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十二個時辰分別說明了什麼?古人的智慧真是不簡單

2020-12-13 龍哥探索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的生活、工作時間是以二十四小時記錄的。但是,在中國古代,時間記錄是以十二個時辰記錄的,依次以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地支來記錄十二時辰。根據當前的時間系統,大約是兩個小時對應一個時辰。那麼,古人和現代人記錄時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現在的二十四小時,它的作用只是記錄時間。古代人的十二個小時不僅具有記錄時間的功能,而且還具有文化承載的作用,這被當今大多數人所忽略了。下面讓我們看一下這十二個時辰的不同含義。

1、子時對應的是現在的北京時間晚上11點到凌晨12點59分。我們知道地支「子」代表老鼠,為什麼要用老鼠來代表這個時間呢?讓我們先看一下老鼠的爪子。老鼠的前爪是四個趾頭,而後爪是五年趾頭。在「易學"裡面,1、3、5、7、9、為陽數,2、4、6、8、0為陰數,老鼠的前爪是4根趾頭為陰,後爪是5根趾頭為陽。晚上代表陰,白天代表陽。北京時間23點至凌晨1點正好是一天當中交接的時間,這個時間段的特點是:子時佔有前一天晚上的最後一個小時和第二天凌晨的第一個小時。鼠的前爪踩在前一天的最後一個小時為至陰,陰極則陽,後爪踩在第二天的頭一個小時為陽。這個時間就是陰陽交替轉換時刻。是不是包含著古人的智慧的哲學思想在裡面。

2、丑時:北京時間從凌晨1點至3點。為什麼用醜牛代表這個時間?丑時,古時又叫做雞鳴,牛此時將拒絕白天未消化的食物。另外,讓我們觀察一下牛蹄,它們是偶蹄科的生物,偶數為陰,而丑時在十二地支中屬陰,正好接老鼠後爪的陽數。

3、寅時:北京時間的凌晨3點到5點。也被稱為黎明。老虎在這個時候最兇猛。去看看老虎的爪子,它再次變成了奇數。十二地支中」寅「屬陽。

4、卯時:北京時間早上5點到7點。也稱為日出或破曉。至於為什麼用兔子表示,讓我們看看,兔子的眼睛是紅色的,就象一輪紅日。兔子的耳朵長而尾巴短。前爪短而後腿長。這是否意味著夜晚不長,白天即將來臨。此外,兔子的跳動也預示著陽氣的崛起。當然,兔子的爪子是均勻的。

5、辰時:北京時間早上7點至9點。也是吃早餐的時間。龍是十二地支中,唯一一個非真實生物,那麼這個時間段有什麼特殊呢,因為這段時間,雖然已經是早晨,但月亮實際上仍在天空中,但是我們看不到它。龍也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說的生物,但我們永遠看不到。這與這段時間是否很吻合呢。另外,龍爪有三爪和五爪,從沒有偶數爪。」辰龍「屬陽。

6、巳時:北京時間上午9點到上午11點。這稱為隅中。為什麼用蛇來表示這個時間段?因為在接近中午的時候,蛇會隱藏在草叢中。另外,您可以看一下蛇的特徵。蛇沒有腿,靠腹部蠕動遊走,但是蛇有一個很特殊的會分叉的舌頭。為偶數。此時驕陽似火,意味著陽氣將達到鼎盛期,並且陰陽分化的時候也將到來。

7、午時:北京時間11點至13點。它與子字相同,子字從陰變陽,在中午從陽變陰。這時稱為正午,太陽最猛烈。陽氣達到極限,陽極則陰。可以看一下馬的特徵。為什麼古人不騎其他動物,而只騎馬呢?馬看上去既勇敢又剛烈,卻很容易馴服,這正是陽極則陰的屬性。此外,馬也是奇蹄類動物,屬陽。

8、未時:北京時間下午13點到15點。也稱為日跌、日央。此時太陽逐漸西移,這段時間裡羊在吃草。此外,您還會發現一種現象,一群羊只有一隻公羊,其餘的都是母羊。公羊去哪兒,母羊去哪兒。這是陰象的顯著表現。羊是偶蹄類的。

99、申時:北京時間15點到17點。又稱夕食。猴子喜歡在這段時間裡鳴叫。猴子是五爪的,陽數。

10、酉時:北京時間17點到19點。也稱為日落、傍晚或黃昏。此時,太陽正下山,此時,雞開始返回雞舍。

11、戌時:北京時間19點至晚上21點。也被稱為日暮。這時,太陽已經落山了,天雖然黑但並不暗。狗開始守護門口。

12、亥時:北京時間晚上21:00至23點,也稱為定昏。已經很晚了,此時人們入睡了。豬恰好又是嗜睡的動物。

總結:十二個時辰是古代中國人智慧的體現,表明萬物都有自己的時間,人們守時、順時的自然規律。通過這十二個時辰的代表性動物,告訴人們在一天中如何正確地生活、工作和休息。如果我們理解這十二個時辰的含義並遵循這些規則,那麼我們的生活將會非常健康。

這篇文章今天說到這裡。如果您喜歡,有什麼問題,歡迎關注我或在評論區域留下您的留言。

相關焦點

  • 長安十二時辰,古時候十二時辰分別是現在的什麼時候?
    據說服裝道具、配樂、攝影、打光、整片電影質感都絕了,開頭的一鏡到底真是盛世長安啊!劇組在細節上的處理非常用心,李必頭上道家芙蓉冠子午簪的特色插法等。劇情簡介上元節前夕,長安城混入可疑人員,身陷囹圄的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少年天才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破除隱患。
  • 古人為何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
    古代先民為了生產生活的便利,發明了許多計時器具和計時方法,這些器具各有所長,分別應用於不同的場合。古代的計時儀器大致可以分為五種系統:日晷、漏刻、機械計時器、輪漏和木漏。古代白天或晴天時,可以用日晷來測時間,到了夜晚或陰天,就需要利用水鍾來計時了。「水鍾」通常由播水壺、受水壺和分水壺三部分組成,使用時,需在受水壺的中央插入一把銅尺,銅尺上刻有十二個時辰的刻度,銅尺的前面插入一根木刻浮箭,下面是浮舟,隨著受水壺內水量的增多,浮舟也隨之上升,浮箭就能在銅尺上指示出刻度時間。
  • 我國古代十二時辰與十二生肖,古人的智慧放到現在可以月薪過萬!
    還有前段時間愛奇藝熱播的宮鬥劇中,也有妃子用計,設計魏姓妃嬪和富察氏御前侍衛約好一個時辰偽裝於恭桶中出逃私奔的故事情節。在為這些劇中主演們捏一把汗的同時,有些小夥伴們可能並不能理解劇中的一些時辰究竟是什麼意思。比如古代宮門上鎖的時間一般是申時到酉時,依照現代人的作息習慣,莫非申時到酉時是半夜十二點麼?
  • 《長安十二時辰》,沒有鐘錶、手機,古人如何知道時間?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日升月落,我們每天都經歷著時間的流逝,在古代,人類是用什麼方法計量時間?通過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劇中向人們展現的那些古人計時的智慧。整個故事所需要的「一日」,都發生在十二個時辰裡,從天寶三載正月十四的巳正開始,到正月十五的巳正結束。古代計時就是把一天分為子、醜、寅、卯、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十二時辰也就是現在的一天24小時,對應十二地支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 一天12時辰?深讀易經,才理解古人智慧不簡單
    又為什麼一天12時辰,西方則是24小時制?深讀易經,以及古天文學才理解,古人的智慧實在不簡單記得讀小學的時候,上數學幾何課,學習尺子、圓規、量角儀,老師讓記住一個圓周的角度是360度。但是問老師,為什麼是360°,而不是100°呢?
  • 十二時辰,如何與十二生肖聯繫起來的?原來暗藏生活智慧
    在古時候,我國採用幹支紀年法,時辰則用十二地支來表示,分別為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一個時辰代表兩個小時,和我們現在的24小時制相近,不過還是有些微差別,那麼十二時辰的具體含義是什麼呢?
  • 《中國十二時辰》:讀懂十二時辰,就讀懂了中國人的一生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稱為一個時辰。這是我們自有的一套獨特且歷史悠久的時間系統。十二時辰,十二種美,歲月流轉間,儘是詩情畫意。近日,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十二時辰》一書,挖掘藏在時辰中的生活美學。
  • 十二時辰之「雞鳴」
    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太陽出沒的規律、天色的變化、日常活動及生活習慣歸納總結出的一套計時方法,充滿了中國智慧。先民將一天分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從西周起,又為每個時辰各自取了優雅而詩意的名稱。
  • 古代十二時辰 你知道子時是幾點嗎?
    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
  • 「十二時辰」簡史
    青年君今天給各位梳理中國古代的「時間簡史」,全文約2700字,可能需要花費您60個「彈指」、或1200個「瞬傾」、或24000個「剎那」的時間閱讀。《長安十二時辰》第一集片頭十二時辰制在我國古代,基於日月運行以及人類的生活習俗和生產活動規律劃分的分段計時制度,是沿用歷史最悠久的古代計時法。
  • 中國古代的十二時辰
    十二個時辰制,中國西周時就已開始使用。漢朝時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 古人是怎麼計算時間的,根據什麼來判斷時辰和年月的看看古人智慧
    我們現在所使用的一年分為十二個月,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二十四個小時,每小時有六十分鐘,而每分鐘有六十秒的時間制度來自西方,可以說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計時工具。但是,在現在的時間制度傳入我國之前,我們祖先們依靠的是怎樣的時間體系來生活的呢?
  •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十二時」,在古代有何意義,它是如何得來
    說起2019年最吸引眼球的電視劇,恐怕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扣人心弦的時間節奏,迫在燃眉的反恐劇情,無不讓人感覺緊張刺激。這部電視劇的熱播,不但讓我們對盛唐時期古人的生活細節有了全景式了解,也對我國古代人們的作息時間有了初步認知。它第一次全面細緻地將古人的時間記述方式,用影視鏡頭直觀展現在現代人面前。
  • 中國古代十二時辰是怎樣確定的?其與格林尼治時間有什麼關係?
    中國歷史上曾使用的「十二時辰」時間制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在更早的時候,上古人民一直使用十進位來進行時間計量,時、日、月、年,因此誤差很大。《左傳·昭五年》記載,【日元數十,故有十時,亦當十位。】古人以十幹計數,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到了帝堯的時候,由於原本使用的時間計量方式太落後,帝堯便命令后羿重新制定曆法。《淮南子·汜論訓》,【羿,古之諸侯】。后羿是古商族人,炎帝跟帝嚳的後代,古商族的曆法要比中原地區的先進。
  • 《長安十二時辰》裡,旅賁軍,右驍衛,龍武衛分別都是什麼部隊?
    大眼 摘要: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裡,出現很多唐朝時期的部隊名稱,像旅賁軍,右驍衛,龍武衛等等,那麼這些分別都是什麼部隊?
  • 揭秘古代時辰:古人的計時方法——時、刻、更、點
    時指時辰,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採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並有古代的習慣稱法。時辰的起點是午夜。顧炎武《日知錄》:「自漢以下。曆法漸密, 於是以一日分為十二時,蓋不知始於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廢……一日分為十二,始見於此。」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 這些計時名稱常常出現。
  • 十二時辰,古來時間之美,訴於你聽
    十二,對中國人而言,是特殊的。十二生肖,十二個月,十二時辰,古代皇帝王冠上的擺穗也是十二個.
  • 紅纓槍上的「紅纓」有什麼用?不是為了裝飾,古人真是太智慧了!
    紅纓槍上的「紅纓」有什麼用?不是為了裝飾,古人真是太智慧了!中國有句老俗語叫做「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很厲害。我們從字面意思上來看,要想學會十八般武藝,那就要會熟練使用十八種兵器,這可不是簡單的事情,因此後來這句俗語才會被大家用來,形容那些卓越之人。古代比較常見的兵器就是刀劍之類的,除了這些還有一種武器也有著悠久的歷史,那邊是「槍」,此槍非彼槍。中國古代有種名為「槍」的武器,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用來傷敵的尖刃和手持的棍棒。
  • 讀懂十二時辰,就讀懂了我們的一生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在古代,古人將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裡都飽含著古人對天時、地利、人事的智慧解讀,指導著子孫後代過好每一刻當下。
  • 一天十二時辰中的養生之道
    導讀:      在古代,古人將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裡飽含著古人對天時、地利、人事的智慧解讀,指導著子孫後代過好每一刻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