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跨越藍綠已成老梗,臺灣島內又興起「無色政治」?

2021-02-10 海峽新幹線

要說臺灣島內存在多年的藍綠政治惡鬥,都產下什麼樣的怪胎?近期,一個蠻橫無下限的臺大「拔管案」,一個柯文哲為「兩岸一家親」的反轉道歉秀,無疑最具代表性。

柯文哲、管中閔

一位政治色彩偏藍的臺大準候任校長,因為顏色不對,被臺前後兩任教育部門主管以數道「金牌」由卡到拔,簡直成了最新的悲劇英雄,就差被拱參選臺北市長。

而最新戰況是,臺大校務會議12日仍決議促臺教育部門速聘管中閔,管中閔本人更呼籲蔡英文,「應在520之前做出明智抉擇」,顯見臺大人毫無退讓之意。

另一個號稱代表「白色力量」的臺北現任市長,在綠營基層堅決不合作的喊打喊殺聲下,竟然試圖以道歉收回「兩岸一家親」的言論,轉身重新向淺綠選民招手。

而結果可想而知,柯文哲不僅被炮轟是「政治水母」,更催化選情——原先並不被看好的國民黨籍臺北市長參選人丁守中,由此「倒吃甘蔗」獲得七成以上泛藍支持,顯見「道歉說」不僅沒拉回淺綠,反刺激藍軍歸隊。

大綠、小綠常年上演反轉的恩愛秀、分手秀,臺灣民眾當笑話看一看,忍了;

綠營上臺後對藍營政治力量從精神到肉體全面追殺,人們當悲劇看待,也忍了;

而當「白色力量」附庸於綠色的真實面目暴露無遺後,臺灣民眾對顏色政治的厭惡,顯然已忍無可忍。

有臺學者指出,在這樣的民氣之下,支持管中閔或者不滿柯文哲的民意,就是對民進黨霸權反彈的一個出口——

臺灣《聯合報》最新的民意調查顯示:不滿意蔡英文施政的人近期由50%增為56%,為其上任兩年新高。而這一記結實的耳光,就是島內民眾對「蔡英文/賴清德/吳茂昆」所構成的霸權鐵三角的「反饋」。

除此之外,超出經驗的事情也層出不窮。

據臺媒報導,「拔管案」的最新爆炸性進展,來自於陳水扁時期曾任臺灣地區副職領導人的呂秀蓮,以及馬英九時期任臺行政機構負責人的張善政,共同以臺大校友身份,以「不是挺管,是挺法治」為題聯合發表聲明。

張善政、呂秀蓮,資料圖

據臺灣媒體報導,14日,針對5月12日臺大臨時校務會議決議,呂、張二人一同建請臺教育部門依據臺灣大學條例第9條規定聘任管中閔。呂秀蓮更強調:臺大遴選出管中閔之後,臺教育部門只有聘任而無核准之權。並稱,如有明確證據顯示兼職或選舉涉及弊端,再依相關法規處理。兩人更提出:「基於此,我們雖屬不同政黨,但願超越藍綠,共同呼籲:不挺管,只挺法治!」

這突如其來的一幕,顯然讓當事人管中閔也有些訝異。

昨天他在受訪時坦承,「看到呂秀蓮的聲明有點驚訝」,他與呂秀蓮並不認識,呂、張在發文前也並未跟他打過招呼……很顯然,顏色政治在島內肆行多年,對於「祖母綠」呂秀蓮竟然為自己講話,臺灣島內不管鴻儒白丁,任誰,都不能第一時間跳出這個思維慣性。

對此,臺灣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邱師儀則積極看待其中的意義:

這一綠一藍的政治人物此次選擇超越藍綠,蔡當局的耳光顯然也被打得震天響。管中閔的聘任案其實也用不著由藍營來替他說話了,因為大多數「無色」的民眾和呂、張一樣,要的只是依法行政,如此而已。今年底的縣市長暨市議員選舉,民進黨會不會慘敗或者險勝?主流選民將給出明確的答案。

說到「無色」,可謂近期島內輿論的熱詞。其來源在於:臺灣島內有近94%的絕大多數人屬於無黨派、無色彩,這部分民眾本質上反對政治惡鬥。「無色」即代表沒有特定政治色彩(立場)的這群人,「無色」也代表他們不願被藍、綠牽著鼻子走,不願被僅佔島內人口6%(民進黨約1.3%、國民黨約4.7%)的政黨參與者綁架的心聲。

曾經,跨越藍綠一說好多年,蘇起說過,柯文哲說過,宋楚瑜也說過,但對照歷史,有人跨出去了,無人喝彩,也有人跨出去了,就沒邁回來過。

如今,當跨越藍綠被蓋章為「天真過頭的一意孤行」,號稱「無色新政治」的一股力量則忍無可忍、試圖以絕地反擊的姿態喚起「超越藍綠」的覺醒。「無色新政治」,究竟是符合島內民意的新共識?還是一個不能超出藍、綠政治利益的「美麗神話」?這種呼聲,對當下的民進黨當局來說又意味著什麼?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今晚22:17分播出的東南衛視《海峽新幹線》。

相關焦點

  • 藍綠要涼?臺灣「無色力量」在覺醒!
    島內政黨惡鬥引起民眾厭倦。根據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最新民調,無論國民黨還是民進黨,都有近六成民眾對其表現不滿,臺灣自認政黨中立者已達56.6%,超過六成民眾希望臺灣能形成超越藍綠、真為臺灣著想的「第三力量」。臺灣《中國時報》7日發表社論稱,島內民眾需要兩個「爛蘋果」之外的新選擇。
  • 《無色覺醒》籲打破藍綠惡鬥 臺網友:懷念蔣經國
    如今藍綠惡鬥,網友懷念起蔣經國時期(前左2)。(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資料照片)    《無色覺醒》第1集播出,什麼是「無色覺醒」?臺灣國家與國際事務專家賴嶽謙指出,30年來,臺灣政治不斷惡鬥,以致臺灣從亞洲四小龍之首,墮落到現在這樣的境地。因此要推動「全臺灣無色覺醒運動」,來喚醒所有民眾,打破這種藍綠惡鬥的慣性思維。有理性、實事求是,做對全體民眾有利的事,並謀最大的幸福。
  • 臺灣媒體的藍綠情結:媒體背後都有政治主人
    臺灣媒體的藍綠情結:媒體背後都有政治主人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15日 12:24 來源: 環球時報         臺灣擁有如此眾多媒體自然令人感到驚訝,但更令人詫異的卻是,島內媒體幾乎毫無例外都披上或綠或藍的政治色彩。臺灣東森新聞曾報導,去年10月美國聖約翰大學學者赴臺研究臺灣政局動向後直言,臺灣熱鬧的「民主政治」事實上只是民主幼稚的表現,其典型代表就是,作為政治第三極的媒體淪為政治鬥爭的附屬品。美國學者甚至直言,臺灣看似有數以百計的報紙、電視臺,「但細數只有兩家:藍媒和綠媒」。
  • 王建民:對當前臺灣島內民眾心態與社會現象的幾點觀察
    物及必反,此後島內國家認同開始出現翻轉,藍綠與中立民調結果均顯示,國家認同出現明顯的「統升獨降」態勢,民進黨上臺執政後更為顯著,並一直延續至今。其中,島內公開主張堅持「九二共識」、維護兩岸和平發展與追求統一的政黨不斷出現,島內「反獨求統」成為一種新的聲音,新的現象。只是,蔡當局加大了對統派的打擊與打壓力度,未來統派處境與如何發展,則更值得關切與觀察。
  • 島內受訪人士認為:藍綠色彩和經濟民生是選戰關鍵
    原標題:島內受訪人士認為:藍綠色彩和經濟民生是選戰關鍵   他還特別提到,這次競選過程中,臺灣從北到南,所有縣市長候選人,沒有人公開反對兩岸交流,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特色。   臺灣知名政治學者、高雄輔英科技大學教授蘇嘉宏也十分看重藍綠色彩對選舉的影響。他在接受新華網臺灣頻道採訪時表示,從臺灣選舉一貫的情況可以發現,臺灣選民一直都是藍投籃、綠投綠。年齡層越高的選民,藍綠政治立場就會越鞏固、僵化。
  • 現在臺灣島內一號政治人物,是他
    在蔡英文執政的第二任期內,島內民眾認為誰是最有潛力的政治人物呢?29日的最新民調顯示,國民黨籍新北市長侯友宜排名第一。本次民調由東森新聞雲民調中心於6月24日至26日進行,以年滿20歲民眾作為調查對象,讓他們在臺灣目前最有知名度以及影響力的35個政治人物名單中選出10個,依據挑選次數進行排名。
  • 別讓臺灣高鐵淪為藍綠陣營政治拔河下的犧牲品
    臺灣高鐵財務炸彈即將引爆,八年前風光營運的高鐵,不但打趴島內西部航線,更是臺當局引以為傲的全球最大BOT案;但臺灣高鐵當初打著「臺當局零出資」口號得標,如今營運才八年就面臨破產,今昔對照,顯得格外諷刺。
  • 現在臺灣島內一號政治人物,是他
    在蔡英文執政的第二任期內,島內民眾認為誰是最有潛力的政治人物呢?29日的最新民調顯示,國民黨籍新北市長侯友宜排名第一。本次民調由東森新聞雲民調中心於6月24日至26日進行,以年滿20歲民眾作為調查對象,讓他們在臺灣目前最有知名度以及影響力的35個政治人物名單中選出10個,依據挑選次數進行排名。
  • 辯論會上繼續藍綠惡鬥 臺灣選舉能選出合適人選嗎
    他還呼籲臺灣民眾,要唾棄這樣的媒體。數據顯示,島內朝野政黨黨員人數加起來僅佔選民總數的6%。按理說,選舉時,絕大多數選民選擇的,不是帶有特定意識形態色彩,而是能夠提出可行性政見的政黨。而政黨本身也應該聆聽民意,以民生福祉為導向,謙虛執政。但實際上,臺灣民眾卻長期被藍綠兩黨綁架。
  • 島內"九合一"選舉趨近 孫大千指出臺灣政治10個發展趨勢
    島內"九合一"選舉趨近 孫大千指出臺灣政治10個發展趨勢 2018年10月03日 10:26: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雲」)  中國臺灣網10月3日訊  島內年底「九合一」選舉將近,選戰進入白熱化階段,國、民兩黨在選舉的表現備受各界關注。國民黨前「立委」孫大千3日表示,從縣市長選情的變化,可以發現臺灣政治發展的10個趨勢。
  • 臺灣民眾心態與社會現象的新變化
    只是不知,臺灣民眾會不會就此覺醒,在即將來臨的選舉中做出正確的選擇?  「無色力量」興起,似難挑動藍綠二元結構  新世紀以來,臺灣不斷有第三勢力的出現與討論,也不斷有所謂第三勢力前赴後繼的努力,試圖打破藍綠二元政治格局,成為臺灣政壇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但均以失敗告終。
  • 臺灣島內政治瘟疫尤甚於新冠疫情
    又逢歲末,臺灣《聯合報》12月8日公布臺灣2020年度漢字票選結果,「疫」字以28441票、超過有效總票數的三分之一,當選臺灣2020年度代表字。臺灣地區年度漢字評選開始於2008年,每年選出的具備高度概括性的年度代表字,都集中反映島內當年的時事熱點、社會現象以及人們的反省和期盼。
  • 從庶民階級、藍綠屬性看臺灣選票變動真相
    作者 王建民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倪霞 福建師範大學副教授   2018年臺灣地方選舉,韓國瑜以庶民形象,訴諸庶民利益,打了一場漂亮選戰,贏得高雄市長選舉。選後,不少學者以「庶民起義」與「庶民勝利」形容這次選舉結果,認為是基層或中下層選民因對高雄現實生活不滿,將票投給了有庶民風格及關心庶民群體的韓國瑜。
  • 柯文哲宣布組建新政黨 臺媒:向藍綠叫牌的政治資本
    原標題:柯文哲宣布組建新政黨 臺媒:向藍綠叫牌的政治資本【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餘潞】臺灣2020「大選」出現戲劇化發展,臺北市長柯文哲8月1日正式宣布組黨。他是否與在國民黨初選中失利的鴻海創辦人郭臺銘合作參選,一時間成了島內政壇最熱門的話題。
  • 關注 | 民進黨敗選,凸顯臺灣新的政治浪潮漸興
    近年來,受全球反建制、反權威的民粹主義政治浪潮波及,臺灣基於其被全球化邊緣化而產生的「亞洲孤兒」群體意識,加上其固有的對立分裂、多元思潮和「代議制民主」,島內民眾對持續惡化的貧富分化、中產階級萎縮和民眾相對被剝奪感增強等現實問題極為不滿,開始期待非傳統政治領袖顛覆現狀,孕育出「臺灣化」的庶民政治運動。
  • 臺灣藍綠政治板塊分水嶺 「百裡侯」決戰中臺灣
    臺灣藍綠政治板塊分水嶺 「百裡侯」決戰中臺灣 2014-11-15 10:44:25TVBS電視臺報導,臺灣政治板塊「南綠北藍」的分水嶺在濁水溪,藍軍要固守灘頭堡,嚴防對手越溪入城;相對地,綠軍則要攻入中彰投,將界限推進至大安溪,其中人口數超過270萬的臺中市,自然成了兵家必爭之地,打政績牌的胡志強與高舉「改變」大旗的林佳龍,呈現仰攻與守城的態勢,一場激烈的「強龍之爭」已進入最後的割喉戰。
  • 臺媒:轉動臺灣經濟須跨越「三座大山」
    首先,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是臺灣必須跨越的第一座大山。臺灣以貿易立本,進出口貿易額高達本地生產總值的1.3倍,出口接近生產總值七成,維繫產品及服務的競爭力至關緊要,區域經濟整合快速發展,在大陸市場最大競爭對手韓國可能大幅侵蝕臺商市場。這些發展攸關臺灣生存命脈,必須立即面對因應,不能須臾拖延。
  • 兩岸民間政治對話氛圍愈濃 臺灣藍綠陣營均受啟迪
    兩岸民間政治對話氛圍愈濃 臺灣藍綠陣營均受啟迪 2013年06月24日 08:4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謝大寧發現,這次「北京會談」,已經不用再向大家解釋臺灣島內的情況,因為大家都已經很清楚了解,而在過去剛開始舉辦類似會議的時候,大陸的朋友對臺灣島內的感受卻不是那麼深切。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東野則認為,「北京會談」比過去幾次的探討都更深、更廣。
  • 辯論會上繼續藍綠惡鬥無政見 臺灣選舉還能選出合適的人選嗎
    他還呼籲臺灣民眾,要唾棄這樣的媒體。數據顯示,島內朝野政黨黨員人數加起來僅佔選民總數的6%。按理說,選舉時,絕大多數選民選擇的,不是帶有特定意識形態色彩,而是能夠提出可行性政見的政黨。而政黨本身也應該聆聽民意,以民生福祉為導向,謙虛執政。但實際上,臺灣民眾卻長期被藍綠兩黨綁架。
  • 評論稱臺灣向美求購F-16意在島內藍綠"選戰"
    資料圖:臺軍目前裝備的F-16B戰鬥機近日,美國《華盛頓時報》援引不具名的「美國政府和國會官員」稱,美國總統歐巴馬已決定向臺灣出售價值約42億美元的武器裝備,對臺軍售問題再次升溫。臺灣「今日新聞」18日發表署名評論文章稱,能否購得F-16C/D戰機,已變成臺灣政壇實現軍事升級換代的最佳期待。在島內另一些人看來,賣具有主動攻擊性的F-16C/D就能代表美國的「悉心呵護」,甚至意味著臺海態勢的「實質轉變」。臺灣「國防部」副部長楊念祖更將華盛頓方面的「公然拒絕」視作「非常重要的政治信號,表明或許美國正倒向另一方」。《紐約時報》稱,美國的決議對臺灣而言只是一個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