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人喝酒更致癌?日本研究了12萬人大數據得出結論

2020-12-11 39健康網

  適量飲酒在不少中國人眼中是一大樂趣。

  儘管諸如《Lancet》《Nature》國際權威期刊苦口婆心地列數字,講飲酒的危害。

  2018年,在《Lancet》發表了一項震驚世界的全球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研究。在分析了2800萬人的數據後,研究團隊得出結論,壓根兒不存在酒精的安全劑量。

  但仍有一部分人覺得,那是外國人,跟亞洲人路子有區別。最近,日本東京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發表在《Cancer》的一項研究終於打破了這種「固執」。

  即使是輕度適量飲酒也會增加癌症風險

  該研究是一項多中心病例對照研究,覆蓋了日本全國33家醫院(2005-2016年)12餘萬人的臨床數據,患者平均年齡為69歲,女性佔比為34.7%。

  01 怎麼定義輕度適量飲酒?

  研究人員以23g酒精作為1個單位計算每天的酒精攝入量。1個單位相當於57.5ml 40度的白酒、180ml日本酒、500ml啤酒、180ml紅酒、60ml威士忌。

  形象點轉換就相當於:一天喝一罐啤酒,或者4天喝掉一瓶紅酒。如果以這個量計算的話,這對普通家庭而言絕對不是難事。那也就不難理解,為啥研究者輕輕鬆鬆就能找到12萬人的大數據了。

  外加聚會、酒宴、燒烤……相信平攤下來每天一兩罐啤酒的人不在少數。

  考慮到中國酒文化的國情,相信大多數都會同意:一天一兩罐啤酒或一杯紅酒絕對處於適量飲酒的範圍。

  02 堅持10年適量飲酒的人 後來都怎麼樣了?

  研究者通過研究對比63232例試驗組(癌症患者)和63232例對照(正常人)的臨床數據,發現:

  一天1罐啤酒堅持10年,或者一天2罐堅持5年:總體癌症風險增加5%;

  隨著飲酒者飲酒量和飲酒時間的增長,其癌症風險持續攀升。

  與喝酒關係最密切的是消化道癌種:

  比如連續飲酒達10年,食管癌風險提升44%,喉癌風險提升23%,口腔癌、胃癌、結直腸癌和肝癌風險全部增加~

  胰腺癌、宮頸癌、腎盂腎癌、膀胱癌以及骨癌和軟組織癌也顯示出潛在的線性關係。

  患癌風險:第一排從左至右依次是肺癌、骨癌和軟組織癌、皮膚癌、乳腺癌;第二排依次為宮頸癌、子宮癌、卵巢癌、前列腺癌

  03 喝酒時間越長量越多,風險越高

  為了讓讀者更精準地找到自己的定位,研究者貼心地設置了好幾組飲酒量範圍。

  總體而言,癌症罹患率會隨著飲酒年限、飲酒量的增高而增高。

  以食管癌為例,總飲酒量[通過每日標準化酒精攝入量(每日飲酒量)乘以飲酒時間(年)計算]為0-20飲酒量·年的人罹患風險增加72%,20-40飲酒量·年時罹患風險攀升至278%,40-60飲酒量·年則風險進一步升高,而超過90飲酒量·年的人罹患風險是7.17,直接翻了7倍!

  這種明顯的線性關係在結直腸癌、肝癌中表現也頗為明顯。

  此外,2018年,國際權威雜誌《柳葉刀》發表的一篇全球數百位科學家大型合作的研究也清楚地表現出這一特點。

  其對195個國家和地區,來自1990-2016年的592項前瞻性和回顧性研究、超過2800萬人的疾病負擔數據分析後發現:飲酒造成2016年全球2.2%女性和6.8%男性死亡,是全球致死、致殘、致病的第7大危險因素。

  04 東亞(中國人)喝酒更容易致癌

  總體來說,儘管人種與西方不同,但亞洲人也逃不出喝酒致癌的自然規律。如果還有什麼值得一提的,那應該是東亞(中國人)喝酒更容易致癌。

  為什麼呢?這就要說起東亞人的喝酒臉紅問題了,而這與東亞人普遍存在的乙醛脫氫酶(ALDH2)基因突變率(高達30%~50%)有關。

  要知道,乙醛之所以會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一類致癌物的乙醇代謝物,就在於其會刺激細胞增殖並誘導DNA損傷。而乙醛脫氫酶基因突變後將乙醇代謝出體外的效率變慢,也就是說,喝相同一杯酒,相比歐美人,東亞人體內DNA受的損傷要多得多!而造成同樣的飲酒嚴重後果,自然量也低了不少。

  所以,如果下次再有人找你對瓶吹酒,建議祝酒詞改為:

  當然,更重要的是,遠離損友,珍愛生命~

以上內容僅授權39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染髮劑致癌!12萬人36年研究得出結論
    染髮劑致癌?是的! 對於現代都市的弄潮兒們來說,染髮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紅棕、亞麻、悶青還有藍綠色,只有想不到,沒有染不出顏色。讓形象煥然一新的同時,染髮劑也會對健康造成影響,很多人都知道染髮劑致癌,可你了解它多少呢?
  • 日本人的祖先是誰?專家得出的結論,日本人表示不能接受!
    關於日本民族的起源,不止是他們自己在研究,很多其他國家的人也在研究,其中自然也包括我們中國。我們自古以來就和日本關係匪淺,古代的時候就有邦交,很多歷史學家也試圖想要找到日本民族究竟起源於哪裡,但是難度較大,因為日本也算是歷史比較長的國家,但是在歷史記錄的延續性上遠遠不如中國,很多事情他們自己都記不清楚,別人就更不知道了在我們中國流傳著一個說法,我們覺得徐福是日本人的祖先。
  • 中國人基因庫研究結果發表:河南人酒量居於全國前列 日本人與北方...
    為什麼有些人更易患癌?哪些地區、民族的人喝酒厲害?這些可能都與某些特定基因相關。 全部中國自主創建最大規模中國人基因庫研究結果首次發表。  4月30日,瑞金醫院內分泌科領銜的ChinaMAP(中國代謝解析計劃)聯盟攜全國29家研究機構和醫院,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的《Cell Research》雜誌首次報導了對覆蓋全國27個省份和直轄市,8個民族,超過1萬人的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和表型的系統性分析。
  • 吃辣椒會防癌還是致癌?用科學研究數據告訴你,到底吃沒吃錯
    在酸、甜、苦、鹹、辣等味道上,有些人更喜歡辣,只要辣得過癮就可以肆無忌憚的吃,可謂是無辣不歡。尤其是典型的吃辣椒、胡椒,很過癮很刺激,讓人深深迷戀。可大家知道嗎?對於能吃辣的人,則是機體完全接受了辣椒素,起的作用是促進食慾、祛溼驅寒。對於不能吃辣的人,通過接觸辣椒素,它會對腸胃以及口腔造成刺激,當它們無法戰勝,便容易出現一系列消化道不適反應,從而出現腹瀉等情況,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在吃完辣椒後容易腹瀉的原因。
  • 吸菸的人一定比不吸菸的人壽命短嗎?英國研究50年,得出一個結論
    英國一位叫RichardDol的科學家對這個問題進行了50年的研究,最後得出一個結論:RichardDore生於1912年,是一名流行病學專家。在二戰後, Richard開始了一項研究,該研究正是用來追蹤那些吸菸的人。Richard發現,許多參加過二戰的軍人,都或多或少有過吸菸的習慣。
  • 研究了一年時間,美專家得出結論:中國人獨創的軍事技術威脅大增
    中國最新的轟炸機出現,美國人研究了一年時間,為什麼得出中國人獨創的軍事技術威脅大增這樣的結論?新的消息顯示,中國人並沒有停止腳步,在繼續前行。看上去的確有點,但是美國人最新的研究顯示,東風-21D反艦彈道飛彈的戰略地位不降反升,這得益於中國人對轟-6轟炸機的魔改。
  • 喝茶是防癌還是致癌?研究成果告訴你答案,別盲目喝茶
    由於茶中含有茶多酚,這種物質具有抗氧化性,可以對於細胞進行一些修復功能,因此很多人認為喝茶能夠防癌。日本曾做過一項研究,該研究調查了近萬人人,跟蹤了很多年。調查結論是:如果女性每天飲茶10小杯(一杯120ML),癌症發生時間平均遲延7.3年,男性可以延遲3.2年(男性效果之所不如女性,因為有抽菸,喝酒等幹擾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喝茶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防癌的作用。
  • 我們研究了100個B站百大up主,得出了這些結論
    近日,B站發布了 2019 年的百大up主名單,我們研究了 100 個百大up主之後,對內容創作者向B站遷移、B站生態、變現、帶貨等方面得出了一些結論。如果你想要入局B站做up主,本篇文章將會給予你一些最直觀的數據。
  • 中國人、東亞人比白人更聰明嗎
    中國人、東亞人智商超過白人之說,目前在西方非常流行。根據美國最新的統計,亞裔有50%受過大學教育,白人只有31%,黑人為17%,拉美裔僅僅13%。1991年,Richard Lynn檢視了心理學界的多種研究成果後得出初步結論:生活在香港、新加坡、臺灣和中國大陸地區的中國人中等智商為110,日本人中等智商為103,在北美的東亞人中等智商為103。但他承認這種估算多有不精確之處。他1987年總結出來的結果,則把中國人和日本人的中等智商都定為103。而美國白人的平均智商則為101~102。
  • 揭秘「檳榔致癌」:專家發布致癌論遭生命威脅
    起於今年7月的「檳榔致癌說」,經過媒體的報導,引發熱議,然而時隔不到兩個月,輿論驟然轉向,檳榔從「一級致癌物」鹹魚翻生為致癌性「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令人弔詭的是,兩種說法都以隸屬於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的報告為依據,但是卻推導出截然不同的結論,讓人身陷雲霧。事實上,這並不是檳榔產業第一次出現觀點矛盾的情況。
  • 染髮劑致癌?植物染髮劑更安全?99%的人都搞錯了……
    染髮劑致癌?植物染髮劑更安全?植物染髮劑是不是更安全無害?為了美得健健康康,今天就把「染髮劑致不致癌」這件事一次性講清楚、說明白。染髮劑致癌嗎?就不給大家賣關子啦,先說結論:「染髮致癌」的風險在醫學上仍然存疑。如果你是美發工作者,長期皮膚接觸染髮劑或經呼吸道吸入,不能排除有增加患癌的風險。
  • 中國人基因庫首次發表:日本人與北方漢族人完全重疊
    最大規模中國人基因庫研究結果首次發表。4月30日,瑞金醫院內分泌科領銜的ChinaMAP(中國代謝解析計劃)聯盟攜全國29家研究機構和醫院,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的《Cell Research》雜誌首次報導了對覆蓋全國27個省份和直轄市,8個民族,超過1萬人的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和表型的系統性分析。
  • 中國學者推翻日本「遣唐留學生」結論
    (韓昇/圖)  上海復旦大學教授韓昇推翻了日本學界「遣唐使」研究中關於「井真成研究為留學生」的結論,日本三大報紙之一的《朝日新聞》日前對此進行了報導。  墓誌上的「日本」國號  2003年,井真成墓誌在西安被發現,當時曾震動日本學界。
  • 轉基因玉米致癌研究撤稿:解決科學爭議的專業化之道
    審慎措辭做出撤稿的理由了無新意,無非是該研究的數據不足以支撐其結論。在塞拉利尼論文發表後,歐洲食品安全局及歐洲多國權威科學及監管機構進行了迅速調查,得出了該研究實驗所用鼠種存在問題、樣本量太少、統計方法有誤以及缺乏餵養數據等結論。其中,歐洲食品安全局先後在2012年10月和11月做出了沒有充分的證據支持其研究結論的初審和終審意見。
  • 一天一包煙和一天兩瓶啤酒哪個更傷身體?結果或大出你的意料
    我們可以通過某些數據來進行量化比較。從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喝酒致癌風險的「吸菸當量」比較雖然如山證據證明,吸菸、喝酒都是當前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危險因素,尤其是吸菸。但是,對兩者健康危害進行直接比較的研究並不多。
  • 日常生活中,到底哪些輻射致癌?-虎嗅網
    很多人覺得WIFI信號、手機信號也可能致癌,每天過得心驚膽戰,如履薄冰。最近5G網絡興起,聽說信號更強,速度更快,好多人又開始擔心了,還找到了一些「證據」。而且科學家其實已經做了很多研究,結論都很明確,接觸這些輻射,並不會增加患癌概率。
  • 世衛組織確認:加工肉製品可致癌,如何健康吃肉?專家給出建議
    加工肉製品被確認為一類致癌物的說法,來自於世衛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作出的研究,該研究機構匯總了超過400份有關加工肉製品的研究數據,第一次提出了食用加工肉製品與結腸癌發病風險增加之間存在明確的關聯性,在此之前,加工肉製品已經確認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糖尿病等問題有關聯性,除此之外,研究還發現,加工肉製品與前列腺癌、胰腺癌的發病風險增加,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 網傳「喝牛奶可致癌」說 營養專家闢謠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範志紅告訴記者,在多項研究當中,最低組的乳製品攝入量為每日240克(以牛奶計)以下,最高組的每日攝入量超過700克,從研究數據看,每日攝入相當於牛奶240克的乳製品不會顯著增加或降低癌症的風險。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學系教授餘海虎介紹,每天喝牛奶的人,血清內IGF—1含量會比平常人稍多。
  • 最大規模中國人基因庫研究結果首次發表,漢族可分成7個亞群
    4月30日,瑞金醫院內分泌科領銜的ChinaMAP(中國代謝解析計劃)聯盟攜全國29家研究機構和醫院,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的《Cell Research》雜誌首次報導了對覆蓋全國27個省份和直轄市,8個民族,超過1萬人的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和表型的系統性分析。
  • 河南人比山東人能喝
    為什麼有些人更易患癌?哪些地區、民族的人喝酒厲害?這些可能都與某些特定基因相關。首次全部中國自主創建最大規模的中國人基因庫結果發表於國產期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內分泌科領銜的ChinaMAP(中國代謝解析計劃)聯盟攜全國29家研究機構和醫院,日前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的《Cell Research》雜誌首次報導了對覆蓋全國27個省份和直轄市,8個民族,超過1萬人的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和表型的系統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