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臺灣島內存在多年的藍綠政治惡鬥,都產下什麼樣的怪胎?近期,一個蠻橫無下限的臺大「拔管案」,一個柯文哲為「兩岸一家親」的反轉道歉秀,無疑最具代表性。
柯文哲、管中閔
一位政治色彩偏藍的臺大準候任校長,因為顏色不對,被臺前後兩任教育部門主管以數道「金牌」由卡到拔,簡直成了最新的悲劇英雄,就差被拱參選臺北市長。
而最新戰況是,臺大校務會議12日仍決議促臺教育部門速聘管中閔,管中閔本人更呼籲蔡英文,「應在520之前做出明智抉擇」,顯見臺大人毫無退讓之意。
另一個號稱代表「白色力量」的臺北現任市長,在綠營基層堅決不合作的喊打喊殺聲下,竟然試圖以道歉收回「兩岸一家親」的言論,轉身重新向淺綠選民招手。
而結果可想而知,柯文哲不僅被炮轟是「政治水母」,更催化選情——原先並不被看好的國民黨籍臺北市長參選人丁守中,由此「倒吃甘蔗」獲得七成以上泛藍支持,顯見「道歉說」不僅沒拉回淺綠,反刺激藍軍歸隊。
大綠、小綠常年上演反轉的恩愛秀、分手秀,臺灣民眾當笑話看一看,忍了;
綠營上臺後對藍營政治力量從精神到肉體全面追殺,人們當悲劇看待,也忍了;
而當「白色力量」附庸於綠色的真實面目暴露無遺後,臺灣民眾對顏色政治的厭惡,顯然已忍無可忍。
有臺學者指出,在這樣的民氣之下,支持管中閔或者不滿柯文哲的民意,就是對民進黨霸權反彈的一個出口——
臺灣《聯合報》最新的民意調查顯示:不滿意蔡英文施政的人近期由50%增為56%,為其上任兩年新高。而這一記結實的耳光,就是島內民眾對「蔡英文/賴清德/吳茂昆」所構成的霸權鐵三角的「反饋」。
除此之外,超出經驗的事情也層出不窮。
據臺媒報導,「拔管案」的最新爆炸性進展,來自於陳水扁時期曾任臺灣地區副職領導人的呂秀蓮,以及馬英九時期任臺行政機構負責人的張善政,共同以臺大校友身份,以「不是挺管,是挺法治」為題聯合發表聲明。
張善政、呂秀蓮,資料圖
據臺灣媒體報導,14日,針對5月12日臺大臨時校務會議決議,呂、張二人一同建請臺教育部門依據臺灣大學條例第9條規定聘任管中閔。呂秀蓮更強調:臺大遴選出管中閔之後,臺教育部門只有聘任而無核准之權。並稱,如有明確證據顯示兼職或選舉涉及弊端,再依相關法規處理。兩人更提出:「基於此,我們雖屬不同政黨,但願超越藍綠,共同呼籲:不挺管,只挺法治!」
這突如其來的一幕,顯然讓當事人管中閔也有些訝異。
昨天他在受訪時坦承,「看到呂秀蓮的聲明有點驚訝」,他與呂秀蓮並不認識,呂、張在發文前也並未跟他打過招呼……很顯然,顏色政治在島內肆行多年,對於「祖母綠」呂秀蓮竟然為自己講話,臺灣島內不管鴻儒白丁,任誰,都不能第一時間跳出這個思維慣性。
對此,臺灣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邱師儀則積極看待其中的意義:
這一綠一藍的政治人物此次選擇超越藍綠,蔡當局的耳光顯然也被打得震天響。管中閔的聘任案其實也用不著由藍營來替他說話了,因為大多數「無色」的民眾和呂、張一樣,要的只是依法行政,如此而已。今年底的縣市長暨市議員選舉,民進黨會不會慘敗或者險勝?主流選民將給出明確的答案。
說到「無色」,可謂近期島內輿論的熱詞。其來源在於:臺灣島內有近94%的絕大多數人屬於無黨派、無色彩,這部分民眾本質上反對政治惡鬥。「無色」即代表沒有特定政治色彩(立場)的這群人,「無色」也代表他們不願被藍、綠牽著鼻子走,不願被僅佔島內人口6%(民進黨約1.3%、國民黨約4.7%)的政黨參與者綁架的心聲。
曾經,跨越藍綠一說好多年,蘇起說過,柯文哲說過,宋楚瑜也說過,但對照歷史,有人跨出去了,無人喝彩,也有人跨出去了,就沒邁回來過。
如今,當跨越藍綠被蓋章為「天真過頭的一意孤行」,號稱「無色新政治」的一股力量則忍無可忍、試圖以絕地反擊的姿態喚起「超越藍綠」的覺醒。「無色新政治」,究竟是符合島內民意的新共識?還是一個不能超出藍、綠政治利益的「美麗神話」?這種呼聲,對當下的民進黨當局來說又意味著什麼?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今晚22:17分播出的東南衛視《海峽新幹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