰。那麼,古人和現代人記錄時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現在的二十四小時,它的作用只是記錄時間。古代人的十二個小時不僅具有記錄時間的功能,而且還具有文化承載的作用,這被當今大多數人所忽略了。下面讓我們看一下這十二個時辰的不同含義。
  • 為什麼圓周被定義為360度,而不是100度?
    為什麼圓的一周是360度?為什麼不用簡單一些的數,比如100度呢?關於圓周360度的由來主要有三種理論。小於360的高度合成數只有2、6、12、60和120。在數學中,高度合成數被認為是進行常用計算的良好基數。 例如,360可以分為2、3和4個部分,得到的數都是整數——180、120和90。然而,100除以3並不是一個整數,而是一個無限循環的小數,這會增加計算的繁瑣程度。相比之下,使用360為基數的計算變得非常簡單。
  • 《易經》有多深奧?南懷瑾:晚上不要讀易經,一不小心天就亮了!
    世間都說:閱盡世間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易經》.這句話一點也不誇大.中國的《易經》,是「文化之底,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南懷瑾先生:「晚上不要讀《易經》,不然一下子天就亮了。」南懷瑾為什麼告訴我們,不要晚上讀易經呢?在世人的認知內,《易經》是可以抵禦邪靈的,但凡心術不正的怪物和惡魔都害怕《易經》.
  • 為什麼時間是12進位,十進位不是很方便嗎?毫秒又為什麼是十進位
    就現在來說,十進位是公認的基礎計數原則,畢竟人類只有十根手指頭,十進位用的順手,而且整數進位讓人好計算一些,不需要依靠其他工具,對於數學不好的西方來說尤為重要。那麼,我們使用最多的是時間計數為什麼是十二進位呢?這事說來就話長了。
  • 《易經》到底多偉大?10句經典語錄,句句人生智慧,值得細細品讀
    《易經》是一本建立在古人宇宙自然觀基礎上,並融合中國古老曆法而形成的一本書。《易經》是《論語》的姊妹篇,如果說《論語》教我們怎麼為人,則《易經》教我們的就是怎麼做人,更教我們怎麼做事。易經強調的是過程,只有走好每一個過程,才可能得到好的結果,而絕對非現在的人所理解的,只問結果不問過程。
  • 民間有流傳,鬼怕《易經》!南懷瑾大師卻說:晚上不要讀,為啥?
    南懷瑾先生:「千萬別晚上讀《易經》,不然一下子天就亮了。」為什麼南懷瑾告訴我們說,千萬別讀《易經》呢?在世人的認知裡面,《易經》是可以闢邪的,但凡是心不正的妖魔鬼怪,都害怕《易經》。但是南懷瑾大師的意思可不是這個。
  • 易經中的六爻與玉皇大帝的六條龍馬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與易經有關的問題。易經相傳來源於伏羲八卦,經過周文王推演形成了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六個爻,每個爻都有不同的爻辭,那麼,這些卦為什麼是六個爻,六爻具體代表什麼含義呢?如上圖所示,這一卦為乾卦,代表天,由六條黑色的實線組成,這些實線就叫做爻。孔子對易經是非常推崇,他再讀過易經之後,發出了一生感嘆:「為什麼不在五十歲就開始學易呢?」
  • 易經很玄妙嗎?掌握3個入門必備訣竅,簡單易懂,建議收藏學習
    有人說,《易經》處處藏著玄機!的確,中國最玄妙的古書,莫過於《易經》了,古人那時候沒有先進的科學手段,也沒有發達的交通工具,竟然能預測未知的將來!這其中古人到底是如何找到規律的?還得進一步研究!易經是對於中國文化影響最深的一本書,也是謎案最多的一本書,雖然它能預知未來,能扭轉命運,但很多人學起易經來,那是相當費勁,那是因為沒有掌握方法。學習易經,有簡單的3個入門必備訣竅,學會了,就非常容易了!
  • 為什麼有些女人,下半生越過越窮?真相藏在《易經》這10條天規裡
    三、嗜欲深者天機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沉迷於欲望的人,天機比較淺,這種人沒有深層次的智慧。如果一個人的欲望過多,她就缺少智慧與靈性。反之,平衡好自己的欲望,生活便會擁有更多感悟,更多溫暖。為什麼有些女人下半生越過越窮,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觸碰到了以上天規,不尊重規律,必然會走很多彎路。除了這十條天規,《易經》裡還蘊含了許多其它的天規,我強烈建議各位女性朋友在工作之餘讀一讀《易經》。
  • 《易經》中的八句名言,八種處世智慧,人生不如意時多讀幾遍
    《易經》中的八句名言,八種處世智慧,人生不如意時多讀幾遍一、亢龍,有悔乾卦上九爻的爻辭是「亢龍,有悔」。亢,是高的意思,亢龍就是飛得過高的龍。有悔,意味著有悔恨,表示前面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不好。在古人看來,易經之所以博大精深,歸根結底是因為它包羅萬象,《易經》一共64卦,對應64個人生決策心法,道明了婚戀、家庭、教育、職場的基本發展規律。《易經》可以告訴你,根據今時今日的條件,如何選擇才是最正確的。每選對一次,成功機率放大10倍、20倍。所以說世界人類唯一的智慧寶典,首推讀懂中國《易經》!
  • 易經:上北下南天南地北,讀懂先天八卦的大秘密,一般老師不願說
    後來才簡單地分清,「上北下南」是西方的用法,而「上南下北」才是我們東方的用法。 於是,每次看到現代的地圖就要面北而立,看到我國古代的圖,就面南而站。終於,每次都能站對位。 理解「天地定位」,是學通先天八卦的最好方法 繼續說天南地北與《易經》的關係,孔子所作《說卦傳》裡面有「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的說法,同時還有「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的記載。大致意思是說,先弄清楚乾、坤的方向和位置,然後再具體理解其他6個卦象。面南而站立,向著太陽的方向,就能知道偉大的天文意義。
  • 《易經》:為什麼婚姻求穩,非但不能恆久,還會招致婚變?
    也就是《易經》中所說的不易的部分。當年,孔子看到《易經》的時候,為什麼會肅然起敬?為什麼會著《傳》呢?就是因為孔子發現《易經》把宇宙、自然、人生的道理統統條例出來了,而且分成了64種不同的情況。其實,夫妻之間會鬧婚變,兩個人都有責任,而不只是一方的過錯。為什麼?因為我們平常沒有這種恆的修養,不懂什麼叫做恆,怎樣才能恆,只知道動,而且還是亂動。現在人都是這樣,能動不能靜,自己既沒有智慧去處理事情,又怨天尤人,感覺整個社會都不對。
  • 我們現代人為什麼要讀誦古人的經典?
    古人云:「故諸聖教,凡所施為,皆有深旨。」體來說,中國人的日常民俗都體現著順天應時的生活智慧;經典是聖人教化眾生;人心向善,趨吉避兇的明確開示。《論語》,《道德經》和《無量壽經》都是聖人發現的宇宙真相,是永恆不變的自然法則。信者有福;行者得福。
  • 一天十二時辰中的養生之道
    導讀:      在古代,古人將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裡飽含著古人對天時、地利、人事的智慧解讀,指導著子孫後代過好每一刻當下
  • 臺灣學者傅佩榮:30歲讀儒家,40歲讀道家,50歲讀《易經》
    從40開始一定要學道家,因為到那個時候你已對人間冷暖、人性善惡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應該用道家的智慧將人生看成一個整體,要逍遙一些。 50歲左右則要讀《易經》,學會把握生命的全局,提升生命的境界。
  • 「鬼」怕《易經》,為何南懷瑾卻告誡世人晚上不要讀《易經》?
    不讀易,不可為將相。這句話是否經常聽老人提及,有沒有很耳熟的感覺。雖然現在這個社會易經沒有了將相的稱謂,但《易經》依舊備受追捧。它作為群經之首,是諸子百家的思想啟蒙,也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最深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文化的神經。
  • 藏在《易經》中的「十二時辰」之美,每時每刻皆有詩意
    在古代中國,人們將一天劃分為十二等分,和現在24小時的劃分略有不同,它們分別用十二地支來表示。故藏在《易經》裡的十二時辰分別名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當然古人為了將十二時辰和十二地支加以區分,所以別出心裁地為每個時辰都起了應景的名字:夜半、雞鳴、平旦
  • 《易經》是天書,「易」就是鳥,源於東夷部落鳥圖騰崇拜!
    03 《易經》是古人的《天氣預報》 古人認為,鳥是「天使」,通過觀察鳥的飛翔規律,可以判斷節氣的變化,鳥成為24節氣變化的重要標誌性符號。
  • 《易經》到底有多難?算命先生讀不懂,只能靠「裝瞎」故弄玄虛
    許多人都會質疑,《易經》真的能夠算命嗎?為什麼普通人根本都看不明白呢?並且,算命的先生為什麼大部分都是瞎子?《易經》中的64卦,是全書最大的難點《易經》從成書至今,易經擁有近千年的前史了,它出現的目的,便是協助人們對不知道的事物做出預測。
  • 易經告誡:「傘有兩不放,否則財易散」,說的是什麼意思?
    我國是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五千年燦爛的歷史中誕生了不少經典,哪怕是到了現在也不過時,其中「群經之首」的易經告誡:「傘有兩不放,否則財易散「,說的是啥意思?準不準?提起《易經》, 很多人稱其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經典中之經典,哲學中之哲學,智慧中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