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南大別山區,山高林密,植被豐富,土壤肥沃,雲蒸霧繞,自古就是出產名茶。早在唐朝時期,舒州和壽州一帶就是重要的貢茶產地,經歷兩宋和明清的繁榮發展,逐漸成為江北茶區最重要的產地。
新中國建立以後,尤其是上世紀80年全國大力推進歷史名茶恢復和新創名茶創製以後,皖西南大別山區的歷史名茶,再次煥發勃勃生機,走上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
歷史悠久的霍山黃芽,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再次走到大家的面前,成為黃茶中的代表作。
在筆者所生活的安徽省會合肥市,有很多黃芽茶的忠實愛好者。我嘗試著分析過原因,大概有以下幾條:
第一,省會城市消費市場大。霍山是六安下面的一個縣,雖然老百姓多喝茶,但本身的消費量有限。而六安其他縣區同樣產茶,消費群體也不大。所以,霍山黃芽要想外銷,首選省會合肥。
第二,交通方便路程短。霍山離合肥近,哪怕是以前交通不是特別方便的情況下,也只要兩三個小時車程,現在時間更短,非常的方便。所以,茶葉物流運輸很方便。甚至可以說,與皖南和皖西南茶葉產區而言,過去霍山黃芽是最容易運到合肥的茶葉之一,有先發優勢。
第三,霍山黃芽品質較好。作為黃茶的佼佼者,霍山黃芽是歷史級的貢茶,本身的質量無需贅言,只要喝過的人,都比較認可。
第四,霍山黃芽茶經濟實惠。相對很多全國十大名茶而言,霍山黃芽的價格經濟實惠,尤其是老茶客最愛的口糧茶,大多只要百十來塊錢。在平均工資收入較低的合肥,更容易讓人接受。
第五,家鄉茶的影響力。這一點看起來沒什麼大不了,實際上卻很有影響力。作為省會的合肥,原來只不過是一個小縣城,人口幾十萬。在經過最近幾十年的發展以後,格局才逐漸拉開擴大,成為了今天的大湖名城。所以,現在合肥近800萬人口裡,有很多都是外地遷徙流動過來的。而這些人,大多是省內其他縣市上來的,霍山離的近,自然人數不少。家鄉人愛家鄉茶,也帶動了霍山黃芽的銷量和知名度。
總的來說,霍山黃芽目前在省內知名度和銷量都還不錯,唯一令人擔心的是,目前很多茶商銷售的霍山黃芽,已經不能算傳統的黃茶,而只能將其歸為綠茶的一種。
因為,現在很多生產商圖省事,直接殺青烘乾了事,完全不加入黃茶最重要的「悶黃」工藝,導致黃芽變綠芽。另外,自黃芽的傳統工藝恢復以來,技術要求比較高,各家生產的黃芽質量參差不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黃芽的品質。
好在霍山茶人也意識到這個問題,總體上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按照傳統霍山黃芽的品質特點來看,好的霍山黃芽外形挺直微展,色澤黃綠披毫,香氣清香持久,湯色黃綠明亮,滋味濃厚鮮醇回甘,葉底微黃明亮。
通俗點來說,好的霍山黃芽聞起來很香,喝起來很甜,回甘好,耐泡度也不錯,一般3泡有餘香,不知道你有沒有喝過,如果沒嘗試的話,不妨去試試。